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

更新时间:2024-01-08 浏览次数:9 类型:期中考试
一、【任务一:制作有关“童年成长”的短视频(21分)】
  • 1. 小语同学整理了一份易错字词表,其中加点字字音或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 . (liáo)亮(liào)望草星火 B . (qiáo)悴(jiáo)夫芭焦蕉虑不安 C . (kuì)(guī)宝(nì)笑一千金 D . (chǎng)开遮(bì)群花团锦(cù)
  • 2. 小文同学撰写的成长心得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小时候,我是个淘气包,最喜欢呼朋引伴到后山去玩游戏,过家家□捉迷藏□抓虫子□都是我的拿手好戏。过家家时,我最喜欢当爷爷,这样就可以把手背在身后像爷爷一样踱来踱去,还可以卖弄我的博学 , 不知不觉,一个好玩的“鬼”主意又油然而生

    A . 呼朋引伴 B . 卖弄 C . 博学 D . 油然而生
  • 3. 上题小文的成长心得中“□”内依次填入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 顿号、  顿号、  省略号…… B . 顿号、  顿号、  分号; C . 分号;  分号;  省略号…… D . 逗号,  逗号,  句号。
  • 4. 小语邀请班主任老师来担任活动点评嘉宾,邀请函正文有误的一处是(  )

    诚挚邀请莅临“童年•成长”短视频展演活动现场并担任本次活动的点评嘉宾。本次展演活动将于11月15日下午两点在学校综合楼二楼电教室进行。恳请拨冗,发表愚见

    A . 邀请 B . 莅临 C . 恳请 D . 愚见
  • 5. 第二小组录制“我与鲁迅比童年”短视频时,为“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一句该怎么进行重音处理发生了意见分歧。请用“•”在句中你选择的字或词下面标注重音,并说明理由。
  • 6. 第三小组制作“《论语》教我交友之道”短视频时遇到困难,请你探究下面几则《论语》语录,写出几条关于如何与朋友相处的建议。(不少于三条)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7. 每一次别离,都带来一次成长。请你参与整理与离别有关的诗句。

    离别类型

    情感

    出处

    诗句

    与朋友别

    明月寄相思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重逢的喜悦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与家乡别

    羁旅思亲

    《次北固山下》王湾

    乡书何处达?

    边塞怀乡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一夜征人尽望乡。

二、【任务二:阅读一组与“童年成长”有关的诗文】(49分)
  • 8. 古诗鉴赏。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 (1)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歌首句点出时间和“草、莺”等自然景物,形象地描绘了晚春农村明媚迷人的景象。 B . 首句“长”“飞”二字富有动态感,展现了春天生机盎然的景象。 C . “醉”字运用拟人手法写出杨柳仿佛为春光所陶醉,在微风中翩翩起舞的美好姿态。 D . 三四句描绘儿童放纸鸢,展现了儿童的天真烂漫和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
    2. (2) 借助联想和想象,运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诗歌三四句所展现的画面。
  • 9. 文言文阅读。

    张玄之、顾敷是顾和中外孙少而聪惠。和知之,而常谓顾胜 , 亲重偏至。张颇不恹。于时,张年九岁,顾年七岁。和与至寺中,见佛般泥洹像 , 弟子有泣者,有不泣者。和以问二孙。玄谓:“故泣,不被亲不泣。”数曰:“不 , 当由忘情故不泣,不能忘情故泣。”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注释】①中外孙:此处指孙子和外孙。②并:都。③胜:超过,胜过。④偏至:特别深,特别真挚。⑤不恹:不满意。⑥般泥洹像:卧佛像。般泥洹,即涅槃,佛教用语,指修行的最高境界,也称僧尼死亡。⑦情:指哀乐不动于心,不为感情所动。这是佛才能达到的境界。

    1. (1) 下列对文章意思的理解和分析,明显有误的一项是( )
      A . 张玄之、顾敷小时候都很聪明。 B . 顾和更偏爱顾敷,所以总是认为顾敷比张玄之更出色,常常责怪张玄之。 C . 顾和问两个孩子那些佛门弟子为什么有的哭泣,有的却不哭? D . 对于这些佛门弟子哭泣与不哭泣的原因,张玄之和顾敷的看法各不相同。
    2. (2)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词含义的理解或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 联系上下文可知,“”和下文的“”“”意思相同,都是“都”的意思。 B . ”字在字典里有“父母,爱、宠爱,接触,亲自”等义项,联系上下文可知,本文的三处“亲”都是“爱,宠爱”的意思。 C . “被亲故泣”中的“”意为“所以”,《论语》“温故而知新”中的“故”意为“旧的知识”。 D . 文中“不”一词和《咏雪》中“公欣曰”中的“然”意思相同。
    3. (3) 用现代汉语写出画线句的大意。

      被亲故泣,不被亲故不泣。

    4. (4) 谢太傅听到兄女的回答后,“大笑乐”表明自己的态度;友人听到元方的话语后,“下车引之”表明自己的态度。你认为顾和听完顾敷的回答后,会有怎样的表现?请根据语境推测并说明理由。
  • 10. 非文学类作品阅读。

    关于汉字的主题性阅读

    【材料一】

    ①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经过了六千多年的演变,形成了七种独有的结体方式:甲金篆隶草楷行。

    ②甲骨文,大约形成于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图画特征比较明显,文字尚未经过统一,结构尚不定型,偏旁也不固定。

    ③金文是指铸造在商周青铜器上的铭文。笔画肥大厚实,丰满圆浑,图画特征减少,文字的符号性增强,趋于线条化和直线化。

    ④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有两个特点:线条化和规范化。大篆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⑤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小篆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

    ⑥隶书几乎是与小篆同时产生,到汉代成熟。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向右下的斜笔带有捺角。

    ⑦草书是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始于汉初,书写快捷,由于使用连笔,所以难于辨认。

    ⑧楷书始于东汉。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楷书到了宋代,出现了“宋体”,现代印刷的宋体、黑体、仿宋等字体都属于“楷书”。

    ⑨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常用的字体。

    【材料二】

    《老浦识字》是一档由知名文化评论员浦寅主持、策划、制作的视频解字节目。每期讲解一个汉字,时长3—15分钟。主要包括甲骨文原意分析、演变过程,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掌故等内容。如下面对“北”字的解读。

    识字卡片

    文字原意:

    1.北的甲骨文是两个人北向而立,表示意见相悖;

    2.打败仗后逃跑给对手留下后背,因此失败叫败北。

    1.北的本意是意见相悖。

    “北”的甲骨文是两个人形,一个朝左一个朝右 , 两个人朝相反方向站立,谁也不理谁,背向而立。所以“北”的原意是意见不合。

    2.引申为人体的后背。

    东西南北,方向又不止一个,为什么失败了要说“败北”呢?想搞清这个问题,还得从甲骨文看起。

    意见不合给对方后背,打仗的时候,逃跑也是给对方后背。“追亡逐北,伏尸百万。”(贾谊《过秦论》)“连战皆北。”(《史记•项羽本纪》)这里的北,都是打败仗的意思。这就是败北。

    【材料三】

    汉字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但是汉字书写却在20世纪急速滑向低谷,最直接的原因是两波“换笔潮”悄悄改变了书写传统。第一波是毛笔换为自来水笔、圆珠笔、铅笔之类的“硬笔”。第二波是20世纪90年代,日常笔写之事被计算机取代,连“书写”动作也换为键盘上的“敲”和鼠标上的“点”。不过,新技术的冲击绝非导致当下汉字境遇的唯一原因。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李伯谦说:“造成手写水平下降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我们对汉字缺少一份应有的珍视,对民族传统文化缺少一份应有的敬重。我们或许早已忘记了汉字中还蕴藏着丰富的中华文化与艺术,早已忽视了手写汉字也是传承汉字文化极具生命力的方式。”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且至今仍然在使用的文字之一,也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 B . 汉字书写急速滑坡的深层原因是对汉字少了“珍视”和“敬重”。 C . 现代印刷的“宋体、黑体、仿宋”等字体是单独存在的一种字体,不属于楷体范畴。 D . “北”有“打败仗”的意思,是由“北”的本意“两人背向而立,意见不合”引申而来。
    2. (2) 同学们也准备像“老浦”一样制作“识字卡片”,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从下列图片中选择一个字把卡片信息补充完整。

    3. (3) 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汉字的书写和使用现状令人担忧。如何重拾“汉字之美”?请结合材料三,给学校提两条建议。
  • 11. 文学类作品阅读。

    豇豆熟了

    ①春天的时候,姜伟的妈妈要去城里爸爸承包的快递点当老板娘兼包装打码女工。10岁的姜伟被留在乡村,与爷爷奶奶一同生活。

    ②妈妈觉得应该给儿子留一点儿蓬勃生长的希望,于是买了30棵豇豆苗,在出发前亲自带着孩子在房前屋后栽下。

    ③豇豆苗没过几天就站稳了。又是一个星期天,妈妈把孩子的四季衣裳都备好,一一给奶奶交代清楚,自己也收拾好行装。她还有最后一项任务——带着儿子给豇豆苗插架,她教姜伟如何引豇豆的藤蔓上架,边示范边指导:“瞧,硬扳硬拗是不行的,就像你们老师说的,教育孩子要顺势而为,我们对待豇豆的藤蔓也是这样。要顺着它的长势,把它逆时针轻轻盘绕在竹架上。”

    ④最后一根藤蔓也上了架。妈妈解释为何要给豇豆搭架子:“整个夏天,豇豆会野蛮生长,互相争夺阳光并缠斗成一团。就像你们小孩子,若不上学,每天在田野上疯跑,那就会只长力气不长智慧。豇豆也是这样啊,长得太密了通风就差,容易倒伏或出现虫害,搭了架子,引导它们向高处走,向正确的方向走,产量才高。”说完这些,又向姜伟承诺说:“好好念书,好好帮衬奶奶,等到豇豆开花的时候,最多等到嫩豇豆长到一尺多长,妈妈就会回来陪你了。”

    ⑤豇豆花开了,妈妈没有回来;嫩豇豆长出来了,妈妈还是没有回来。那些藤蔓长长了,像花滑运动员一样,竭尽全力向远方伸手,它们旋转着,引颈盼望着,伶伶俐俐地舒展着。姜伟在豇豆地里与妈妈视频,晚上7点多钟,妈妈仍然在小山般的快递堆旁忙碌,她一面跟儿子说话,一面飞快地给快递称重,并给它们贴上电子标签。

    ⑥视频结束,姜伟出神地瞅着豇豆花,恍惚间觉得那些高出他不少的豇豆藤带着满身的长髯悠然地走动起来,它们弯下腰,瓮声瓮气地向他问起近况。

    ⑦姜伟随手采收的一小把豇豆,被奶奶包了豇豆锅贴。姜伟一口气吃了10个。奶奶欣喜地说:“没想到大孙子这么喜欢吃豇豆,一根豇豆十来天就长成了,不及时收,会变老。豇豆吃不了,咱还可以把它做成豇豆泡菜,等你妈回来吃。”

    ⑧奶奶要照看地里的农活,还要照顾叔叔家的一对年仅4岁的双胞胎,根本没空管这些豇豆。姜伟已经养成习惯,每隔三五天,就早早起来,先到豇豆地里拔草、浇灌,又将一尺半长的豇豆都摘下来,抱去水龙头下洗净,摊晾在团匾中。等放学归来,团匾上的豇豆已被吹干水分,可以做豇豆泡菜了。

    ⑨姜伟用自己的压岁钱买了若干大号玻璃密封罐,他煮沸了花椒盐水,耐心放凉。像美髯公的飘逸长髯一样的嫩豇豆们,一层层紧密地盘绕着,被放进密封罐。接着,他将姜片、泡椒、蒜头与花椒盐水一并注入密封罐,又从爷爷那里讨得一小杯高度白酒,注入罐子里,增香防腐。姜伟用尽全力,盖紧了密封罐的盖子。

    ⑩好了,豇豆们,发酵去吧。或许,等你们变成金黄色,妈妈就会回来了。

    ⑪照料30棵豇豆,还要兼顾期末考试的复习,这个10岁男孩有些累了。一天,他放学回来,没有马上去侍弄菜地,而是在躺椅上睡着了。在初夏轻柔的风中,他梦见妈妈回来了,正在俯身亲吻他,并给他盖上了一条薄被子。

    ⑫他暂时还不知道的是,妈妈真的在那个下午回来了。妈妈进门后,第一眼就看见堂屋长案上一溜儿放着的6个泡菜罐子。密封罐上都贴着白纸,姜伟以稚嫩的笔触画下采摘当天的天气与心情,并标注了日期。

    ⑬通过这6个密封罐,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时光演化的痕迹、孩子成长的痕迹、盼望的痕迹。妈妈蹑手蹑脚地打开了最早泡进去的那一罐酸豇豆,尝了一根,她先是被酸出了泪水,接着,又被发酵的醇香惊住了。她久久回味,鲜中带咸,酸中带涩,涩中又有回甘,那久经酝酿的复杂滋味充盈了她的感官,让她感受到,自己归来的这一刻,是被思念的潮汐轻柔舔舐的。

    (作者:明前茶。有删改)

    1. (1) 阅读选文,将空格中的相关故事情节补充完整。

    2. (2) 自选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那些藤蔓长长了,像花滑运动员一样,竭尽全力向远方伸手,它们旋转着,引颈盼望着,伶伶俐俐地舒展着。

    3. (3) 小语发现本文主要讲述的对象是姜伟,题目应该叫《姜伟的故事》,不明白为什么要取题为《豇豆熟了》。请你为他解惑。
  • 12. 名著阅读。

    【片段一】

    这话我听去似乎很异样,便又不到她那里去了,但有时又真想去打开大厨细细的寻一寻。大约此后不到一月,就听到一种流言,说我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这实在使我觉得犹如掉在冷水里。流言的来源我是明白的,但是现在只要有地方发表,我总要骂出流言家的狐狸尾巴来。但那时太年轻,一遇流言,便连自己也仿佛觉得真是犯了罪,怕遇见人们的眼睛,怕受到母亲的爱抚。

    好。那么,走罢!

    【片段二】

    爬上天空二十丈和钻下地面二十丈,结果还是一无所能,学问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了。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

    【片段三】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片段四】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 , ——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 (1) 下列对名著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片段一画线句形象地写出了“小”鲁迅遭遇莫名的流言时最真切的感受。 B . 片段二画线句形象地写出鲁迅在三味书屋毕业学无所成时内心的迷茫、悔恨与失望。 C . 片段三画线句形象地刻画了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D . 片段四加点的短语形象地刻画了看客们麻木不仁的样子。
    2. (2) 有人说,《朝花夕拾》记录了鲁迅青少年时代的多次逃离和出走。请结合上面的片段和书中相关内容,探究青少年时代的鲁迅多次逃离和出走的表层原因和深层原因。
三、(50分)
  • 13. 按要求完成作文。

    当春大步流星走来,朱自清妙笔一挥,记录了春最美的样子;当冬翩然而至时,老舍满怀爱意,镌刻了冬天最美的模样;莫怀戚一家散步时小分歧的化解,描摹了和谐有爱的家庭模样;无论是百草园还是三味书屋,都定格为鲁迅童年记忆中最难忘的样子……

    亲爱的同学,你一定有一些难忘的景、人、物,请以“我要记住你的样子”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写作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请将标题补充完整。③表达意图明确,内容真实,抓住细节描写,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