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温州市罗阳联盟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开...

更新时间:2024-04-20 浏览次数:14 类型:开学考试
一、“言之有据”写作助力单
  • 1. 助力点一:借课内诗文,感知主题

    走进诗文,我们可以看到古人们各自的人生困境:或屡遭贬谪,或怀才不遇,或远离亲人……尽管如此,他们依然(zòng)情山水,抒写经典诗文,表达志趣(bào)负。他们的文字引发我们无限的共鸣,美好的情志(yíng)绕我心。

    根据拼音,在“助力点一”语段横线处填写正确汉字。

  • 2. 助力点二:借评价量表,选择材料

    材料选择评价量表

    评价维度

    具体内容

    星标量化

    准确性

    准确、真实,有明确出处和依据,经得起推敲

    ☆☆☆☆☆

    一致性

    能充分、有力地支撑观点,和观点保持一致

    ☆☆☆☆☆

    丰富性

    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类型丰富,能综合运用

    ☆☆☆☆☆

    根据提示,完成对话。

    小语:“困”的甲骨文像房屋的四壁,里边是生长的树木,该字的本义为废弃的房屋。据此,我判断“困”是。(填选项)(A.会意字 B.形声字 C.指事字)

    小文:原来困的本义是这样的哇。我查了词典,“困”还有以下几种引申义:①陷于艰难痛苦中或受限于狭小的空间,如“困守一隅”。②,如“牛困人饥日已高”(《卖炭翁》)。③,如“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小语:原来“困”有这么多层涵义,其实人生也难免遇到大大小小的困境啊。

二、分析整理·辑困境之素材(31分)
  • 3. 补全素材卡
    1. (1) 名言警句素材卡

      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应对之策:于分别中,解开郁结,豁达面对现实。

      ,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 咏梅》)

      应对之策:于坎坷中,坚贞不屈,坚守高尚情怀。

      风声一何盛,

      应对之策:于风霜中,刚劲不阿,明确坚定志向。 

      。(李白《行路难(其一)》)

      应对之策:A。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杜甫《江汉》)

      应对之策:略

    2. (2) 古人事例素材卡

      孟子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聚焦大家普遍面临的道德困境,坚决提出“!”

      在面对万钟这样优厚的俸禄时,他坚持道德底线,不忘本心,表现出淡然与超脱。

      宋濂作为明代的大家,他回忆年少求学的困境,提出“”,他追求的是

      内在的精神的富足,并以此战胜外在物质条件的恶劣。

      归有光在科举拼搏的厮杀中,屡屡失意,不免厌倦。他于嘉靖二十年(1541年)卜居安亭……。

  • 4. 小语将“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一联加入“名言警句素材卡”,你觉得是否合理?请结合素材卡与全诗内容,从诗歌的意象、典故等角度简要分析。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 , 不必取长途。

    [注释]①这首诗是杜甫五十七岁时所作。此时的杜甫长期漂泊无定,且生活日益困窘。②腐儒:本指迂腐而不知变通的读书人,这里有自嘲之意。③落日:比喻自己已是垂暮之年。④老马:典出《韩非子·说林上》中“老马识途”的故事。齐桓公讨伐孤竹后,返回时迷路了,他接受管仲的“老马之智可用”的建议,放老马而随之,果然找到了正确的路。

  • 5. 小文想把归有光的《畏垒亭记》整理到“古人事例素材卡”中,请你参与完成任务。

    畏垒亭记

    归有光

    自昆山城水行七十里,曰安亭,在吴淞江之旁。盖图志有安亭江,今不可见矣。土薄而俗浇 , 县人争弃之。予妻之家在焉,予独爱其宅中闲靓

    壬寅之岁,读书于此。宅西有清池、古木,垒石为山;山有亭,登之,隐隐见吴淞江环绕而 , 风帆时过于荒墟树杪之间;华亭九峰,青龙镇古刹、浮屠,皆直其前。

    亭旧无名,予始之曰“畏垒”。《庄子》称,庚桑楚得老聃之道,居畏垒之山。其臣之画然智者之,其妾之絜然仁者远之。臃肿之与居,鞅掌之为使。三年,畏垒大熟。畏垒之民,尸而祝之 , 社而稷之。 

    而予居于此,竟日闭户。二三子或有自远而至者,相与讴吟于荆棘之中。予妻治田四十亩,值岁大旱,用牛挽车,昼夜灌水,颇以得谷,酿酒数石。寒风惨栗,木叶黄落,呼儿酌酒,登亭而啸,忻忻然。谁为远我而去我者乎?谁与吾居而吾使者乎?谁欲尸祝而社稷我者乎?作《畏垒亭记》。

    (选自《归有光集》)

    [注释]①土薄:土质不好;浇:浮薄,指民风不好。②闲靓:幽雅清静。③庚桑楚:人名,老聃弟子。④畏垒之山:畏垒山,旧说在鲁国,实际上是虚构的山名。畏垒是一处崎岖不平的地方。⑤画然:有谋划、聪明的样子。⑥絜然:高尚的样子。⑦臃肿:无知的样子。⑧鞅掌:为公事忙碌的样子。⑨大熟:指谷物大丰收。⑩尸而祝之:立庚桑楚的神像而祝祷,表示崇敬。⑪土地神。⑫谷神,此处和“社”字都作祭神解。⑬忻:同“欣”。

    1. (1) 【研读】根据“联想”内容,解释加点实词。

      实词

      联想(字义、用法……)

      释义

      隐隐见吴淞江环绕而

      从流飘荡,任意西。(《与朱元思书》)

      予始之曰“畏垒”

      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

      其臣之画然智者

      太丘舍(《陈太丘与友期行》)

      鞅掌之为使

      天子为 , 改容式车(《周亚夫军细柳》)

    2. (2) 画线句三个句末虚词“乎”意蕴丰富,有何表达效果?结合语境,加以分析。
    3. (3) 【比读】

      同为记亭之作,两篇文章各有特色。请根据表格提示进行比较阅读。

      作品

      《醉翁亭记》

      《畏垒亭记》

      写作目的

      表现“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派遣内心的郁闷之情

      叙述人称

      第三人称

      第一人称

      取材角度

      直接写醉翁亭的不多,重在写“醉翁”的所见所感

      主题表达特点

      情志流露,含蓄深远

      直抒胸臆,表明心志

      我的发现:③

    4. (4) 【交流】结合文章内容,补全“古人事例素材卡”中的省略内容。
三、反思复盘·评困境之素材
四、迁移运用·撰困境之推文
  • 7. 班级里决定推出一期“我看困境意义”的专栏,请结合以下名著具体内容,谈谈你对困境意义的认识,并按要求完成推文片段的写作。

    要求:①观点明确,思路清晰;②根据助力点二的评价量表选用恰当的论据;②正确书写汉字,准确使用标点,规范使用语言;③150字左右;④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

    写作助手

    具体名著

    联想有关困境的情节

    我对困境意义的思考

    《水浒传》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候火烧草料场

    《海底两万里》

    南极遇险事件

    《钢铁是怎么炼成的》

    保尔参加筑路队

五、贯通古今·论困境之应对(12分)
  • 8. 小语等同学以“当代年轻人该如何突围困境”为议题展开了讨论,请你一起来参与。

    【热点聚焦】

    2023年3月,网友的一句独白“都说学历是敲门砖,但慢慢我发现它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登上热搜,这句话引起大量年轻人的共鸣。

    在小说中,孔乙己的形象是善良、迂腐、穷酸、爱面子。鲁迅先生曾说,孔乙己是酒馆里唯一一个站着喝酒还穿长衫的人。站着喝酒,说明没钱,没地位,穷困潦倒;穿长衫,代表维护着自己体面的身份,甚至宁愿去偷,也不愿意去做他以为的低贱的赚钱的事。

    如今的一些刚走上社会的年轻人,用“孔乙己文学”映衬自己当下的处境。

    网友甲:如果我没有上过大学,那我一定心安理得地去打螺丝。可是我上过大学,拉不下脸。

    网友乙:少年不懂孔乙己,读懂已是书中人,小丑竟是我自己。

    网友丙:明年就大学毕业了,现在形势不好,本科生一抓一大把,真不知道能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

    ……

    【材料搜集】 

    材料一

    材料二

    如今初入社会的年轻人,在求职和生活中面临较大的压力,很不容易。“孔乙己文学”背后的焦虑,是生活状态一种正常的情绪性反映。但如今早已不是“咸亨酒店”的天下,全社会不会对年轻人的困境袖手旁观。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为破解年轻人的难题纷纷建言献策。

    建立公平的就业环境,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一步。全国人大代表刘希娅提出建议,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不得随意拔高用人学历要求,在用人上不唯学历,不拔高学历,不得设置对同等职业教育学历的歧视性门槛。

    当代青年正处于人生中最丰富、最具活力、最有冲劲的阶段,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在情绪图谱中,“焦虑—羞耻—绝望”是一个闭环。全社会应该协同发力,协助他们走出暂时的困境,走上“焦虑—勇气—希望”的正循环道路。

    ——央视网《正视“孔乙己文学”背后的焦虑》

    材料三

    我们不得不认清一个现实,社会是丰富多彩的,就业市场更是竞争激烈,作为求职者不管是低学历还是高学历,都要经过市场历练,不能因找工作难而不愿踏入社会,因恐惧“内卷”而选择“躺平”。只要出来工作,不管干什么,都无贵贱之分。

    如果我们思想上还有所谓“脱不掉的长衫”的包袱,被“长衫”束缚住自己的个人发展,恐怕无法弯下腰来听呼声、挽起裤腿下田地,可能会错过在广阔天地中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的必然出路。我们都应意识到,不管身处怎样的时代环境,一个人总会遇到困难,但面对困难是放松要求、绕道而行,是自暴自弃、直接“躺平”,还是迎难而上、战胜自我,考验着每个年轻人抉择的勇气和坚持的毅力。我们只有脱掉了思想上的“长衫”,才能真正跑起来,真正矢志接力奋斗,用青春的智慧和汗水打拼出更加美好的生活!

    ——共青团中央《脱不掉的长衫?我为什么不喜欢“孔乙己文学”》

    1. (1) 【讨论记录】以下是小语等人的讨论记录,请你根据以上材料补全讨论。

      小语:我觉得“孔乙己文学”会爆火的原因如下:第一,大学生们苦读十几载,不甘心从事比自己预期低的工作;第二,青年人认识到理想和现实差距,进行自嘲与宣泄;第三,

       。 不管怎样,当代大学生也是苦不堪言呀。


      小文:什么叫苦不堪言?苦不堪言就可以摆烂了吗,可以好高骛远,纸上谈兵了吗? 


      小瑞:各位同学,请注意我们的议题。我们的议题是“当代年轻人该如何突围困境”,而你们在讨论的却是“‘孔乙己文学’会爆火的原因”,偏离了我们探讨的议题。


      小安:我觉得“突围孔乙己困局”要群策群力,从多方入手: 

    2. (2) 【讨论复盘】请根据下表,评价【讨论记录】中小文和小瑞的讨论是否符合讨论规则。

      讨论规则

      简要说明

      参与者发言机会均等

      尽量让所有参与者都有发言机会,特别是意见不同的参与者也有表达观点的权利

      发言的观点要明确

      发言者要明确表达对相关问题的意见,赞成还是反对他人观点,都应表述清楚

      不同问题依次讨论

      发言者不得偏离当前讨论的问题。只有在一个问题讨论完毕后,才能讨论另外一个问题

      就事论事,文明表达

      讨论的目的是研究、解决问题,发言时不得进行人身攻击,不得质疑他人的动机、习惯或爱好。

      尊重发言的完整性

      不能随便打断他人的发言。

    3. (3) 【赠送诗笺】彤彤是大四应届毕业生,现在陷入了“毕业就失业”的困境,消极悲观的情绪弥漫在她的心头。小语准备将艾青的诗歌制作成诗笺赠送给她,请你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诗歌内容撰写赠言。

六、联读发现·拓困境之思(16分)
  • 9. 班级里兴起卡夫卡热,召开小说阅读交流会,邀请你参与其中。

    在法的门前

    [奥地利]卡夫卡

    ①法的门前站着一名卫士。一天来了个乡下人,请求卫士放他进法的门里去。可是卫士回答说,他现在不能允许他这样做。乡下人考虑了一下又问:他等一等是否可以进去呢?“有可能,”卫士回答,“但现在不成。”由于法的大门始终都敞开着,这当儿卫士又退到一边去了,乡下人便弯着腰,往门里瞧。卫士发现了大笑道:“要是你很想进去,就不妨试试。把我的禁止当耳边风好了。不过得记住:我可是很厉害的。再说我还仅仅是最低一级的卫士哩。从一座厅堂到另一座厅堂,每一道门前面都站着一个卫士,而且一个比一个厉害。就说第三座厅堂前的那位吧,连我都不敢正眼瞧他呐。”

    ②乡下人没料到会碰见这么多困难;人家可是说法之门人人都可以进,随时都可以进啊,他想。不过,当他现在仔细打量过那位穿皮大衣的卫士,看了看他那又大又尖的鼻子,又长又密又黑的鞑靼人似的胡须以后,他觉得还是等一等,到人家允许他进去时再进去好一些。卫士给他一只小矮凳,让他坐在大门旁边。他于是便坐在那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其间他做过多次尝试,请求人家放他进去,搞得卫士也厌烦起来。时不时地,卫士也向他提出些简短的询问,问他的家乡和其他许多情况;不过,这些都是那类大人物提的不关痛痒的问题,临了卫士还是对他讲,他还不能放他进去。乡下人为旅行到这儿来原本是准备了许多东西的如今可全都花光了;为了讨好卫士,花再多也该啊。那位尽管什么都收了,却对他讲:“我收的目的,仅仅是使你别以为自己有什么礼数不周到。”

    ③许多年来,乡下人差不多一直不停地在观察着这个卫士。他把其他卫士全给忘了:对于他来说,这第一个卫士似乎就是进入法之殿堂的惟一障碍。他诅咒自己机会碰得不巧,头一些年还骂得大声大气,毫无顾忌,到后来人老了,就只能再独自嘟嘟囔囔几句。他甚至变得孩子气起来;在对卫士的多年观察中,他发现这位老兄的大衣毛领里藏着跳蚤,于是也请跳蚤帮助他使那位卫士改变主意。终于,他老眼昏花了;但自己却闹不清楚究竟是周围真的变黑了呢,或者仅仅是眼睛在欺骗他。不过,这当儿在黑暗中,他却清清楚楚看见一道亮光,一道从法之门中进射出来的不灭的亮光。此刻他已经生命垂危。

    ④弥留之际,他在这整个过程中的经验一下子全涌进脑海,凝聚成了一个迄今他还不曾向卫士提过的问题。他向卫士招了招手:他的身体正在慢慢地僵硬,再也站不起来了。

    ⑤“事已至此,你还想知道什么?”卫士问,“你这个人真不知足。”

    ⑥“不是所有的人都向往法么,”乡下人说,“可怎么在这许多年间,除去我以外就没见有任何人来要求进去呢?”

    ⑦卫士看出乡下人已死到临头,为让他那听力渐渐消失的耳朵能听清楚,便冲他大声吼道:“这道门任何别的人都不得进入;因为它是专为你设的。现在我可得去把它关起来了。”

    关于卡夫卡

    【经历】

    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出生犹太商人家庭,曾三次订婚,又三次主动解除婚约,始终没有自己的家庭,41岁时死于肺痨。他一直从事小职员的工作,对工作感到十分痛苦,但又不得不去;业余时间,他勤奋地写作,几乎隔绝社会上的交往。1904年,卡夫卡开始发表小说,早期的作品颇受表现主义关注内心主观世界的创作理念影响,后来融入尼采等人的哲学思想。

    【影响】

     卡夫卡是20世纪绝无仅有的写作天才,以丰富多变的创作手法与复杂多元的寓意享誉世界。他与马塞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唐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等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的手法,描写生活在低层的小人物,表现他们在这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的惶恐,不安,孤独,迷惘,绝望。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兴起的“荒诞派戏剧”、法国的“新小说”和在美国出现的“黑色幽默”小说等文学流派都受到卡夫卡小说的影响。

    诺奖得主马尔克斯在读完之后,称卡夫卡让他发现了“文学还存在着多种别的可能性”。美国诗人奥登说:“如果要举出一个作家,他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的话,那么人们首先想到的也许就是卡夫卡。”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爱读卡夫卡,他的一本小说就叫《海边的卡夫卡》。此外,受到卡夫卡影响的中国作家甚多,有残雪、格非、余华等。

    【纪念】 

    雨中追思卡夫卡

    走进布拉格,卡夫卡几乎无处不在。

    卡夫卡已是布拉格的骄傲,在世俗化之后走进人们视野。卡夫卡生前从没有归属感,但是,孤独中的他却以文学为自己找到最后的归属。他以文学所表现出人的孤独、命运的不可知、归属的不确定性,不会随场景的替换与时间的流逝而改变。就这一点来说,我们每个人心中,或许都闪动着卡夫卡的影子。

    走进布拉格,不能不拜谒卡夫卡。

    孤独的卡夫卡匆匆辞世,生前不属于布拉格的主流文化,身后依然与之疏远。有位德国评论家说卡夫卡“作为不入帮会的犹太人,他在犹太人中不是自己人”,但卡夫卡在精神与宗教上、在血缘上,依然与犹太人传统不可分离。故他被安葬在布拉格东郊一个犹太人墓地。

    实际上,卡夫卡并没有自己单独的墓碑,他与父母安葬在一起,并拥有同一个墓碑。卡夫卡墓碑下方,另有一块薄薄的黑色大理石,上面刻着三个妹妹的名字——她们没有逃脱犹太人遭遇的种族灭绝之灾,最终死于纳粹集中营,遗骨难寻。

    凝望墓碑,无声叹息。不敢设想,卡夫卡如果活到二战爆发。爱因斯坦逃离了德国,茨威格逃离了奥地利,孤独的卡夫卡有可能逃离布拉格吗?他能摆脱与妹妹们、与那些艺术家们一样的结局吗?命运的幸或不幸,真的难以界定。

    1. (1) 【读困境 理情节】阅读《在法的门前》,根据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乡下人

      卫士

              

      欺骗他有可能,但恐吓现在不行

      坐在门口,耐心等待

              

              

      /

      满心绝望,提出疑问

              

    2. (2) 【析困境 感其人】阅读《在法的门前》,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句子,说说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不过,这当儿在黑暗中,他却清清楚楚看见一道亮光,一道从法之门中迸射出来的不灭的亮光。

    3. (3) 【探困境 辩标题】《在法的门前》的另一个译名是《法律门前》。你觉得哪个译名更好,请结合上面的两部分文字说明你的理由。
    4. (4) 【联困境 读懂人】我们都说“文如其人”。请你结合《在法的门前》与“关于卡夫卡”的相关内容,回答《雨中追思卡夫卡》作者最后一段中提出的问题,并说明理由。
七、写作实践·撰突围之文(40分)
  • 10. 按要求作文

    战士冲出重重封锁,获得胜利;科学家在研究中拨开迷雾,发现真相;文学家穿越现实的荆棘,抵达心灵的彼岸;哲学家思考摆脱蒙昧,启迪智慧……人类总在不断摆脱困境,进行“突围”。对此,你有怎样的感受或思考?

    任务一:回顾自己某次突围的经历形成思考,写一篇记叙性文章;

    任务二:围绕突围,展开联想与想象,进行文学创作;

    任务三:围绕突围,明确观点,展开论述,写一篇议论性文章。

    【写作要求】①自拟题目,自选文体。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套写、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