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末学...

更新时间:2023-12-26 浏览次数:33 类型:期末考试
一、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你选出正确选项,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内将该题相对应的的答案标号涂黑。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 1. 2022年7月深圳博物馆举办的《理解三星堆》展览,展出了四川三星堆青铜神树、面具等,这些具有浓郁的古蜀特色的青铜器,同时也具有浓郁的黄河流域青铜文明特征。这反映了( )
    A . 古代手工业技术高超 B . 中原文明处于领先地位 C . 三星堆文化起源独特 D . 华夏文明多元交融特点
  • 2. 《尚书·禹贡》载,在传说的大禹治水时期,“天下”共分为九州,其地理范围,北自燕山山脉、渤海湾和辽东,南至南海,西至甘肃接西域,东至东海。“九州”概念的出现表明(   )
    A . 先秦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B . “天下共主”观念的形成 C . 统一的地理观念初步形成 D . 华夏文明向周边不断扩展
  • 3. 战国时期,“客”指游说于各诸侯国的知识分子。“以客出仕”是一种流行的入仕途径,公孙衍、张仪、白起、范雎、李斯等人均是典型。当时的“以客出仕”(   )
    A . 促进了传统儒学兴盛 B . 推动了百家争鸣 C . 提升了官员文化素质 D . 导致了思想趋同
  • 4. “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
    A . 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B . 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 C . 开创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 D . 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 5. 与端午节起源相关人物的说法,两汉时期就众说纷纭,下表列出两汉时期各地关于端午节习俗起源的信息。这表明,两汉时期(   )

    时期

    地域

    纪念人物

     

     

    两汉

    苏南、浙北

    伍子胥(忠贞贤能)

    绍兴

    曹娥(孝女)

    梧州

    陈临(勤政爱民)

    许多地区

    屈原(爱国爱民)

    苏南、浙北

    伍子胥(忠贞贤能)

    A . 儒家思想影响社会习俗 B . 儒学独尊地位得以确立 C . 城市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D . 家国一体政治格局形成
  • 6. 最初,烤肉是游牧民族的饮食习惯。在嘉峪关新城,魏晋时期汉人墓室壁画中出现了“手持烤肉串的宾客”,这类壁画在今山东、江苏北部、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和宁夏等地均有出土。这反映出魏晋时期(   )

    嘉峪关新城魏晋时期汉人墓葬墓室壁画“手持烤肉串的宾客”

    A . 畜牧业逐渐向南方扩展 B . 商品经济影响民众生活 C . 各地人民生活普遍富足 D . 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融
  • 7. 观察下图,这两幅图可以用于研究(   )

              

                日本奈良市唐照提寺                                          唐朝对外交通示意图

    A . 唐朝时期开疆拓土历史进程 B . 佛教成为文化交流方式 C . 唐朝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D . 佛教兴起与传播的进程
  • 8. 宋元学者马端临评论说,“盖当大乱之后,人口死徙虚耗,岂复承平之旧,其不可转移失陷者,独田亩耳。然则视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以定两税之法,虽非经国之远图,乃救弊之良法也”。该论断认为(   )
    A . 两税法的推行导致天下大乱 B . 两税法加强国家对农户的控制 C . 两税法顺应社会变革而产生 D . 两税法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实行
  • 9. 隋朝时开通的南北大运河,历经五代十国,到北宋时期,黄河以北的永济渠部分河段已经不能通航,而黄河以南的河段依然航运畅通。究其原因,主要是(   )

    A . 社会的长期动荡 B . 经济重心的南移 C . 气候变化的影响 D . 政治重心的东移
  • 10. 《武溪集·契丹官仪》中记载,“领番中职事者……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史料反映的古代政治制度是(   )
    A . 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 B . 魏晋时的九品中正制 C . 辽朝的南、北面官制 D . 明清时期的奏折制度
  • 11. 宋朝庆历新政、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都是要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两次变法均以失败告终,主要原因是(   )
    A . 触动大地主和大官僚利益 B . 新法用人不当并危害百姓 C . 推动变法进行的皇帝去世 D . 地方官僚不执行新法政令
  • 12. 南宋诗人范成大1170年曾出使金朝,他在《燕宾馆》,诗中说:“苦寒不似东篱下,雪满西山把菊看。”自注:“至是,适以重阳,金人重此节,以其日祭天,伴使把菊酌酒相劝。”从中可以得知(   )
    A . 宋金对峙局面基本结束 B . 女真人吸收了中原文化 C . 重阳节发端于金朝时期 D . 宋金议和改善双边关系
  • 13. (2023高一上·藁城开学考) “裹贴纸”是一种包装纸,纸上印刷了广告或商品说明。宋代,出现了专门制作各类“裹贴”的作坊。新疆吐鲁番出土了两件元代“裹贴”实物,所包裹的物品出自杭州商铺。据此可知,宋元时期( )
    A . 商业比较发达 B . 印刷术的进步 C . 交通比较便利 D . 经济重心南移
  • 14. 下表为隋唐、两宋节妇烈女(单位:人)的对照表。对表中数据变化解读合理的是(   )

    朝代

    年限时长

    节妇数

    烈女数

    节烈合计

    隋唐

    326年

    32

    29

    61

    两宋

    319年

    152

    122

    274

    A . 门第观念深入人心 B . 政府政策影响婚姻观念 C . 理学强化伦理关系 D . 儒学对民间的影响有限
  • 15. 明代学者王世懋发现福建建阳、邵武、长汀等地居民的口音与江西口音相似,一经询向,原来这里有大量江西商人的活动,以盛产武夷茶著称的建宁府为例,茶农茶商几乎都是江西人,每年早春,总有数十万江西人来到这里,筐盈于山,担接于道。据此可知(   )
    A . 经济生活影响区域文化 B . 商帮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C . 区域间长途贸易的兴盛 D . 重农抑商政策已经废除
  • 16. 明清时期,一些家族在家训中探讨了择业观。如,明代许相卿(浙江海宁人,进士出身)“子弟性资拙钝,莫将举业久担,早令练达农桑本务,商贾末业,书画医卜皆可食力资身”。康熙年间安徽潜阳李氏族规告诫子弟,要“以诗书为上,次则农工商贾,医小技艺之属,皆可以治生”。从中看出,影响家训内容的是(   )
    A . 重农轻商观念的淡化 B . 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 C . 皇权专制制度的强化 D . 商人地位的空前提高
  • 17. 图为《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部分)。清军平定准、回两部叛乱后,乾隆皇帝命宫廷画师包括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画成底稿,然后送至法国雕刻制作铜版。这份史料(   )

    A . 体现了西学东渐发展趋势 B . 彰显了中国古代风俗画特点 C . 深度还原了历史事实细节 D . 反映清朝维护边疆统一史实
  • 18.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出版的《瀛寰志略》,最初所得评价不高,甚至遭到了守旧派的激烈攻击。同治五年(1866年),总理衙门重新印制发行,才使之得到广泛传播。《瀛寰志略》的两次发行(   )
    A . 表达了政府自救的愿景 B . 体现了对传统政治的反思 C . 折射出时局的发展变化 D . 说明学习西方重心的转变
  • 19. 咸丰年间,都察院官员文瑞上奏,“方今之财入不敌(敷)出,已不待言,然犹(还)有入(收入)也”,而天下财赋,东南为重,“顷者(近来)金陵失守,安徽,两湖等处又皆蹂躏无余”今年少入又不下千万”。材料反映出(   )
    A . 辛亥革命重创清朝封建专制秩序 B . 列强经济侵略破坏小农经济模式 C . 反帝爱国运动打击列强在华势力 D . 太平天国运动打击了清廷的统治
  • 20. 下表整编自钱实甫的《清代职官年表》,据此可推知(   )

    时间

    总督(单位:个)

    总数

    满人

    汉人

    1748年

    11

    9

    2

    1779年

    11

    7

    4

    1864-1867年

    8

    2

    6

    1872-1875年

    8

    1

    7

    1876-1883年

    8

    0

    8

    A . 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 B . 洋务运动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 C . 新阶级力量正在不断崛起 D . 中央与地方出现分裂割据局面
  • 21.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大总统令内务、司法两部通饬所属禁止刑讯文》等法令,明令“不论行政司法官署,及何种案件,一概不准刑讯鞠狱。当视证据之充实与否,不当偏重口供,其从前不法刑具,悉令焚毁。”这反映出( )
    A . 总统集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 B . 刑讯制度已经终结 C . 中国法律制度的近代化趋势 D . 司法体系的成熟
  • 22. 李大钊撰文指出:“吾人为谋新生活之便利,新道德之进展,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由此可知,新文化运动期间(   )
    A . 理性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B . 国人广泛接受民主科学思想 C . 传统礼教受到猛烈批判 D . “尊孔复古”的逆流被终止
  • 23. 民国著名实业家刘鸿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说:“我在推销煤炭的工作中,接触到了生活的另一面。我押着煤船逆江而上,有一次几乎被成千以打柴为生的山民包围起来打死,因为廉价的煤夺去他们的生计。”材料实际上揭示了(   )
    A . 民国建立推动民族企业发展 B . 振兴实业损害了山民生计 C . 群众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 D . 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不易
  • 24. 在20世纪初期的书刊中,“中华民族”与“华族”“华夏族”“中国民族”“国族”等称谓互相混用。20世纪30年代,书刊中的“中华民族”得到广泛使用,其他称谓则逐渐稀少。这种变化表明(   )
    A . 民族危机推动国家认同增强 B . 国民政府强化对思想的控制 C .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日益规范 D . 社会界的文化差异性缩小
  • 25. 针对困惑,毛泽东同志回应说,单纯的流动游击政策不能完成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任务,而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是正确的。毛泽东同志的回应,意在强调(   )
    A . 坚持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B . “工农武装割据”的必要性 C . 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性 D . 坚持开展土地革命的必要性
  • 26. 1938年8月,滇缅公路建成通车,大批战略物资通过滇缅公路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美国驻华大使詹森赞叹道:“滇缅公路纯系手工开凿,沿途人民艰苦耐劳的精神是世界任何民族所不及的”。滇缅公路(   )
    A . 为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奠定基础 B . 是国民政府为辅助远征军出国作战而建 C . 为中华民族抗战提供了宝贵的战略物资 D . 大量运用美国提供的先进工程建设技术
  • 27. 下表为1938—1945年间中国军队抗击的侵华日军比例

    军队

    1938年

    1939年

    1940年

    1941年

    1942年

    1943年

    1944年

    1945年

    八路军

    41%

    45%

    55%

    68%

    60%

    56%

    59%

    62%

    新四军

    18%

    17%

    3%

    7%

    3%

    2%

    4%

    7%

    政府军

    41%

    38%

    42%

    25%

    37%

    42%

    36%

    31%

    据此可推断(   )

    A . 抗日战争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 . 抗日战争增强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 C . 国民党在抗战中发挥了主要作用 D . 敌后战场逐渐成为全国抗战主战场
  • 28. 重庆谈判前,蒋介石的智囊陶希圣说:“国内有厌战情绪,国际形势也不允许中国打内战,一打起来我们更被动,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共产党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好做!”蒋介石接受了这一建议。这说明(   )
    A . 国共力量对比出现逆转 B . 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 C . 中共获得国际主流支持 D . 国民党假和谈真备战险恶阴谋
  • 29. 1946年,有媒体人发表文章说,抗战的胜利本来是老百姓的力量,可是胜利的果实,却被少数人独占,那些接收大员、官僚财阀、投机商人,都被胜利喂饱了;而劳苦大众、公教人员、抗属难民,却过着比战时更苦的生活,他们正在经历“胜利灾”。该媒体人揭示了(   )
    A . 国民党政府罔顾民意准备内战 B . 国民党统治走向覆亡必然趋势 C . 民主人士能自由表达政治诉求 D . 抗战胜利没解决中国基本矛盾
  • 30. 1947年7月至1948年2月,东北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在此过程中,针对地主隐匿财产、粮食等现象,群众提出“深入斗争挖财宝,澈(彻)底摧毁封建势力”的口号。东北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
    A . 有力地支持了解放战争 B . 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制度 C . 是解放战争获胜的根本 D . 实现了土地公有制的改造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40分。第31题17分,第32题13分,第33题10分。
  • 31. “大一统”是历代国家治理所追求的理想与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朔二年)“春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

    ——《汉书·武帝纪》

    材料二: 元代的大一统规模超过前代,其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为管理这样广袤的疆土,元朝逐渐形成一套行省制度。元朝不仅版图辽阔,对边疆的控制也在前代的基础上更为强化,很多过去大一统王朝的“羁縻之州”,到元朝“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对漠北、东北、云南、吐蕃等边远地区,元朝都因地制宜实施了有效的行政管理。

    ——据袁行沛主编《中华文明史》整理

    材料三:清朝中期,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在清朝疆域里,内地分立18省,分设巡抚、总督治理。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

    ——摘编自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1. (1) 据材料指出汉武帝颁布的政令是什么?并写出这一政令的作用。
    2. (2) 据材料二,概括元朝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3.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清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28年5月4日,两支部队会师的大会召开。陈毅首先讲话,他说:“今天是‘五四'纪念日,我们就在今天来开大会庆祝两个部队的胜利会师,是有特别重要意义的。”并宣布两军会合后,全体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同志任军长,毛泽东同志任党代表。朱德在会上说:“我们的力量扩大了,又有井冈山作为根据地,我们就可以不断地打击敌人,不断地发展革命。”两支红军,主力约五千人以上,其他武装还有八千多农军,共一万多人,参加大会的群众也逾万人,两万多人在会场上高呼口号大唱战歌。

    ——摘编自付尚文《伟大的井冈山会师一纪念毛主席和朱德同志井冈山会师五十周年》

    材料二:(1937年)8月上旬,应国民党邀请,中共中央派周恩来、朱德、叶剑英赴南京参加国防会议,并同国民党继续谈判。由于蒋介石急欲调动红军开赴抗日前线,在红军改编等问题上的态度有所松动。双方达成协议: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南方各红军游击队也相继与国民党地方当局达成停战以合作抗日的协议。9月28日,蒋介石任命叶挺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军长。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下册)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28年中共军队改编的背景。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37年中共军队改编的原因,并分析其在抗战中的作用。
  • 33. 阅读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

    1900年,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说,“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一批有志少年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人物

    简介

    詹天佑

    (1861—1919)

    1872年,作为首批赴美留学幼童之一出国学习。1878年,考入耶鲁大学,主修铁路工程,成绩优异。1881年回国。1905—1909年,主持修建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震惊中外。

    邹容

    (1885—1905)

    1902年,自费赴日留学,开始撰写《革命军》。1903年5月《革命军》印行,署名“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明确宣布革命独立之大义在于“永脱满洲之羁绊,尽复所失之权利,而介于地球强国之间”“全我天赋平等自由之位置,不得不革命而保我独立之权”。

    周恩来

    (1898—1976)

    1898年出生于江苏淮安,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917年留学日本。1919年回国后在天津参加了五四运动。1920—1924年在法国等国勤工俭学,积极在中国留学生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国后,全身心投入党领导的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赫赫功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钱学森

    (1911—2009)

    1911年出生于上海。1935年赴美留学。就在这一年,他写下这样一段话:“你在一个晴朗的夏夜,望着繁密的闪闪群星,有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失望吧!我们真的如此可怜吗?不,绝不!我们必须征服宇宙!”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夫妇决意放弃在美优厚待遇回国参加祖国建设。但是,美国当局将钱学森一家逮捕,后来,美国又对他们一家进行严密监视。1955年,中国用朝鲜战场上俘获的11名美国空军战俘换回钱学森一家。他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奉献一生,被誉为“两弹一星”元勋、“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火箭之王”。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自由选择一个视角,谈谈你对《少年中国说》观点的理解。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