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24年中考历史一模考前复习卷(八)

更新时间:2024-03-11 浏览次数:7 类型:中考模拟
一、选择题
  • 1. (2023七上·百色期中) 考古人员在回忆遗址考古时说:“当发掘到第四层时,发现一小层一小层像夹心饼干似的夹层,总厚度四五十厘米。”轻轻揭起“它们原来是稻叶、稻谷、谷壳、焦谷、稻秆等水稻的遗物”。据此可推断出该遗址位于( )
    A . 云南省元谋县 B . 陕西西安半坡村 C . 北京市周口店 D . 浙江余姚河姆渡
  • 2. (2023七上·雷州期末)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
    A . 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 . 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 C . 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 D . 经济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
  • 3. (2023七上·岳池期末) 右图是关于东汉时期政治局势的一幅漫画。此漫画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 . 诸侯强大威胁中央 B . 母后主政皇帝无权 C . 皇帝昏庸不理朝政 D .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 4. (2023七上·巴中期末) 据翦伯赞的《中国史纲要》记载,西汉初年,“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到了文景之世,“流民既归,户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小国自倍,富厚如之”。这主要得益于汉初的统治者( )
    A . 重视“以德化民” B . 加紧了对农民的控制 C . 提倡勤俭治国 D . 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 5. 宋朝的全国总人口突破了一亿,大体是盛唐的两倍。宋朝的粮食亩产量特别是长江流域的亩产量达到了两至三石,也基本是唐朝的两倍多。由此可见(    )
    A . 宋朝时生产力有显著进步 B . 唐宋的经济部门仅限于农业 C . 唐朝重文轻武致粮食减产 D . 宋朝粮食增 幅低于人口增长
  • 6. 清代历史学家孟森在《明史讲义》中说:“中国自三代以后,得国最正者,惟汉与明。匹夫起事,无凭籍威柄之嫌,为民除暴,无预窥神器之意。”(草根揭竿而起,没有凭借政治身世、门阀之威,仅仅是为了为民除害;他们没有谋权篡位的意思)符合孟森观点的是( )
    A . 刘秀、朱棣 B . 刘邦、朱元璋 C . 刘邦、朱棣 D . 刘秀、朱元璋
  • 7.  17世纪中期,沙俄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筑城堡,作为扩大侵略的据点,进行疯狂的领土扩张。为解除其危害,康熙帝采取的举措是( )
    A . 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B . 册封首领 C . 平定叛乱 D . 和亲政策
  • 8. (2023七下·海口期末)  朱元璋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明朝以上官制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  )
    A . 权力的分散与制衡 B . 分工协作提升效率 C . 皇帝负责利国利民 D . 行政司法军事一体
  • 9. (2023八上·雷州期末) 1940年,某份电报中指出,这次胜利“证明了敌人的交通线与据点不是牢不可破的,大大地削弱、沮丧与疲劳了敌人,振奋了全国,提高了我党我军的地位。”据此可知( )
    A . 国共两党军队摩擦加剧 B . 百团大战振奋了国人精神 C . 日军速亡中国企图破产 D . 北方抗战已转入反攻阶段
  • 10. (2023八上·雷州期末) “民主和平盼有期,山城赴会自威仪。华章谱就凌云曲,大勇弥天毛润之(毛泽东)。”这首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 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B .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C . 国共两党重庆谈判 D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11. (2023八上·雷州期末) 中国社会主义运动在它起步时,就抛弃了国际共产主义“选票里面出政权”的理念,坚持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十月革命道路。毛泽东提出该观点是在( )
    A . 五四运动 B . 南昌起义 C . 八七会议 D . 秋收起义
  • 12. (2023八上·株洲期末) 从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到孙中山“敢有帝制自为之,天下共击之”的历史变迁说明:( )
    A . 专制与民主构成传统社会的主要矛盾 B . 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 C . 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决定作用 D . 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历史潮流
  • 13. (2023八下·普宁期中) 邓小平说:“证券、股市,……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其体现的思想理念是(    )
    A . 以阶级斗争为纲 B . 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 . 实现共同富裕 D . 实现合作共赢,增进人民福祉
  • 14. (2023八下·晋安期末) 红色献礼剧《红旗渠》近期上线央视一套,该剧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为背景,讲述了党领导人民追梦、圆梦、建设新中国的奋斗历程。成为中国奇迹的红旗渠与以下哪些事件是同一时期的?( )
    A . 武汉长江大桥 B . 宝成铁路 C . 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D . 大庆油田
  • 15. (2023八下·仓山期末) 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等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据此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 . 有利于世界各国和平发展 B . 开创了中美两国友好的局面 C . 消除各国之间的矛盾分歧 D . 成为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
  • 16. (2023八下·仓山期末) 观察如图,形成图中所示现象的原因是( )

    A . “一五计划”的实施 B . “三大改造”的完成 C . 农村改革的成功 D . 经济特区的建立
  • 17. (2023九上·长沙期末) 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载体。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 . 17、18 世纪,英美法相继爆发资产阶级革命 B . 1776 年 7 月,大陆会议通过了《独立宣言》 C . 1792 年法国宣布废除君主制,成立了共和国 D . 由人治走向法治是近代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 18. (2023九上·长沙月考) 观察下面的“亚非文明古国示意图”,下列选项对图中字母所对应文明古国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发源于两河流域,金字塔为其代表性文明成就 B . 制定的《汉谟拉比法典》为世界上第一部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C . 刹帝利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属于社会第一等级 D . 的一些早期遗址中,发现了最早人工栽培的玉米
  • 19. (2023九上·剑阁期末) 记录片《大国崛起》中有这样一段解说词:“公元1500年前后的第六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的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它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根据材料判断这个“重要的分水岭'的含义是( )
    A . 世界各个地区从相互隔绝、孤立发展到连接成一个整体 B . 锤炼了欧洲人敢于胃险、勇于拼搏的精神 C . 殖民扩张和侵略活动从此开始 D . 人类历史开始迈入近代社会的门槛
  • 20. (2023九上·大足期末) 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这一历史事件是(   )

    A . 巴比伦王国的扩张 B . 埃及王国的东扩 C . 阿拉伯帝国的崛起 D . 亚历山大东征
  • 21. 下列是某同学整理出的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大事件。其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德国闪击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B . 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C .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D . 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 22. (2024九下·期末) 1944年7月某会议曾提出建立自由贸易体系的构想,后成立关贸总协定并于1995年改为世界贸易组织,至今有超过160个国家加入这一组织。这一现象折射的世界发展趋势是( )
    A . 科技信息化 B . 世界多极化 C . 文化多元化 D . 经济全球化
  • 23. 在1750-1850年间,欧洲人口从1.4亿增加到2.65亿,到1900年猛增到4亿。人口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 . 欧洲城市的扩大与发展 B . 欧洲开放的移民政策 C . 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D . 欧洲国家联合的结果
  • 24.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一位德国大臣说:“国王首要的思想就是粉碎英国的霸权,以有利于德国。”一位英国外交大臣说:“真正决定我国外交政策的,是海上霸权的问题。”据此可知,德国、英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目的是( )
    A . 完成国家统一 B . 争夺世界霸权 C . 遏制苏俄政权 D . 促进欧洲联合
  • 25. 法里德•扎卡里亚的《后美国时代》一书认为:“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现代史上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群雄竞起”指的是( )
    A . 两极格局形成 B . 经济全球化趋势 C . 美国成为全球霸主 D .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二、材料分析题
  •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祖为吴王时本如元制置中书省,以左右相国为之长,先尚右,后尚左。洪武元年(1368)改为左右丞相,或居内辅政,或统军征伐。其居内负行政责任者先后有李善长、汪广洋、胡惟庸三人,权力甚大。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诛胡惟庸后,“革去中书省,升六部”。

    ——摘编自严耕望《中国政治制度 史纲》

    材料二: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皆以满臣充之。凡军国重务不由内阁票发者,皆交议政大臣会议……雍正中设立军机处,议政之权遂微,……乾隆五十七年(1792),纯皇帝(乾隆帝)特旨裁之。

    ——摘编自[清]爱新觉罗 ·昭裢《啸亭杂录》

    材料三:阅读下列图片。

    1. (1)  根据材料一回答,朱元璋为强化皇权,在中央采取了什么措施?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军机处的设立有何影响。
    3. (3) 材料三反映出明清时期为加强君主专制分别在思想文化领域又采取了什么政策?
  •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2年5月 10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 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激励团员青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上奋勇前进,使广大青年倍受鼓舞。 下面让我们从历史的角度去探究讲话中蕴含的百年历史知识,并从现实的角度去思考当今青年应有的使命和担当。

    【屈辱篇】

    “青年的命运,从来都同时代紧密相连。 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

    【探索篇】

    “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为救国救民而苦苦追寻……”

    【觉醒篇】

    “……一大批先进青年在“觉醒年代”纷纷觉醒。”

    【感悟篇】

    “伟大的⋯⋯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1935年“这场爱国救亡运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1. (1) 鸦片战争后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什么? 这次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2. (2) 举出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使“国家蒙辱、文明蒙尘”的史实。
    3. (3) 19世纪中后期,仁人志士为“救国救民”进行了不同的探索,地主阶级洋务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分别进行了怎样的探索?
    4. (4) 先进青年陈独秀认定只有“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一切的黑暗。 这里的“德先生”和“赛先生”指的是哪两大口号? 
    5. (5) 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应该有怎样的使命和担当? 
  • 28. 二战结束以来,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提高西欧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在以后30多年的时间里,欧共体成员国之间频繁协调,逐步取消关税,对有困难的成员国提供援助,对外尽量“用一个声音讲话”。

    【材料二】(20世纪)90年代,美国信息技术在5年中对美国GDP的贡献率为30%左右。信息技术的发展还带动了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和高技术化,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微软公司的

    分公司如今遍布世界各地。

    ——陈丽珍《世界近现代史》,有改动

    【材料三】二战后日本经济增长趋势图。

    1. (1) 材料一中西欧国家对外尽量“用一个声音讲话”在哪-年成为现实?它的标志是什么?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经济的主要特征。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4. (4) 根据下面材料信息并结合相关史实,请以《工业革命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为题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短文。(要求:语句通顺,观点明确,表述完整)

      17世纪以来,政治革命、经济革命、科学革命使欧洲资本主义强势崛起。崛起后的欧洲在20世纪上半期,战火不断点燃,战争使欧洲走向衰落。二战后,马歇尔计划促进了西欧经济的恢复,欧洲各国开始走向联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