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学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市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

更新时间:2024-01-23 浏览次数:9 类型:期中考试
一、积累运用
  • 1. 看拼音写词语。

    妈妈要到外地出差。临走时,她再三dīng zhǔ 我要克服lǎn duò 的毛病,不能被手机所迷惑,xié tiáo 好学习与休息的时间,争取在期中考试中再创huī huáng,并yǔn nuò我,回来给我买一辆píng héng车。

  • 2. 下列加点字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
    A . 减 果皮 B .   C . 分 得来 D .  
  • 3.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镜匣 金碧辉煌 B . 恩惠 山洪爆发 C . 迟廷 不可估量 D . 亲秘 同心协力
  • 4. 给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如今,智能手机已经不算什么新鲜事物了。( )

    A . (事物)出现不久 B . (空气)经常流通 C . 新奇、稀罕 D . 没有变质,也没有经过腌制、干制等
  • 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老师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处心积虑 B . 战争期间,人们路不拾遗 , 生活艰难。 C . 现如今的中国政通人和,国泰民安 , 好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 D . 敌人虽然神机妙算 , 但是他们的阴谋还是被解放军战士识破了。
  • 6. (2022五上·唐河期末) 下列句子中的俗语与成语不能一一对应的一项是(    )。
    A . 评价他人应该一分为二,不能鸡蛋里面挑骨头。——吹毛求疵(cī) B . 我们要吃水不忘挖井人 , 铭记为人民而牺牲的革命先烈。——饮水思源 C . 遇事不果断前怕狼后怕虎 , 就会错过很多机会。——畏首畏尾 D . 采取任何损害两国经贸关系的措施,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因小失大
  • 7. 把握句子的主要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廉颇立下了那么多战功,他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蔺相如的功劳很大) B . 每次打猎回家,海力布总是把猎物分给大家,自己只留下很少的一份。(海力布热心帮助别人。) C . 大洞四壁又挖了许多小洞,有的住人,有的拴牲口,有的搁东西,有的作厕所。(地道里面小洞多) D . 前面呼啸而过的东西是什么?跟它的速度一比,火箭就好像是静止的一样。那是流星体!(火箭的速度很快。)
  • 8. 下列语句中,描写手法不同于其它的一项是( )
    A . 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 B . 山上的映山红,花开得比盆栽的杜鹃有精神。 C . 桂花还没有开,却已经有累累的骨朵儿了。 D . 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灯光也没有这般亮的。
  • 9.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他办事武断,我们都很佩服他。 B . 这篇作文的层次和语言都很通顺。 C . 下雨了,五颜六色的红伞成了一道风景线。 D . 大扫除开始了,男同学抢着干重活,让女同学干轻活。
  • 10. “如果你这样想,那就大错特错了。”一句放在下文的哪个位置最合适?( )

    ①短期气候预测,就是每天电视广播里的天气预报吧?
    ②我们收听收看天气预报,三五天内的气温、温度、分离等“一切尽在掌握”,大大便利了日常起居。但是,想不想在酷夏里知道这个冬天冷不冷?
    ③想不想在寒冬中预知明年夏天会不会发洪水?
    ④那就要靠“短期气候预测”了。

    A . ①和②之间 B . ②和③之间 C . ③和④之间 D . ④之后
  • 11. 对下面一段话主要内容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生活中,现代人的智商是从生活的挑战中提高并逐渐适应社会的发展的。例如:计算机和IT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不仅让所有人受到挑战,而且把人类引入了一个生活节奏更快、脑力劳动更强、认知速度更高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人的智商几乎是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除了工作上应用计算机外,就连计算机游戏也在帮助人类提高智商。

    A . 计算机游戏也在帮助人类提高智商。 B . 接受现代生活的挑战能提高人的智商。 C . 现代人智商的提高依赖于社会的发展。 D . 人的智商几乎是在不知不觉中提高的智商。
  • 12. 你可以拍摄下列哪个画面,让观众理解“但悲不见九州同”?( )
    A . 杭州形成了早市和夜市,各类商品琳琅满目,客商往来不绝。 B . 宋徽宗、宋钦宗两位皇帝被敌人俘虏,百姓携家带口逃到临安。 C . “苏湖熟,天下足”,百姓正抓紧晴天收稻子,江南成为天下的粮仓。 D . 岳飞的母亲为了鼓励他学习,用树枝教他写字,并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字。
  • 13. 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
    A . 《落花生》一文运用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B . 《将相和》中的“将”指的是蔺相如,“相”指的是廉颇。 C . 《牛郎织女》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民间故事,千百年来,流传不绝。 D . 《题临安邸》是宋代诗人林升在临安的一家旅店里所作的一首诗。
  • 14. 默写。
    1. (1) 时间如此珍贵,我经常会用葛洪的名句“不饱食以终日,”来提醒自己惜时勤学。东晋诗人陶渊明用“”这两句诗句提醒人们,青春一旦过去便不可能重来,一天之中永远看不到第二次的日出。
    2. (2) 农历七月初七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诗人林杰在诗句“。”就描写了这一传说。
    3. (3) 诗人虞世南借《蝉》中的诗句“。”表明自己高洁的志向。
二、阅读理解
  • 15. 阅读《月球闪耀“中国红”》,完成问题。

    月球闪耀“中国红”

    “嫦娥”落月舒广袖,“玉兔”信步广寒宫。月球探测专家表示,除着陆器“落下去”和月球车“走起来”两大亮点外,嫦娥三号正在挑战的人类月球探测史上的几项“第一次”,同样值得得国人期待——巡天,通过月基光学望远镜,人类首次把“天文台”架到月球上;观地,通过极紫外相机,人类首次从月球“回望”地球等离子体层,获取三维图像;测月,通过“玉兔”号月球“腹部”的测月雷达,探测月面下30米深土壤层的结构和100米深的次表层结构……

    “嫦娥三号”着陆的月球虹湾区,其他国家从未勘察过。美国和苏联在月球上探测较多的地方是月球赤道附近。可以说,虹湾是月球研究的空白。自主避障,是“嫦娥”轻盈落月的最大亮点之一;“嫦娥三号”的着陆点本身比较平坦,但右前方十多米处有一个直径20米、深度2至3米的大坑。着陆过程中,“嫦娥三号”成功自主避障、巧妙地把它绕开了。

    “‘嫦娥三号’成功软着陆宣告中国具备了独立进行地外天体探测的能力。”月亮之上,“嫦娥”“玉兔”携带的两面五星红旗交相辉映。月球闪耀“中国红”,创新成就“探月梦”。舆论认为,中国如果没有长期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以及正在实行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不会取得这些耀眼的突出成就。

    1. (1) 下列对以上文本内容叙述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A . 软着陆,通过自主避障系统,实现“嫦娥”轻盈落月。 B . 巡天,通过极紫外相机,首次把“天文台”架到月球上。 C . 测月,通过月基光学望远镜,探测月面下土壤层结构和次表层结构。 D . 观地,通过测月雷达,首次从月球“回望”地球等离子体层获取三维图像。
    2. (2) 第三自然段划横线句子主要采用的说明方法是( )
      A . 作比较 B . 打比方 C . 列数字 D . 作假设
    3. (3) 嫦娥三号挑战的人类月球探测史上的几项“第一次”具体指( )
      A . 巡天、观地、测月 B . 巡天、观地、测月、软着陆 C . 着陆器“落下去”和月球车“走起来” D . “嫦娥”落月舒广袖,“玉兔”信步广寒宫
    4. (4) 下列对“软着陆”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 “嫦娥三号”着陆的虹湾区是月球研究的空白。 B . “嫦娥三号”着陆器“落下去”,月球车“走起来”。 C . “嫦娥三号”着陆的月球虹湾区,其他国家从未勘察过。 D . “嫦娥三号”成功自主避障,巧妙地绕开了月球坑而着陆。
    5. (5) “嫦娥三号”成功软着陆标志着什么?
    6. (6) 结合阅读材料试分析“嫦娥三号”成功的原因。(至少两点)
  • 16. 阅读《和母亲的最后约定》,完成问题。

    和母亲的最后约定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生操劳的母亲,从没有走出过塔河这个偏远的村庄。在行至人生的终点时,她渐渐燃起一个愿望:那就是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在儿子王一民展开的地图上,母亲用瘦弱的手指画了一条斜线,从塔河到拉萨。王一民不明白母亲为何选择这样遥远的地方,但母亲迫切而强烈的心愿、充满渴望的目光,激励着王一民出发了。

    从中国最北端的黑龙江,74岁的儿子用一辆破旧的三轮车,载着99岁的老母亲,吱呀上路。用了两年半的时间,走到了中国南端的海南岛。考虑到母亲身体不支,王一民打算返回家乡,以使母亲“落叶归根”。

    两年多里,寒冬酷暑,冰雪暴雨,还有母亲“老小孩儿”似的挑剔和抱怨,种种路况和心绪,王一民都挺了过来,而且他为自己能和母亲在一起走这么多路感到无比荣幸。路上,王一民的行动也引来记者的访问、电视台的镜头、陌生人的好奇。面对这些始料不及的关注,王一民也会觉得慌张、惊恐,但他收获更多的是无数好心人的及时收留和援助。“世上的人把母亲和我的旅行称为‘世界上最美好的同行’,也有人称之为‘夕阳中的微笑’。”当王一民带着母亲返回家乡时,受到了家乡人的高度赞扬。

    回家后,母亲以102岁的高龄离开人世,遗言是:希望骨灰能撒到西藏。为了实现母亲的遗愿,心情平复后的王一民,以83岁的高龄,又用了7个多月的时间,终于将母亲的骨灰撒在了西藏的土地上。有人说,如果把这些往返路程都加在一起,大约有5万千米。

    王一民说:“我之所以能忍受所有的痛苦,是因为我必须遵守与母亲的约定,这是我能献给母亲的最后的爱心。”

    他的事迹越过国境,传到了韩国。韩国作家俞贤民先生在中国考察期间,经过百般周折,见到了王一民,二人相谈甚欢,于是有了一本真实的书:《我要陪你去西藏——和母亲的最后约定》。

    1. (1) 最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两个关键词是( )
      A . 约定 孝心 B . 约定 爱心 C . 愿望 孝心 D . 母子 亲情
    2. (2) “和母亲最后的约定”指( )
      A . 让母亲“落叶归根” B . 把母亲的骨灰撒到西藏去 C . 带母亲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D . 陪母亲去中国南端的海南岛
    3. (3) 对第三自然段划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中国最北端”到“中国南端”写出了路途之遥。 B . “吱呀上路”说明儿子年纪大,体力哀弱,动作缓慢。 C . “破旧的三轮车”说明工具简陋,母子俩旅途的辛劳可想而知。 D . “74岁的儿子”“99岁的老母亲”从年龄角度写出了这是一对不寻常的母子。
    4. (4) 下列对第六自然段加点字词“又”或“终于”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 “又”和“终于”用词准确,体现了王一民的年岁之高。 B . “又”字写出了王一民不是第一次将亲人的骨灰撒在西藏。 C . “又”和“终于”都体现了王一民失去母亲后的悲痛心情。 D . “又”写出了王一民的爱心孝心举动不是第一次,“终于”点出了路途的艰辛,经过了长途跋涉才到达。
    5. (5) 下列对短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中第八自然段划波浪线句子,说明王一民的孝心超越了国界。 B . 母亲99岁了,还吵着去看世界,还有“老小孩儿”似的抱怨 C . 与母亲的“约定”和对母亲的爱支撑着王一民载着母亲走过了5万千米的奇迹。 D .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强调了内容的真实性,暗示了故事情节可能会引发读者的质疑。
    6. (6) 用一句话概括第五自然段的意思。
    7. (7) 你认为文中这对“夕阳红”年龄的母子的旅行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同行”还是“夕阳中的微笑”?为什么?
三、习作
  • 17. 表达与交流。

    题目:一句话的启示

    ㅤㅤ我们经常收获“启示”,懂得勤劳、珍惜、奋进、善良、团结、创新……有时,不经意的一句话,就能带给我们丰富而深刻的人生思考。这句话可能是父母、老师不经意间说出来的,可能是同学做游戏或学习时说出来的,可能是你在读书、上网时看到的……请以“一句话的启示”为题目,写一篇习作,将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写出来,可以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谈得到的启示。字数400字左右。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