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28课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2023)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

更新时间:2023-11-28 浏览次数:14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strong>
  • 1.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核心内容是(   )
    A . 为向市场经济过渡做了思想准备 B . “摸着石头过河”,寻找改革出路 C . 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推动中国改革开放 D .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好舆论准备
  • 2. 1984年4月,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在江苏省常州市召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同年中国政府决定(   )
    A . 设立经济特区 B . 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C . 开发上海浦东 D . 开辟经济开放区
  • 3. (2018高一下·昌吉期末) 1990年为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中央政府决定重点开发开放(    )
    A . 深圳 B . 上海浦东 C . 天津 D . 广州
  • 4. 中国共产党某次大会提出: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次大会召开于(   )
    A . 1984年 B . 1992年 C . 1993年 D . 1997年
  • 5. “明艳紫荆风中争胜,找对了路径,花瓣开得繁盛”是纪念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的歌曲中的一句歌词。歌词中“花瓣开得繁盛”的主要原因是(    )
    A . 《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B . 香港的自然资源丰富 C . “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D . 区位优势的决定作用
  • 6.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标志,主要“新”在:(   )

    ①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

    ③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

    ④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

    A . ①②③ B . 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 7. 林则徐后裔、著名外交家凌青晚年赋诗:“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前仇旧恨今尽雪,只缘华夏已腾飞。”诗中涉及的历史信息主要有(   )

    ①虎门销烟

    ②《南京条约》签订

    ③武昌起义

    ④香港回归

    ⑤改革开放经济腾飞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④⑤ C . ①②③⑤ D . ①②④⑤
  • 8. 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经济特区的有利因素包括(   )

    ①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②这些地区开放较早且华侨多

    ③全党全国工作重心转移  
    ④基础较好,思想相对开放

    A . 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 9. 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方向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以国防建设为中心”和“面向、依靠”转变为改革开放初期“引领、创新”,科技发展理念从重视“工业和军事工业科技”转变为大力发展“民生科技”。发生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 . 国家政策发生根本变化 B . 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 C . 世界形势发生巨变 D . 国际竞争重心转移
  • 10. 1979年海峡两岸贸易额为0.77亿美元。1980-1989年,两岸贸易额从3.11亿美元增加到34.83亿美元,十年间增长了1.2倍。两岸贸易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
    A . 两岸关系的缓和 B .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 C . “一国两制”实施 D . 两岸“三通”的实现
  • 11. (2021·吉林模拟) 以下表格的信息说明(   )

    时间

    表现

    1982年宪法制定前夕

    邓小平指出:“要使我们的宪法更加完备、周密、准确,能够切实保证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各级组织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力,享有充分的公民权利。”

    1982年

    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进行重新规定,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改为第二章。

    20世纪90

    年代

    法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得到重视,这个时候有关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更多地体现了“管理法”的色彩。

    A . 法律使人民获得感增强 B . 依法治国理念不断强化 C . 社会主义民主基础扩大 D . 国家关注公民基本权利
  • 12. 1993年12月,中国先后通过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公司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1994年以来又通过了《证券法》等。这些法律的发布(   )
    A . 旨在改善投资环境推动对外开放 B . 适应了经济体制转型的需要 C . 表明中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D . 推动了中国法律体系的形成
  • 13. (2023高一上·桐柏月考) 2008年10月,15家主流媒体共同发起的征集“改革开放30周年10大流行语”揭晓,分别是“下海”“下岗再就业”“农民工”“不管白猫黑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上网”、“①”,“北京奥运”“炒股”、②和“雄起”。其中①和②两条是对其余8条产生决定性影响和准确的概括,它们应该是(   )
    A . 西部开发、解放思想 B . 入世、市场经济 C . 对外开放、大国崛起 D . 改革开放、中国特色
  • 14. 下图是两张纪念邮票,体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地方管理制度。两者都有法定的自治权,而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   )

    A . 前者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后者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B . 前者有利于各民族的繁荣,后者有利于祖国的统一 C . 前者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后者享有完全的自治权 D . 前者是少数民族当家作主,后者是外国人当家作主
  • 15. 1981年9月,针对当时有人承包鱼塘并雇工养鱼而引发的社会争论,《人民日报》发文表示:“渔业生产的经营管理要因地制宜,着眼于多种形式的责任制。”《人民日报》的文章实际上(   )
    A . 强调政企分开的改革原则 B . 回应了农民对改革的诉求 C . 鼓励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 D . 肯定了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
  • 16. 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和《关于高等学校招收研究生的意见》两个文件,其主题内容最有可能是(   )
    A . 高校应当向广大工农开门 B . 加强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 C . 恢复长期中断的高考制度 D . 坚持“三个面向”教育方针
  • 17. 如表所示是1984~2003年中国共产党几届“三中全会”的部分内容。据此可知,这些会议的决议(   )                                                                                                                                                  

    时间

    会议

    内容

    1984年

    十二届三中全会

    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展开

    1993年

    十四届三中全会

    提出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2003年

    十六届三中全会

    提出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

    A . 增强了社会主义经济的活力 B . 拉开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C . 改变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D . 强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 18. 据有关资料统计: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到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十多年间国家定价的比重从95%逐步下降到10%,市场调节价由不到10%逐步上升到80%。此材料表明(   )
    A . 改革开放深入内地,使国家定价比重大幅度下降 B . 改革开放后,市场调节开始发挥主导作用 C . 经济体制改革后,国家定价逐步消失 D .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计划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变
二、材料分析题</strong>
  • 19. 不断增强人民的国家、民族和文化认同感,是国家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机关行使宪法规定的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摘编自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二  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地方行政区域,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享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及中央人民政府授予的其他权力。中央人民政府所属各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不得干预香港特别行政区根据本法自行管理的事务。

    ——摘编自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材料三  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坚持依法治港治澳,维护宪法和基本法确定的宪制秩序,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结合起来。

    ——摘编自2019年10月31日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决议

    完成下列要求:

    1. (1) 据材料一、二,概括两者的相似之处。
    2. (2)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以来“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建设的主要成就,并说明“一国”和“两制”的辩证关系。
三、论述题</strong>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不仅是确定工作重点的根据,而且是划分社会实践发展阶段的根据。

    中国共产党就是通过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揭示社会主要矛盾、分析和把握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制定党在各个阶段的纲领和路线。

    ——十九大报告宣讲团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某一阶段的相关知识,围绕“社会主要矛盾与中共工作重心”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