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甘肃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历史期末考试

更新时间:2024-05-06 浏览次数:2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南佐遗址(位于甘肃庆阳)是距今约5100—4700年之间仰韶文化晚期的都邑性遗址。遗址内择中而居、主次分明、中轴对称的宫殿建筑布局体现出的以王权为核心的社会状态,高规格器物等体现出的礼制和远距离贸易控制,都表明当时存在一个以南佐都邑为核心的早期国家社会。对此合理的理解是( )
    A . 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提供有力实证 B . 华夏文明中心正向西北地区转移 C . 宫殿布局彰显封建专制王权的形成 D . 人类社会开始向新石器时代过渡
  • 2.  考古学家研究发现,商朝的文字并非主要刻在甲骨上,而是直接用毛笔写在竹简或者木牍上。因为殷墟的少量甲骨卜辞和玉器上,都发现过用毛笔书写的文字。这表明( )
    A . 只有发现新史料才能破解历史难题 B . 历史解释往往受到主客观因素影响 C . 出土文献能够弥补传世文献的不足 D . 考古发掘推动历史认识的不断深入
  • 3.  有学者认为,“秦政”并非始于大一统之秦朝,而是始于经过变法后建立了区域式集权国家的战国七雄。战国变法使各诸侯国在不同程度上建立了以王权为中心的区域式集权国家治理模式。这一观点重在强调( )
    A . 变法运动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 B . 制度演进具有内在传承性 C . 战国时期尚未实现真正统一 D . 国家治理呈现多样化特征
  • 4.  春秋时期,晋国的魏绛认为“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孔子提出:“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反映出当时的知识阶层( )
    A . 推崇德政的时政方针 B . 消极看待社会发展前景 C . 充满强烈的忧患意识 D . 革故鼎新成为普遍认同
  • 5.  有学者指出,秦统一以前,“中国”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并无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直到秦统一、“中国”二字才有具体的表现,代表着一个具有明确政治制度的庞大帝国和明确地理区域的广大国土和民众。据此可知,秦的统一( )
    A . 巩固了大一统的体制 B . 促进了疆域的不断扩展 C . 避免了分裂割据现象 D . 有利于国家认同的构建
  • 6.  据《汉书·地理志》统计,西汉政权先后在27郡设有盐官35处,在38郡设有铁官46处。全国各地的盐铁官都统属于中央的大农令(后更名大司农)。这一举措( )
    A . 加强了君主统治权威 B . 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C . 规范了市场经营行为 D . 消除了富商大贾势力
  • 7.  九品中正制在运行过程中最初设置的是郡中正,郡作为地方行政单位,自治色彩浓厚。而魏朝末期设立了州中正,州有着浓厚的中央驻外机构色彩。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 郡县制下地方难以掌控 B . 中正官权力在日益扩大 C . 中央集权体制不断加强 D . 选官权逐渐向中央集中
  • 8.  唐玄宗时,政事堂更名“中书门下”。宰相会议决策写成“中书门下奏状”,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下发诏令,原则上也须经宰相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这一机制( )
    A . 能够减少决策失误的出现 B . 严重影响了行政办公效率 C . 进一步削弱了君主的专制 D . 使中书门下成为决策核心
  • 9.  唐代史学家李延寿在《北史·文苑传序》中说:“北朝时期,区区河右,而学者埒于中原。”他认为当时甘肃河西地区文人学者数及其学术水平,可同中原内地相比肩。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 河西地区经济迅速发展 B . 中原战乱世族纷纷外迁 C . 陆上丝绸之路影响扩大 D . 甘肃成为学术文化中心
  • 10.  宋初,君主为了矫正唐末五代政治之失,引导臣下明君臣之义、尊卑之分,重建儒家道德伦理,通过文臣驾驭武将,此举旨在( )
    A . 提高文官地位 B . 抑制武将势力 C . 重建统治秩序 D . 强化道德约束
  • 11.  以下是史料记载的宋代体育娱乐活动情况。这从侧面可以反映出( )

    运动项目

    史料记载

    相扑

    《梦粱录》:“瓦市相扑者,乃路岐人聚集一等伴侣,以图摽手之资”

    马球

    《东京梦华录》:“琼林苑宴殿南面有横街,牙道柳径,乃都人击毬之所。”

    捶丸

    《捶九》:“城间小儿喜捶丸,一棒横击落青毡。纵令相隔云山路,曲折轻巧入窝圆。”

    A . 城市经济的日益发展 B . 体育运动备受政府重视 C . 农民阶层的生活状态 D . 崇文尚武思想受到推崇
  • 12.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指出,明朝时期“批红的实权,落到太监手里,太监变成了真皇帝,掌握政府一切最高最后的决定权”。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 . 专制皇权的空前强大 B . 太监政治地位的提升 C . 内阁的职能遭到削减 D . 君主失去朝堂掌控权
  • 13.  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写道:“(在嘉靖以后)随着城市、商业、交通以及印刷技术和造纸技术的发达,知识传播更加容易,也越来越超出官方意识形态允许的边界,士绅与市民所拥有的财富资源,也使得另外开辟思想表达和知识传播的渠道成为可能。”该观点旨在表明( )
    A . 四大发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B . 官方失去了对思想界的管控 C . 思想领域变化是时代的产物 D . 市民阶层的影响力持续扩大
  • 14.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被认为是“用夷变夏”,威胁了清朝的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遭到士大夫阶层的强烈抨击。由此可知( )
    A . 士大夫阶层从麻木与愚昧中觉醒 B . 鸦片战争对民族觉醒的影响有限 C . 顽固派势力过于强大阻碍变法开展 D . 主流知识分子坚持闭关锁国的政策
  • 15.  19世纪末,各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大量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大肆以高额利息向清政府借款。导致这些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A . 列强实力的普遍增强 B . 列强侵华矛盾日趋激烈 C . 清政府统治日益腐朽 D . 甲午中日战争清军战败
  • 16.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提出“孔子……为大地教主。生于乱世……改除乱世勇乱争战角力之法,而立《春秋》新王行仁之制。”这一观点( )
    A . 还原了孔子的真实事迹 B . 深受传统儒家观念的影响 C . 旨在试图减少变法阻力 D . 使儒学再次成为正统思想
  • 17.  陈旭麓先生指出:辛亥革命促成了旧体制的瓦解和新体制的建立,中国历史因之而越出了改朝换代的旧轨。然而旧体制却留下了旧的社会心理。这种几千年岁月积淀而成的沉重惯性如同一种板结的地块,使新的体制难以把自己的根须扎进社会的深处。该学者( )
    A . 揭示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 B . 指出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潮 C . 否定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D . 认识到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
  • 18.  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了丰富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其中“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属于( )
    A . 建党精神 B . 长征精神 C . 抗战精神 D . 红岩精神
  • 19.  1919年,甘肃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毕业的女学生邓春兰,上书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发出大学解除女禁、男女同校的第一声。1920年2月,邓春兰的建议得以实现,北京大学首次招收了包括邓春兰在内的9名女大学生。这表明当时( )
    A . 自由主义思想成为时代主流 B . 男女平等的主张得以实现 C . 进步思想的影响力日益扩大 D . 女性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
  • 20.  抗战期间,中国大后方城市重庆、成都、兰州等地及空军基地经常遭日军空军空袭。而画着鲨鱼头和飞虎标志的美国飞机出现在中国战场上,成为对日作战的一把利剑。这支由美国空军将领陈纳德指挥的美国空军部队后来被人们称为飞虎队。飞虎队的出现( )
    A . 成为日本战败的关键因素 B . 彰显了国际反法西斯精神 C . 表明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D . 标志着抗战进入反攻阶段
  • 21.  解放战争初期,由华中野战军第1师第1旅第2团率先开展了立功运动,团党委在指战员立功后发“功劳证”,做到功劳随人走,调到哪里都光荣;连队建立“功劳薄”,有了功劳随时记;向立功指战员的家乡寄“功劳状”,一人立功全家光荣。这一做法( )
    A . 确保了战争取得最后胜利 B . 加强了党对军队的领导 C . 激发了指战员的高昂斗志 D . 构建了完善的奖励体系
  • 22.  1950年,上海出台的电影院影片上映政策中规定,“每四周上映国营票、苏联片各百分之廿五、大部分影院上映的英美片每四周不能超过百分之廿五、其余时间则上映私营国产片”。这一规定( )
    A . 保障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实施 B . 深受对外关系政策的影响 C . 表明意识形态工作逐渐淡化 D . 实质是对电影行业的垄断
  • 23. 如表是1950—1952年《人民日报》元旦献词的标题,其中反映的鲜明时代主题是( )

    1950

    完成胜利,巩固胜利,迎接一九五0年元旦

    1951

    在伟大的爱国主义旗帜下巩固我们的伟大祖国

    1952

    以高度信心和坚强的意志迎接一九五二年

    A . 全力巩固新生人民政权 B . 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 C . 全面建设人民民主政治 D . 顽强抗争打击外部势力
  • 24.  20世纪60年代前期,党中央做出重大战略决策,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将建设重点放在西南、西北。1965年至1975年,三线地区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269.67亿元,占同时期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43.5%。实施这一决策的原因主要是( )
    A . 自然灾害对国民经济的冲击 B . 东部地区已基本实现工业化 C . 社会主义经济正在稳步发展 D . 日趋紧张的国际和周边形势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5题20分,第26题20分,第27题12分,共52分)
  •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夏文是西夏立国前仿照汉字创制的,与汉字一样,属表意性质的方块字,形体方整,结构复杂,笔画较多,其文字构成受到汉字“六书”影响,有规律可循。《宋史》记载西夏文“字形体方整类八分,而画颇重复”。西夏文创制后,便“译《孝经》《尔雅》《四言杂字》为蕃语”。《番汉合时掌中珠》是一部精心编纂的党项人和汉人互相学习对方语言文字的工具书,也是最早的双语双解四项词典。全面反映西夏法律、社会的西夏王朝法典《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既取法中原王朝法典之长,又依据西夏实际有所创新,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为中华法系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显著贡献。

    ——摘编自史金波《西夏文中的中华文明》

    材料二 1728年,雍正帝发动了一场推广“官话”(以北京话为基础的北方官话)的运动,这场运动以福建、广东为中心,涉及到全国“凡有乡音之省”,要求“凡官员有莅民之责,其言语必使人人共晓,然后可以通达民情,熟悉地方事宜,办理无误”,“如八年之外,不能官话者,举人贡生监童俱暂停其考试,遵照在案。”此后,福建、广州一带先后建立起了很多专门学习官话的书院——“正音书院”。

    ——摘编自邓洪波《清代的推广官话运动考析》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夏文的特点及其在文化传承发展中发挥的作用。
    2. (2) 根据材料二、分析雍正帝推广“官话”目的。
    3. (3)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知识,谈谈你对当今社会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认识。
  •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在人口膨胀、耕地紧张、赋税繁重的背景下,江南农民只有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来寻求出路。原来用以种植粮食的耕地,改种了棉花、桑树等经济作物;原先的副业—纺织业成了人们的主业;原来的重要粮食产区江南地区,开始在粮食上依赖湖广地区的供应。农业结构的调整和纺织业的兴起、粮食贸易的频繁,终于成就了江南工商业市镇的兴起。江南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最集中地体现为棉纺业和丝织业的发展,而棉纺业和丝织业专业市镇也占江南市镇的绝大多数。在南方个别地方,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的景象。

    ——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

    材料二 明政府规定,“政府以钱粮、银两或预先购好的丝料分发机户,机户织毕交官取酬。但钱粮往往每发后期,且多扣克,以浚削(剥削)之余,市腾踊(积压之意)之料”。

    ——摘编自《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新变化。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发发展缓慢的原因。
  •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国式现代化”庄重确立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纵观百余年来中国追求现代化的历程,每一个现代化方案的提出,都与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息息相关。唯有在回顾百余年来中国社会矛盾运动的历史变迁及其所催生的各种现代化方案的基础上,才能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命题的科学内涵,才能在历史与当下的联系中理解这一命题超越既往的划时代意义。

    ——郭若平《从近代历史进程看中国式现代化》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任选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现代化方案,简述其方案内容、实践活动,并进行评价。(要求:明确写出所选方案,史论结合,阐述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