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浙师大省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12...

更新时间:2024-03-12 浏览次数:21 类型:月考试卷
一、做一个徜徉优秀文化的少年(24分)
  • 1. 下面是学校八年级正在开展的“走进苏东坡”系列活动,邀请你一起参加。

    【甲】黄州安国寺记

    元丰二年十二月,余自吴兴守得罪 , 上不忍诛, 以为黄州团练副使,使思过而自新焉。其明年二月至黄。舍馆粗定,衣食稍给,闭门却扫,收招魂魄,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

    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以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 , 无所附丽 , 私窃之。旦往而暮还者,五年于此矣。

    寺僧曰继连,为僧首七年,得赐衣。又七年,当赐号,欲谢去,其徒与父老相率留之。连笑曰:“知足不辱, 知止不。”卒谢去。余是以愧其人。七年,余将有之行∙。连曰:“寺未有记。”具石请记之。余不得辞。∙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改)

    【注释】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在吴兴任太守期间因“乌台诗案”获罪,被贬黄州。②罪垢:指罪孽。③染污:烦恼。

    ④翛(xiōo)然:超脱的样子。⑤附丽:附着,依附。⑥赐衣:指朝廷对佛教高僧的赐衣和赐封号制度。⑦汝:汝州,指今河南郏县。

    【乙】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丙】行香子·述怀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 , 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注释】①元祐元年(1086年),苏轼被召还朝,但是政敌多次以类似“乌台诗案”之事欲再度诬陷苏轼,遂提笔抒怀。②指击石迸出的一闪即灭的火花。

    1. (1) 诗言志,文栽道。根据提示完成下列的古诗文填空。

       一切景语皆情语:李白在“①,江入大荒流”的开阔景象中抒发了外出游历的喜悦; “②,终岁常端正”,刘桢借松柏的刚劲表明志向之坚贞;王绩在“③,④”的山林秋景中流露出彷徨惆怅;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中借富有生机的“⑤,⑥;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的朝暮之景表达对人间仙境的痴迷;苏轼眼中的“空明”月色,又何尝不是心境志趣的影射呢?

    2. (2) 参考表中所给的方法,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所以自新之东方

      课内迁移: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私窃

      词类活用:渔人甚异∙之

      知足不辱,知止不

      成语类推: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殆∙

      七年,余将有临汝之行

      语境推断:①高处往低处看;②到;③面对; 摹仿学习。

      (填序号)

    3. (3) 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

    4. (4) 请根据丙文中的内容判断配图是否合适,并简要说明理由。
    5. (5) 在甲文中,作者听了继连的话“余是以愧其人”。你如何理解其“愧”?请结合内容分析。
    6. (6) 乙、丙两文中“闲人”的含义是否相同?请结合内容谈谈你的理解。甲文中哪些地方也有“闲”的表现,请找出并分析与乙、丙两文中“闲”的异同。
二、做一个留心社会生活的少年(19分)
  • 2. 阅读理解

    央视《新闻联播》聚焦浙江“千万工程”建设项目。这是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浙江的重大成果。请你作为一名家乡建设宣传员,与小组同学一起“浙”里讲“建设”,并借助后面的资料完成相关任务!

    【新闻资料】

    腾笼换鸟:

    “小而美”的城市综合体建设,把人们的衣食住行的生活蓝图勾画得明明白白,彰显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在位于杭州富阳的富春湾新城,有一所获得过2022年世界设计奖的小学———未来小学。这所学校厉害在哪里?

    首先,在建筑风格上,该校从《富春山居图》中汲取创意灵感,采用双坡顶、弧坡顶等屋顶元素, 颇显山水之美和当地文化底蕴。第二,未来小学不仅引入“人车分流”概念,还设计了18491平方米的地下空间,可容纳418辆车出入。同时,地面还设有214个非机动车停车位。在这所学校的门口, 你不会看到放学时间拥堵的路况。同时,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也被纳入校园,可以做到“小雨不湿鞋,大雨不积水”。

    (选自中新网,有删改)

    那时浙江

    浙江速度

    如今浙江

    2004年3月下旬,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嘉兴坐上了101路城乡公交车,实地感受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对弥合城乡差距的作用。

    20年过去了,101路公交车两头连接的城市和乡村,全域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城乡居民都纳入了“20 分钟医疗卫生圈”。

    如今,浙江的城乡有了新的风景———城乡基础设施加快同规同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市域城乡同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全国领先。

    【课文资料】

    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 首先,在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他们制作石料的工艺极其精巧,能把石料切成整块大石碑,又能把石块雕刻成各种形象。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修建于800年前,有的石梁一块就有200来吨重,究竟是怎样安装上去的,至今还不完全知道。其次,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施工有优良传统,建成的桥,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再其次,我国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便于就地取材,这也为修造石桥提供了有利条件。

    (选自《中国石拱桥》,有删改)

    【纪实资料】

    徐玲玲是浙江省2021年度十大“最美建设人”。她一改大多数人印象中建设人灰头土脸、风吹日晒的形象,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既抓好建筑工程,又修好树人工程,在平凡岗位写下了不凡华章。

    时光追溯到20多年前,徐玲玲女承父业,成为了建设行业里“万绿丛中一点红”。如今回头看来她依旧唏嘘不已,父亲三个儿女中唯有她继承了父亲的基业,尽管当初的抉择夹着些许复杂的情感,但徐玲玲毅然踏上了建设之路。

    事业之初,徐玲玲的团队仅有3个人,站在租来的2间小平房前,一位泥工和一位石工就组成了“新华建筑公司”的建筑队。但她坚信在建设行业没有捷径,保证质量第一、安全第一,把好事做实、把实事做好才是坦道正途。

    有了“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有了“干一行专一行”的精益求精,徐玲玲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

    (选自《浙江民盟[人物]》,有删改)

    1. (1) 小组成员希望用合适的成语总结“浙”里建设的变迁。请阅读新闻资料,拟写标题,并解释标题中“腾笼换鸟”的含意。
    2. (2) 小组成员发现“浙”里的建设理念正飞速发展。请你借助课文资料和新闻资料,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3. (3) 小组成员正在探索“浙”里建设的一些跨学科专用词语。请你根据资料信息,联系生活经验完成下面的专用词“解释卡片”。

      专用词解释卡片

      指行人与机动车分开,缓解道路拥堵

      指20分钟之内就能到达附近的医院,交通便利

      起重吊装

      人车分流

      海绵城市

      20分钟医疗卫生圈

    4. (4) 小组成员正在思考纪实作品的基本特点。请你选择下面作品中的两部,至少提出两个特点,并阐述依据。

      A.《红星照耀中国》   B.《寂静的春天》   C.【纪实资料】

    5. (5) 小组成员正在创作电子海报。请你用说明性的语言,介绍所在城市的标志性建筑。要求:抓住建筑的特征,至少使用两种说明方法,140字左右。
三、做一个丰盈精神世界的少年(24分)
  • 3. 学习了散文后,同学们对散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打算来一场“散文之旅”,对散文的人物、语言、情感等方面进行探究,请你一起参与。

    桐花满地雪小禅

    ①起初,我是不喜欢桐花的。

    ②桐花命贱,粉不粉艳不艳的,大朵大朵地开着,形状也散,因为大,觉得没了形似的。更有那颜色,有灰败的暗在里面,所以,我初见桐花,便觉得不是我的花。只因为它没有灵性,好像一个呆滞的乡下女子。

    ③后来喜欢了看电影,发现电影院里有几棵泡桐,高大健硕,足有几十年了吧? 三、四月间,一树一树的花开,粉灰色的桐花开遍了天空,我恰是十五六岁的年龄,一下子惊艳。

    ④那是故乡的老电影院,院子里因为有几棵泡桐,显得鬼魅而虚幻。我常常和同学跑去看电影,当然是要逃课的。电影票两毛钱一张,今天是粉的明天是蓝的,细细的长条,前面印了座位,多少排多少号,后面是日期。我们偶尔也逃票,如果当天恰好是蓝色的票,而我们前几天恰好用过蓝色的票,于是混进去,感觉占了极大便宜。无限的快乐,贼的快乐。

    ⑤那时玲是我的密友,她总是与我一起跳过一中的墙去看电影,有时去得早,就捡几朵桐花放到书里。玲说,这花要是不败该多好啊。这句话多傻啊! 我笑话她总是说傻话,她又说,花无百日红。

    ⑥后来她转学走了,我一个人再去看电影时总是会想起她。

    ⑦我把桐花夹在信里寄给她。我问她,你那里有桐花吗? 问她的时候,她就哭了。因为我发现,信纸上有泪痕。

    ⑧每天上学都要路过电影院,我总是不经意地扭头看那些泡桐,春去春回,看了三年。我离开了故乡,从此再也没有回去。小城的桐花,已散落在记忆的河岸上,桐花穿过两岸光阴,只是无比的 (qī)A美。惨绿的少年就那样一挥而去。

    ⑨再回故乡,却不见了桐花。

    ⑩电影院早就黄了,于是拆掉,盖了商城,里面无限的热闹。电影院不复存在,当然也没有桐花了。正􀁉􀃊􀁓是人间四月天,我却惶惶然,好像失了什么,无限地惆怅∙B

    ⑪后来,我发现我所在的城市里,教育局院里有一棵巨大的梧桐树,树冠大到快要占半个院子, 就一棵,在门口,枝繁叶茂。四月天里,我每天刻意去看它,今天还是花骨朵,明天就开了一朵,过不了几天,满树的花全开了,一片片的花在风中摆动着。那么一树桐花,近乎招摇。

    ⑫可惜花期是这样短,没有几天,就纷纷地落了,落了一地,到处是大朵的花,如果再有雨,那一片桐花满地是让人惊艳的。

    ⑬多年之后,我和玲再度联系上。她没有考上大学,一个人在异乡奔波,不停地在路上奔波。下岗失业,做生意赔本,失恋离婚,玲的命运一波三折,但她却没有抱怨过。我想起桐花,那样努力地开着,不好看,可是,为了春天的到来,一直努力着。

    ⑭我问玲还记得我寄给她的桐花吗? 她在电话中说,已经干掉了,没了颜色。可是,她一直留着。因为,上面有光阴的痕迹。

    ⑮还有一次去开 , 我觉得闷∙C , 出来透 , 在窗 , 忽然看到了桐。一枝枝伸展 , 在三楼的窗前,那些桐花几乎伸手可及。天正在下雨,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地上有一片落花, 真是桐花万里路。我伸出手去,摘下一朵,那朵又软又绵的桐花,就在我的手上,上面有雨露儿,(chàn)D抖着,微张着,这是一朵还没有完全开的花,还有着青涩的美。我捧着它,想起与桐花的初见,我并不喜欢它。如今,与君再相见,我心中,俱是欢喜的花儿,一朵、两朵地开着,桐花满地。我记得故乡的桐花,也更喜这眼前的一朵。

    ⑯我给玲发了一条短信,玲,有空回来看桐花吧,它们又开了呢。

    ⑰玲很快回了短信。她说,人生若只如初见,我们还当去跳墙偷看电影的少年吧。因为,那里,有我和你的桐花万里路。

    1. (1) 阅读要关注情感变化。请联系文本,补全下面的思维导图。

        ②  ③  ④

    2. (2) 阅读要关注细微之处。请根据括号内的提示赏析句子。

      我捧着它,想起与桐花的初见,我并不喜欢它。(加点的字能否换成“端”或“拿”? 请说明理由)

    3. (3) 阅读要关注不同文本的比较。请从下列散文中选择一篇并与《桐花满地》进行比较,说说它们在

      写作手法上的异曲同工之处。

      A.《白杨礼赞》   B.《背影》   C.《昆明的雨》

    4. (4) 阅读要关注疑义之处。小语和小文进行了探讨,请你帮忙答疑。

    5. (5) 阅读要关注精神审美。桐花的花语是:不为自己求享乐,但愿众生皆离苦。作者用它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赋予一草一木以象征意义。请你选择两种不同的植物,分别送给下面两位品性与该植物最为相近的人物,并结合情节说明理由。

      植物意象圃

      风信子:只要点燃生命之火,便可同享丰富人生

      向日葵:象征信念

      松柏:苍劲耐寒、象征坚贞

      竹子:谦虚、有气节、刚直不阿

      ……

      A.斯诺    B.朱德    C.法布尔

四、做一个体悟岁月短长的少年(50分) <p >经过了“少年芳华”专题的探究,你走过了一段成长之旅。现在请分享你的心路历程。</p>
  • 4.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玲,有空回来看桐花吧,它们又开了呢。”

    是啊,当今社会飞速发展,我们都在匆匆忙忙地往前赶,却忽略了很多路上的风景。让我们暂时停下脚步,回忆一下途中的精彩故事。雪小禅在“桐花满地”中体会到了生命的美好,也许你再次走进小学,看到昔日嬉戏、奋斗的地方,心头会为之一动;也许你重回故乡,那里的一草一木都会让你流连;也许故地重游,那景那情有了不一样的感觉…… 请以“回去看看”为题,带着你的感悟与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⑴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⑵不少于500字; ⑶不得套写、抄袭; ⑷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等信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