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北省沧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

更新时间:2024-03-15 浏览次数:4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下表是关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后段的文化区系(公元前4200~前3500年)的相关记载。这反映出中华文明( )

     

     

    早期中华

    文化圈

    黄河中下游

    瓶(壶)—钵(盆)—罐—鼎文化系统(仰韶文化一期后段、二期)

    长江中下游,

    黄河下游

    鼎—豆—壶—杯文化系统(大汶口文化早期,崧泽文化早期,北阴阳

    营文化,龙虬庄文化,大溪文化二、三期)

    东北南部和西部

    筒形罐—彩陶罐—钵文化系统(红山文化中期,小珠山中层文化)

    A . 源远流长 B . 生生不息 C . 多元并存 D . 独立发展
  • 2. 下图是东汉永和五年与刘宋末年南方部分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 )

    A . 源于经济重心的南移 B . 是西方殖民入侵导致的结果 C . 深受政治动荡的影响 D . 说明藩镇割据使得人口减少
  • 3. 据记载,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在全国八百九十一万户中,不课户(不用交税的特殊人 群)为三百五十六万户,课户为五百三十五万户。与此同时,逃亡百姓愈加增多。这些现象( )
    A . 严重危及了国家利益 B . 说明户籍管理制度混乱 C . 使土地兼并得到缓解 D . 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 4. 这一制度是忽必烈在中央集权制基础上制定的,形成以中央集权为核心,地方分权为辅助的 新型政治体制。这一制度中,由中央分配官员前往地区代表中央行使统治管理权力。“这一 制度”( )
    A . 有效解除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 B . 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C . 使边疆管理与内地趋向一体化 D . 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 5. 明末清初,来华耶稣会士通过书信往来译介中国典籍。如早期来华耶稣会士利玛窦、金尼阁、 殷铎泽等完成了“四书”“五经”等儒学经典的翻译,卫匡国、曾德昭和冯秉正完成了中国史书 的编译。这表明( )
    A . 清政府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 B . 中西文化呈现互相交流的特点 C . 中华文化得到西方国家认同 D . 传教士是中学西渐的重要媒介
  • 6. 下面为轮船招商局附属招商内河轮船公司面向社会发行的股票,上面写有:“招商内河轮船公 司……自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十二月起,招股壹千股,每股规银壹佰两,官利按年八厘,闰月不计。”由此可推知,当时( )
    A . 军工企业的创办资金捉襟见肘 B . 民用企业经营方式具有近代特征 C . 股份制企业成为社会主要模式 D .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 7.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把孔子改制说成是“与时变化”、向往“民主”之“太平”。他用自己的 观点阐释儒家经典,把孔子装扮成维新变法的祖师,“以便镇压反对变法的士大夫”。康有为 此举反映出当时( )
    A . 维新变法的急于求成 B . 学习西方的条件不具备 C . “中体西用”流行于世 D . 晚清内政变革的艰难性
  • 8. 右图是20世纪初刊登于《申报》的一幅漫画。该漫画( )

    A . 反映了民主观念的普及 B . 意在说明新政缺乏群众基础 C . 揭示了预备立宪的实质 D . 表明新政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 9. 武昌起义后,袁世凯率领北洋军兵临武昌城,但只许将士炮击不许进攻,同时与革命党人密切接触,并通过列强协调清政府与革命党人,促成双方和谈。 袁世凯此举意在( )
    A . 借助时局扩张自身权势 B . 通过和平方式实现共和 C . 依托列强实现复辟之梦 D . 分化革命党人内部势力
  • 10. 1913~1919年,中国年均注册工厂超70余家,年均工业增长率达13.8%(1912~1949年我国工业年均工业增长率为5.5%);期间还诞生了“面粉大王”荣氏兄弟、“化工巨子”范旭东、金融巨擘周作民和陈光甫、“火柴大王”刘鸿生等。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 . 社会经济结构得到有效改善 B . 中国经济发展实现了独立自主 C . 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前景良好 D . 一战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化
  • 11. 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但英、美等国操纵的和会拒绝了 中国的正义要求,竟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这一消息传到国内,引发了 ( )
    A . 五四运动 B . 护国运动 C . 二次革命 D . 国民革命
  • 12. 下表为南京民国政府颁布的部分重要法令。这反映了当时( )

    时间

    法  令

    1928年6月

    《奖励工艺品暂行条例》

    1929年2月

    《华侨回国兴办实业奖励法

    1929年7月

    《特种工业奖励法》

    1932年9月

    《奖励工业技术暂行条例

    A . 工业产业结构得到了不断优化 B . 国民政府注重发挥经济管理的职能 C . “实业救国”思想已是社会主流 D . 民族工业的发展障碍已被彻底扫除
  • 13. 20世纪30年代中期,红军总政治部先后颁布了《关于我军沿途注意与苗民关系加强纪律检查的指示》及《对回民的宣告》等文告,要求不打苗民土豪,不杀苗民的牛,“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这些举措( )
    A . 奠定了土地革命的群众基础 B . 旨在扩大革命根据地的范围 C . 有利于红军战略转移的实施 D . 标志着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 14. 20世纪30年代,在某一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只有实行全民族抗战,才是 我们的出路。”这“某一事变”是指( )
    A . 西安事变 B . 九一八事变 C . 华北事变 D . 卢沟桥事变
  • 15. 1938年1月,八路军115师建立了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即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此后,八 路军的120师和129师相继创立了晋西北、晋冀豫、冀鲁豫等根据地。新四军在皖中、淮南、 苏北等地也建立了抗日根据地。抗日根据地的广泛建立( )
    A . 践行了洛川会议的抗战路线 B . 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 C . 扭转了抗日战争的发展态势 D . 改变了正面战场的战略战术
  • 16. 观察并分析下表,从表中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1937~1942年在对日作战中中国军队正面战场阵亡人数统计表( )

    年份(年)

    阵亡人数(人)

    年份(年)

    阵亡人数(人)

    1937

    125130

    1940

    339530

    1938

    249213

    1941

    144951

    1939

    169562

    1942

    87719

    A . 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始终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B . 中国军队正面作战为抗战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C . 国民党是领导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力量 D . 国共合作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最根本保证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4分, 共52分。)
  •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宋真宗时期,社会经济已经恢复并重新走向高涨,商品流通的活跃,为市镇发展奠定 了基础。在浙东地区,由于大面积发展粮食生产的条件不足,相应地,经济作物种植和山区 林业、沿海渔业则十分发达;地处沿海的越、明、台等府州,盐业市镇十分兴盛;如绍兴府,自 六朝以来一直是纸业中心;萧山县西兴镇,位于浙东运河与钱塘江交汇处,与临安城郊的浙 江市隔江相望,处于水路交通要冲,商旅往来频繁。从地区发展来看,绍兴府的发展水平明 显高于其他各州府,居浙东首位;从个体发展水平来看,如绍兴府的曹娥镇、渔浦镇、龙山市 等,年商税额在1000至5000贯,已接近县级城市的水平。这些镇市实际上充当了与县城 同一层次的经济中心地的角色,发挥着将远离州县城市的广大农村与城市联系起来的作用。

    ——摘编自姚培峰《宋代浙东市镇的经济形态与社会特征》

    材料二

    到了明代初年,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全国各地市镇普遍兴起,从临时的、定期的集市 发展为较大规模的工商业市镇,如长江流域的刘家隔,其“始居民十数家,宣德、正统间,商贾 占籍者亿万计,生凿日繁,贸迁益众,卒成巨镇。”浙江崇德石门镇因榨油业的发达,成为拥有 数千家的巨镇;嘉善的甘家窑镇,则是“民多业陶”;江苏吴江的电江市,“居民数百家,铁工过 半”。这些市镇的经济活动,有的已超出地区性的限制,而和全国各大都市发生联系,并在一 些丝织业市镇出现了“有力者雇人织挽”的现象。

    ——摘编自傅衣凌《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经济的分析》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浙东市镇经济发展的原因,并概括浙东市镇经济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经济发展的表现。
  •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明清易代的外部刺激和学术发展的内在因由下,传统士大夫的思想观念在明清之际 发生了一系列蜕变,出现启蒙思潮。在学理上,明清之际的学者强调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 题密切结合,注重学术研究的社会效用。在君权和民众问题上,黄宗羲从历史发展入手,指 出专制制度出现后,君主“敲剥天下之骨髓”“为天下之大害者”;唐甄从人的本质上指出“天 子虽尊,非天地大神也,皆人也”“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顾炎武则从国家治理上指出 “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

    ____摘编自王记录《论明清之际土大夫思想观念的蜕变》

    材料二

    “二次革命”失败后,陈独秀认为欲“救中国、建共和,首先得进行思想革命”,并于1915 年5月创办《青年杂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期间,新式知识分子率先以人的资格从封建宗 法制社会中自觉起来,冲破封建专制思想文化罗网,在带着兴奋和焦躁的救亡图存的时代情 绪下,将自文艺复兴以来的几乎所有一切关于人权、平等、自由、博爱、科学、民主的种种思 想,与托尔斯泰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等主义,都纷纷被译介过来,共同汇成了一个思 想解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大潮。

    ——摘编自朱鸿召《论新文化运动中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使命担当》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清启蒙思潮与新文化运动的异同。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启蒙思潮与新文化运动的共同作用。
  •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表是近代以来我国部分学者关于“救亡”与“启蒙”关系的认识

    学者

    认识

    李泽厚

    中国近代史是“救亡与启蒙的双重变奏”,中国近代思想和活动的主流是由知识分子带头, 从爱国救亡而转向革命的,民族自尊和爱国义愤压倒了一切,启蒙工作则进行的很差。

    金冲及

    一次救亡运动的高潮,总是能有力地唤起或促进一次伟大启蒙运动的到来……这是中国近 代历史中一种带有规律性的现象。

    李建权

    在近代中国,由爱国而唤起启蒙,由启蒙而促进救国。救亡与启蒙的密不可分,正是近代中 国的一个鲜明特征。

    高玉

    救亡与启蒙并非二元对立的,而是共生的,不可能有救亡启蒙而没有救亡实践,或者只有救 亡实践而没有救亡启蒙。

    ——摘编自王勤瑶《改革开放四十年“救亡”与“启蒙”关系探赜》

                  根据材料,围绕“救亡”与“启蒙”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 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阐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8年夏,孙中山致电列宁与苏维埃政府,对十月革命予以赞扬,并欲寻求军事和财政 方面的援助。苏俄外交部门也称孙中山为“尊敬的导师”“中国革命的领袖”,呼吁“中国兄弟 共同斗争”。但他认为中共是一群“自以为是”的“少年学生”组成的团体,对此并无表示。 1922年广东军阀陈炯明叛变后,在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斡旋下,中共党内达成统一并宣布 与国民党合作,孙中山颇为感动,主动邀请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1923年京汉铁路大罢工 遭到吴佩孚的残酷镇压,陈独秀等开始强调“凡属民主革命的分子,若当真要革命,便应该集 合在民主革命的中国国民党,使他成为一个强有力的革命党,才有打倒军阀的希望”。至 1923年6月,中共三大召开,正式确立了国共合作方式,并在中国共产党的催促下,孙中山 开启了对国民党的改组。

    ——摘编自谷小水《再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起源》

    材料二

    1924年1月20日,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20 余位共产党员出席会议。会 上,孙中山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成为其重要核心之一。会 后,李大钊、瞿秋白等人进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国民党阵容为之一新。1924年6月, 两党仿照苏联红军的制度和党务,合作创办了黄埔军校,并通过改编原粤、湘、滇军,奠定了 国民党武装力量的基础。1926年,“打倒列强除军阀”的歌声从珠江唱到长江。与此同时, 蒋介石则开始清查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并利用军事指挥权大肆收编北洋军阀军队,壮大 自身。1927年4月,蒋介石决定用暴力手段实行“清党”,与汪精卫先后发动“四一二政变” 和“七一五政变”,国共两党合作掀起的大革命宣告失败。

    摘编自段华明《中国共产党史话——国共合作大革命洪波涌起》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形成原因。
    2. (2)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国共第一次合作的特点并简要评价国共第一次合 作。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