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观音片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

更新时间:2024-01-08 浏览次数:14 类型:期中考试
一、基础知识(20分)
  • 1. 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 . ( liànɡ) 落( zháo) 绿( yīn) 痪( tān) B . ( sǒu) 护( kàn) 粗( kuànɡ) 整宿( xiǔ) C . 蓄( zhù) 静( mì) 侍( nònɡ) 分( qí) D . 清( chénɡ) 啬( lìnɡ) 时( shà) 斜( qí)
  • 2. 下列词语中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阴蔽  祷告  地毯  水波鳞鳞 B . 姊妹  匿笑  委曲  笑嬉嬉 C . 菡萏  决别  化装  呼朋引伴 D . 徘徊  憔悴  干涩  彩棱镜
  • 3. 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
    A . 班主任很善长发扬每个同学的长处,大家各得其所 , 各尽其能。 B . 最近小明买了一个新玩具,我拿在手里翻来覆去看了半天,感觉很有趣。 C . 班长的口才很好,连一度消沉的小林同学都被劝说得转变了观念,真是咄咄逼人呀! D . 听说离家数年的儿子已经走到了村口,王奶奶喜出望外 , 慌得丢下围裙就往村外迎去。看着风尘仆仆的孩子,王奶奶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 4. 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通过观看电影《摔跤吧,爸爸》,使我重新认识了“虎爸狼妈”的必要性。 B . 每个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要激发这种潜能,就要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C . 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出征马里亚纳海沟,执行大约7000米左右的海试任务。 D . 央视《朗读者》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是因为其节目形式新颖、文化内涵丰富的缘故。
  • 5. 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哲学,一门深奥晦涩的学科;儿童,一个直接简单的群体。这两者似乎风马牛不相及。____。____。____。____。____。也因此,不少思想家认为:儿童天生就是哲学家。

    ①不少大人都对哲学退避三舍,小孩子就更没办法学

    ②而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爱提问的儿童无时无刻不表现出一种“爱智慧”的天性

    ③因此,不少人初听到“儿童哲学”这个名词时,都觉得不可思议

    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和大多数对世界司空见惯、冷漠麻木的成人相比,儿童离哲学要近得多

    ⑤实际上,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就是对智慧的热爱与追求

    A . ③①⑤②④ B . ⑤②③①④ C . ⑤④②①③ D . ③①②⑤④
  • 6. 仿照示例,另写两句话,使之形成排比句。要求句式相同且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示例:青春是一首歌,她拨动着我们年轻的心弦;

     ; 。

二、现代文阅读(36分)
  • 7.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聚焦中国,职教成就令世界瞩目。目前,中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有1.2万多所职业学校,在校生超过2600万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日臻完善,初步构建起人才成长的“立交桥”。职业院校毕业生已成为支撑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区域产业迈向中高端的生力军。

    放眼全球,发展职业教育都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目前,全世界找不到合适工作的人为数众多,仅年轻女性就有7300万人之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 他们缺乏更好地融入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要技能。如何推动青年从学习阶段顺利进入工作阶段,降低失业率?对此,中国正在默默贡献自己的努力,正在为世界提供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实践、中国经验、中国智慧。

    实践证明,对一个人来说,掌握一门技术,就有了谋生的本领;对一个贫困家庭而言,拥有一个技工,就有了脱贫致富的希望;对一个国家而言,当大量劳动力拥有了专业技能,经济发展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当前,我国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连续10年保持在95%以上,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超过90%,在消除贫困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联合国《2015年千年发展目标报告》显示,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起到了火车头作用。通过发展职业教育,减贫脱贫,保护弱势群体,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目前, 这一中国经验的重要性已得到越来越多认可。 

    (《人民日报》2017年07月11日05版) 

    材料二: 

    在经济结构处于调整期的今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更加精准。春节过后,广州某制衣厂日工资400元招工遭受冷遇;福建泉州某工艺品公司月薪4000元并包住宿,也鲜有人问津;与此同时,四川成都不少“火锅厨师”却过剩了。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折射出我国技术人才、专业人才培养的滞后,也在拷问职业教育的精准性。 

    打造“职教升级版”,越来越成为社会共识,也是面对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经济转型升级和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这同样是其他国家正在采取的做法。为了对接“中国制造2025”的国家战略、适应 “机器换人”催生的人才需求,各地已开始迅速部署。如浙江绍兴职业技术学校推出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沈阳中德新松职业教育集团并购了有百年历史的德国陶特洛夫职业培训学院,等等。顶层设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当职业教育的关键环节环环相扣,高质量技术人才输送的途径就会更加畅通。 

    (《人民日报》2016年02月29日05版) 

    材料三: 

    发达国家的教育体制,主要分成单一制与分层制两种。单一制不会太早为学生选择职业路径,而是先让学生自由发展,这种方式较适合通才和天才的培养,当然也让相当多学生错过了培养“一技之长”的最好时光。单一制的代表国家是瑞典和美国(以及类近的英国)。分层制的特点是结合整个产业结构进行 职业教育,很早就为学生选择职业发展的路径。典型的例子是以庞大的高端工程师群体和实体经济见称的德国。 

    从这种比较中不难看明白,以前中国的教育体制更接近德国式的分层制,以服务国家的工业化为目的,具体来说就是各大系统直接下辖职业教育,如邮电系统管理邮电学校,煤炭系统管理煤炭学校。在进入市场经济年代后,这种系统在过去十几年已经完全拆解,现在职业学校或者在高等教育层级的专业学院,均纷纷放权给所在地的地方政府管理。可以说我们的职业教育已经与计划经济脱了钩。这当然不是一件坏事,但当下需要做的是,将职业教育与市场经济很好地重新挂钩。 

    (中新网2015年12月10日)  

    1. (1) 下列对有关中国职业教育状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国中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很高,一个人进入职业学校学习,掌握了一门技术,就能够谋生发展,就有可能解决一个贫困家庭脱贫的问题。 B . 中国职业教育已进入“职教升级版”,这是个人职业选择的需求,更是面对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经济转型升级和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 C . 浙江绍兴职业技术学校和沈阳中德新松两校的做法,是为了对接“中国制造2025”的国家战略,为企业输送高质量技术人才而采取的行动。 D .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职业的教育体制正在发生着变革,与计划经济脱钩之后,如何走向市场经济,与市场经济挂钩是需要解决的大问题。
    2. (2)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国已建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B . “缺乏更好地融入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要技能”是“全世界找不到合适工作的人为数众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C . 材料二中浙江绍兴职业技术学校、沈阳中德新松职业教育集团的做法,就是中国打造“职教升级版”的体现。 D . 现在中国的职业教育虽已经与计划经济脱了勾,但当下需要做的是,将职业教育与市场经济很好地重新挂钩。
    3.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材料一看,中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为世界职业教育做出了贡献,也为其他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B . 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需要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更加精准,所以国家经济发展的现状是职业教育改变教学模式的根本原因。 C . 西方教育体制无论是以瑞典、美国为代表的单一制,还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分层制,都难以适用于中国国情下的职业教育中。 D . 广州某制衣厂以高工资招工遭冷遇,四川成都的“火锅厨师”的例子说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不能只针对本地区需要。
  • 8. 论述类文本阅读

    良好习惯的养成

    胡适

    ①良好习惯的养成,即普通所谓的人品教育,品性人格的陶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都告诉我们说:人品性格是习惯的养成,好的品格是好的习惯养成。中学阶段是定型的阶段,中学生时期与其注重治学的方法,毋宁提倡良好习惯的养成。个人的坏习惯在中学还可纠正,假使在中学里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个人的前途便差不多算完了,在大学里可能不会是个好学生,在社会里可能不会是个有用的人才。 

    ②我们的国家以前专注重文字教育,读书人的指甲蓄得很长,手脸都是白白的,行动是文绉绉的,读书可以从“学而时习之”背诵起,写文章摇摇摆摆地会写出许多好听的词句来,可是他们不能动手,也不能动脚,连桌凳有一点坏了,也不能拿起斧头钉子来修理。这种只能背书写文章的读书人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动手动脚的习惯。 

    ③良好的习惯怎样养成呢?我在台湾大学讲《治学方法》时,讲到一个故事:宋时有一新进士请教老前辈做官的秘诀,老前辈告诉他四个字:勤谨和缓。这四个字,大家称为做官的秘诀,我把它看作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秘诀。 

    ④勤,就是不偷懒,不走捷径,要切切实实,辛辛苦苦地去做。要用眼睛的用眼睛,用手的用手,用脚的用脚。先生叫你找材料,你就到应该到找得到的地方去找;叫你找标本,你就到田野,到树林里去找。无论在实验室里,在自然界里,都不要偷懒,一点一滴地去做。 

    ⑤谨,就是谨慎,不粗心,不苟且。写汉字, 一点、一横也不放过;写外国字, “i ” 的点、“t ”的横,也一样不放过;做数学,一个圈、一个小数点都不苟且。不要以为这是小事情,做小事关系天下的大事,做学问关系成败,所以细心谨慎,是必须养成的习惯。 

    ⑥和,就是不要发脾气,不要武断,要虚心,要和和平平。什么叫做虚心?脑筋不存成见,不以成见来观察事,不以成见来对待人。就做学问来说,要以心平气和的态度来做化学、数学、历史、地理,并以心平气和的态度来学语文。无论对事、对人、对物、对问题、对真理,完全是虚心的,这叫做和。 

    ⑦缓,这个字很重要,“缓”的意思是不要忙,不轻易下结论。如果没有缓的习惯,前面三个字就不容易做到。譬如找证据,这是很难的工作,不花时间,就不能做到“勤”的工夫;忙于完成,证据不够,不管它了,这样就不能做到“谨”的工夫;匆匆忙忙地去做,当然不能做到“和”的工夫。所以证据不够,应当悬而不断,就是姑且先挂在那里,悬而不断,并不是叫你搁下就不管,是要你勤,要你谨,要你和。缓,就是南方人说的“凉凉去吧”, 缓的意思,是要等着找到了充分的证据,然后根据事实来下判断。无论作学问、作事、作官,都是一样的。达尔文写生物进化论,费了三十年的工夫,他到四海去搜集标本,做研究,并与朋友们反复讨论。朋友们都劝他发表,他仍然不肯。后来英国皇家学会收到另一位科学家华莱士的论文,其结论与达尔文的一样,朋友们才逼着达尔文把研究的结论公布,并提出与朋友们讨论的信件,来证明他早已获得结论,于是皇家学会才决定同华莱士的论文同时发表。达尔文这种持重的态度,不是缺点,是美德,这也是科学史上勤谨和缓的实例。值得我们去想想,值得把他作为榜样,尤其青年学生们要在中学里便养成这种习惯。有了这种好习惯,无论是做人、做事、做学问,将来不怕没有成就。 

    1. (1) 对本文作者的主要观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细心谨慎,是必须养成的习惯。 

      B做人要勤,不偷懒,不走捷径,要切切实实,辛辛苦苦地去做。

      C中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是至关重要的。

      D“缓”就是不要忙,不轻易下结论。

    2. (2) 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通过正反两方面论证,告诉我们:中学阶段是定型的阶段,中学生时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至关重要的。

      B第②段例举出读书人动手能力差的坏习惯,从正面论证了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C第④至⑦段分别阐述了“勤”“谨”“和”“缓”的涵义并加以佐证。

      D第⑦段举出了达尔文写生物进化论的故事,从正面论证了作者的观点。 

    3. (3) 下列对文中划线句作用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个句子通过阐述“勤谨和缓”的好习惯对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重要影响,点明了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点明了中心论点。

      B这个句子通过阐述“缓”这种好习惯对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重要影响,总结了上文,也与题目"良好习惯的养成"和文章的开头相呼应。

      C这个句子通过阐述“缓”这种好习惯对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重要影响,从而间接点明“勤谨和缓是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秘诀”这一中心论点。

      D这个句子通过阐述“勤谨和缓”的好习惯对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重要影响,点明了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点明了“勤谨和缓是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秘诀”这一中心论点。

  • 9. 文学类文本

    向一棵树鞠躬

    王崇亚

    ①我突然被一棵榆树惊呆了。

    ②说突然,是因为我在这条小巷的尽头住了十年,每天从它跟前走过,竟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 

    ③那天早晨,我无意识地朝路边的砖垛上扫了一眼,一下子就看到了这棵树。我不由自主地站在那里,仰视着这棵不同寻常的树。 

    ④它长在一堆码起来的砖垛上。砖垛有两米多高,我不知道砖垛在那里堆了多少年,表层的砖被一层青苔覆盖着。砖们不规则地排列在一起,好像训练累了的老兵,歪歪斜斜地站在那里,勉强保持着一种队形。 

    ⑤它其实只有一米来高。稀稀疏疏的枝杈恣意地伸展着,形不成高大伟岸的姿态,却展示了固执顽强的生命。它站在高高的砖垛上做俯视状,鸟瞰着这个喧闹的世界。 

    ⑥它小心地经营着自己。它当然喜欢玉树临风般的躯体,哪怕是小家碧玉的亭亭玉立也可以呀!但命运却把它交付给一堆砖。当初,它选择了砖垛前面的那一片阳光地带,准备唱着歌儿向老榆树告别。可是就在瞬间,一阵微微的风,把它飘到砖垛上,它的命运因此而改变。它知道:非分的妄想只能毁灭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顺势而长,才是生命的根本。它只能压抑着蓬勃向上的内驱力,让饱满的激情化作一段朴实——它长成了灌木丛。 

    ⑦即便如此,它也肯定受过不尽的苦痛。雷电轰击过它,狂风摧残过它,风雪侵蚀过它。最难耐的还是干旱和贫瘠。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脚下那座高原似的砖垛,贫瘠得难以供应它起码的养料。 

    ⑧它只得打自己的主意。

    ⑨让主干变粗变矮,让枝叶变小变多,尽量节衣缩食,减少消耗。尽可能挽留住雨露,拼命把根往下扎,这是它生存的策略。厄运使得它青筋突暴,浑身疤痂,身体佝偻,它没有屈服。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 

    ⑩我久久地站在那里,为一棵榆树而感动。 

    ⑪一天傍晚,我下班回来,发现那砖垛已经不见了。

    ⑫一个老人背负着一棵树蹒跚而行,正是砖垛上的那棵树。  

    ⑬老人告诉我,这垛砖垛了十八年。当初准备盖房子用,儿子突然得病死了。媳妇改嫁,他领着孙子孙女度日,房子就耽搁了。现在孙子孙女已长大成人,会挣钱了,政府又补贴了一部分钱,房子终于可以翻修了。在老人平静的叙述中,丝毫不见其悲凉,仿佛生活就是如此。 

    ⑭我怔在那里。十八年,我不知老人是如何艰辛度过的。 

    ⑮老人边走边自言自语道:“你看这棵树,咋就恁耐活呢?缺水少土的,竟活了十八年。若不是砖垛,要活成精呢!” 

    ⑯我看见负在老人背上的那棵榆树,竟然是老人的翻版。蓬蓬松松的枝叶,是老人稀疏的乱发;褶褶皱皱的干,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几十条柔柔细细的根,是老人冉冉飘飞的胡须! 

    老人背负着那棵老榆树走了,一个自言自语的老人背负着另一个不言不语的老人,走了。 

    ⑱一种热热的液体,模糊了我的双眼。我默默地伫立,向老人背上的那棵榆树深深地鞠了一躬。 

    1. (1) 下列对文本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头有开篇点题、总领全文、为下文做铺垫的作用。 B . 第⑥段画线句写出了榆树安分守己,不得不屈从命运的生存态度。 C . 作者的情感变化是贯穿这篇文章的线索。 D . 作者构思巧妙,托物寓意,树的形象与人的形象十分契合,丰富了文章的意蕴。
    2. (2)  请根据文章语境,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⑰段画线句子的作用。

      老人背负着那棵老榆树走了,一个自言自语的老人背负着另一个不言不语的老人,走了。 

    3. (3) 结合全文,概括这棵树“不同寻常”表现在哪些方面(要找出相应的佐证)。
    4. (4) 结合全文,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三、古诗文阅读(28分)
  • 10. 古诗文阅读

    【1】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世说新语》)

    【2】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选自《后汉书•黄琬传》)

    1. (1) 下列句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琼思其对而未知所況

      A . 俄而雪骤 B .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C . 学而不思则罔 D . 博学而笃志
    2. (2) 下面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甲】文通过写谢家子侄咏雪的事,表现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机智。 B . 【甲】文中谢道韫用柳絮比喻白雪,突出雪的洁白和轻盈。 C . 【乙】文中黄琬用初月类比日食,形象说明日食的形状,表现出他聪慧的才思。 D . 【乙】文中黄琬父亲黄琼按照黄琬的说法回答皇后,深得皇后赞赏。
    3.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撒盐空中差可拟。

      ②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

  • 11. 古诗词赏析

    【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乙】淮上与友人别

    李白                                   郑谷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 (1) 下面对两首诗的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 两首诗都运用了即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极富感染力。 B . 两首诗都着力强调分离的“距离之远”,突出了友人之间的深厚情感。 C . 两首诗都写离愁别绪,甲诗是友人升迁的送别,乙诗是各赴前程的握别。 D . 甲诗偏重表达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乙诗侧重抒发友人之间的离别之苦。
    2. (2)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甲诗一二句描绘“杨花”“子规”两种景象,烘托出离别时轻松愉快的氛围。 B . 甲诗三四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 C . 乙诗一二句中袅袅柳丝,牵曳着彼此依依惜别的深情,飘荡的杨花,勾起天涯羁旅的漂泊之感。 D . 乙诗三四句临歧握别的黯然伤魂,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都在这不言中得到充分的表达。
  • 12. 按要求写出相应诗句。
    1. (1) ,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2. (2) 海日生残夜,。(王湾《次北固山下》)          
    3. (3) 《峨眉山月歌》中,直接表达对朋友的思念之情的句子是:
    4. (4)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的句子是:
四、名著阅读(6分)
  • 13. 阅读《朝花夕拾》,参照提示完成下列习题。
    1. (1) 按要求填空。 

      作品

      事件

      实质

      《阿长与<山海经>》

      A

      抒发“我”对长妈妈的感激、怀念之情

      《二十四孝图》

      “我”不喜欢“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的故事

      B


      C

      看迎神赛会出发前却被逼背书

      批判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

    2. (2) 结合上面三篇散文,简要说说《朝花夕拾》散文集适合我们阅读的原因。
五、作文(共60分)
  • 14. 生活中总有很多遇见,与自然遇见也许就是一次诗意的旅程;与书籍遇见,也许就是一次心智的陶冶;与他人遇见,也许就是一次心灵的碰撞……总有一次遇见,会让我们难以忘怀。

     请以“遇见你,真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文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文体不限。文中不得出现涉嫌泄密的人名、地名、校名。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