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本单元复习与测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必修中 外历史纲要上 2023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综合练习

更新时间:2024-03-22 浏览次数:0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的历史作用是(   )
    A .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B . 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的革新 C .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反动统治 D . 赢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 2. 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有(   )

    ①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②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③中国工人运动的持续发展 ④共产国际的帮助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②③④ D . ①③④
  • 3.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事件是(   )
    A . 鸦片战争 B . 辛亥革命 C . 五四运动 D . 中国共产党成立
  • 4. 陈独秀说: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中国的实际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中共二大“脚踏实地”的主要表现是( )
    A . 明确了党的奋斗目标 B . 决定领导工人运动 C . 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 D . 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 5. 口号是浓缩的历史,可以反映一个时代的特征。下列口号属于五四运动时期的是( )
    A . “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B . “打倒白匪军,保护苏维埃” C . “宁做战死鬼,不为亡国奴” D . “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 6. 中国共产党在一个纲领中提出:“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援助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除为止。”该纲领(   )
    A . 中共一大 B . 中共二大 C . 八七会议 D . 中共七大
  • 7. 有人将民国以来的政治大势归结为“文武主从之争”。认为辛亥革命本来是文人革命,袁世凯凭借北洋军与国会相较量,最终演化成“武主文从”的局面。孙中山后来改组国民党,以党权制约军权,以文人制约军人,意在恢复“文主武从”的政治。但北伐以后国民党执政时期,军权独大,实际形成“武主文从”的格局。据此推论,共产党始终维持的格局是( )
    A . 文主武从 B . 武主文从 C . 文武并重 D . 文武抗衡
  • 8. (2020高一上·农安期末)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是毛泽东在1935年2月写下的《忆秦娥·娄山关》中的一句,其中“从头越”反映了 (    )
    A . 南昌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B . 进军井冈山,“农村包围城市” C . 遵义会议,红军获得新生 D . 长征胜利,红军开始抗战
  • 9. 1934年10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失去了固定的版图—共产党人不得不暂时把建立人民政权的初心,带到了马背上。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 左"倾错误导致军事受挫 B . 党的工作重心发生了转移 C .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不断扩大 D . 遵义会议确立了新的路线
  • 10. 下图是湖北黄安县(今红安县)苏维埃政府的宣传单,写有“老乡,参加红军可以分到土地”。这一口号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 “宁汉合流”政治局面的出现 B . 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C . 长征过程中群众踊跃加入红军 D . 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
  • 11. (2020·河南模拟) 1930年以李立三为代表的中共中央认为,中国阶级斗争的尖锐形势,甚至比十月革命前的俄国还严重十倍,只要产业区域的工人斗争一经发动,立即就会形成全国革命高潮。这表明当时的中共中央(   )
    A . 不了解“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B . 对形势判断准确 C . 结合国情学习苏俄革命道路 D . 犯了“左”倾错误
  • 12. (2017高一上·江西月考) 十月十日的黄昏,我们的队伍从瑞金雄赳赳地出发了……”帽子、衣服、布草鞋、绑带、皮带,从头到脚都是崭新的,都是我们苏维埃工厂制造的,出发以前才发来的新家伙。”材料中“我们的队伍”(    )
    A . 出师北伐 B . 开始长征 C . 奔赴抗日前线 D . 挺进大别山
  • 13. 识别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次会议(   )

    A . 决定用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 B . 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 C . 重申了中国共产党对红军实行绝对领导的原则 D .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
  • 14. 毛泽东在文章中写道,在对于时局的估量和伴随而来的我们的行动问题上,我们党内有一部分同志……不赞成争取江西的计划,而只赞成在福建、广东、江西之间的三个边界区域的流动游击,……(他们)没有用这种红色政权的巩固和扩大去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深刻的观念。据此推断当时( )
    A . 中共尚未达成开展武装斗争的共识 B . 毛泽东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C . 中共形成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 D . 毛泽东主张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 15.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进军井冈山,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井冈山道路。但这条道路的开辟也并非一帆风顺。在井冈山上,工农革命军经历了两次失败,受到了两次“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责难。这一责难( )
    A . 未摆脱城市中心论的束缚 B . 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教训 C . 否认农民运动的历史作用 D . 没有认清武装暴动的影响
二、材料分析题
  • 1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某运动传单

    材料二: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某运动口号

    请回答:

    1. (1)  以上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这场运动的导火线是什么?
    2. (2) 从运动的口号分析这一事件的性质。
    3. (3) 这场运动标志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了什么阶段?
  •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鸦片战争)、经济起步、政体变革(辛亥革命)、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的变革。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

    材料二: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就担负起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带领下,中国人民付出诸多努力,最终使中华民族“站起来”了。

    ——党史学习教育,以“赶考”精神做好新时代答卷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经济起步”对应的代表性事件。并概括这事件的主要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为带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人民解放所作出的重大努力。
  •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政府中,一些洋务派官员提出自行设厂进行纺织的建议,以作为富国的一项措施。光绪年(1876年),李鸿章在致两江总督沈葆桢的信中说:英国洋布入中土,每年售银三千数百万,实为耗财之大端。既已家喻户晓,无从禁制。亟宜购机器纺织,期渐收回利源。1878年,在李鸿章和沈葆桢的授意下,候补道彭汝琮在上海成立了中国近代的第一个大型的棉纺织厂——上海机器织布局。

    材料二 北伐后的六年,国民政府的所作所为虽多为人所诟病,但并非无心于国家建设。1929年政府制订经济建设方案,侧重工业,自1932年始积极施行。原则上重工业、基础化学、基础矿业归中央政府举办,轻工业由人民经营,政府予以扶植奖励。到1936年,棉纱进口下降至1928年的38%,棉布进口下降至20%。同年钢铁机器进口各约增加20%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海机器织布局创办后发挥的作用。
    2. (2) 据材料二归纳南京国民政府推行的经济政策,依据材料数据说明其实施的效果。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