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

更新时间:2024-03-12 浏览次数:7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每题2分,共60分)
  • 1.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其中直接导致如表中数据变化的内容是( )

    表:1843年前后中英两国进出货物税率

    货物

    旧税率(%)

    新税率(%)

    棉花

    24、19

    5、56

    棉纱

    13、38

    5、56

    斜纹布

    14、92

    5、56

    A . 割让香港岛 B . 战后赔款 C . 开通通商口岸 D . 协定关税
  • 2. 清政府在与英法美签订的某项条约中承认了鸦片贸易的合法化,这项条约是( )
    A . 《通商章程善后条约》 B . 《天津条约》 C . 《北京条约》 D . 《瑷珲条约》
  • 3. (2018·北部湾) 鸦片战争后,反抗清朝统治的农民战争又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色彩,1862年9月,在浙江慈溪痛击洋枪队的队伍是(    )
    A . 太平军 B . 义和团 C . 东北军 D . 义勇军
  • 4. 李大钊在《圆明园故址》中写道:“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飞。”诗中所说的“两劫”指的是( )
    A .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C . 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 . 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5. 随着西方列强的侵华,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进行了不懈的抗争和探索。按照“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太平天国运动”这个探索模式,“日本为了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____”,横线上应该是( )
    A . 洋务运动 B . 公车上书 C . 辛亥革命 D . 新文化运动
  • 6. (2017·南京) 1876年,李鸿章说:“中国之积弱不振,皆因贫穷之故。”他强调兴办(  )

    A . 军事工业 B . 民用工业 C . 出版机构 D . 新式学堂
  • 7. (2017·潍坊模拟) 史学家陈旭麓认为:“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其中“中体西用”与“民主和科学”这两“步”应指(    )

    A . 洋务运动与辛亥革命 B . 洋务运动与新文化运动 C . 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 D . 戊戌变法与新文化运动
  • 8. 有学者研究认为,甲午战前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是“贸易+特权”,甲午战后则变为“投资+特权”。对此变化,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 . 甲午战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加速发展 B . 甲午战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 C .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破产 D . 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
  • 9. 在中国被日本打败举国同仇敌忾之时,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冒着千夫所指、身败名裂的风险,冷静地提醒人们要看到敌人的长处,进而提出向仇敌学习。他们的意图是(    )
    A . 吸取经验进行革命 B . 仿效日本变法强国 C . 维新变法推翻清朝 D . 学习西方抵御侵略
  • 10. 1901年,居住在北京东郊民巷的李家被迫举家搬迁。其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要在此( )
    A . 开商埠 B . 设使馆 C . 建教堂 D . 办工厂
  • 11. “废除两千年帝制,首义归功先行者;积四十载经验,遗产启迪后来人。”这副对联歌颂的是( )
    A . 康有为 B . 孙中山 C . 毛泽东 D . 梁启超
  • 12. 在中山装每边的衣袖上都有三颗扣子,有人说这三颗扣子代表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三民主义包括( )
    A . 民主民权民生 B . 民族民权民生 C . 民主民族民生 D . 民主民生民众
  • 13.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近代化探索过程中的突出成就是( )
    A . 用暴力方式推翻了清王朝 B . 成立南京临时政府 C . 成立了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D . 发动二次革命
  • 14. 北洋军阀开始统治中国的标志是(    )
    A .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B . 孙中山宣布解职 C . 责任内阁成立 D . “二次革命”爆发
  • 15. 1874年,日本派军队进攻台湾。对此,清政府( )
    A . 组织台湾人民反击 B . 呼吁国际社会干预 C . 决定建立台湾行省 D . 派沈葆桢率兵入台
  • 16. 把科学和民主结合起来,作为衡量一切社会现象的价值原则,合之则接受、信仰,反之则摒弃、批判。在近代中国首先倡导这一“原则”的代表人物是( )
    A . 魏源 B . 严复 C . 孙中山 D . 陈独秀
  • 17. 以下图片和材料所反映内容是( )的背景

     

    A . 新文化运动 B . 五四运动 C . 共产党成立 D .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 18. 上海这次会议除遭到暗探和巡捕的骚扰外,在当时的社会上并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但是,一个新的革命火种已在沉沉黑夜的中国大地上点燃起来了。这次会议( )
    A .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B . 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C . 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D . 推动了北伐战争的胜利
  • 19. 1927年4月4日,蒋介石第一次出现在美国影响最大的新闻周刊《时代》周刊的封面上。蒋介石被《时代》周刊关注是因为( )
    A . 他组建国民党,促成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 B . 他担任北伐军总司令,取得了北伐战争的重大胜利 C . 九一八事变爆发,他命令东北军坚决抵抗 D . 他指挥军队全力“围剿”工农红军
  • 20. 在“重走长征路”的活动课上,再现历史场景时不该出现的是( )
    A . 强渡大渡河 B . 四渡赤水河 C . 陕北会师 D . 转战陕北
  • 21.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时间,史学界有三种说法:1931年说、1937年说、1939年说。提出“1931年说”的主要依据是(  )
    A . 1931年九一八事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B . 1931年七七事变后中华民族开始全民族抗战 C . 1931年国共两党开始第二次合作 D . 1931年日军占领南京
  • 22. “古田,是新型人民军队定型的地方。”1929年召开的古田会议( )
    A . 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B . 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 . 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D . 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 23. 李老师上历史活动课,准备了如下四幅图,你觉得活动课的主题应该是( )
    A . 近代化的探索 B . 抗日战争 C . 解放战争 D . 新中国的成立与巩固
  • 24. 中共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根本出发点是( )
    A . 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企图 B . 力图改善国共两党的关系 C . 为全民族利益实现国共联合抗日 D . 对蒋介石采取保护态度
  • 25. (2016八上·海南期末) 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了历史。”站在南京古城墙的废墟上,我们可以“读到”的历史是(    )

    ①中华民国的成立    ②侵华日军屠杀中国同胞的暴行   ③中共“七大”的召开    ④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 26. 学术界普遍认为,领导人和领导人的思想在历史长河中起着重大作用,根据你所学知识,选出领导人和领导人的思想得以确立的会议( )

    毛泽东

    毛泽东思想

    ① 

    ② 

    A . 遵义会议、中共七大 B . 中共一大、遵义会议 C . 中共七大、遵义会议 D . 遵义会议、中共八大
  • 27. 某部小说的梗概如下:1945年10月10日,国民党同中国共产党正式签署国共双方代表《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也就是著名的《双十协定》。下列适合做这部小说书名的是( )
    A . 开启思想解放的大门——新文化运动 B . 我眼中的延安——中国革命的中流砥柱 C . 中国社会转型的开端——鸦片战争 D . 艰难的较量——重庆谈判
  • 28. “不战而屈人之兵”为古往今来兵家所推崇的上策。在解放战争中,下列哪一城市的解放体现了这一“上策”( )
    A . 沈阳 B . 徐州 C . 北平 D . 南京
  • 29. “他一生孤独,最大的精神支撑是内心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一个状元告别仕途后仍念念不忘的兴国之梦。”这是对清末状元张謇的评价,他的“兴国之梦”是( )
    A . 变法图强 B . 民主共和 C . 实业救国 D . 民主科学
  • 30. 同学们经常查阅《新华字典》等工具书,相当一部分是由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出版的。这一机构是(    )
    A . 京师同文馆 B . 《申报》报社 C . 《民报》报社 D . 商务印书馆
二、非选择题。满分40分
  • 31. 阅读材料,启迪智慧

    材料一:香港的水坑口街(原名叫“波些臣街”“占领街”)……这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也是血泪斑斑的中国近代史的开始。那片美丽的香港海湾被冠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以纪念英国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

    ——《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二:19世纪中后期,中国西北、东南同时出现危机,清政府内部发生激烈争论,有官员认为海防重而塞防轻,主张将塞防经费移办海防;有官员认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力主收复被占领的某地。

    材料三:试问,中国人对欧洲人的袭击,这次遭到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俄国人和日本人等疯狂镇压的暴动,究竟由什么引起的呢?……那些利用传教伪善掩盖掠夺政策的人,中国人难道能不痛恨他们吗? 

    ——列宁《对华战争》

    材料四: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光绪帝

    材料五:“为血心头恨,而今作楚囚。被拘三十二,无一怕杀头。痛殴卖国贼,火烧赵家楼。除奸不惜死,来把中国救。”青年学生,总是用他们满腔热血与辛勤汗水书写着永不褪色的青春传奇。1919年就是这样一群学生揭开了时代的序幕。

    1. (1) 材料一中英国能将香港海湾冠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依据的是哪一条约中的规定?
    2. (2) 认为“海防塞防并重”的官员是谁?他力主收复的某地是哪里?清政府根据他的建议,在此地建立行省,这一举动有什么意义?
    3. (3) 材料三中“英国人、法国人……等疯狂镇压”指的是什么事件?这一事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有何恶劣影响?
    4. (4) 材料四中获得光绪帝御赐挽联,为报效祖国而壮烈牺牲的民族英雄是谁?
    5. (5) 材料五中这次学生运动的性质是什么?这次运动发展到后期,哪个阶级成为了运动的主力?
  • 32.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奋斗历程,先后经历了“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中流砥柱”、“灯塔指引”、“进京赶考”六个关键阶段。阅读材料,完成相关题目。

    材料一:【日出东方】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召开了中共一大、中共二大、等多次重要会议,成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集中领导全国的工人运动。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二:【星火燎原】1927年9月,秋收起义受挫后,为保存革命力量,毛泽东决定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找到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请回答:

    材料三:【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先后领导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请回答: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中国抗日战争经历了14年艰难曲折的斗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是哪一天?

    材料四:【灯塔指引】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朝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两个拳头紧紧握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请回答:

    1. (1) 在“五四”运动的革命洪流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标志是什么?它的诞生有何历史意义?
    2. (2) 1923年2月,一场大罢工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但后来遭到镇压,全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这场大罢工是什么?这场罢工失败后,年轻的中国共产党总结了什么经验教训?
    3. (3) 这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拉开了什么序幕?由此创建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是什么?
    4. (4) 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神话的事件是?1940年,八路军总部在华北广阔的地域,对日军发动了一场以“破袭日军交通线摧毁日伪据点”为主要目标的大规模战役是?
    5. (5) “插上一刀”指的是什么?它有何历史意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