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深圳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更新时间:2024-05-13 浏览次数:2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23 小题,每题 2 分,共 46 分)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请选出正确选项,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将该题相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
  • 1. 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想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要通过( )
    A . 神话传说 B . 考古发掘 C . 学者推断 D . 史书记载
  • 2. 下面为“北京人遗址发掘文物”展板的部分素材,适合放入图 4 处的图片是( )

    图 1

    图 2

    图 3



    ?

    图 4

    A . 打制石锤 B . 碳化稻粒 C . 磨制骨针 D . 彩绘陶盘
  • 3. 若给右图选定一个主题,合适的是( )

    A . 山顶洞人采集场景想象图 B . 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 C . 河姆渡人生活场景想象图 D . 半坡人农耕场景想象图
  • 4. 考古发现,从龙山文化到二里头文化时期,中原地区在以粟类作物为代表的农业生产和以家猪为 代表的家畜饲养的基础上,开始普遍种植水稻和饲养黄牛、绵羊,且这一时期被发现的小麦遗址的数量也逐渐增多。这说明当时中原地区( )
    A . 成为水稻的发源地 B . 农耕经济得到发展 C . 农用动力发生变化 D . 轮作复种技术发达
  • 5. “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这反映了当时实行( )
    A . 禅让制 B . 分封制 C . 世袭制 D . 郡县制
  • 6. 《史记》提出“祖黄帝说”, 认为黄帝是华夏始祖, 也是夏朝人、商朝人、周朝人、秦朝人的祖先,还是匈奴人、鲜卑人的共同祖先。材料体现的观念是( )
    A . 华夷有别 B . 民族差异 C . 民族认同 D . 国家统一
  • 7. 夏启实施王位世袭,虽然是权力的争斗, 但是却在无形间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而产生了“国家”的雏形,成就了奴隶社会“家天下”的时代。据此可知,世袭制的出现( )
    A . 造成社会公平丧失 B . 顺应历史的发展 C . 开创地方行政模式 D . 推动文明的出现
  • 8. 西周时期,周王室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 . 西周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 B . 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C . 西周的青铜冶炼业很发达 D . 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 9. 精美的历史文物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文物体现的是( )

     利簋 

     四羊方尊 

     青铜面具

    A . 炎黄时期的创造发明 B . 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 C .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D .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 10. 据甲骨文记载,妇好(注: 商王武丁的妻子)经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等各类重大活动,并任占卜之官……至于征战四方,更是妇好的强项。材料可以说明甲骨文( )
    A . 出现年代最早 B . 造字方法多样 C . 具有史料价值 D . 发现数量很多
  • 11. 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也发掘出一批铁制农具。这说明( )
    A . 考古发现可以证实文献记载 B . 史书上的记载都真实可信 C . 铁制农具和牛耕已广泛使用 D . 楚国在诸侯国中最为强盛
  • 12. (2022·济宁) 春秋时期,周襄王经常向诸侯“告饥”“求车”“求金”。这说明当时(   )
    A . 周襄王受到诸侯尊重 B . 分封制尚未建立 C . 天子和诸侯身份平等 D . 周王室地位下降
  • 13.  据史书记载,春秋初年有一百多个诸侯国,到战国时期只剩下十几个了。材料反映的历史发展趋

    势是( )

    A . 封建制度正在逐步确立 B . 人民遭受的灾难更深重 C . 诸侯割据混战日益扩大 D . 历史向统一的方向发展
  • 14. 李斯认为:“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而贾谊则认为:“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这表明( )
    A . 都是一家之言,毫无可取之处 B . 商鞅变法存在缺陷,弊大于利 C . 所站立场不同,观点也就不同 D . 商鞅变法是秦走向灭亡的根源
  • 15. (2023·通辽) “孔子成长的时代,鲁国政乱……‘陪臣执国命’成为当时各国的普遍态势。孔子认为,正是因为内心道德秩序观念的缺失才导致社会秩序的崩坏,要想修复礼乐秩序,必须从人心入手。因此,既然无望入朝执政扭转乾坤,那么退而育化人心也可以从根本上培育社会的元气。”据此可知,孔子从事教育的目的是( )
    A . 教化民众,匡正社会秩序 B . 以法为教,建立法治社会 C . 有教无类,发展私塾教育 D . 著书立说,宣扬儒家思想
  • 16.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孔子提倡“为政以德”,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韩非强调以法治国。他们提出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是( )
    A . 推崇西周制度 B . 支持兼并战争 C . 解决社会问题 D . 追求精神自由
  • 17. 秦时,南郡郡守向所属各县重申朝廷律令,规定: 各县长官若不能及时发现民间的违法行为,就是“不胜任”,发现了不敢管就是“不廉”,都要受到严惩。这表明,当时( )
    A . 南方土地开发 B . 地方治理强化 C . 社会矛盾缓和 D . 中央机构完善
  • 18. 《前汉纪》记载:“秦钱文曰半两,重为其文。”近年来,各地出土的“半两”钱数量多且形制、重量、厚度基本一致。据此可知( )
    A . 秦始皇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B . “半两”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政府铸币 C . 秦始皇统一了全国度量衡制度 D . “半两”钱作为秦朝法定货币在全国流通
  • 19. 秦朝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后世有深远影响。下列材料可以说明( )

    材料

    出处

    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

    《资治通鉴》

    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

    《汉书 • 百官公卿表》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史记 •秦始皇本纪》

    A . 地方管理,行政高效 B . 法律严苛,赋税沉重 C . 中央集权,创新制度 D . 疆域辽阔,人口众多
  • 20. 《史记 • 过秦论》记载:“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纪,百 姓困穷而主弗收恤……是以陈涉……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这段史料指出了秦末农民起义的( )
    A . 原因 B . 经过 C . 特点 D . 影响
  • 21. 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两大集团进行了为期四年的战争,最终以项羽败亡,刘邦建立汉朝而告终。这场战争的实质是( )
    A . 诸侯争霸 B . 兼并战争 C . 农民起义 D . 争夺帝位
  • 22.  汉文帝开启了“文景之治”。从下面汉文帝时期发布的几条诏令中,可以看出他的治国理念

    是( )

    ◆(二年九月)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

    ◆(十二年三月)岁(每年)劝民种树

    ◆(十三年六月)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

    A . 减轻农民徭役 B . 重视农业生产 C . 提倡勤俭治国 D . 废除严刑峻法
  • 23. 人口数量是一个国家最基本、最重要的国情。下图是秦末至西汉文帝时期的人口数量变化表。a 阶段人口数量下滑和 b 阶段人口数量迅速提升,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 )
    A . 大乱之后,必有大治 B . 兴衰纷乱,循环往复 C . 科技进步,人丁兴旺 D . 重视民生,以民为本
二、非选择题(2 大题,共 24 分)
  • 24.  考古是探究历史的重要途径。结合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刻有文字的甲骨

    材料三: 右图为西周早期青铜器“武王征商簋”的铭文, 内容如下:“武征商,

    惟甲子朝,岁鼎,克闻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锡右史利金,

    用作檀公宝尊彝”。译文大意是:周武王征伐商纣王。 一夜之间

    就将商灭亡,在岁星当空的甲子日早晨,占领了朝歌。在第八天

    后的辛未日, 武王在阑地论功行赏, 赐给右史利许多铜、锡等金属。

    右史利用其为祖先檀公作此祭器,以纪念先祖檀公。

    1. (1)  材料一中的稻谷也出土在左侧地图的哪一个遗址中?(写序号)

      该地稻谷的出土说明了什么?

    2. (2)  材料二的甲骨出现在哪一朝代?甲骨文的发现从文字发展史和史料价值上看,分别有什

      么意义?

    3. (3) 材料三的铭文记述了哪一场战役?该铭文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对西周历史的记载相比,谁的可信度更高?请说明理由。
    4. (4) 根据以上材料,指出我们了解史前历史的重要依据是什么。
  • 25.  秦始皇在中国古代历史是有重大影响的人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诏十六斤铜权(秤砣)

    李斯等《琅琊石刻•始皇颂诗》节选

    皇帝之功, 勤劳本 事……器械一量,同 书 文 字 …… 六 合 之 内,皇帝之土……功 盖五帝,泽及牛马。
     

    材料二: 秦王(始皇)怀着贪婪卑鄙之心做事,只想施展他个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亲近百 姓庶民,抛弃以仁义治天下的政策,树立个人权威,禁除诗书古籍,以严刑酷法治民,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根本。

    ——译编自贾谊《过秦论》

    材料三: 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最大的公;虽然他的动机是为私的,是皇帝想要巩固个人的权威, 使天下的人都臣服于他, 但是废除分封, 以天下为公, 却是从秦朝就开始了 ……这不是秦始皇的本意,而是形势发展的结果。

    ——译编自柳宗元《封建论》

    1. (1) 材料一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史料,请提取其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
    2. (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概括贾谊和柳宗元对秦始皇的评价。
    3. (3)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评价一个历史人物?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