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梅州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更新时间:2024-05-08 浏览次数:8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
  • 1. 下图是发现于北京人遗址的部分石制品。对此判断比较合理的是,北京人(   )

    A . 会保存天然火种 B . 会制作和使用工具 C . 保留了猿的特征 D . 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 2. 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以下材料可作为我国原始农业发展证据的是(   )
    A . 山顶洞人制作的石器 B .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C . 农耕生活想象图 D . 骨耜模型
  • 3. “每年的清明祭扫,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寄托着海内外华夏儿女的民族情感。正如殿外手植柏历经沧桑不老,亦如人文初祖殿前香火传承不灭。”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
    A . 炎帝和黄帝 B . 尧和舜 C . 黄帝和蚩尤 D . 舜和禹
  • 4. 退避三舍”、“纸上谈兵”等成语故事均出自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间发生的著名战役。诸侯国的出现源于西周的(   )
    A . 世袭制 B . 禅让制 C . 分封制 D . 皇帝制
  • 5.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通过对夏、商、周历史的学习,发现三个朝代的灭亡都是因统治者的暴虐妄为而失去民心。由此可知,一个王朝要想维持长治久安,必须(   )
    A . 励精图治,勤政爱民 B . 加强国防,充实军备 C . 重视教育,奖励学术 D . 发展经济,增强国力
  • 6. 考古学家们发掘了数以万计的甲骨片,甲骨上所记的都是占卜语言。凡祭祀、战争、风雨、天象、农业丰收以及病疫等都是通过占卜向上天请命。这种文字(见下图)最早可能出现在(   )

    A . 夏朝 B . 商朝 C . 西周 D . 东周
  • 7. 如图是考古发现的西周青铜器“利簋(ɡuǐ)”。上面的铭文记载了武王伐纣的时间是“隹(唯)甲子朝”(甲子日的清晨)。此记载与《尚书·牧誓》和《逸周书·世俘解》的记录相符。由此可知(   )

    A . 文献与文物都不可相信 B . 文物与文献可以互相参证 C . 文献记录更具有真实性 D . 文物与文献同时代出现利簋
  • 8. 按照西周的规定,周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但到了春秋时期,郑庄公却享用九鼎,其他诸侯更是竞相仿效。这说明(   )
    A . 诸侯国众多 B . 诸侯国弱小 C . 周王室衰微 D . 周王室中兴
  • 9. 都江堰建成之初,灌溉面积五六十万亩。后来逐渐伸展到13个县,支流和渠道有500多条,灌溉面积300多万亩。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不断维护和修整,都江堰的灌溉面积不断扩大,超过1000万亩。上述材料说明都江堰(   )
    A . 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 B . 对周边地区农业发展有深远影响 C . 充分反映我国人民的智慧 D . 使成都平原成为著名的天府之国
  • 10. 学习历史时,要能分辨“描述”与“评价”的区别。下列句子中,有的是对历史事实的描述和描绘,有的是对历史的看法、解释和评价。下列属于“评价”的是(   )
    A . 周武王率兵与商军在牧野决战 B . 晋文公姓姬名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 C . 春秋时期,今江苏苏州地区属于吴国 D . 战国时期,各国争相变法,大国兼并小国,客观上加速了统一进程
  • 11. 热爱和平,避免战争,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下列各学派的思想中蕴含和平理念的是(    )
    A . “无为而治” B . “仁者爱人” C . “兼爱”“非攻” D . 提倡“法治”
  • 12. (2021七上·顺德) 长期以来,中国封建社会以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而且能有效地抵抗外来侵略,保持国家的独立,这与秦统一的开创之功,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材料强调秦统一的(    ) 
    A . 背景 B . 过程 C . 措施 D . 影响
  • 13. 电影《英雄》中刺客无名对秦王说,“剑”字有18种写法。秦王说,统一以后只留一种。请问秦统一后通行全国的标准文字是(   )
    A . 金文 B . 小篆 C . 隶书 D . 行书
  • 14. 当王室衰微,各诸侯国就割据一方,成为一种离心力,加之地方诸侯之间的兼并和冲突,就出现了地方势力坐大,威胁到中央统治的情况。为了避免这一现象重现,秦实行了(   )
    A . 统一货币 B . 推恩令 C . 修筑长城 D . 郡县制
  • 15. 汉·贾谊《过秦论》:“……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其中“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描述的是(   )
    A . 陈胜、吴广起义 B . 黄巾起义 C . 国人暴动 D . 项羽起义
  • 16. 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军直抵咸阳,秦朝统治者被迫投降,秦朝灭亡。其灭亡时间用世纪表示为(   )
    A . 公元前2世纪初 B . 公元前2世纪末 C . 公元前3世纪初 D . 公元前3世纪末
  • 17. 成语“贯朽粟陈”出自《史记·平准书》:“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描绘了西汉早期国库钱粮富足的景象,这种景象的出现原因是(   )
    A . 实施休养生息政策 B . 统一铸造五铢钱 C . 铁犁牛耕的使用 D . 盐铁专卖的推行
  • 18.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加大了反腐力度,监察机关“拍苍蝇,打老虎”发挥了重要作用。汉武帝时期开始实施的类似措施是(   )
    A . 州牧 B . 刺史 C . 御史大夫 D . 太尉
  • 19. 史学家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引诱。”材料表明(    )
    A . 秦始皇比汉武帝残暴 B . 两种手段的目的都是维护统治 C . 汉朝读书人待遇优厚 D . 秦汉时期是思想文化繁荣时期
  • 20. 《汉书》描述西汉初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为改变这一情形,汉初统治者实行(   )
    A . 大量征兵、催缴赋税 B . 轻徭薄赋、休养生息 C . 分封诸侯、郡国并行 D . 修筑长城、开拓交通
  • 21. “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秦记》、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这表明《史记》(    )
    A . 叙事简洁 B . 体例完备 C . 完全可信 D . 取材广泛
  • 22. 东汉末年疫病大流行,张仲景目睹百姓的痛苦,“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他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写出著名的医药学著作(   )
    A . 《黄帝内经》 B . 《伤寒杂病论》 C . 《本草纲目》 D . 《九章算术》
  • 23. “由是操(曹操)之势力,不能复至南方,而三国之势遂定”。奠定这一局面的事件是(   )
    A . 长平之战 B . 官渡之战 C . 赤壁之战 D . 淝水之战
  • 24. 据《晋书•王敦传》记载:“东晋谚称‘王与马,共天下’。”这反映了(    )
    A . 士族门阀势力强大 B . 军功贵族冲击皇权 C . 东晋统治者爱惜人才 D . 地方割据势力膨胀
  • 25. 据史料记载,十六国时期,后赵石勒制定国家律令《辛亥制度》供国人学习;前秦王猛帮助苻坚治理国家,“明法峻刑”;后秦之主姚兴在长安建立律学,让郡县散吏来京进修法律。这些做法(   )
    A . 体现了“天下有法”的观念 B . 提供了胡人完全汉化的证据 C . 证明了五胡政权的混乱暴虐 D . 说明了十六国时期法律严苛
  • 26.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稻生产技术取得重大进步,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并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这表明(   )
    A . 江南农业实行多种经营 B . 江南地区商业活动活跃 C . 江南地区社会局面稳定 D . 江南地区成为经济重心
  • 27. 历史上将北方游牧民族所穿服装称为“胡服”,胡服的款式与汉服迥然不同。一般来说,胡服重视的是其使用功能,因而比较缺乏中原汉民族那样强烈的社会政治等级意义和社会礼仪功能。由此可推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服饰的重要目的是(   )
    A . 缩小南北差距 B . 发展农业经济 C . 规范统治秩序 D . 加速民族交融
  • 28. 跪坐习俗是儒家礼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垂脚高坐被视为傲慢。魏晋南北朝时,随 着“ 胡床、胡坐” 的传播,汉人的跪坐礼俗逐渐变成垂脚高坐。这一转变体现了( )
    A . 民族交融的加强 B . 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 C . 政权分立的加剧 D . 少数民族汉化的开始
  • 29. 东晋时期,书法艺术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下列史实能够佐证东晋书法成就的是(   )
    A . 钟繇的《宣示表》 B . 顾恺之的《女史箴图》 C .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D . 北魏的《张猛龙碑》
  • 30. (2022七上·澄迈期末) 谚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小满暖洋洋,锄麦种杂粮。过了小满十月种,十日不种一场空”体现了先民(    )
    A . 强调不误农时 B . 主张种植水稻 C . 关注农具革新 D . 重视因地制宜
二、综合题(本大题3小题,31题14分,32题12分,33题14分,共40分)
  • 31. 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出现过多次变法改革,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与进步,学完七年级上册历史,七年级(1)班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了主题为“中国古代史上的变法与改革”的探究活动,请你来参加。

    材料一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二

    鲜卑姓改为汉姓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贺赖

    丘穆陵

    独孤

    步六狐

    贺楼

    材料三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秦国新法十年,秦民大悦,路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秦成为第一强国。”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中“商君”是谁?材料中的哪一句话为改革的推进营造了公平的社会环境?
    2. (2) 材料二中的姓氏改变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一事件所产生的影响。
    3. (3) “民勇于公战”与改革中施行的哪一措施有关?“秦国新法”的实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4. (4) 通过上面的分析与探究,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 32. 魏晋南北朝的300多年,大多数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然而,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继续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鼎立时期,无论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这种局部统一较之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状况前进了一步,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中了条件。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整顿政治,增强国力,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魏、蜀、吴三国还重视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交融。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人口迁徙示意图

    材料三 《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太平,气候适宜,连年丰收,百姓安居乐业,粮食、布帛充足,几乎家家丰衣足食。”

    1. (1) 依据材料一指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2. (2) 据“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人口迁徙示意图”指出,这一时期我国存在哪两种不同类型的人口迁徙?
    3. (3) 结合材料二、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 33. 汲取历史的智慧。历史留下了人类发展的足迹,指点着前进的航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王朝开创的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2000多年来的中国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纪录片《中华文明》解说词

    材料二  中国提出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就是要弘扬古丝绸之路和平友好、开放包容的精神,探索新形势下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的新模式。在平等、包容、合作、共赢的基础上续写共同发展的新篇章,最终形成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

    ——人民日报热点辨析

    材料三

    请回答:

    1. (1)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秦王朝开创“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创立了什么制度?任举一例说明汉武帝为实现“地理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所采取的措施?
    2. (2) 材料二中“一带一路”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3. (3) 材料三图中A、B两处在汉代时的地名是什么?为加强对C处的管辖,西汉政府设置了什么机构?该机构的设置有何历史意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