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09 浏览次数:3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
  • 1. 下图是某遗址中出土于某一文化地层的典型石器“原手斧”,是一种砸击成型的石质斧状工具,表面粗糙。据此可推知当时( )

    A . 处于旧石器时代 B . 已掌握磨制技术 C . 金石工具并用 D . 已进入农耕文明
  • 2. 据考古发现,良渚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还有一个外围水利系统、一个人工建筑高台,高台上建有大型广场及多组高等级建筑。这说明当地( )
    A . 建立了中央集权 B . 迈入早期国家门槛 C . 统治者残暴无道 D . 阶级斗争比较激烈
  • 3. 远古传说中往往蕴含某些历史信息。下列有关舜和禹的传说,有助于了解( )

    A . 部落联盟发展情况 B . 古人与洪水作斗争的历史 C . 当时社会发展水平 D . 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形成
  • 4. 要了解商周时期社会生产状况,可用以佐证的实物史料是( )
    A . B . C . D .
  • 5. 观察如图,对其中文字叙述正确的是( )

    A . 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 B . 运用了最原始的造字法 C . 主要在长江流域使用 D . 用于记载夏商周的历史
  • 6. 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反映了当时( )
    A . 周天子纵容楚王 B . 王位世袭制灭亡 C . 周王室实力强大 D . 周王室日渐衰微
  • 7. 战国时期,秦国规定“盗马者死,盗牛者加(枷刑)”。对马、牛的重视源于当时( )
    A . 对牛马的崇拜兴起 B . 兼并战争的需要 C . 统治者有仁爱之心 D . 交通运输的需要
  • 8. 先秦时的某一流派在教学方法上,凸显人的主观能动特性;在教学方式上,以人影响人的方式去“爱人”和教人。这体现了( )
    A . 儒家以人为本的思想 B . 墨家兼爱非攻的思想 C . 法家以法治国的思想 D . 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 9. 出土于湖南里耶的秦简户籍簿(公元前222年至公元前208年),上面的文字涉及课役身份,是征发赋役的依据。此简( )
    A . 是秦灭六国的有力佐证 B . 揭示秦末农民起义原因 C . 反映诸侯国的管理状况 D . 是研究秦史的一手资料
  • 10. 有学者形容秦朝“赭衣塞路,囹圄成市”(道路上挤满穿囚衣的犯人,监狱里关满人如同集市一样)。该学者意在说明秦朝( )
    A . 社会治安混乱 B . 缺乏法治观念 C . 推行严刑酷法 D . 国民素质低下
  • 11. 汉文帝时,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为此汉文帝继续实行( )
    A . 加强大一统 B . 戒奢从简 C . 休养生息 D . 重商抑农
  • 12. 董仲舒认为:“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故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此之谓也。”这一主张( )
    A . 顺应当时时代要求 B . 确立儒家主导地位 C . 全面传承儒家思想 D . 结束百家争鸣局面
  • 13. 古人对汉武帝有不同评价:东汉班固认为其“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北宋司马光认为其“穷奢极欲、使百姓疲敝,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对此,我们应该( )
    A . 推崇班固的观点 B . 保持客观辩证立场 C . 赞同后者的看法 D . 两者观点一概不理
  • 14. 汉成帝时,管理铁的冶铸机构铁官共49所,其中山东12所,江苏7所,河南6所,陕西、山西各5所,河北4所,四川3所,安徽、甘肃、北京、辽宁各1所,基本覆盖全国大部分地区。这表明( )
    A . 中央集权日益加强 B . 国家疆域非常辽阔 C . 冶铁业的快速发展 D . 冶铁经营权国有化
  • 15. 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学好历史,下面时间轴上①处对应的阶段特征是( )

    A .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 .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 . 早期国家与社会改革
  • 16. 汉代郡守有权任命属吏,属吏往往与郡守结为一种私恩关系,他们心目中只有郡守而无朝廷。这一状况( )
    A . 削弱了中央集权 B . 稳定了地方秩序 C . 导致了政治腐朽 D . 激化了阶级矛盾
  • 17. “这一事件大大扩展了中国人关于欧亚地理、人种和政治的知识,为后来的外交和商业交流铺平了道路。”材料评论的事件是( )
    A . 修建都江堰 B . 建驰道直道 C . 张骞通西域 D . 开通灵渠
  • 18. 据考古发现,西汉政府在长安到玉门关(属敦煌郡)之间设置了45个驿置,驿置内有官卒、传马、传车等。这些驿置的设置( )
    A . 消除了匈奴的威胁 B . 保障了商路的畅通 C . 有效地管辖了西域 D . 拱卫了长安的安全
  • 19. 下图是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现存最早的养生运动导引图。该图表明时人( )

    A . 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B . 出现民族交融趋势 C . 有强身健体的意识 D . 展现统一国家气象
  • 20. 七年级1班的同学开展跨学科主题探究活动,搜集到以下资料,据此可推知主题是( )

    A . 两汉文化科技发展成就 B . 书写工具的变迁历程 C . 祖国传统医学技术传承 D . 文学与史学突出贡献
  • 21. 下图体现了( )

    A . 军阀割据的局面 B . 三国鼎立的形势 C . 统一多民族国家 D . 民族交融的形势
  • 22. 据三国时期鱼豢所著《魏略》记述“(氐族)衣服尚青绛,俗能织布,善田种,畜养豕牛马驴骡,由与中国错居故也。”上述现象表明氐人( )
    A . 学习并从事农耕生活 B . 汉文化修养逐步提高 C . 与中原汉族消除隔阂 D . 建立政权并统一北方
  • 23. “经过这次变乱,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人民大量伤亡,西晋的统治机能也从此瘫痪”。材料中的“变乱”指的是( )
    A . 国人暴动 B . 七国之乱 C . 八王之乱 D . 黄巾起义
  • 24. 从4世纪初至6世纪末不到三百年间,江南农业生产从火耕水耨发展到施用粪肥。这反映了江南地区( )
    A . 水利工程的兴修 B . 环保意识的增强 C . 生产技术的进步 D . 自然条件的优越
  • 25. “王与马,共天下”、“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两则材料共同描写的时期是( )
    A . 秦汉时期 B . 三国时期 C . 西晋时期 D . 东晋时期
  • 26. 下图是出土于今南京市的南朝青瓷莲花尊,是南北朝时期同类器物中最大最精美者,堪称青瓷之王。该文物体现了当时( )

    A . 国力强盛国家统一 B . 文化艺术达到顶峰 C . 南方经济已超北方 D . 制瓷工艺显著提高
  • 27. “步摇”是古人的头饰,从汉代到魏晋南北朝逐渐流行,最初以中原地区的凤鸟、花枝等造型为主。下图这件南北朝时期鲜卑族的金步摇,融入了游牧生活常见的马、鹿等造型。此文物可用于研究( )

    A . 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B . 汉代手工业技术的成熟 C . 北魏时期农业技术进步 D . 书法与绘画艺术的发展
  • 28. 根据下图目录,可推知该书作者是( )

    目录

    卷一:耕田、收种、种谷各1篇。

    卷二:谷类、豆、麦、麻、稻、瓜、芋等13篇。……

    卷四:园篱、栽树(园艺)各1篇,枣、桃、李等果树栽培……

    A . 祖冲之 B . 贾思勰 C . 郦道元 D . 顾恺之
  • 29. 下列史实和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

    华夏民族是单一民族构成。

    B

    “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

    “七雄戈戟”的目的是为了争当霸主。

    C

    “荆扬晏安,户口殷实”

    江南相对稳定,经济有所发展。

    D

    “秦王扫六合……诸侯尽西来”

    “扫六合”的客观原因是嬴政善用人才。

    A . A B . B C . C D . D
  • 30. 王羲之书法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独辟蹊径,以生动多变的线条表达自己的精神意境。下列对其作品(如图《兰亭集序(局部)》)风格概括最准确的是( )

    A . 飘逸自然 B . 整齐划一 C . 雄浑粗犷 D . 大小一致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其中31题12分,32小题14分,33小题14分,共40分。)
  • 31. 历史遗址是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痕迹,属于共同的民族记忆。我国是拥有世界文化遗产类别最齐全的国家之一。以下是我国部分文化遗产名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遗产名称

    入选理由

    B

    位于河南安阳,为盘庚迁徙后的都城,有大型宫殿和宗庙建筑,还有王和奴隶主的墓葬区。出土了大量的铜器、玉器、石器和大量刻有文字的甲骨。

    D

    在今山西大同,是我国石窟艺术的代表之一,雕刻着数以万计的佛像,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刻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堪称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品。

    1. (1)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B、D两处的文化遗产名称。
    2. (2)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A、C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理由。
    3. (3)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文化遗产对于研究我国历史发展的价值所在。
  • 32. 我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在不同时期民族关系呈现不同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过秦论》贾谊

    材料二:

    匈奴“乐关市,嗜汉财物”,往往“驱牛马万余头来与汉贾客交易”,“骡驴骆驼,衔尾入塞”。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范晔《后汉书·南匈传》

    王维《横吹曲辞·出塞》

    翦伯赞《题昭君墓》

    材料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也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各族人民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尊重妇女的意识、夷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

    1. (1) 提取材料一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汉与匈奴交往的其中任两种方式,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3. (3) 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
  • 33. 中国古代社会历经改革变法与制度建设,不断演进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图2

    材料二: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在政治体制上,孝文帝进一步完善了官僚组织架构,实施了俸禄制和考课制,修订《魏律》,实行均田制、租调制和三长制。“三长”是政权的基层编制即邻长、里长和党长。改革还深入到了文化层面。鲜卑族的语言、姓氏、服饰风俗,是构成其构成民族特性的基本要件,而孝文帝决意抛弃之,转而采用汉语、汉姓、汉服和汉俗,等于“全盘汉化”。为便改革和谋求发展,孝文帝还把首都由代北迁至洛阳,这曾是魏晋文化、经济和政治中心。

    ——阎步克编著《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1. (1) 指出材料一从图1到图2的制度更替,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图2制度建设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这一提法的时代背景。
    3. (3) 依据材料三概括孝文帝改革措施的主要特点,并简析上述两次改革成功的共同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