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广州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期中试卷

更新时间:2024-05-13 浏览次数:2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strong><span>35题,70分</span></strong><strong><span>)</span></strong>
  • 1. (2023·广东) 根据嘉定县相关记载,鸦片战争前五口之家“日织一匹,赢钱百文”;鸦片战争后“洋布盛行,土布日贱,计其所赢,仅得往日之半”。这一变化反映了,当地( )
    A . 传统纺织业受到冲击 B . 自强求富初显成效 C . 民众的生活得到改善 D . 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 2. 中国有座城市设有近代史博物馆。因为这座城市不仅是近代史的起点,也是近代史的终点,而且还是中华民国建立等近代史中许多重大事件的见证地。依据所学知识判断,中国近代史博物馆应该坐落于(   )
    A . 重庆市 B . 上海市 C . 武汉市 D . 南京市
  • 3. (2017·青岛) 2017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香港的回归不仅洗雪了中国百年国耻,更促进了香港的持续稳定、繁荣。香港问题的形成开始于(    )

    A . 《南京条约》 B . 《瑷珲条约》 C . 《北京条约》 D . 《辛丑条约》
  • 4. 1858年4月,英法联军抵达天津,咸丰帝为准备出面的交涉人员制定了“详尽”的外交策略:对俄表示和好,对美设法羁縻(笼络),对法进行劝告,对英严词诘问。这说明(   )
    A . 英国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主要侵略者 B . 列强与清政府建立了平等的外交关系 C . 俄、美为授取利益而支持清政府 D . 清政府对列强缺乏清醒的认识
  • 5. (2023八上·高州期中) 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南京条约》并未结束中国人和欧洲人之间的摩擦,为增加贸易量,欧洲人想要更多的让步,因此,1856年再次爆发战争就毫不奇怪了。斯塔夫里阿诺斯强调的是( )
    A . 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B . 鸦片战争的影响 C .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D .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 6. 我国当代一位著名学者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对于圆明园遗址,我们可以读到的历史是(   )
    A . 鸦片战争中英军的贪婪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 C . 侵华日军的暴行 D . 沙俄对中国北方领土的侵占
  • 7.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载;“他们于1855年4月第三次攻取武汉,并席卷湖北和江西,将曾国藩困在江西境内。……整个长江流域都落入了革命军之手,命运真是太照顾他们了。但就在他们胜利的巅峰,沉重的打击从其内部出现,革命运动被削弱到无可复元的地步”。这场运动( )
    A . 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 B . 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C . 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D . 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 8. 1853年,太平天国制定并颁布了建国纲领,该纲领规定按照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反映了农民获的土地、平均分配产品的愿望。这个纲领是(   )
    A . 《资政新篇》 B . 《海国图志》 C . 《四洲志》 D . 《天朝田亩制度》
  • 9. (2022八上·海珠期中)  1851至1864年,短短14年间,太平天国经历了发生、发展、全盛、到衰败,最终灭亡。导致太平天国最终“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
    A .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B .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C . 统治集团内部的决策失误 D . 湘军和淮军的围剿
  • 10. (2022八上·莲湖期中) “冲击一反应”模式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以下能够支持“冲击一反应”模式的是(   )
    A . 鸦片战争——虎门销烟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 C . 甲午中日战争——义和团运动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百日维新
  • 11. (2023八上·滕州开学考) 徐中约曾这样评价洋务运动:“他们从未梦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新式国家,事实上,他们竭力地巩固而非取代现存的秩序。”材料表明洋务运动( )
    A . 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B . 本质上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C . 实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目标 D . 受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抵制
  • 12. (2019八上·遂宁期末) 1872年至1875年,清政府每年派30名幼童赴美国留学,这些留美学生回来后,绝大多数人热心报国,成为栋梁之才。如詹天佑成为著名铁路工程师,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邝荣光成为著名采矿工程师,发现了湘潭煤矿;唐国安成为著名教育家,曾任清华学堂校长,这反映了洋务运动(    )
    A . 为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培养了人才 B . 抵制了美国对中国的侵略 C . 掀起了近代国人赴美留学的热潮 D . 使中国实现了教育近代化
  • 13. (2017八上·滦南期中) 海洋历来是各国争夺的对象,为“开拓万里波涛”日本联合舰队和清朝北洋舰队相遇黄海并发生激战,此役中,为国捐躯的清朝将领是(    )

    A . 林则徐 B . 关天培 C . 左宗棠 D . 邓世昌
  • 14. 下图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1895-1913年设在中国的外资厂矿数量

    ——汪敬虞《近代中国工业史资料》

    A . 洋务运动中大量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 B .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开办工厂的限制 C . 《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 . 甲午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15. 漫画往往会映射一定的时事。下图主要反映了近代中国(   )

    A . 社会矛盾空前尖锐 B . 出现分裂割据局面 C . 面临列强瓜分危机 D .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
  • 16. (2023八上·香洲月考) “戊戌变法实开中国近代改革之先河,冲击封建桎梏,解放思想,刷新风气,启示后人,功不可没。”材料意在强调戊戌变法( )
    A . 缓解了民族危机 B . 是全面的社会变革 C . 促进了思想解放 D . 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 17. “戊戌六君子被杀的时候,不少老百姓其实是叫好的,他们都认为国家杀了奸臣。”对老百姓而言,康、梁就是奸臣。材料表明戊戌变法(   )
    A . 促进了思想解放 B . 缺乏理论指导 C . 打击了封建势力 D . 缺乏群众基础
  • 18. 中国近代化就是在经济上实现工业化,在政治上实现民主化的进程。开启这两大领域的标志性事件分别是(   )
    A .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B . 洋务运动、辛亥革命 C .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D . 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 19. 义和团揭帖《只因鬼子闹中原》中写道:“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美德俄尽消然。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这段话说明义和团运动具有(   )
    A . 既反帝又反封的特点 B . 盲目排外的特点 C . 强烈的迷信色彩 D . 一定的科学精神
  • 20. (2023·扬州)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里说道:“中国被迫撤除了大沽炮台以及从北京到出海口之间的军事据点,取而代之的是各国‘酌定数处留兵驻守’。”这种局面始于签订了(    )
    A . 《南京条约》 B . 《北京条约》 C . 《马关条约》 D . 《辛丑条约》
  • 21. 漂浮在液体中的物体,在自身重力不变的情况下,外来的压力加重力小于浮力时,就会上浮,反之则会下沉。下面与图二的外力有关的史实是(   )

      

    A . 《辛丑条约》的签订 B . 《马关条约》的签订 C . 《南京条约》的签订 D . 《北京条约》的签订
  • 22. 某校八年级开展“我最崇拜的革命历史人物”演讲,小敏整理了一位历史人物的部分经历,据此可知,这位历史人物是( )

    1894年创办兴中会

    1905年创办同盟会

    1912年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3年发动二次革命

    1924年主持召开国民党一大,创办黄埔军校

    A . 邓世昌 B . 蔡元培 C . 陈独秀 D . 孙中山
  • 23. 有学者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后,有识之士关于“救亡图存”的思考开始进入近代国家转型与民族关系构建层面。正是在国家与民族两条主线的推动下,在对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高度一致的认同下,才爆发了辛亥革命。该学者意在说明辛亥革命(   )
    A . 使群众普遍认同了民主共和制度 B . 明确提出了反帝的政治目标 C . 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D . 具有了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
  • 24. (2020八上·和平月考) 1907年到1911年之间,著名的进化团和春阳社先后用戏剧演出过《秋瑾》、《徐锡麟》、《革命家庭》、《东亚风云》等剧目,皆以反映当时政治情绪为宗旨。当时的“政治情绪”主要是指(    )
    A .  自强求富 B . 变法图强 C . 民主共和 D . 马克思主义
  • 25. (2023八上·茂名期中) 杜维运的《史学方法论》中记录: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据此观点,下列属于研究武昌起义的原始史料的是(   )
    A . 纪录片《武昌首义》 B . 历史专著中的有关叙述 C . 当地民间的口头传说 D . 武昌起义的旧址
  • 26. (2023八上·相城期中)

    命令

    ……

    (三)工程八营,以占领楚望台军械库为目的。

    ……

    (五)四十二标一营左队进攻汉阳城……

    (六)四十二标二营占领汉口大智门、硚口一带。

    ……

    总司令 蒋翊武

    与此“命令”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 武昌起义 B . 黄花岗起义 C . 护国战争 D . 中华民国成立
  • 27.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之所以得出这一结论,是因为这场革命( )
    A . 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B . 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制度 C . 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D . 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
  • 28. “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在此《檄文》号召下当时中国兴起了( )
    A . 军阀割据 B . 二次革命 C . 护国运动 D . 护法运动
  • 29. 下列民国初期的重要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护国运动    ②“二次革命”    ③宋教仁遇刺    ④袁世凯称帝

    A . ④②①③ B . ③②④① C . ③②①④ D . ②④①③
  • 30. (2023八下·南岳期中) 杂志《革命》(第四期)的发行时间为民国十四年,按公元纪年计算应为( )
    A . 1924年 B . 1925年 C . 1926年 D . 1927年
  • 31. 有人曾说“辛亥革命之后结出了一朵黑暗之花。”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帝国主义干涉使南京临时政府内外交困,被迫解散 B . 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中国进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时期 C . 革命阵营中的各种势力此消彼长,民主政权不牢固 D . 专制独裁的统治在中国没有受到冲击
  • 32. (2020八上·苏州期中) 《申报》曾对时局发出过这样的评述: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 . 清帝退位 B . 列强侵略 C . 军阀割据 D . 农民战争
  • 33. “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材料讲述的是新文化运动(   )
    A . 兴起的背景 B . 抨击的对象 C . 运动的过程 D . 取得的成果
  • 34. 如下图漫画反映的主题是(   )

    A . 五四运动 B . 辛亥革命 C . 新文化运动 D . 护国战争
  • 35.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每一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仔细看了半夜……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请你说出它最准确地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哪项内容(   )
    A .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B .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C .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D .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二、材料解析题(<strong><span>2题,30分</span></strong><strong><span>)</span></strong>
  • 36.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我们在道光年间虽受了重大打击,但仍旧不觉悟,直至受了英法联军及太平天国的痛苦,然后有同治初年由奕䜣、曾国藩等人领导的自强运动。甲午战争后,康有为领导的变法运动,要变更政治制度,其最后目的是要建立君主立宪……这无疑比自强运动更加西洋化近代化。等到自强、变法都失败了,国人然后注意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方案。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内,湖南、陕西等13省相继独立,清朝土崩瓦解。各独立省选派代表,制定宪法,并公举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打倒了清朝,这是革命唯一的成绩。

    1. (1)  材料中“道光年间”遭受的“重大打击”是什么?写出“英法联军”发动的侵华战争。
    2. (2) 写出材料中“自强运动”和“变法运动”相对应的历史事件。
    3. (3) 材料中的“宪法”指什么?“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发展做出的最大“成绩”是什么?
    4. (4) 请给这段材料取个主题名字。
  • 37. 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孙中山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职务

    地点

    重要事件

    1900年1月—1905年8月

    兴中会会长

    香港

    1905年8月—1912年8月

    同盟会总理

    东京

    辛亥革命

    1912年1月—1912年4月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南京

    中华民国成立、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8月—1914年7月

    国民党理事长

    南京

    二次革命

    1914年7月—1919年10月

    中华革命党总理

    东京

    孙中山与宋庆龄结婚

    1917年9月—1924年3月

    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

    广州

    护法运动

    1919年10月—1925年3月

    国民党总理

    广州|

    广州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1年5月—1922年6月

    中华民国大总统

    广州

    第二次护法运动

    围绕材料提炼一个主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