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贵州省名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联考(一)...

更新时间:2024-03-22 浏览次数:7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6小题,共48分)
  • 1. 春秋时,管仲回答齐桓公称霸举措时说:“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则)其事立。耕者必有一未一耜一铋,若其事立。”战国时,商鞅变法提出:“废井田,开阡陌”。他们的主张( )
    A . 迎合了地主阶级现实需求 B . 旨在落实以民为本的思想 C . 立足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D . 构建了封建大一统的局面
  • 2. 《史记·儒林外传》,共列录西汉前期著名儒生三十九人,其中,齐鲁人二十八人。《汉书·儒林传》,综合西汉一代著名儒生的区域分布,齐鲁人占45.60%,著名的儒学学者中,有远至蜀、淮南、九江、江东。该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 国家主流思想的演变 B . 区域之间交流增强 C . 齐鲁经济实力的衰退 D . 社会环境相对宽松
  • 3. 唐代科举制无论常举抑或制举,大抵都有策试,下列是唐代策试讨论问题的简要列举。

    据此可知,唐代科举( )

    A . 扩大了参政的社会基础 B . 具有匡时济世的功能 C . 提升了士人的文化素养 D . 解决了国家政治难题
  • 4. 宋代福建兴化县“田耗于秫糯(制酒原料),岁肩入城者,不知其几千万”。两浙路的苏州太湖洞庭山,“皆以树桑栀甘柚为常产”、“糊口之物,尽仰商贩”。在湖州的山乡,“以蚕桑为岁计……兼工机织”。该现象反映了宋代( )
    A . 传统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B . 农业生产专业化普遍 C . 区域之间长途贩运发达 D . 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
  • 5. 雍正时期,奏折撰写人多达1200余人,“奏折来自四方,同一事有多人具告,如有错谬、虚报,可立即察出,帝即严词切责,毫不假贷,具折者遂不得不报告真相,是以可信度甚高,雍正皇帝即据此施政。”据此可知,奏折制度( )
    A . 保证了国家治理的实效 B . 标志专制集权达到顶峰 C . 强化了官民的思想控制 D . 有利于中枢决策的优化
  • 6. 1867年,丁日昌提议,仿照西方新闻纸,成立一份不议论朝廷得失的报纸,内容涉及物价、外人在华情形等,“凡外国物价、外国情形,及中国人而被外国人欺凌者,或传教不公道者,皆可写入新闻纸”。据此可知,丁日昌的主张( )
    A . 利于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的传播 B . 旨在反抗清政府的统治 C . 具有国际视野和国家主权意识 D . 突破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 7. “自民国以来,政体虽变,而新郎之戴顶页履靴者,仍属有之,然亦有喜学时髦者大礼服戴大礼帽以示特别开通者。最可笑者,新郎高冠峨峨,履声紊紊,在前视之,固俨然一新人物也。讵知背后豚尾犹存,红丝辫线,堕落及地。”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 . 自由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B . 民主政治举步维艰 C . 传统服饰受到普遍青睐 D . 民众生活新旧杂陈
  • 8. 1928年6月,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开,提出了中国革命的十大政纲:“……五、建立工农兵代表(苏维埃)政府。六、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增加工资、失业救济与社会保险等。七、没收一切地主阶级的土地,耕地归农民。……”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 . 制定了最低民主革命纲领 B . 坚持群众路线的革命方针 C . 确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D . 吸取了国民革命失败教训
  • 9. 下图是徐悲鸿于1934年创作的《雄狮图》,并题词“新生命活跃起来”。该画作意在( )

    A . 声讨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B . 激发民众的救亡热情 C . 应对华北事变后的民族危机 D . 宣传中共的抗日主张
  • 10. 从1964年至1980年,国家在中西部地区投入了2052.68亿元巨资,当时,全国有380多个项目、14.5万人、3.8万台设备从沿海地区迁往三线地区,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这一举措( )
    A . 提升了中国应对风险的能力 B . 开启了新中国的国防现代化 C . 改变了西部工业落后的面貌 D . 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
  • 11. 1980年,广州东方宾馆开办了全国第一个“音乐茶座”,同年,上海和平饭店成立了新中国第一支商业演出乐队“上海老年爵士乐队”。1984年,香港歌手罗文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举办演唱会,门票2元一张,尽管被视作“天价”但仍一票难求。这主要得益于( )
    A . 城市精神面貌的改变 B . “双百”方针的提出 C . 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整 D .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 12. 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东征开启,在东征队伍中,有许多随军学者包括工程师、地理学家、哲学家、历史学家、艺术家等,他们沿途搜集了大量东方各国的政治、经济以及民俗风情方面的资料,并与当地人交流交往。据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武力扩张促进区域文明的交流融合 B . 希腊文明东方化日益明显 C . 武力扩张成为文明扩展的主要方式 D . 帝国扩张塑造了同质文明
  • 13. 据西塞罗记载,马勒奥洛因弑母而被处以死刑,临刑前立下遗嘱,将他的朋友指定为遗产继承人,其弟弟提出异议,认为自己被不公正地剥夺了继承权。法官最终推定马勒奥洛为“精神病人”,认定其拟定的遗嘱无效。这表明罗马法( )
    A . 司法执行中的随意性 B . 遵循遗嘱自由原则 C . 法律实践上的灵活性 D . 重视宗法血缘关系
  • 14. 1783年,国王任命24岁的小皮特为首相,遭到下院多数议员反对。小皮特要求国王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结果获得新议会的支持。这开创了一个先例,即内阁在失去了议会多数信任时,还可以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直接诉诸选民的裁决。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 . 内阁与议会权限不明 B . 君主立宪制遭到破坏 C . 内阁是国家权力中心 D . 代议制度进一步完善
  • 15. 有学者指出“工厂制度的一个好处就在于,它提供了、也必须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因而提高了消费的稳定性。1790—1830年间,工厂生产活动迅速提高。更多的人既作为生产者、也作为消费者从工厂制度中得到了好处。”该学者强调工厂制度( )
    A . 改善了工人阶级的处境 B . 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C . 促进了社会分工的细化 D . 引发了生产组织的变革
  • 16. 1992年,日本对《老人保健法》进行了重大修改,设立了老年人访问看护制度。1997年通过了“介护保险制度”,向老年人提供集生活、保健、护理、医疗一体化的保障和服务。这一举措旨在( )
    A . 缓和社会阶级矛盾 B . 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C .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D . 稳定资本主义统治
二、非选择题(17题14分,18题14分,19题12分,20题12分)
  • 17. 帝国时期的罗马城和汉长安城,作为屹立在东西方的两个伟大文明的首都,在世界古代城市建设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汉长安城的城墙呈不规整的方形,城墙的主要功能是军事防御。其南城墙曲折如南斗六星,北城墙曲折如北斗七星,所以汉长安城有“斗城”之称,这是强调城郭与宇宙同构,与天地呼应,折射出汉代“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的礼制要求。汉代长安城内部政治中心位于皇帝的宫殿区内,而官署的位置也是紧靠宫殿分布。其闾里分布在城北,与商业区分开;著名的“长安九市”则在城市的西北角上,分成东市三市和西市六市;汉长安城80%以上的面积都是宫殿区,宫殿集中在城市的东西与南北主轴线的道路两边,城内的宫殿、贵族的府邸、官署等建筑基本占到全城大小的三分之二,城内几乎没有公共娱乐设施和大型的活动场所。长安城郊有大型的游猎场、角马场和园林建筑,提供给皇室和贵族享用的。

    古罗马的城墙是不规则的圆形,修建城墙的目的主要也是军事防御。古罗马城内部修建了密集发达的道路、高架水渠供水系统、排水系统以及三个港口用来运送物资,手工业市场遍布整个罗马城内和城郊,城内的市场和仓库超过了320个;古罗马城还有公共浴场、公共剧院、角斗场、音乐厅和图书馆,它们与商业区、居民区交融,看似杂乱无章,却使人民的生活更加舒适、便捷有序。罗马城内的政治中心是位于城市中心的帝国广场群,里面供奉着各位皇帝的神像和纪念品,可供市民进行参观和祭拜,具体的行政事务的办理位于城郊的皇帝府邸内,城市内部的政治气息并不十分浓厚。罗马城以广场为中心,建筑沿着道路呈现辐射状分布,皇帝的府邸和居民区主要分布在广场外侧,这样样的布局应该是受到了西方宇宙观的影响,即由古希腊学者欧多克斯、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地心说”体系,罗马城的建设就是围绕这个体系建立起来的。

    ——摘编自韩俊英《秩序与反秩序之美——汉长安城与古罗马城形态比较》

    1. (1)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长安城与古罗马城的异同。
    2. (2)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城在城市布局上存在差异的原因。
  • 18. 妈祖是中国影响最大的航海保护神。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将“妈祖信俗”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与全球华人文化的认同标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灵著录序》和《灵著录略》两篇文章,是重要的妈祖史料。《灵著录序》提到元代诗人张翥曾奉旨到湄洲妈祖祖庙代祀,得祖庙《灵著录》母本,致仕后汇订成编。另一篇《灵著录略》,著者林朝裕,作于康熙二十四年五月,是对张翥《灵著录》一书内容的概括,保存了《灵著录》的主要内容。《灵著录序》中“妈祖诞降”“海上灵迹”等是后来妈祖显圣故事的母本。如妈祖诞降湄洲,有“生而地紫”异象,自幼“变幻而秘法得”;能“席海以行”,即后来的“挂席泛槎”故事;“逝而见梦以祠”,即后来的“显梦辟地”故事;海上救护神迹即“怒涛济溺”“神助漕运”等故事。林朝裕在《灵著录略》按语中说妈祖“种种奇迹”及“褒赠”,早在宋元时期就“俱载《灵著录》”。《灵著录略》记载“天妃妈祖,林氏,出自吾族,毓诞湄洲,而神灵赫濯,利国济民”。曾祖统军兵马使林保吉,曾参加高平之战,“乘功而归,遂别业于莆阳之湄屿”。

    ——摘编自林龙锋,刘福铸《仙游郭坑林氏族谱与妈祖史料》

    材料二 传说妈祖受到观音菩萨的超度而成为女神,有预测大海变化的能力,故而成为福建地区民众心目中的保护神。宋元时期,中国海商数以万计,虽然中小商人最多,但资产数十万乃至上百万的海商也层出不穷。据南宋刘克庄文集记载,“海贾归来富不赀(同“资”,财),以身殉贸实堪悲。”两宋以来的王朝政权多次因“护海神迹”而将福建地方社会的妈祖信仰纳入到国家礼制秩序当中。

    ——据王文钦《妈祖崇拜与儒释道的融合》等

    材料三 妈祖信仰起源于北宋时期的福建莆田湄洲岛,大陆移民将其传入台湾后,在岛内各地进行了广泛传播,初步形成“福建祖庙、台湾开基庙、台湾分灵庙的三层关系网络”,奠定两岸妈祖信仰的谱系结构。

    ——游红霞《妈祖信仰铸牢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与实践机制》

    材料四 妈祖文化在国外传播的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古代海上贸易,主要是海上丝绸之路沿线。二是福建、广东等地去海外的移民传播。三是当地华侨华人团体的积极推动。据陈尚胜《清代的天后宫与会馆》中的资料统计,总共159座天后宫会馆,其中闽商所建占105所,分布在广东、广西、云贵川、湖北、湖南、江西、山东、安徽等地。资料显示,全球有妈祖庙数千座,分布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遍及南极洲外的所有大洲,信众超3亿人。

    ——摘编自林明太《妈祖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传播与发展》

    1. (1) 根据材料一中的史料探究妈祖信仰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宋时期妈祖信仰兴起的背景。
    3. (3) 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妈祖信仰传播的现实意义。
  • 19.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高德步曾这样评价无锡荣氏家族:“从近代开始,荣家三代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相关史实,以企业或个人与国家的命运为主题写一则不少于200字的历史短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后,严密的组织体系与强大的领导力保证成为基层社会组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在城市,以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为抓手,将从业人员逐步组织起来,“单位制”的整合管理职能得以发挥。对于没有单位的一般居民,则采取“街居制”管理体制。在农村,通过变革农村生产方式,引导农民走集体化、合作化发展道路,人民公社是最主要的社会组织形式,并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1958年版《户口登记条例》主张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明确人口流动应严格遵循出具手续证明的规定。改革开放使二元户籍制度逐渐被打破。在城市,居民委员会、街道办事处的职能和机构于1980年重新恢复。1986年,为满足居民需求和实现社会管理功能,首次引入“社区”概念。在农村,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落实和城镇单位制的日渐瓦解,社会流动日趋加速,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基层社会治理领域的“管控”开始放松,并逐步向“管理”过渡。总的来看,改革开放之后,基层社会逐渐从政治束缚中摆脱出来,国家与社会的职能开始分离,社会成员的自主性不断增强。

    ——魏和平《新中国成立以来基层社会治理的范式变迁与主要启示》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基层社会治理发展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新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中获得的启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