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卷(二)

更新时间:2023-12-07 浏览次数:33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2023七上·德惠月考)  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他们生产生活的共同特征是( )
    A . 能够使用火 B . 能够使用磨制石器 C . 能够种植水稻 D . 可以交换产品
  • 2. (2023七上·德惠月考)  如果把元谋人、北京人、河姆渡人、半坡人、炎帝与黄帝、大禹治水等概念作为一个学习主题,那么这个学习主题应该是( )
    A .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B .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 .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D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 3. (2023七上·德惠月考)  下图龟甲上,不可能记载的内容是(  )

      

    A . 商王狩猎 B . 炮烙之刑 C . 盘庚迁殷 D . 禹传子,家天下
  • 4. (2023七上·松原月考)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方伯:一方诸侯之长)。”这反映了(  )
    A . 周王室地位下降 B . 周朝即将灭亡 C . 分封制得到巩固 D . 周朝政局稳定
  • 5.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提出了各自的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其中有一个学派认为君主治国要靠权术和威势。这个学派是( )
    A . 儒家 B . 法家 C . 道家 D . 墨家
  • 6. 以“仁”释“礼”,力图将社会外在规范转化为个人的内在自觉,从而铺垫了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根基的人物是( )
    A . 孔子 B . 孟子 C . 荀子 D . 周公
  • 7.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有位哲人曾经张开嘴让弟子们看,然后对他们说:“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还在。”这体现了他主张的( )
    A . 万物运行皆有法则,应顺应自然 B . 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相互转化 C . 只要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D . 人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的人格
  • 8. 根据教科书中采用的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起止时间,请你推算一下,这三个朝代各自的统治时长为( )
    A . 470年 554年 274年 B . 470年 554年 275年 C . 470年 553年 275年 D . 470年 553年 274年
  • 9. 《史记.周本纪》记载:“幽王为烽火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这说明分封制"下诸侯要承担的义务是( )
    A . 扩大统治范围 B . 服从周王调兵 C . 向周王进贡 D . 管理土地和人民
  • 10. 观察如图漫画,它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A . 学术繁荣,百家争鸣 B . 首创县制,派员管理 C . 实现统一,创新制度 D . 名为推恩,实夺其权
  • 11. (2023七上·榆树期中) 在我国象棋棋盘上的“楚河”、“汉界”,同以下哪两位人物有关( )
    A . 秦始皇——刘邦 B . 秦始皇——陈胜、吴广 C . 项羽——刘邦 D . 李斯——项羽
  • 12. (2023七上·新会期中) “始皇帝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派屠睢为主将、赵佗为副将率领五十万大军平定岭南,……秦人南伐之初即占领番禺一带的广东地区并留军驻守,……随即秦王朝在番禺(今广州)设南海郡治,以任嚣为郡尉统管一郡的政治、军事、监察,下辖番禺、龙川、博罗、四会四个县……。”(百度百科《赵佗》),材料反映出秦朝治理地方的制度是( )
    A . 禅让制 B . 行省制 C . 分封制 D . 郡县制
  • 13. 西汉初年,诸侯“连城数十,地方千里”,轻则骄奢淫逸,重则联手对抗中央。汉武帝为解决这一问题所采取的最主要措施是( )
    A . 推行儒学教育 B . 统一铸造货币 C . 实施“推恩令” D . 建立刺史制度
  • 14. 公元前112年,汉武帝颁布《罢郡国铸钱令》,命令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这一措施( )

    ①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②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③彻底解决了封国问题 
    ④有利于国家财政状况的改善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15. “外戚梁冀先后废立了三个皇帝,独揽朝政20余年。各地上贡朝廷的物品先要送到他家后才敢献给皇帝,年幼的汉质帝因不满梁冀的独断专行而被毒死。”材料反映了当时汉朝主要的政治状况是( )
    A . 皇帝早逝 B . 幼主即位 C . 宦官得宠 D . 外戚专权
  • 16. 《史记》记载,主父偃说上(汉武帝)曰:“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上从其计”的根本目的是( )
    A . 推恩更多人,笼络人心 B . 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 C . 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 D . 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
  • 17. 中国古代有不少以少胜多的战役,下表描述的经典战役是( )

    交战双方统帅

    周瑜—曹操

    兵力对比

    5万—20余万

    交战结果

    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

    A . 长平之战 B . 官渡之战 C . 赤壁之战 D . 涨水之战
  • 18. “这次战役首次显示,北方军队要想占领南方会面临怎样的困难——首先需要面对的就是进行长途跋涉,而且要适应水上而非陆上作战。"这次战役最有可能是指( )
    A . 桂陵之战 B . 巨鹿之战 C . 赤壁之战 D . 官渡之战
  • 19. 下图所示为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中的一部分,名为犁耕图。该图反映出( )

    A . 农耕生活方式在这一地区的扩散 B . 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在这一地区消亡 C . 北方游牧民族受到西晋统治者的残酷统治 D . 北方游牧民族为中原地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 20. 下图所示人物姓名及其代表作品(局部)的重要地位是( )

    A . 锺繇——独创楷书书法 B . 顾恺之——中国绘画史上的旷世奇作 C . 贾思锶——对后世农学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D . 王羲之——“天下第一行书”
二、材料分析题
  • 21. (2023七上·德惠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1976年3月,陕西临潼出土了一件震动学术界的青铜簋,该器最有价值的是腹内底部铸的铭文,“武王征商,惟甲子朝......”

    材料二:如下图

    ①____

    ②____

    ③____

    ④____

    材料三:周公教成王说:“你得用心考察众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就是侮慢王朝、等于不贡。”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四:幽王为烽隧。大鼓,有寇至举烽火,诸侯悉至······

    ——《史记·周本纪》

    1. (1) 请说出材料一中的“武王征商”的时间和战役名称。
    2. (2) 请在材料二对应的横线上填写图中人物相应的身份。
    3. (3)  材料二显示的是西周实行的什么制度?实施的目的是什么?这种制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
    4. (4) 根据材料三、四,概括诸侯对周天子承担哪些义务,又从周天子那里得到什么权力?
    5. (5) 这种制度没能使西周的统治千秋万代延续下去,哪一年西周最终走完了它的统治历程?
  • 2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王与诸侯关系图示。

    材料二:《左传》记载:“周之有懿德也,犹日‘莫如兄弟’,故封建之。其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捍御外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这段话的大意是:周王室为了笼络天下,抵御外界的侵犯,所以封邦建国,用亲属作为(周王室的)屏障。

    1. (1) 材料一反映了西周实行的哪一制度?根据材料一,简述这--制度的主要内容。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周王朝“封邦建国”的目的。
  • 23.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其崛起与消亡的经验教训值得后世借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建立篇)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

    (巩固篇)

    材料二:如图一

    材料三:如图二、三

    (亡国篇)

    材料四: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史记•陈涉世家》

    1. (1) 材料一中“秦王”指的是谁?秦朝的统一有何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中的图一思考,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哪一制度并沿用后世?图一中①处设置的官职名称是什么?请写出这个官职的职能。
    3. (3) 材料三中图二和图三反映了秦朝为巩固统一而采取的什么措施?
    4. (4) 材料四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导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 (5) 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对秦朝建立与灭亡的认识。
  • 2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政权的更替]

    [东晋的统治]

    材料一:

    [江南的发展]

    材料二:

    资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无积聚而多贫……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资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资料三:东晋时,北方区田法已传入南方,并已使用粪肥……吴时已出现“再熟之稻” ……东晋和刘宋时都曾以政府命令推广种麦,麦类逐渐成为南方仅次于水稻的主要农作物。

    ——许辉《六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与发展述论》

    资料四:三吴地区的人们在河道建立堰闸以控制水位,旱则开启,引江水灌溉;涝则关闭,避免泛滥成灾。又筑堰围湖,开垦出土壤肥沃、粮食产量很高的“湖田”。豫章郡(治今江西南昌)蚕茧一年收获四五次,而永嘉郡(治今浙江温州)一年收获八次。

    1. (1) 写出图中A、B、C、D政权的名称。
    2. (2) 材料一中“王”与“马”分别指谁?反映了当时怎样的政治状况?
    3. (3) 材料一中祖逖的愿望有没有实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
    4. (4) 分析比较资料一、二,说明江南地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根据资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5. (5) 根据资料四,概括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