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杭州市六县九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

更新时间:2024-01-16 浏览次数:25 类型:期中考试
一、<strong><span>选择题(本大题共</span></strong><strong><span>15</span></strong><strong><span>小题,每小题</span></strong><strong><span>2</span></strong><strong><span>分,共</span></strong><strong><span>30</span></strong><strong><span>分</span></strong><strong><span>)</span></strong>
  • 1.  下图为出土于陕西郿县礼村的大盂鼎。鼎内刻有铭文291字,内容包括周康王向盂讲述文王、武王建国的经验,告诫盂要忠心辅佐王室,还记载了赐予盂的器物与人口等信息。作为重要的史料,它可用来研究( )

    A . 原始民主制 B . 子产“铸刑书” C . 内外服制 D . 分封制
  • 2. (2023·浙江) 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秦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相继灭掉六国,进而开创了“海内为郡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局面,这表明(   )
    A . 分封制度的终结 B .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 C . 宗法制度的湮灭 D . 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的重大转变
  • 3.  中国古代职官既有继承又有发展,下表中的职官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参知政事、三司使、提点刑狱司

    太尉、中朝尚书、护乌桓都尉

    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尚书、奴儿干都指挥使司

    监察御史、军机大臣、直隶总督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③②④ C . ②①③④ D . ②①④③
  • 4.  中国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地方管理。以下对于地方行政制度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0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

    ②设置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掌管一省政务

    ③郡设太守为一郡最高长官,其下设郡尉、郡丞分别协掌军事、行政

    ④省之下设府(州),府之下设县(州),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

    A . ③①②④ B . ①③②④ C . ③②①④ D . ②③①④
  • 5.  论及商鞅变法,有学者指出:“变法的意义不仅是单纯的改变法令规章,不仅是单纯的改变上层建筑,而是彻底的改革——军事改变、政治改变、政府组织和社会结构改变、风俗习惯改变。”下列文献史料,可以佐证此说法的是( )

    ①“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②“令民为什伍,而相收(牧)司连坐”

    ③“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④“始班俸禄”,规定“禄行之后,脏满一百匹者死”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6.  刘邦建汉恢复调整秦朝上计制度,令张苍以列侯居相府,领主郡国上计。各郡、国上计于朝廷的计簿中,有关于各郡、国的户口、垦田、钱谷出入等的数量,也有关于各郡、国的盗贼多少以及边郡地区的戍卒、设施等不同簿籍.丞相受计(有时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田里,以令贡赋,以造器用,以制禄食,以起田役,以作军旅”,并“课其(指地方官)殿最,奏行赏罚”。据此可知汉初( )

    ①承秦制,以上计为官员考核办法 ②官员考核归属相府(尚书省)吏部

    ③经济管控与吏治建设相结合 ④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

    A . ②③ B . 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 7.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历代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秩序,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行而设立的一项根本性政治制度。下面为中国古代监察地方官员的体系演变图,其中①、②、③处填写正确的是( )

    A . ①御史大夫②行御史台③六科给事中 B . ①御史台②府州军监③按察使司 C . ①御史中丞②都察院③巡抚巡按 D . ①监御史②肃政廉访司③监察御史
  • 8.  时空定位是历史的基本能力。在地图上标注中国古代某朝代边疆管理的措施,空白处应填入( )

    A . 宣政院辖地 B . 设伊犁将军 C . 设驻藏办事大臣 D . 设提督四夷馆
  • 9.  据不完全统计,近代中国某一时期国内新成立的公开团体共有682个,其中政治团体就有312个,政党政治的前景开始显现.但是,政党太多也难以实践政党政治,所谓“政党少则国事举,政党多则国事废”下列有关这一历史现象的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
    A . 政党随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而纷纷建立 B . 政党之间为谋求议席而展开激烈的竞争 C . 国民党通过“二次革命"组成责任内阁 D . 通过议会斗争实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 10. (2023·杭州二模) 下图为“新中国不同时期新增建交国家数量示意图”。对其前四个阶段解读正确的是(    )

    A . 阶段①外交成就得益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 . 阶段②时期我国与英国升格为大使级的外交关系 C . 阶段③时期我国实现同西方大国外交关系的突破 D . 阶段④时期打开外交新局面源于中苏关系正常化
  • 11.  如表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建设进程的重大事件,这些事件与意义对应关系准确的是(   )

    序号

    事件

    意义

    1954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是新时期治国安邦总章程

    中共十五大报告提出将“建设社会主义法制 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 系

    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贯彻“科学立法、严 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治国方针

    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2020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 法律体系中居基础性地位

    A . B . C . D .
  • 12.  2022年7月12日至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指出,要推动各族群众逐步实现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表明新时代党和国家在处理民族问题方面(    )
    A . 凸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B . 促进各民族全方位的一致 C . 确保少数民族的高度自治 D . 重视基层民主制度的建立
  • 13.  罗纳德·塞姆在其著作《罗马革命》中提到,“显贵们不仅警惕地把守着进入元老院的门槛,他们还试图垄断执政官这一职位……罗马共和国,所谓的罗马人民的公共财产,自始至终都是一个空洞的名号。”由此可知罗马共和国( )
    A . 元老院已经名存实亡 B . 政治具有贵族寡头特征 C . 公民被剥夺了参政权 D . 执政官掌握了最高权力
  • 14. (2023高三上·嘉兴月考) 路易十四之前的法国,国王的影响力一度局限在巴黎。路易十四投巨资花14年时间建造了凡尔赛宫,并邀各地贵族来居住。凡尔赛宫最直观的标识是“太阳”,墙上、栏杆上、表盘上,到处都可以看到,“太阳王”路易十四的宝座就安排在阿波罗厅。路易十四此举意在(  )
    A . 炫耀奢华的宫廷生活方式 B . 彰显王权,建立专制统治 C . 推动巴黎成为时尚之都 D . 拉拢贵族,打造民族国家
  • 15. (2023·义乌模拟) 按照天主教的传统教义,劳动是谋生而不是谋利的手段,超出生存必需限度的财富,在道德上就是可疑的、甚至是可耻的,为上帝所不快。而马丁·路德认为,任何正当的职业,在上帝看来,都具有完全同等的价值,都是为了恪尽个人在尘世的义务。据此可知,马丁路德的这一观点旨在(   )
    A . 适应资产阶级经济诉求,鼓励人们发财致富 B . 深刻痛斥了罗马教廷推销赎罪券的欺骗行为 C . 主张新教徒通过自己阅读《圣经》理解教义 D . 推动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化教育的发展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 16. 关于某部重要典籍的编修缘起,《唐会要》中记载:“开元十四年,右丞相张说奏曰:‘《礼记》汉朝所编,遂为历代不刊之典。今去圣久远,恐难改易。今之五礼仪注,贞观、显庆两度所修,前后颇有不同,其中或未折衷。望与学士等更讨论古今,删改行用。’制从之。”以下关于该典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继承汉以来立法经验,礼法结合的典范 B . 推广魏晋以来家训经验,强化基层教化 C . 我国现存最早的行政法典——《唐六典》 D . 成为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者
  • 17. (2022高二上·杭州期末) 18世纪,英国马嘎尔尼使团来到中国。关于英王给乾隆的信函,英王称“增进两国之邦交,扩充两国人民之商业”,两广总督向朝廷上呈的信函译文称“马嘎尔尼前来,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慕顺之心”。这表明( )
    A . 清朝官员维护朝贡体系 B . 英国追求片面最惠国待遇 C . 清朝对外关系开始转型 D . 英国希望完全的平等贸易
  • 18. (2023·浙江) 观察下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组织机构关系”图,解读正确的有(   )

    ①边区参议会、政府、法院并立制衡   
    ②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

    ③边区政权建设适应了土地革命的需要 
    ④边区政权建设是抗日民主制度的体现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19.  这是一场由德意志的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冲突引发的战争,也是20世纪之前欧洲最具毁灭性的战争,德意志失去了三分之一的人口。在这场恐怖的战争之后,交战各国创建了一套外交体系,借此维系相互竞争的独立国家之间的秩序。下列各项中,属于这套“外交体系”的有(   )

    ①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②确立了“大国一致”原则

    ③建立了外交人员衔级制度④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20.  查士丁尼一世最大的功绩是将古罗马的法律编成一部法典。这部民法大全于529年发表。它提取了此前遗留下来的私人和公共的收集中的法律条文。该法典:( )
    A . 确立了法律至上、王权有限的原则 B . 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C . 标志着以罗马法为基础的大陆法系的形成 D . 对欧洲的法学思想和法治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 21.  梁启超说:“鉴别间接史料,其第一步自当仍以年代为标准。……不特此也,又当察其人史德何如,又当察其人史识何如,又当察其人所处地位如何。要而论之,吾侪读史作史,既不能不乞灵于间接的史料,则对于某时代某部门之史料,自应先择定一两种价值较高之著述以作研究基本选择之法,合上列数种标准以衡之,庶无大过。至于书中所叙史实,则任何名著总不免有一部分不实不尽之处。质言之,则无论何项史料,皆领打几分析头。”其意在说明(    )
    A . 史才、史学、史识应该是史家的必备品格 B . 历史研究必须以直接史料为依据 C . 文字记录的历史因年代远近而价值不同 D . 以怀疑精神审慎辨别史料的真伪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2题20分,第23题20分,第24题12分,共52分)
  • 22.  人类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各国都通过某种特定的政治制度来实现社会治理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初制度多有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和建设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

    ——摘编自孙家洲等《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材料二 英国通过一次不流血的宫廷政变完成了政治制度的改造,建立了一种完全现代意义的国家体制。英国现在的国王和都铎时期的国王完全不同,区别在于:都铎和斯图亚特时期的国王是大权独揽的,议会是一种节制力量,但它服从国王;光荣革命后情况倒转过来,国王需要服从议会,议会是最高的主权。

    ——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

    材料三 瑞雪兆丰年,飞雪迎春到。1978年12月18日,在北京罕见的大雪天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隆重召开,给严冬带来了春天的讯息,奏响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春之序曲。会议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全党的工作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自此以后,中国人民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不断向前迈进。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2021年,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摘编自《改革开放史》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汉初制度多有不切实际”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表现,并分别指出汉武帝为“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和建设”所进行的政治变革。
    2.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完全现代意义的国家体制”的含义并分析光荣革命前后两种体制的联系与区别。
    3. (3) 根据材料三,简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划时代意义”。根据所学,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逐渐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 23.  官员的选拔是古今中外国家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唐科举每年皆考,自北宋宋英宗始定三年一考,从而为考生精心准备考试、提高文化素养提供了时间保证。唐代取士分“常科”和“制科”两类,前者有明经、进士、秀才、明书、明法、明算等科,后者则多达八十余科。宋照宁后则罢诸科,最终仅由进士一科取士。唐代科举分“馆学、乡贡试”和“省试”两级考试,宋代则分“发解试”“省试”和“殿试”三级考试。明朝永乐二年,在殿试基础上增加了从二、三甲进士中选拔庶吉士的“馆选”,正统年间又增加了选拔乡试考生的“科考”,从而形成了包括“科考”“乡试”“会试”“股试”和“馆选”在内的“五级考试体系”。

    ——郭培贵《中国科举制度改革》

    材料二 光荣革命后,国王和权责行使有封建特权色彩的官职恩赐赐权来任用官员。到19世纪初,英国的官吏任用制度仍受封建恩赐的影响,或实行个人赡徇制,或实行政党分肥制,腐败泛滥。而工业革命的完成使英国急需清廉高效的政府为其经济的扩张出谋划策,选拔彻底有效的人员班子来充实政府职务。1853年政府有关部门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我国传统干部人事制度创立于民主革命时期。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国情发展变化,干部老龄化、文化素质较低、不利于专门化管理等问题逐渐显露。十一届三三中全会以来,政府需要担任更多的服务角色,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当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与此同时,政府派遣了大批人员考察包括公务员制度在内的西方的政治制度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颁布标志着公务员制度进入全面成熟的阶段。

    ——摘编自角解舒晴《中美两国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之后科举考试的变化趋势,并分析这些变化的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19世纪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历史背景。根据材料和所学指出西方文官制度特点。
    3.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推动我国公务员制度改革的主要因素,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颁布的影响。
  • 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观察两幅图片,提取关联信息,自拟一个题目,并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的相关史实,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