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

更新时间:2024-05-13 浏览次数:7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湖北和辽宁等地的遗址中,发现了6000多年前各具特色的“龙”文物,华夏、苗蛮和东夷部族都有与龙相关的传说。这些考古发现和传说反映出(   )
    A . 国家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B . 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C . 中原是中华文明的核心 D . 夷夏有别观念的形成
  • 2. 加强与边疆地区的联系及对其有效管理一直都是历代统治者关注的重点。下列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
    A . 秦朝征服南方越族地区,还加强对西南夷的控制 B . 元朝设置直属于中央政府的理藩院管理吐蕃地区 C . 明朝到东北招抚,在黑龙江流域设行都指挥使司 D . 清朝在东北、北部等边疆,分设巡抚、总督治理
  • 3. 汉初采取郡国并行制,后爆发“七国之乱”;曹魏创立九品中正制,后出现门阀士族把持政权;唐朝在边境重地设置军镇,后藩镇势大引发“安史之乱”。对上述三组历史现象的共性。解释正确的是(   )
    A . 历史评判要以成败为基本依据 B . 制度设立之初存在明显弊端 C . 中央与地方矛盾导致社会动荡 D . 历史事物之间因果关联复杂
  • 4. 756年,唐玄宗发布筹划平叛全局制书,在划分各路势力的基础上,规定“应须士马、甲仗、粮赐等,并于当路自供”,于是“诸道节度使、观察使多率税商贾,以充军资杂用”。这一做法(   )
    A . 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 B . 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C . 解决了政府财政危机 D . 遏制了边疆民族叛乱
  • 5. 元代行省“自人民、军旅、赋役、狱讼、缮修,政令之属,莫不总焉”,并享有部分紧急事务的临时处置权。但行省辖区内的宣慰司、路、府、州、县各级官员必须“受命于朝而后仕”;在军事上也是“非奉旨毋擅调军”。由此可知,元代行省制(   )
    A . 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 B . 开启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C . 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 D . 兼具了集权与分权的双重属性
  • 6. 清初沿用前朝文书制度——“公题私奏”制,题本和奏本须先交送不同的机构转呈。雍正帝时,“凡督府大吏任封疆之寄,其所陈奏皆有关国计民生,故于本章之外准用密折,以题本所不能尽者,亦可于奏折中详悉批示,以定行止”。这一变化(   )
    A . 极大地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B . 导致了地方大员权力膨胀 C . 成为清朝政治黑暗的根源 D . 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 7. 有西方学者认为:中国近代产生的入侵与反入侵的连锁反应的原因是中国人的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与灾难性战争中受到刺激的两种情绪碰撞的结果。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 . 近代中国排外复仇情绪比较强烈 B . 掩盖了列强侵略中国的真正动机 C . 闭关自守政策导致商品流通受阻 D . 中国朝贡外交体制引起列强入侵
  • 8.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在人间天国里,天堂毕竟只能是一种影子。太平天国曾试图按自己的面貌和要求来改造世界,例如取消商业,但现实使他们重重地碰了壁。”这一主张根源于(   )
    A . 阶级斗争的激烈残酷 B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 . 农民阶级的局限 D . 西方宗教思想的影响
  • 9. 下图为清末知识分子成立政治社团情况示意图(摘自王尔敏的《清季学会汇表》),图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 知识分子群体的不断壮大 B . 民族危机的加剧 C .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诞生 D . 清末新政的推动
  • 10. 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征途中,留下了光辉的足迹,下列足迹与史实之间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足迹

    史实

    A

    广州

    中国共产党领导国民大革命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B

    瑞金

    走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创建抗日民主政权

    C

    延安

    《论持久战》发表,形成全面抗战路线

    D

    西柏坡

    召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A . A B . B C . C D . D
  • 11. 1928年,毛泽东说:“我们闹革命,光是跑来跑去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一个家……敌人不来,我们就在这里练兵,发动群众,敌人来了,我们就靠这个家和敌人作战。”毛泽东意在强调(   )
    A . 以城市斗争为工作的中心 B . 改变游击作战方式的重要性 C . 尽快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 D . 创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
  • 12. 全国抗战爆发前后的短时期内,国民政府组织了极大的人力、物力将东部沿海的大部分高等学校和大量战略物资、工矿企业抢运到了云、贵、川等地,有史学家称其为“东方的敦克尔大撤退”,这次“大撤退”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
    A . 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布局 B . 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掠夺中国资源的阴谋 C . 为持久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D . 为迁都重庆奠定了基础
  • 13. (2023高一上·月考) 有学者把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实施的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三个步骤: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给农民土地经营权。结合所学,推知与这三个步骤对应的历史时期是(   )
    A . 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 B . 土地改革、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 C . 土地革命、解放战争、改革开放 D . 解放战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 14. 1961年,全国全部基建项目经过缩减仅剩下3.5万多个,1962年又进一步削减为2.5万多个,其中基本建设投资由388.68亿元减为71.26亿元。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经济衰退中断了城市化进程 B . “大跃进”运动的全面展开 C . 对国民经济实行了八字方针 D . 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主要矛盾
  • 15.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根据国际环境的变化,国家与人民利益的需求,不断调整外交政策,外交取得了喜人的成果,对图片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 . 20世纪60年代,外交政策成熟 B . 20世纪70年代,重返联合国是突破口 C . 20世纪80年代,坚持对话结盟的战略 D . 十八大以来,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2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5分,共55分。
  •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唐宋择偶观

    材料一  (唐文宗)曰:“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上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崔、卢:唐代北方士族门阀) ——(宋)欧阳修《新唐书》

    材料二  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省试)人士,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

    ——(宋)朱彧《萍洲可谈》

    材料三  今世俗之贪鄙者,将娶妇,先问资妆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

    ——司马光《书仪》

    1. (1) 材料一反映出唐代婚姻看重什么?体现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2. (2) 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宋朝择偶的标准,并指出其体现的宋代社会变化。
  • 17.  《哈佛中国史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一书将清朝视为一个克服种种挑战、成就斐然的重要时代,如图是该书内容的思维导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摘自《每日解读诗词<哈佛中国史6:大清>》

    1. (1) 传统观点认为清朝是一个失败的王朝,该书则认为清朝是一个“成就斐然”的时代。根据材料和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说明。
    2. (2) 考量一个朝代的历史,你认为应坚持什么原则?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国式现代化”庄重确立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纵观百余年来中国追求现代化的历程,每一个现代化方案的提出,都与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息息相关。唯有在回顾百余年来中国社会矛盾运动的历史变迁及其所催生的各种现代化方案的基础上,才能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命题的科学内涵,才能在历史与当下的联系中理解这一命题超越既往的划时代意义。

    ——郭若平《从近代历史进程看中国式现代化》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任选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现代化方案,简述其方案内容、实践活动,并进行评价。(要求:明确写出所选方案,史论结合,阐述清晰)

  •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时代下的竞赛热潮”

    1950年7月,中华全国总工会提出,全国广大工人阶级都应积极动员起来,开展大 规模的群众性劳动竞赛;1951年2月,中央农业部发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爱国主义丰产运动”的号召。广大民众积极参与爱国增产节约运动、创新记录运动、丰产竞赛运动等。

    60年代前期,广大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新,在工业、农业、科技等领域开展新一 轮“比学赶帮超”群众性竞赛活动,主要目标由提高劳动生产率到提高技术水平,技术革 新和技术竞赛运动掀起新高潮。同时,进一步在工业部门中开展以支援农业、增产日用品等为核心的增产节约运动。

    80年代以来,劳动竞赛不断改革创新。竞赛目标以提高经济效益为重点,竞赛内容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竞赛奖励注重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2000年,中华总工会提出把增强企业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抗御风险能力作为主攻方向,深入开展劳动竞赛、技术比赛等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经济技术活动。

    ——摘编自欧阳恩良王建超《中国共产党领导劳动竞赛的历史考察》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不同时代的“竞赛热潮”进行简要阐释。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