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肇庆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历史新高考模拟(九)试卷

更新时间:2024-01-16 浏览次数:16 类型:高考模拟
一、单选题
  • 1. 《仪礼•觐礼》曰:“同姓大国,则曰伯父;其异姓大国,则曰伯舅。同姓小邦,则曰叔父;其异姓小邦,则曰叔舅。”王国维认为:“异姓之国……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于是天下之国,大都王之兄弟甥舅,而诸国之间,亦皆有兄弟甥舅之亲。”这反映出西周时期(    )
    A . 儒家伦理在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增强 B . 华夏民族国家封建化进程加快 C . 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联系紧密 D . 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统治已确立
  • 2. (2023高二下·四平月考) 汉代的制度构建不同于西周的“宗统”“君统”不分,也不同秦代灭绝“亲亲”的做法,而是政府试图在承认宗族是社会基本组织结构的基础上,突破血缘关系,将君臣、君民、官民之间的关系描述成父子关系。这表明,汉代( )
    A . 宗族势力的发展壮大 B . 尊卑秩序得到强化 C . 儒学理论体系政治化 D . 社会道德风气改善
  • 3. 下图反映了唐朝天宝十四年至乾元三年户籍数、人口数和纳税人口数的变化情况。导致图中数据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

    A . 大规模内部战争的爆发 B . 少数民族同中央政府矛盾激化 C . 农民阶级的日益扩大 D . 中央政府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 4. 如图为宋代刘松年创作的《撵茶图》,画中左前方的一名男子坐在矮凳上使用碾磨将茶叶磨碎,其身后一位店小二正站于桌前,提起水壶准备泡茶。画中右边则是三个饮茶的客人,一位正观察对边座位上的僧人写书,另一位端坐旁边鉴赏卷轴。这一作品(   )

    A . 展现了市民阶层的生活情状 B . 显示了宫廷画作的神韵意趣 C . 反映了贵族生活的奢靡无度 D . 透露出三教并行的社会风气
  • 5. 据道光年间的《琐泾志稿》记载:苏州常熟琐泾镇,“商贾骄集, 财货辐揍。若土地所产与夫他方水陆之物, 靡不悉具。凡近市二十区之民, 有而求售开者, 无而求市开者”。 这说明, 琐泾镇( )
    A . 带动了商品长途贩运繁盛 B . 阻碍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 C . 促进了区域商贸网络形成 D . 聚焦大批实力雄厚的商人
  • 6. 1875年2月,英国人马嘉理擅自带领英军闯人云南,因枪杀当地居民被民众反击打死。李鸿章处理该案时说:马嘉理未经中国同意,擅领军进中国内地,“不独有违条约,亦显悖万国公法。中国自主之国,岂容他国无故调兵入境?”可见,李鸿章在处理马嘉理案时(   )
    A . 借国际法实行妥协退让 B . 揭露了英国的侵略野心 C . 竭力维护中国民众权益 D . 已经具有近代外交意识
  • 7. 1917年,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明确举起了文学革命的旗帜。他主张文学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内容上要进行一次革命,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一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二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三曰“推倒迁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材料表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学革命(    )
    A . 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 B . 适应了思想解放的现实需要 C . 为发动辛亥革命扫清障碍 D . 有利于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
  • 8. 下图所示为1938年张乐平所作的抗战漫画。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 . 抗战已经进入反攻阶段 B . 国共两党合作抗战业已实现 C . 团结抗战受到时人关注 D . 抗日统一战线政策开始形成
  • 9. 下表为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筹备会参加单位及人数表。这反映了(   )
    序号单位(人数)序号单位(人数)序号单位(人数)序号单位(人数)
    1中国共产党(7)7中国农工民主党
    (5)
    13中华全国总工会
    (7)
    19中华全国民主妇
    女联合会(6)
    2中国国民党革命
    委员会(7)
    8中国人民救国会
    (5)
    14解放区农民团体
    (7)
    20中华全国学生联
    合会(4)
    3中国民主同盟(7)9三民主义同志联
    合会(5)
    15产业界民主人士
    (7)
    21上海人民团体联
    合会(4)
    4民主建国会(5)10中国国民党民主
    促进会(4)
    16文化界民主人士
    (7)
    22国内少数民族(6)
    5无党派民主人士
    (6)
    11中国致公党(4)17民主教授(7)23海外华侨民主人
    士(7)
    6中国民主促进会
    (4)
    12中国人民解放军
    (7)
    18中华全国民主青
    年联合总会(6)
     -
    A . 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B . 人民民主的真实性 C . 新型政党制度的确立 D . 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
  • 10. (2022高三上·乳山月考) 印加帝国以库斯科为中心,分成四个大行政区,每区叫作一个苏约,每个苏约下分若干省,每省再分成若干艾卢。在中央允许之下,各地方可以有某种程度的自由。地方长官每隔一定时期被召集到中央汇报工作。国君常往全国各地巡视,了解情况并检查工作。由此可见,印加帝国(   )
    A . 出现民主政治的雏形 B . 国君独揽国家行政大权 C . 政府的行政效率较高 D . 国家行政管理体系较完整
  • 11. “哥伦布第二次航行美洲的动机之一是在西班牙岛(海地岛)定居,建立商业殖民区。他把旧大陆的农具和牛马、小麦、葡萄及各种蔬菜种籽运进新大陆。新大陆的玉米、花生、土豆、橡胶也陆续传入旧大陆。”这导致的后果是(   )
    A . 建立了遍布美洲的殖民地 B . 使世界日益联系成为整体 C . 破坏了新大陆的生态系统 D . 与殖民地的矛盾日益激化
  • 12. 亚历山大二世于1861年8月15日对村长们说:“风传你们等待着其他的自由,除了我给予你们的那种自由外,不可能再有别的自由了。去履行法律和2月19日法令吧!”15个月后,他在农民代表会议上再次重申了这番话。这说明(   )
    A . 解放农奴的法令没有得到执行 B . 农民对改革措施并不感到满意 C . 亚历山大二世的权威受到挑战 D . 改革未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 13. 下图为1878年英国讽刺漫画。图中文字为“农业——真正的‘不受保护的女性’”。该漫画旨在强调(   )

    A . 政府不重视农业技术改造 B . 自由贸易政策影响农业发展 C . 农业落后影响了经济发展 D . 国民经济比例有失衡的风险
  • 14. 19世纪后期,西方某学者指出:应对亚洲文明在艺术和科学的贡献心存感激。如今西方大步发展,亚洲却衰落了,而帮助亚洲的方式就是“研究”他们的文化历史,“以期通过他们可以接受的方式复兴他们的文化”。这可以用来说明(   )
    A . 工业发展推动文化输出 B . 亚洲古典文明优于欧洲 C . 列强希望复兴亚洲文化 D . 殖民侵略方式的隐蔽性
  • 15. 如图为苏俄国家瓷器厂于1921年绘制的“俄国革命瓷盘”,用于纪念俄国十月革命。瓷盘正面绘有红色工厂和手拿锤子的工人图案,但是瓷盘背面同时绘有沙皇尼古拉二世标志与苏俄的镰刀锤子标志。因为保有尼古拉二世标志能让瓷盘在国外卖出更高价格,缓和外汇紧张的情势。由此可知,新生苏维埃政权( )
    A . 采取新经济政策并取得初步成果 B . 在帝国历史与现实政治之间妥协 C . 注重提高艺术品的意识形态价值 D . 经济实力增强但外汇储量备不足
  • 16. 1960年,联合国大会第15届会议通过的“非殖民化宣言”指出,所有殖民地人民在政治上都享有自决权,即“自由决定他们的政治地位”“自由发展他们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宗主国及其他国家不得拖延他们的独立。这表明(   )
    A . 两极格局对当时联合国的影响甚微 B . 联合国非殖民化机制取得重大进展 C . 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受到严重挑战 D . 民族自决原则开始提出并得到承认
二、材料分析题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杜鲁门政府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看作是“受苏联控制、支持的结果”,继续推行“扶蒋反共”的政策,这就关死了美国与新中国改善关系的大门。正是由于美国对新中国的敌视政策,毛泽东感到新中国有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有利于放手地进行国内建设,有利于共同对付面临的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威胁。与此同时,新中国成立以后,苏联积极地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事业上予以援助,这促使中共更加坚决地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摘编自徐如军《论新中国外交思想三个层面的转变》

    材料二  以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的外交政策出现了大调整。这次调整自然与国际局势的变迁有重大关系,美苏两国在冷战中加强了对话,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和共同追求。在仍然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前提下,中国将外交政策的内涵定义为“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其中的“不结盟”更加鲜明地强调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完全独立与自主。

    ——摘编自伏文艳、江敏《国际局势变迁视野下新中国外交思想审视》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边倒”外交方针形成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外交政策调整的意义。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与世袭制和察举制和比,科举制是一种公平、公开、公正的人才选拔方式。日本、韩国等地从唐朝开始就效仿中国的科举制,16一17世纪,欧洲传教士将其介绍到欧洲,在18世纪,科举制受到了英、法等启蒙思想家的大力推崇。从宋代起,科举不论出身,只要士于有才学、品行端正都能参加。在科举所经历的1300年间,选拔出的进士约为十万,举人、秀才高达百万。

    在宋、明时代的名臣能相中,很多都出身于进士。科举改善了民间读书风气,学而优则仕变成了一种风尚。明清时期,若以秀才来计算中国的读书人,常态下都不少于50万,若包括意生则超过百万。

    ——摘编自邓文睿《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的历程及其历史影响》

    材料二  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与发展

    时间基本情况
    19世纪以前国王恩赐官员制
    19世纪初期自由党和保守党交替执政,公开地进行官场“肥缺分赃”
    1832年议会改革使资产阶级参与国家立法,但行政大权,仍在贵族、寡头势力的操纵之下,工作效率低下,束缚经济发展
    1853年克里米亚战败,引发英国政治危机
    1854年国会议员杜威廉提出建立文官制度建议:由大学生来担任政府中的行政智力工作,一般人员担任机械工作;通过选拔考试选任智力工作人员;统一管理各部人员,各部互相转调、提升;官员的提升以上级考核报告为依据。该建议后以法令形式加以实施,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开始建立
    1870年政府颁布枢密院令,确立文官公开竞考,择优录取的原则,文官一经录用,非经法定事由或辞职,即可任职终身。文官必须遵守《荣誉法典》中规定的职业道德,不准经商,或是从事任何营利性事业
    1921年起政府设立行政裁判所,受理行政人事纠纷,以监督文官制度的运作
    1. (1) 根据材料一,简析科举制度的积极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
  • 19. (2023·吉林四模)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845 年的爱尔兰只依赖一种作物:马铃薯,而苦难也定格在 1845 年的夏天。1845 年夏,马铃薯霜霉病持续的、大范围的侵袭爱尔兰,马铃薯大面积绝产,饥荒发生。1846 年马铃薯病害已经几乎蔓延至爱尔兰的所有郡,各种疾病也开始流行……大部分的英国舆论都戴着有色眼镜去考虑问题:袭击爱尔兰的“灾难”是对奢侈和无忧无

    虑的生活的警告。《泰晤士报》也加入了论战,反对“最不可靠的作物和最差的食物”,在它看来,上帝的意图不容质疑,它迫使特别需要改变的爱尔兰人接受另外一种不同于马铃薯的生计手段。整个大饥荒期间,尽管英国政府也启动饥荒危机救助机制,但是所有这些有限的努力对于这场空前的大饥荒来说仅是杯水车薪,大饥荒带来的死亡人数巨大。马铃薯饥荒导致了营养不良,身体免疫力下降,于是疫病流行,饥荒与疫病交替肆虐,让爱尔兰人陷入了痛苦的深渊。大饥荒带来空前对外大移民运动,主要移民方向为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英国本土。大饥荒后激发了爱尔兰独立的民族意识和民族主义情绪,爱尔兰人此后几十年一直在思考本民族的未来之路,最终爱尔兰人选择以本民族自己的方式决定未来,1922 年爱尔兰实现自治,1949 年爱尔兰共和国成立,英爱之间的民族矛盾和历史积怨直至如今都未能彻底化解,北爱尔兰问题仍旧是当今英国面临的重要政治议题。

    ——摘编自曹瑞臣《作物改变世界》

    1. (1)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爱尔兰大饥荒产生及持续恶化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2. (2)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阐明爱尔兰大饥荒的启示。
三、论述题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4一9世纪的欧洲大陆与英国历史标志性事件(部分)

    从欧洲大陆和英国各选一例具有内在联系的标志性事件,围绕这组事件所体现的世界历史发展趋势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加以阐述。(要求:①明确列出两则事例;②论题须明确体现世界历史发展趋势;③阐述时,所举史实须与论题密切相关;③紧扣论题,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