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

更新时间:2024-03-22 浏览次数:10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共15题,每题2分,共30分。在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要求的答案)
  • 1. 《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又被迫与美国签订《望厦条约》、与法国签订《黄埔条约》,比利时、瑞典、挪威等国也要求与中国“援例”订约,沙俄加紧推行武装鲸吞黑龙江流域的计划。这表明鸦片战争( )
    A . 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B . 刺激了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 C . 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D . 形成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局面
  • 2. 李鸿章曾在给曾国藩的信中说:“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1861年,被大吹大擂的欧洲武器技术毕竟是中国自己的遗产,中国要重新学习已经遗弃的技术。这些论调着重反映了洋务运动( )
    A . 学习目的的正当性 B . 企业管理的封建性 C . 学习内容的局限性 D . 学习对象的依赖性
  • 3. 洪仁玕于1852年起避居香港,1859年来到天京,同年写成《资政新篇》,《资政新篇》在太平军内部没有引起积极反应,也没有实行过。这是因为《资政新篇》( )
    A . 不符合时代的潮流 B . 脱离农民战争的实践 C . 存在绝对平均主义 D . 体现农民阶级局限性
  • 4. 1873年,清廷首次打破“跪拜如仪”惯例,允许日、俄、美、英、法、荷 等国使节以西方鞠躬礼觐见。1875年,但被讥讽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这说明清朝( )
    A . 天朝上国地位日益稳固 B . 与列强实现平等交往 C . 闭关锁国政策仍在执行 D . 外交近代化起步艰难
  • 5. 日本一些历史教科书在讲述甲午中日战争(日本称之为日清战争)的原因时,有如下表述(如表)( )

    表述内容

    教材版本

    朝鲜政府向清请求援助,日本出于保卫本国利益的目的也派遣军队,日清战争开始了。

    学图出版社1986年版

    清为了不失去朝鲜这个最后的重要进贡国,将日本视作敌人。

    扶桑社2005年版

    A . 掩盖了真实动机 B . 抹去了战争暴行 C . 反映了客观历史 D . 承担了战争责任
  • 6. 有学者研究发现,戊戌变法时出台的改革诏令数量很大、很密集,103天里居然下了110道诏令。1898年9月伊藤博文来华访问(被认为是戊戌变法幕后推手)等人言及“有关国家利益得失之举,尤益慎重周详( )
    A . 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B . 触犯顽固派的利益 C . 改革措施操之过急 D . 没有发动人民群众
  • 7. 据亲历武昌起义的赵师梅回忆,共进会领导人刘公在起义前曾命其制作铁血旗(如图所示),并说红底和黑九角星象征铁血( )

    A . 暴力起义,民族革命 B . 创立民国,民族独立 C . 国家统一,五族共和 D . 平均地权,人民解放
  • 8.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极其重要的基础概念。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学者主张将“半殖民地”与“半封建”分开论述。对此,汪敬虞认为:对近代中国而言,另一只脚必然进入半封建社会。”汪氏意在强调( )
    A . “半殖民地”“半封建”范畴不同 B . “半殖民地”“半封建”相互决定 C . “半殖民地”“半封建”不可分割 D . “半殖民地”“半封建”内涵相同
  • 9. 1916年底《新青年》初到成都时只卖了5份,3个月后销售数超过30份,此后几年箱数未见大的起色。到1919年,销量大增。导致这一变化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
    A . 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 袁世凯复辟帝制引起全国各地反感 C . 五四运动促进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 D . 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得到全国的认可
  • 10. 1928年毛泽东在总结井冈山的斗争以及各地建立红色政权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以下关于该思想的图示(如图)中,数字①、②分别代表的是( )

    A . 思想建党、政治建军 B . 统一战线、反蒋抗日 C . 武装斗争、土地革命 D . 民主协商、和平建国
  • 11. 下列关于长征的表述,正确的个数是( )

    ①因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出发开始长征,进行战略转移。

    ②中国共产党吸取博古等人的左”倾教训,召开了遵义会议,会上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③中央红军从东南向西北 行军,先后渡过湘江、乌江、金沙江和大渡河,彰显了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

    ④长征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主张,体现了对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担当。

    A . 1个 B . 2个 C . 3个 D . 4个
  • 12. 如图漫画选自1938年10月28日的《捷报》,漫画中日寇的两只脚、两只手和头分别 被平津、京沪、太原、广州和武汉牢牢钉住,动弹不得。漫画揭示出当时( )

    A . 日本已经无力发动全面攻势 B . 抗日战争反攻阶段即将到来 C . 日本已放弃灭亡中国的计划 D . 日本在反省侵华战争的罪行
  • 13. 据学者统计,敌后战场抗击侵华日军和伪军的比例如图所示,由此可见( )

    A . 百团大战后日军放弃正面作战 B .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互配合 C . 敌后战场成为抗战东方主战场 D . 中共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 14. 1949年1月,中共中央陆续发布《中共中央关于新解放城市对旧保甲人员的处理办法的通知》《中共中央关于新解放城市职工工资薪水问题的指示》《中共中央关于接收官僚资本企业的指示》等系列文件。这反映了当时( )
    A . 解放战争结束 B . 工作重心转移 C . 社会性质改变 D . 革命任务完成
  • 15. 1907年,天津开辟一座植物园供游人游览,其游览章程规定:“星期一、二、三、五、六,独许女客入览。”这反映出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是( )
    A . 城乡差异明显 B . 自由平等盛行 C . 休闲方式多样 D . 新旧元素并存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 16. 近代西方体育的传入,促进了中国新式体育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 问题。

    材料一:西学东渐后,教会学校中首先开展了体育运动。……风气所及,中国官办学堂中出现近代体育活动。洋务运动时期,当时称“操课”或“体操科”。……但当时开展体育活动的,基本上是军事学堂,目的是提高军事院校学生的体能。

    ——李长莉等著《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

    材料二:在这一历史时期(维新变法时期),日本体育模式开始对近代中国发生重要影响。……赴日考察的士人往往特别推崇日本在非军事普通学校中也大力提倡体操。……沈翊清认为,普通学校学生广泛练习体操,……是国家军事强大的重要原因。……罗振玉认为:“盖立此竞争之世界,若人民身体孱弱

    ——张晓军《近代国人对西方体育认知的婚变(1840﹣1937)》

    材料三:民国时期学校学生课外体育运动。

    学校

    课外体育运动概况

    浙江省立杭州高级中学

    星期一至星期五下午四时十五分至五十止,强制学生进行球类组、掷重组、跳跃组、径赛组、游泳组、器械组、国术组、溜冰组的课外运动。

    复旦大学中学部

    为将体育普及于全校,专门设立老爷足球队(注:老爷指日日伏案、不往操场运动的同学),专供其练习。

    湖北省立第八中学

    1929年举行第二届秋季运动会,专门编订了运动会歌:“田赛径赛,球赛国技,发扬意志。大家准备着,打倒列强,以此为先。”

    ——内容来源:刘京京《理想与未来:民国时期中学生日常生活研究》

    请回答:

    1. (1) 阅读材料一,洋务运动时期军事学堂开设体育课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官办学堂开设体育课的原因有哪些?
    2. (2) 阅读材料二,概括赴日考察士人的主要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些观点产生的主要原因。
    3. (3) 阅读材料三,民国时期的课外体育运动呈现出怎样的特点?按时间推算,湖北省立第八中学的第四届秋季运动会将在1931年举办,为该校第四届运动会写一份50字左右的会歌。
    4. (4) 综合上述材料,从中国近代新式体育的发展中,你得到什么认识?
  •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代表区域

    姓名

    出生年月

    籍贯

    上海

    李达

    1890年10月(31岁)

    湖南零陵

    李汉俊

    1890年4月(31岁)

    湖北潜江

    武汉

    董必武

    1886年3月(35岁)

    湖北黄安

    陈潭秋

    1896年1月(25岁)

    湖北黄冈

    长沙

    毛泽东

    1893年12月(28岁)

    湖南湘潭

    何叔衡

    1876年5月(45岁)

    湖南宁乡

    济南

    王尽美

    1898年6月(23岁)

    山东诸城

    邓恩铭

    1901年1月(20岁)

    贵州荔波

    北京

    张国焘

    1897年11月(24岁)

    江西萍乡

    刘仁静

    1902年3月(19岁)

    湖北应城

    广州

    陈公博

    1892年10月(29岁)

    广东南海

    旅日

    周佛海

    1897年5月(24岁)

    湖南沅陵

    特派

    包惠僧

    1895年1月(26岁)

    湖北黄冈

    ——摘自胡献忠《中国青年运动一百年》

    材料二:

    ——图片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请回答:

    1. (1) 材料一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如果你是该事件的组织者,你会选择表中哪一城市作为活动地点?请说明理由。
    2. (2) 阅读材料二,在两场运动前期都充当主力的是哪一群体?分别阐述这两场运动与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
    3. (3)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价值观正确。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