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

更新时间:2023-12-26 浏览次数:22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 1. 该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它是( )

    A . B . C . D .
  • 2. 下表所示为我国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部分)。据表可知,中华文明起源具有( )

    文化遗址

    所在地区(今)

    文化遗址

    所在地区(今)

    元谋人

    云南

    金牛山人

    辽宁

    北京人

    北京

    丁村人

    山西

    马坝人

    广东

    和县人

    安徽

    山顶洞人

    北京

    巫山人

    重庆

    蓝田人

    陕西

    长阳人

    湖北

    A . 多元性 B . 同步性 C . 竞争性 D . 领先性
  • 3. 博物馆讲解员这样描绘我国一处早期文化遗址:“当时这里气候炎热潮湿,处处湖泊沼泽,陆地林木丛生。土壤土质不好,但这里的人们栽培出了水稻。”她介绍的这个遗址应该是( )
    A . 周口店遗址 B . 大汶口遗址 C . 河姆渡遗址 D . 半坡遗址
  • 4. 最能印证“中国原始农耕时期,人们会搓合绳索,逐渐掌握了纺织技术。”这一结论的是( )

    A . B . C . D .
  • 5. 广州神农草堂中医药博物馆有一座炎帝神农雕像,雕像左手拿草药,右手拿着农耕工具耒耜,表明炎帝( )
    A . 种植五谷,发明陶器 B . 尝遍百草,挖掘水井 C . 日中为市,首辟集市 D . 教民耕种,发明医药
  • 6. 《史记》记载:“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sì)氏。”材料反映的史实标志着( )
    A . 早期国家产生 B . 世袭制的确立 C . 郡县制的确立 D . 华夏族的形成
  • 7. 夏桀、商纣、周厉王的残暴统治最后导致王朝灭亡。据此后世的统治者应吸取教训,做到( )
    A . 重视技术 B . 控制思想 C . 勤政爱民 D . 发展军事
  • 8. 小明搜集了有关司母戊鼎、盘庚迁殷、甲骨文系列资料,可推断他研究下列哪个朝代的历史( )
    A . 夏朝 B . 商朝 C . 西周 D . 春秋
  • 9. 有学者认为:“分封制是一把双刃剑,它同时给予中央和地方以合法性。至于哪处势力能够在激烈的政治搏斗中获胜,那就完全要看它的实力了。”下列地方势力的行为违背了分封制的是( )
    A . 晋文公加派鱼盐之税 B . 魏文侯以吴起为将 C . 秦穆公把土地再分封 D . 齐侯婴自称齐威王
  • 10. “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镇压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代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氏的‘藩屏’。”材料反映了分封制的作用是( )
    A . 增加财政收入 B . 帮助周王室稳定政局 C . 严格等级序列 D . 扩大周王室统治范围
  • 11. 在安阳殷墟,考古发现了奴隶主的墓葬区,每座墓要殉葬奴隶数十人,甚至数百人,证实了《墨子》中的记载,“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这说明( )
    A . 考古发现是历史学研究的唯一依据 B . 西周的刑罚比较严酷 C . 实物史料和文字史料可以相互印证 D . 所有文献都真实可靠
  • 12. 它重达832.84千克,工艺复杂,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它”是( )
    A . 司母戊鼎 B . 青铜面具 C . 四羊方尊 D . 青铜利簋
  • 13. 观察下面有关甲骨文的图示,从中可以提取到的信息是( )

    A . 记录中华文明的起源 B . 具备汉字的构成方法,是比较成熟的文字 C . 了解商周时期的历史 D . 是世界上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 14. 春秋时期的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 )
    A . 周王室统治崩溃 B . 等级秩序受到挑战 C . 周王朝即将灭亡 D . 各国诸侯背叛天子
  • 15. 历史典故“卧薪尝胆”曾被拍成电视剧在中央台播出。它所反映的事实是( )
    A . 武王伐纣 B . 分封诸侯 C . 诸侯争霸 D . 秦并六国
  • 16. 唐代诗人胡曾在《流沙》中写道“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此诗句反映了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代表这一时期生产力最高水平的生产工具是( )

    A . 骨耜 B . 磨制石器 C . 青铜工具 D . 铁农具
  • 17. 根据史书统计,春秋战国时期耕地面积为2.3亿亩,此后随着农田面积的拓展,耕地面积也不断扩大。春秋战国时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是( )
    A . 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 B . 分封制的瓦解 C . 生产工具和方式革新 D . 农业产量提高
  • 18. 史书记载:“每岁插秧毕,蜀人奉香烛,把李王,络绎不绝吁。”材料中蜀人在播种季节供奉祭祀的“李王”应该是( ) 
    A . 李斯 B . 李冰 C . 李广 D . 李白
  • 19. 战国时期,“(秦)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秦国军队因此被称为“虎狼之师”。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商鞅变法( )
    A . 确立县制 B . 严明法度 C . 鼓励耕织 D . 奖励军功
  • 20. 战国时期的连年战争,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各诸侯国的人民希望结束战乱。秦国经过变法改革,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上述材料说明的是秦统一中国的( )
    A . 背景 B . 内容 C . 结果 D . 作用
  • 21. (2023·海珠一模) 秦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疆域辽阔。公元前214年,秦朝平定南越后,把广州纳入中央政府的管辖。当时管辖广州的是(  )
    A . 桂林郡 B . 南海郡 C . 辽东郡 D . 陇西郡
  • 22. 有学者指出,秦朝以武力统一天下,却没有使原本属于各国的百姓感受到新政权带来的温暖,这成为秦朝短命而亡的“基因缺陷”。秦朝的“基因缺陷”指的是( )
    A . 重农抑商 B . 皇帝制度 C . 推行县制 D . 暴政统治
  • 23. 象棋中的“楚河汉界”是受到哪次战争的启发( )
    A . 牧野之战 B . 楚汉之争 C . 长平之战 D . 巨鹿之战
  • 24. 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得到了很大的增强,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统治局面为( )
    A . 刀耕火种 B . 炎黄子孙 C . 春秋战国 D . 文景之治
  • 25. 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归纳正确的是( ) 
    A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 .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 . 早期人类起源与中华文明形成 D .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大题40分,26题12分,27题12分,28题16分)
  • 26. 经济的发展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织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汉初,“民失所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晋书·食货志》

    1. (1) 说出材料一体现的历史事件名称,列出材料所描述的该事件的措施两项。
    2. (2)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材料二所述的社会境况的原因。为此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
    3. (3) 综合三则材料,归纳促进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 27. 思想的发展对社会有推动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末年,贵族阶层分化,低级贵族不得不以传授知识为生。随着工商业的发展,人们对知识的需求日益强烈,士人创办的私学由此兴起。在鲁国,孔子广收徒众,传授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私学”走向兴盛,为后来的思想变革奠定了人才基础。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等

     材料二:韩非子主张君主“身贵”“位尊”“威重”“势隆”,居国家政治统治之中心,执政治权力之根本。他提出“抱法”(运用法律制度治理国家)“处势”(君主集中国家一切最高政治权力)“用术”(掌握组织和驾驭官员的方法)为核心的统治理论,试图通过君权和法权的有机结合,实现国家的富强。韩非子……深知众人臣服于政治权力的秘密在于牢牢把握权力的关键……就是赏、罚。

    ——摘编自金道铭《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研究》

     材料三: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催生了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展现出无穷的魅力。这场大辩论,留下了那么多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让我们受益至今。 

    ——《先秦诸子文化》

    1. (1) 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末年私学兴起的原因。
    2. (2) 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的思想特点。
    3. (3) 写出材料三中“这场大辩论”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理解 “这场大辩论,留下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让我们受益至今”。
  • 28. 文物解读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出土的西周青铜器利簋及簋内腹底的铭文拓片。

    材料三:某学习小组以研究秦朝的社会发展作为主题学习,搜集了以下资料并确定了四个研究主题。

    主题一:政治制度 主题二:经济发展 主题三:军事武功 主题四:文化成就

    1. (1) 阅读材料一,观察图一所示石器的制作方式,写出考古学上对这类石器的称呼。分析并写出图二文物所反映的历史信息
    2. (2)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该青铜利簋的文化价值和史学价值。
    3. (3) 从材料三主题中任选一个(示例除外),选择文物中的其中两件,参考示例,说明该文物与所选主题的关系。

      示例:

      主题

      资料序号

      说明

      主题四

      睡虎地秦简采用秦隶书书写,可以研究秦的书法发展。

      泰山刻石采用小篆刻写,可以研究秦朝统一之后的文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