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八校联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

更新时间:2023-12-26 浏览次数:13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共 40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60 分)
  • 1.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如图 1 所示,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大致位于(   )

    A . B . C . D .
  • 2. (2023·青岛) 遗址是古人无声的语言,是与我们跨越时空的对话。周口店遗址是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之一。该遗址能够告诉我们( )
    A . 北京人使用天然火 B . 河姆渡人种植水稻 C . 半坡人会制作彩陶 D . 炎帝教民开垦耕种
  • 3. (2023·吉林) 下列选项中,研究北京人、山顶洞人等远古人类最可靠的证据是(  )
    A . 传说 B . 文献 C . 化石 D . 影像
  • 4. 经考古发现,中国境内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存有一万多处,其主要文化遗存分布如图 2 所示,据此可以得出的合理认识是(   )

    A . 基本集中于江南地区 B . 黄河流域文化最发达 C . 分布零散,彼此孤立 D . 中华文明具有多元性
  • 5. 文物承载着历史的信息。运用图 3 中所示文物可研究(   )

       

    河姆渡骨耜        河姆渡猪纹陶钵      半坡彩出土的粟粒        河姆渡遗址稻谷

    A . 早期人类起源 B . 原始农耕生活 C . 远古炎黄联盟 D . 早期国家产生
  • 6. (2023·广东) 距今约5000年的大汶口文化遗址部分墓葬中出土了象牙梳、象牙雕筒等,同时期的良渚文化遗址权贵墓葬中,出土了玉琮、玉钺、漆器、象牙器等。这说明,当时( )
    A . 原始农业形成 B . 社会分化出现 C . 禅让制度盛行 D . 中央集权确立
  • 7. (2023·菏泽) 山东淄博赵家徐姚遗址入选“2022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该遗址内发现了大量的红烧土,即用火烧烤过的黏土,常用于建造房屋。这可印证该遗址居民( )
    A . 能够饲养家畜 B . 广泛使用石器 C . 过着定居生活 D . 从事农业生产
  • 8. (2023·普宁模拟) 传说中“黄帝发明了陶器,炎帝发明了酿酒”;山东省龙山文化遗址出土了距今4000多年的黑陶杯。这一考古发现可以印证(    )
    A . 炎黄二帝的真实存在 B . 中华文明起源于今山东 C . 该陶杯是黄帝的作品 D . 先民们已学会制作陶器
  • 9. 图 4 描述的是“传说与历史的关系”,从中我们可以获取的信息是(   )

    A . 远古传说符合历史史实 B . 远古传说包含历史信息 C . 远古传说毫无史料价值 D . 历史记忆就是远古传说
  • 10. 制作年代尺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将复杂的历史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①③处对应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

    A . 禹建立夏、平王迁都 B . 商汤灭夏、西周灭亡 C . 禹建立夏、武王伐纣 D . 商汤灭夏、武王伐纣
  • 11. 电视剧《封神榜》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周武王联合 800 多个部族击败商朝军队,商纣王自焚,商朝灭亡。这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 . 涿鹿之战 B . 牧野之战 C . 商汤灭夏 D . 烽火戏诸侯
  • 12. 下图是 1937 年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商朝戴枷的奴隶俑。陶俑一高一矮,男俑高 6.1 厘米,女俑高 5.5 厘米,男俑的双手被枷在背后,女俑双手则枷在胸前。这两件俑为灰陶,俑的形象比较粗糙。仅捏塑出人的五官和身体的大概形象。从出土的陶俑能得出的信息是(   )

    A . 商代奴隶的悲惨处境 B . 商朝时制陶技术高超 C . 商朝青铜铸造水平高 D . 商朝时使用大量奴隶
  • 13. (2023·福建) 西周时期,周王定期到各地巡视,考察诸侯的政绩,诸侯则需定期朝觐周王,接受周王重新宣布的爵位等级。周王旨在( )
    A . 发展农业生产 B . 提高军队实力 C . 巩固国家统治 D . 加强封建专制
  • 14. 山戎(春秋时期少数民族)特有的“戎菽(大豆)”,因为齐桓公征戎而“布于天下”。这表明诸侯争霸(   )
    A . 导致了山戎灭亡 B . 促进了民族交融 C . 加速了制度更替 D . 完成了国家统一
  • 15. 依据西周礼制,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但春秋时,郑庄公却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诸侯竞相仿效。这表明,当时(   )
    A . 统治者奢侈无度 B . 周天子地位稳固 C . 青铜铸造业发达 D . 等级秩序遭破坏
  • 16. 某博物馆举行的“夏商周灿烂的文明”展览中,展出了下面所示图片,这组图片反映了(   )

    A . 青铜器是用来祭祀的礼器 B . 我国古代青铜制造工艺水平高 C . 最早的青铜礼器出现于西周 D . 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发达
  • 17. 2023 年是农历兔年。下表是汉字“兔”演变的历程,据此可知(   )

    A . 象形是汉字唯一造字方式 B . 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 C . 汉字的演变趋势由简到繁 D . 早期汉字缺乏使用价值
  • 18. 据规定,诸侯国国君每5年就要朝见周天子一次。据鲁史《春秋》记载,242年间,鲁国国君朝见周天子只有3次,朝见晋国国君多达20次。这反映了春秋时期(   )
    A . 王室衰微 B . 中央集权 C . 社会稳定 D . 诸侯争霸
  • 19. 都江堰的治理坚持“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原则,这是其经久不衰的关键因素。这说明都江堰的修建注重(   )
    A . 设计的精巧美观 B . 政府的扶植 C . 人与自然的和谐 D . 人民的支持
  • 20. 下列材料探究的主题是(   )
    政局动荡不安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不断
    农业继续发展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各国进行变法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商鞅变法成效最大
    A . 夏商周时期政权更替 B . 分封制的有效实施 C .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D . 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 21. (2023·云南)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春秋时期,有一位思想家认为:“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位思想家是( )
    A . 老子 B . 孔子 C . 墨子 D . 韩非
  • 22.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诸子百家“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这说明诸子百家(   )
    A . 相互影响,相互辩难 B . 思想一致,观点不同 C . 求同存异,影响深远 D . 不谋而合,殊途同归
  • 23. 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如围魏救赵、胡服骑射、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是(   )
    A . 生产力的飞速发展 B . 社会性质发生转变 C . 改革成为历史潮流 D . 诸侯兼并战争不断
  • 24. 春秋战国时期,铜铸币广泛通行。这反映了当时(   )
    A . 周王室的衰微 B . 井田制的废除 C . 商业活动活跃 D . 铸币技术领先
  • 25. 我国很多成语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下列成语与古代事件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
    A . 问鼎中原──城濮之战 B . 退避三舍──桂陵之战 C . 纸上谈兵──长平之战 D . 围魏救赵──吴越争霸
  • 26. 观察下面三幅图,从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明显是(   )

    A . 民族融合形成华夏族 B . 战乱不断与匈奴入侵 C . 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D . 诸侯国之间战乱频繁
  • 27. 公元纪年把每100年称之为一个“世纪”。距今2243年前,秦灭六国,一统天下。按照公元纪年法,秦统一中国的时间应该为(   )
    A . 公元3世纪初 B . 公元前2世纪末 C . 公元2世纪初 D . 公元前3世纪末
  • 28. 图示法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图6是某学生制作的《秦疆域的四至示意图》,其中“?”号处是(   )

    A . 南海 B . 海南 C . 象郡 D . 南沙
  • 29. 范文澜《中国通史》:“自秦朝起,中国形成了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大国……他创建的许多制度,是符合当时社会需要的。”属于秦朝创建的制度有(   )
    A . 分封制 B . 皇帝制 C . 科举制 D . 行省制
  • 30. (2023·滨海一模) 习近平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发挥政治巡视利剑作用……”历史上秦朝中央政府主管监察官员的是(   )
    A . 丞相 B . 太尉 C . 郡守 D . 御史大夫
  • 31. (2023八上·成武开学考)  秦朝将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秦朝这些举措旨在加强(  )
    A . 文化交流 B . 地方控制 C . 思想统治 D . 经济开发
  • 32. 以下示意图(图 7)反映的共同内容是(   )

    A . 加强地方控制 B . 促进经济交流 C . 推动文化发展 D . 巩固国家统一
  • 33. (2023·汕尾二模) 它被称为秦的三大水利工程之一。它的兴建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为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这一水利工程是(    )
    A . 永济渠 B . 邗沟 C . 灵渠 D . 都江堰
  • 34. 下表 2 是某历史公众号搜集的关于秦朝的史料。适合作为史学材料研究主题的是(   )
    材料出处
    “斩”“生埋”“戮”“弃市”等多种死刑方式睡虎地泰简
    “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史记·儒林列传》
    “修建骊山陵和阿房宫役使70多万人,征伐南方调发50 万士卒修筑长城征派40 万人”《中国历史》七上
    A . 秦灭六国,结束战乱 B . 秦政严苛,徭役繁重 C .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D . 疆域辽阔,人口众多
  • 35. (2023·广东) 秦时,南郡郡守向所属各县重申朝廷律令,规定:各县长官若不能及时发现民间的违法行为,就是“不胜任”,发现了不敢管就是“不廉”,都要受到严惩。这表明,当时( )
    A . 地方治理强化 B . 南方土地开发 C . 社会矛盾缓和 D . 中央机构完善
  • 36. 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

    A . 秦朝 B . 西汉 C . 东汉 D . 西晋
  • 37. “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现属邢台市平乡县地区进行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它是成语“破釜沉舟”的出处,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请问此次战役是(   )
    A . 淝水之战 B . 长平之战 C . 官渡之战 D . 巨鹿之战
  • 38. 中国象棋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由两人轮流走子,是以“将死”或“困毙”对方将(帅)而取胜的棋类运动。根据棋盘,我们可以看出它的产生与下列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

    A . 城濮之战 B . 楚汉之争 C . 长平之战 D . 马陵之战
  • 39. (2022·南海二模) 在北击匈奴和南征百越之后,秦朝在这些地区设郡、县进行管辖,大量内地民众奉命迁往从匈奴手中收复的河套地区,开垦土地;前往岭南的移民以军人为主,但直到秦朝灭亡,中央都没有将移民岭南的军人召回。秦朝对南、北边疆的管理举措(   )
    A . 破坏了地方历史传统 B . 蕴含“怀柔远夷”思想 C . 有效缓解了人地矛盾 D . 彰显了“大一统”意识
  • 40. 对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史记·陈涉世家》记载:“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对此,部分学者有表中以下观点。这些观点都(   )
    人物观点
    学者甲失期当斩”并非秦律内容,“只是一种发动起义的策略手段”
    学者乙这是汉代人夸大了秦法的严苛。
    学者丙“秦汉数百年间,史书中尚未见到兵士或戍卒因失期而全部被处斩的记载。
    学者丁秦的行政方式沿承了战争时代的特征。
    A . 质疑秦朝是否存在相关法令 B . 否定了《史记》的真实性 C . 认为陈胜发动起义动机不纯 D . 提供了解释史事的可能性
二、非选择题(3 大题,共 40 分)
  • 41. 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是民族赖以生存的支柱。阅读下列图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孔子为中华民族保存了一大批宝贵的文化财富,奠定了中国文化主体结构的初步基础……中国早期文化第二次大发展是战国后期,彼时各种文化既互相对立又互相渗透,出现了文化发展的综合趋势。

    ——摘编自赵吉惠《论中国文化的多元性、一元性与封建专制主义》

    材料三:


    材料四: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1. (1) 材料一中,图一的文物是考古挖掘出来的人面鱼纹彩陶盆,请写出与它有关的远古居民的名称。图二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请写出它的名称。图三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请写出它所属的朝代。
    2. (2) 根据材料二,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请写出孔子的核心思想和他对教育的贡献。这种局面的出现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 (3) 对号入座,将材料三图片人物写在相应位置上

      ①“兼爱 ”、“非攻 ”  
      ② 以法治国

      ③ 民贵君轻  
      ④ 顺应自然与民心

    4. (4) 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谈谈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方面,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 4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三:战国时期秦国蜀郡郡守为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率蜀地人民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都江堰。在途经灌县的岷江修鱼嘴,分为内、外江,调节两江水量,枯水季节将水调入内江,以利用灌溉,涨水季节将水调往外江,保证灌县县城的安全。

    ——摘编自赵毅主编《中国古代史》

    1. (1) 根据材料一,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一现象对周王朝的统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 (2) 材料二中“商君治秦 ”是指历史上哪一重大改革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了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商君采取了哪项措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又采取什么措施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这个事件有什么历史影响?
    3. (3) 材料三中提到的“蜀郡郡守”是谁?结合所学,分析都江堰工程建成的意义。
  • 43. 史料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载体。对于古代史的研究,按照史料的载体划分,可以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史料价值是指历史材料对说明一定历史现象所具有的价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一法度衡石丈尺。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材料三: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秦人统一,此期间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传承。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在地方实行什么制度。
    2. (2) 分别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史料类型。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分析它们的史料价值。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人统一对“中国民族”形成的作用。谈谈你对秦人统一“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的理解。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