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七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

更新时间:2024-01-24 浏览次数:20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I (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 1. 东汉尚书台曾独任中央秘书机构,后担负行政任务,失去了信息枢纽的本色,魏晋时为中书省所取代;后中书省显耀,西晋则另设门下省负责中央的秘书工作。这反映出( )
    A . 三省六部制正式确立 B . 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 C . 中外朝制度逐渐确立 D . 封建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 2. 下表是1937年陕甘宁边区的固临、延长、安定、曲子四县社会各阶层当选参议员的选举结果(百分比),这一现象( )

     

    工人

    贫农

    中农

    富农

    商人

    知识分子

    地主

    县级

    4

    65

    25

    1

    1

    2

    2

    区级

    4

    67

    22

    2

    1

    2

    2

    乡级

    5.6

    71.4

    17

    2

    2

    1

    1

    A . 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政治原则 B . 扩大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 C . 扩大并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 挫败了日军对抗日根据地的“扫荡”
  • 3. “《六经》以前,无复书记;夏殷无征,周籍已亡;共和以前,不可年识。秦汉以后,乃得详记”。据此可知,下列属于康有为利用学术进行政治斗争的作品是( )
    A . 《 孔子改制考》 B . “明定国是”诏书 C . 《 文学改良刍议》 D . 《 变法通议》
  • 4.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颁布的《学堂选举鼓励章程》规定了学堂选官制度的基本操作:凡由学堂考试合格毕业生,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出身;对于成绩优秀的举人、进士再进行考试,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由此可见,当年( )
    A . 选官制度保留了封建残余 B . 学部统一管理全国教育 C . 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建立 D . 学堂选官制度正式设立
  • 5. 有史学家指出,儒家是出于司徒之官的,司徒是主教之官,所以儒家也最重教化。儒家之言教 化,养必先于教,认为如果生活问题没有解决,教化两字,简直无从谈起。这主要说明儒家思想( )
    A . 产生于古代的某种官职 B . 提倡教化以现实为基础 C . 认为礼义教化最为重要 D . 倡导物质享受忽略道德
  • 6. 1992年以来,中国商品流通间接宏观调控体系建设不断完善。这期间,国家颁布和实施了《公司法》、 《价格法》等一系列与商业、市场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条例。这一时期的法治建设( )
    A . 初步奠定法治建设的基础 B . 开始了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C . 全面依法治国进入新阶段 D .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 7. 有史籍在介绍中国古代某机构的前身时说,“领以国师”,秩正二品,“掌浮图氏之教,兼治吐蕃之事”。材料中的“某机构”指的是( )
    A . 唐朝尚书省的礼部 B . 宋代的枢密院 C . 元代的宣政院 D . 清朝的理藩院
  •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 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请指出下图中我国最早和最晚建立的民族自治区( )

    A . ①③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②⑤
  • 9. 一条鞭法实行后, 一些地区曾出现“视田如陷阱,是以富者缩资以趋末”的现象。这反映了一条鞭法( )
    A . 计亩征银,刺激了商品经济发展 B . 一概征银,消除了土地兼并现象 C . 摊丁入亩,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 D . 赋役征银,根本上改变了重农抑商的观念
  • 10. 古罗马史学家塔西佗在《编年史》中说: “屋大维……首先用慷慨的赏赐笼络军队……然后再逐步地提高自己的地位,把元老院、高级长官乃至立法的职权都集于一身。”这说明罗马帝国的政治制度最突出的特征是( )
    A . 强化了罗马元老院的权力 B . 实质是独裁统治的君主政治 C . 维护了罗马国家共和传统 D . 标志着古罗马进入鼎盛时期
  • 11. 在中世纪中后期,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法国对王权的认同呈逐渐增强之势。随着绝对 君主制的进一步演化,法兰西民族观念在原有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和完善。18世纪的启蒙运 动更是提出了“专制之下无祖国”为口号。对以上长时段的历史发展进程最合理的历史解释为( )
    A . 民族国家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B .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强化了各国的世俗权力 C . 英法百年战争推动了法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D . 欧洲各专制王权国家最终发展成民族国家
  • 12. 二战后某一国际组织协定内容为: “推进国际贸易之平衡发展,借以提倡并维持高度之就业 与实际收益,提倡汇兑之稳定,在会员国间维持有秩序之汇兑方法”。该国际组织成立有利于( )
    A . 实行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 B . 加强了金融等领域的国际协调 C . 提升欧元日元的国际影响 D . 用浮动汇率制取代固定汇率制
  • 13. 19世纪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社区 (community) 的概念。社区是指与“社会”(society, 或称法理社会)相对的通过血缘、邻里和朋友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群组合。下列关于二战后社区发展史实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社区组织开始形成

    ②社区参与地方政府决策

    ③英国确立近代自治市制度

    ④社区管理进行市场化改革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4. 有人对“福利国家”有一些不同的认识。米尔顿·弗里德曼认为: “实行这种制度,就会有 太多的人终生依赖他人生活。” 保罗·萨缪尔逊认为: “福利国家实现充分就业,创办了各种福利设施,会长期存在下去。”对以上两种言论的认识最为合理的是( )
    A . 过度的社会保障政策容易助长懒惰行为 B . 福利国家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经济发展 C . 福利国家的实施会严重激化社会的矛盾 D . 寻求社会效率和社会公平之间的新平衡
  • 15. 农业革命作为历史演化的重要事件改变了人类社会的进程,被公认为一种历史性社会进步。关于下图表述正确的是( )

    A . ①地:罗马人以谷物生产为主,种植橄榄甘薯 B . ② 地:苏美尔人种植水稻,饲养绵羊等家畜 C . ③地:印第安人种植玉米马铃薯,并驯化骆马 D . ④ 地:古埃及王国主要种植大麦和小麦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 16. (2019高二下·信阳期中) 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评判的能力。基于下列史料可以得出的历史解释是(   )

    时间

    史实

    周平王四十七年

    晋之曲沃庄伯弑主国晋孝侯

    周平王四十九年

    郑伯弟段作乱

    周桓王二年

    卫弑其君桓公

    周桓王十年

    宋太宰华督弑其君殇公

    A . 封邦建国,众星拱月 B . 王室衰微,诸侯兼并 C . 礼崩乐坏,等级不存 D . 宗法破坏,贵族内讧
  • 17. 以下为唐贞观元年十道(左图)到开元二十一年十五道(右图)的变化。据此可知( )

    A . 基层治理体系愈加完备 B . 经济重心提升区域地位 C . 国家监察地方力度加大 D . 政局变动影响政区规划
  • 18. “编户齐民”是汉代政府实行的户籍制度,规定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 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一一载入户籍,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由此可得知( )
    A . 平民可以随意迁徙 B . 政府借此保障收入 C . 农业要求精耕细作 D . 汉代禁止土地兼并
  • 19.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式。下列关于西方文官制度局部发展过程,按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美国文官法案通过                   ②英国开始设立常务次官

    ③法国的文官制度建立                 ④英国建立文官委员会

    A . ④②①③ B . ②④③① C . ②④①③ D . ④②③①
  • 20. 近代西方国家分为两大法律体系。奉行第一种法系的国家,奉行严格的分权原则,严格禁止 司法权对立法权的侵蚀。第二种法系认为,法律不是来自理念,而是经验的产物。下列选项中,关于这两大法系的结论正确的是( )
    A . 前者法系确立了法律至上的原则,后者法系是法国大革命的产物 B . 前者法系建立在罗马法基础之上,后者法系仅建立在习惯法基础之上 C . 前者法系主要代表国家有加拿大、日本,后者代表国家有英国、美国 D . 前者法系以《拿破仑法典》为典型文献,后者法系以《大宪章》为典型文献
  • 21. 英国人发现印度殖民地的杜阿尔斯-特莱区的土壤和气候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这预示着一条 新的财富之路。他们就认为: “土壤、土地类型和气候、温度使我相信茶树能在这些较低的 山坡上茁壮成长。”殖民政府野蛮地将当地居民全部赶走,没收了耕地,砍伐了森林。由此可见,食物物种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 )
    A . 解决了人地矛盾突出问题 B . 改变了区域饮食结构 C . 对历史发展产生双重影响 D . 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2题20分,第23题20分,第24题12分,共52分)
  •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统治者处理当时国际关系时,贯彻儒家“平天下”与“协和万邦”理想,唐太宗要“四 海一家”,唐玄宗则要“存至公之道,永协和平之义”。在和平共存之指导下,唐朝与周边和平

    交往, “蕃汉非常快活,甲兵休息,互市交通, ……此丰足,皆有便宜”。

    ——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甲午战后,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唤起吾

    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20世纪50年代后期,面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与中国对抗的不利局面,中国提出“两个中 间地带”思想。中国一方面支持亚非拉等国家的反帝反殖民主义,同非洲很多国家加强政治经济 合作;另一方面积极发展同西欧和日本的关系,终于在60年代打开了中国与西方大国关系的一 个缺口。 ……世纪之交,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等一幅更多中国元素、更广合作维度、更深互

    动与融合的壮丽图景开始浮现,中国逐步成为国际体系的重要参与者、维护者和建设者。

    ____ 能雷《新中国外交60年》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唐朝对外关系空前发展的原因,并列举隋唐时期通过海路进行对外交流的著名历史人物各一例。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及《马关条约》带来的影响,并指出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开始”的重大事件。 
    3.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60年代“打开了中国与西方大国关系的一个缺口”的历史事件。简述“世纪之交”中国外交工作的首要任务、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布局的特点,指出中共十九大以来中国积极推进构建的国与国交往的新路。 
  •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末,法国人民渴求建立一个能够保障人民的自由、平等和其他人权的民族国家。为 保卫大革命成果而进行的反对各国君主的战争很快就变成了解放、吞并和对别国的征服。法国的 扩张主义最终促使各国集合起来,共同反对法国。拿破仑掀起了各国的民族性,而民族性又吞没

    了拿破仑自己。

    ——陈晓律《欧洲民族国家演进的历史趋势》

     材料二

    在维也纳召开会议时,法兰西王国要求与其他国家一起以同等身份加入会议。 ……各国代表 相信,旧的欧洲体系一直是稳定的,并且基本符合人类对法律和自由的要求。因此,参加会议各 国的意图不是重建新秩序,而是恢复旧体系。 ……除包括法兰西王国在内的八个大国外,其他国 家的一百多位全权代表无事可做。最后,八国尽管签订《维也纳会议最后议定书》,作为大会条

    约的总约,但自始至终没有召开过正式大会。

    ——罗伯特·巴尔曼·莫厄特《欧洲外交史1815-1914》

    材料三

    2023年10月18日一份关于谴责所有针对平民的暴力行为的提案,包括哈马斯对恐怖袭 击的行为,并呼吁实行人道主义暂时停火,最终被美国代表那只孤零零的手一票否决。这是国际

    社会的耻辱,更是联合国安理会的耻辱。

    ——凤凰新闻网

    1. (1) 结合所学,扼要解释材料一中“拿破仑掀起了各国的民族性,而民族性又吞没了拿破仑自己”。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维也纳会议的特征,指出维也纳体系对19世纪国际治理的影响。写出源自西方的国际法被正式介绍到中国的标志。 
    3.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联合国安理会处理国际冲突的原则。结合所学,分析二战后国际法进步的推动因素,上述材料说明当今国际法的实施还存在哪些局限性? 
  • 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革命(1640—1688年)建立了公然反对王朝的议会权威,并把一个寡头政府强加给这 个国家。 ……到18世纪中期,英国对议会负责的新型内阁制政府开始令欧洲大陆的观察家们刮 目相看,它竟能同时成功地对外进行战争和对内保持自由和秩序,最重要的是,英国议会坚持认 为有产者在制定法律、确定政府的政策以及管理地方事务中起积极作用。 ……英国比较自由的制度,为经济技术创新提供了自由发展的天地。

    ——麦克尼尔《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

    材料二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参考材料,结合17世纪晚期至19世纪中期的英国历史或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史实,任选其一, 围绕“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

    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