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三水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

更新时间:2024-05-07 浏览次数:7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 1. 下图是发现于北京人遗址的部分石制品。对此判断比较合理的是,北京人(   )

    A . 会保存天然火种 B . 会制作和使用工具 C . 保留了猿的特征 D . 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 2. 半坡遗址出土了用来捻线的石制、陶制纺轮。从半坡陶器底部发现的麻布印痕分析,当时最细的线纹直径0.5毫米,已和今天的线差不多。这可用于印证半坡人(   )
    A . 已经从事农业生产 B . 贫富差距迅速扩大 C . 掌握纺织制衣技术 D . 以手工业生产为生
  • 3. 传说中黄帝已能挖掘水井;考古材料证实,我国发现的古代第一口水井是距今约7000年前的河姆渡遗址的水井。据此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
    A . 黄帝传说真实可信 B . 先民已具有利用水源的能力 C . 长江流域文化领先 D . 部落联盟实力强大影响深远
  • 4. 以下历史事件发生在下图①朝代的是(   )

    A . 铸造精美的四羊方尊 B . 牧野之战中商军倒戈 C . 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 D . 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 5. 有学者认为,“夏王朝、商王朝、周王朝最终毁于昏庸无道的亡国之君。”以下史实能够佐证其观点的是( )
    A . 盘庚迁殷 B . 涿鹿之战 C . 商汤灭夏 D . 平王东迁
  • 6. 商周青铜器在纹饰制作中逐渐形成了规矩,这种按规矩制作的思想,一直延续至今,并体现在当今的各行各业中。这体现了青铜器( )
    A . 影响后世工艺 B . 制造颇具规模 C . 规范社会秩序 D . 铭文内容丰富
  • 7. 某甲骨文记载了商王的一次车祸。据此可知,甲骨文(   )

    A . 是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文字 B . 是汉字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 C . 有助于了解商朝的社会状况 D . 丰富和推动中华文化的成长
  • 8. 春秋时期,郑灵公赐宴甲鱼汤却偏偏不给公子宋,公子宋大怒,用手指在鼎里蘸了蘸,尝到味道后才退下,郑灵公发怒扬言要杀死公子宋,却反被公子宋带人杀死。这反映了当时( )
    A . 经济发展遇到阻碍 B . 王室衰微 C . 旧有制度遭到破坏 D . 诸侯争霸
  • 9. 《商君书·画策第十八》记载“民之见战也,如恶狼之见肉,则民用矣。凡战者,民之所恶也。能使民乐战者,王。”基于此认识,商鞅变法( )
    A . 鼓励耕织 B . 奖励军功 C . 严明法度 D . 确立县制
  • 10. 战国时代在热学方面已发明青铜凹面镜聚焦太阳光取火;在力学方面已经认识到惯性现象。材料描述的是,战国时期( )
    A . 社会制度的变化 B . 变法运动的盛况 C . 科学技术的进步 D . 七雄并立的形势
  • 11. 李冰在总结前人治水经验的基础上,因势利导,本着变水害为水利的原则,设计并修筑了这一水利工程。这一水利工程是(   )
    A . 郑国渠 B . 灵渠 C . 都江堰 D . 鸿沟
  • 12.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对待别人的家庭如同对待自己的家庭),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体现的是(   )
    A . 韩非的“法治”思想 B . 孔子的“仁政”思想 C . 老子的“无为”思想 D . 墨子的“兼爱”思想
  • 13. (2023七上·和平期末)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观点不同甚至相反,“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各派主张虽然不同,但是互相补充,互相制约。这体现了当时( )
    A . 文化兼收并蓄 B . 官府垄断教育 C . 思想严格控制 D . 社会动荡不安
  • 14. 《里耶秦简》中提及:“秦始皇二十七年二月,洞庭郡政府下达到所辖各县的政令文书,由各县负责传达到有关官吏与部门,并予以执行。”与之相关的制度是(   )
    A . 分封制 B . 郡县制 C . 世袭制 D . 三公制
  • 15. 有学者认为“秦统一后,统治者忘记了创业时的艰辛”。能佐证这一说法的是,秦始皇(   )
    A . 统一度量衡 B . 统一文字 C . 开创大一统 D . 大兴土木
  • 16.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与该诗描述相关的成语是(   )
    A . 退避三舍 B . 围魏救赵 C . 风声鹤唳 D . 四面楚歌
  • 17.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文帝),加之以恭俭,孝景(景帝)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这一局面得益于(   )
    A . 尊王攘夷 B . 管仲改革 C . 北人南迁 D . 休养生息
  • 18. 汉武帝时加赐恩惠,使诸侯王得以施恩惠于子弟,多数疆域广大的诸侯国被划分出去了若干个小侯国。此“恩惠”指(   )
    A . 实施推恩令 B . 建立刺史制度 C . 铸造五铢钱 D . 实行盐铁专卖
  • 19. 汉代的统治者,把它(儒家学说)当做了一种材料,铸成了一条文化思想的狭路。在狭路的起点写着知识分子由此入口,在狭路的尽头堆积着大堆的禄米。这条路指的是(   )
    A . 百家争鸣 B . 尊崇儒术 C . 焚书坑儒 D . 无为而治
  • 20. 在中国的历代帝王中,唯一一个同时拥有“定鼎帝王”(即开国皇帝之意)与“中兴之君”两项头衔的是(   )
    A . 汉高祖 B . 汉景帝 C . 光武帝 D . 孝文帝
  • 21. 东汉时期,汉顺帝皇后的哥哥梁冀遣私客到属县逮捉富人,被以它罪,拷掠钱财。这反映了当时(   )
    A . 宦官把持朝政 B . 外戚势力强大 C . 割据势力猖獗 D . 贫民流离失所
  • 22. 张骞通西域后,汉武帝把郡县乡的行政体制覆盖到新开地区;同时在这些地区修筑军事要塞,形成严密的边防体系和军事保障。这一措施有利于(   )
    A . 维护丝绸之路的畅通 B . 国家控制经济命脉 C . 减轻农民赋税和徭役 D . 加强南北沿线交通
  • 23. 一部作品的目录(部分)。据此判断该作品是(   )

    五帝本纪第一

    夏本纪第二

    共12本纪

    吴太伯世家第一

    齐太公史家第二

    共30世家

    伯夷列传第一

    管晏列传第二

    共70列传

    A . 《齐民要术》 B . 《春秋》 C . 《九章算术》 D . 《史记》
  • 24. 北魏太和十三年(489年),“孝文徙都洛阳”,向南方的齐借书抄写,充实北魏的国家图书。孝文帝此举旨在(   )
    A . 消除民族隔阂 B . 学习中原文化 C . 确立鲜卑正统 D . 统一黄河流域
  • 25. 关于刘备在赤壁之战中的作用,不同史书有不同的记载。《三国志》认为刘备声望高促进了刘孙联合;《江表传》认为刘备兵力少,作用甚微。据此可知(   )
    A . 研究历史需要多重证据 B . 历史真实无从考证 C . 文献史料记载不容置疑 D . 历史解释殊途同归
  • 26. (2023七上·和平期末) 三国鼎立时,曹魏重视农业开发,兴修水利;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它们的共同作用是( )
    A . 逐步缩小南北方经济差距 B . 加速了西南地区开发 C . 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D . 为全国统一创造条件
  • 27. 西晋末年以来,北方人口大量南移,广泛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各地区,并在各地形成新聚落。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   )
    A . 八王之乱 B . 经济重心南移 C . 农民起义 D . 自然灾害频繁
  • 28. 前秦军南下势如破竹,显示出一举歼灭东晋的气势,没想到遭受始料未及的大败,由华北五族各族合并混编而成的前秦军马上失去控制,陷入一片混乱。与此相关的战役是(   )
    A . 官渡之战 B . 淝水之战 C . 黄巾起义 D . 巨鹿之战
  • 29. 东晋时与西方的大秦、波斯和中南半岛上的国家有往来贸易。南朝时,对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贸易增多,与东南亚地区的交往更加频繁。这体现了东晋南朝时(   )
    A . 社会比较安定 B .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C . 海外贸易发展 D . 积极进取开疆拓土
  • 30. 魏晋时期,书法艺术进一步发展,如钟氏小巧、胡氏豪放、王羲之“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这一发展得益于(   )
    A . 书法实用功能的增强 B . 竹简布帛的应用 C . 国家一统局面的形成 D . 纸张使用的推广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31题12分,32题14分,33题14分,共40分)
  • 31. 服饰的变迁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让我们打开历史的“衣橱”,领略中国“穿”越的悠久文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时,服饰以等级区分系统化,如系玉佩的作用是“节步”:身份不同,步伐不同。天子、诸侯行走时,迈出的脚应踏在另一只脚所留的足印的一半之处,足见行动之缓慢;大夫的足印则一个挨着前一个,士行走时步子间就可以留下一个足印的距离了。

    材料二  在春秋、战国之交,出现了上衣下裳互相连接的曲裾深衣,这种服饰是战国至西汉时广泛流行的服装。战国中期赵武灵王曾推行“胡服骑射”,将上衣下裳改为裁剪紧身、便于骑行的上褶下裤。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孙机《华夏衣冠: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1. (1)  指出与材料一“节步”相关的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制度的作用。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服饰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的时代背景。
    3. (3) 综合上述材料,说说中国古代服饰的文化功能。
  • 32. 钱币在方寸之间包纳乾坤,映照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①商·海贝

    ②西周·原始布币

    ③战国·明刀

    坚固耐久、便于携带,充当实物货币

    较多保留农具铲的原型,处在实用物品向钱币演化之中

    燕国频繁战争,曾大量铸造作为军费支持战争

    ④秦·半两

    ⑤汉·汉佉[qū]二体钱

    ⑥东晋·沈郎五铢

    秦废止了战国时期形制不一的旧币,在全国推行。

    目前新疆发现最早的自造币,兼具东方货币体系及希腊货币体系特征。

    此时钱币进入低迷期。虽然钱文为“五铢”,但实际重量已减至三铢半。

    ——摘编自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钱币展》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统一货币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指出汉佉[qū]二体钱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其特点形成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概述古代钱币的变迁状况,并指出影响其变迁的因素。
  • 33.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一个极具活力的年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南朝青瓷莲花尊中国南北朝时期同类器物中最大最精美者,有“青瓷之王”之美称  

    图2   北朝持杆秤的商人    

    图3  魏碑《比丘道匠造像题记》备受书法家们的推崇,被视为魏碑的代表作

    材料二  东晋时晋元帝下诏在徐淮二州种三麦,南朝时宋文帝下诏在徐、衮、豫、扬各州种麦,麦类作物种植区域进一步向长江中游拓展。

    ——摘编自刘精诚《空前的融合》

    材料三  即使在这个可怕的动乱时代,华夏文明也在一边引进新的胡族性元素,一边切实地前进,变得更加丰富而深邃。在动乱当中,它的文明圈反而膨胀起来,形成了东亚文明世界。这个时代鲜明地展现出了华夏文明的柔软与坚韧。

    ——摘编自[日]川胜义雄《魏晋南北朝》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张图片说明其反映的时代信息。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小麦种植范围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3. (3) 归纳材料三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加以说明。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