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成都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仿真模...

更新时间:2023-11-14 浏览次数:26 类型:期中考试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
  • 1. 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 南(jì)       清(chéng)    地(tǎn)      发(jì) B . 落(zhāo) 想(huàn) 窄(xiá) 边(xiāmg) C . (huo)     善(cí)       安(shì)       蓄(zhù) D . (dūn)     风(guǎ)      宽(chang)    狭(zhǎi)
  • 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走到你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臭到这花香。 B .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荫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 C . 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丁,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 D . 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阴蔽
  •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公园里有水波粼粼的湖面,绚丽多彩的花儿,多么令人心旷神怡啊。 B . 这次春游,一出发他们就各得其所 , 一点统一行动的意思也没有。 C . 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D . 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中国严格落实新冠疫情防控措施,积极推动2022年北京冬奥会各项筹办工作稳步向前。 B . 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C . 通过这次失败,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粗心原来就是自己成功路上最大的障碍。 D . 他是一位有三十多年教龄的五十多岁的有经验的语文教师。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
  •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乙】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①也日益②赐也日损③。”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识其地,视其草木。”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 , 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孔子家语》

    【注释】①商:“商”和下文的“赐”,皆为孔子弟子。②益:长进。③损:减损。④鲍鱼之肆:卖咸鱼的店铺。

    1. (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为人谋而不   ②不习乎

      ③即与之     ④丹之所藏

    2. (2) 为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吾 死 之 后 则 商 也 日 益 赐 也 日 损

    3. (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

    4. (4) 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说说在交友方面你有哪些收获?
三、默写(共6分)
  • 6. 古诗文默写填空。
    1. (1) 峨眉山月半轮秋,。(李白《峨眉山月歌》)
    2. (2) ,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3. (3) 正是江南好风景,。(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4. (4) ,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5. (5) ,江春入旧年。
    6. (6) 我寄愁心与明月,
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鲁迅与他的老师们

    (选文一)

    第一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我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眼。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就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不知从哪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批注1:神态描写,写先生对“我”的奇怪问题不予回答,甚至生气,看出他的古板与严肃。)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那里去了!”(A)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

    (《朝花夕拾》节选)

    (选文二)

    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批注2:语言描写,先生亲切询问,态度和蔼,表现出对我学业的关心。)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星期要送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一惊,同时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B)

    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朝花夕拾》节选)

    (选文三)

    鲁迅对章太炎先生的感情要比对前两位老师复杂一些。章太炎因早年热心维新运动的反清革命,成为一个学者兼革命家。他1906年流亡日本,不久便主持《民报》,鲁迅常去报馆听他讲学。鲁迅不仅折服他渊博的学识及和蔼可亲的长者风度,更钦佩他的革命精神。

    1936年6月,章太炎逝世后,国民党反动派把他打扮成“钝正先贤”宣布要进行“国葬”;也有一些报刊贬低他为“失修的尊神”,而早年革命家的章太炎被掩盖起来。于是,鲁迅不顾病重,于逝世前10天写下了著名的《关于章太炎先生二三事》,为自己的老师鸣不平。(C)

    (陈水忠《章太炎与近代学人》)

    1. (1) 小文认为阅读时需要关注那些看似平常,实则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她已经做了两条批注,请你在(A)(B)(C)三处中任选两处补写批注
    2. (2) 选段中,鲁迅的老师有三位:一位是【选文一】中的塾师;一位是【选文二】中的日本老师:还有一位是【选文三】中的
    3. (3) 下面对三位老师在鲁迅的生命中的影响,分析不正确在一项是(   )
      A . 从选文一的“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就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可以概括出,在三味书屋,跟随寿镜吾老先生学习,整日读书,生活枯燥乏味,我对他的教育方式充满畏惧,认为他束缚了我在成长。 B . 从选文二的“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一惊,同时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和“然而,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可以概括出,在仙台,我跟随藤野先生学医,给我修订讲义,告诉我对待科学的态度,从他身上,我学到了认真负责、严谨求实的精神。 C . 从选文三的“鲁迅不仅折服他渊博的学识及和蔼可亲的长者风度,更钦佩他的革命精神”可以概括出,鲁迅先生不仅从章太炎先生那里学到了知识,更学习到了先生的革命精神。
五、作文(60分)
  • 8. 以“我的”为题,写一篇记人为主的记叙文。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提示:①借鉴其他同学的写作经验,进一步补充完善你的片段文字。注意补充一些能体现这个同学个性的事例,在事中写人。②安排好事情的详略。但详写的事情也不能面面俱到地展开叙述,而应该突出重点,概括叙述与具体叙述相结合。

六、诗歌鉴赏(共4分)
  • 9.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和练秀才杨柳

    杨巨源

    水边杨柳曲尘丝①,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注】①曲尘丝:指颜色如酒曲般细嫩的柳叶。

    1. (1) 全诗写了哪些意象?主要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2. (2) 诗歌的最后两句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做简要赏析。
  • 1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林道人诣谢公

    林道人诣谢公。东阳①时始总角②,新病起体未堪劳与林公讲论遂至相苦。母王夫人在壁后听之,再遣信令还,而太傅留之。王夫人因自出,云:“新妇少遭家难,一生所寄,唯在此儿。”因流涕抱儿以归。谢公语同坐曰:“家嫂锌情慷慨,致可传述,恨不使朝士见!”

    (选自《世说新语》,有删改)

    【注】①东阳:谢朗,谢安的侄子,曾任东阳太守。其父谢据早亡,下文“家难”即指此事。②总角:儿童头结发成小髻,常用以指代儿童。

    1. (1) 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林道人谢公。(拜访) B . 再遣令还。(书信) C . 而太傅留。[他,代指东阳(或谢朗)] D . 谢公语同曰。(同“座”)
    2. (2) 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新病起体未堪劳与林公讲论遂至相苦

    3. (3) 王夫人为什么坚持要“流涕抱儿以归”?(用原文回答)
七、名著及现代文阅读(共22分)
  • 11. 名著阅读

    ①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②“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③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 A 。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④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⑤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⑥“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⑦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⑧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1. (1) 文段选自于写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篇名)。A是,文中“我”因为被父亲强迫背书心情由变为,形成强烈的对比,反映了(主题)。
    2. (2) 下列对名著内容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 《朝花夕拾》共撰写了十篇回忆性散文,并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 B . 长妈妈是一个一向都带领着我的女工,她生得身材高大。 C . “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 D . 《二十四孝图》记述“我”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
  • 1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论语》的温度

    于丹

    ①对《论语》的情感,一向是“敬”而不“畏”的;对《论语》的感觉,从来是朴素而温暖的。

    ②在北方一个以温泉著称的小城里,曾经见过一口奇特的“问病泉”,据说任何人舒舒服服地泡进去,一下子就能感知到自己身体的病灶所在:有关节炎的人四肢关节就会麻酥酥有了感觉,有肠胃病的人肠胃间就会火辣辣涌起热流,而有皮肤病的人则周身通泰,洗掉一层蝉蜕一般……

    ③我眼中的《论语》,就是这样一眼温暖的“活水泉”。

    ④以我的学养和阅历,真要做《论语》的讲解和辨析,万万不敢。那就像是让我去做这眼温泉的化学成分分析一样,我没有能力拿出一份数据精准的化验报告。我所能承担的角色只是一个体验者,以身体之,以血验之 , 像两千多年中数以千万计泡过这眼温泉的人一样,用自己的身体最敏感的病灶去承受温泉的恩惠。

    ⑤仁者见其仁,智者见其智。经典的价值或许并不在于令人敬畏到近乎膜拜,而恰恰在于它的包容与流动,可以让千古人群温暖地浸润其中,在每一个生命个体中以不同的感悟延展了殊途同归的价值。所谓“道不远人”,大概如此。

    ⑥我眼中真正的圣贤从来不拎着晦涩艰深的典故吓唬人,也从来不堆砌出佶屈聱牙的言语麻烦人。孔子说:“子欲无言”,子贡慌慌地问:“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益发淡定,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⑦这个世界上的简单真理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它们从不表现为一种外在的灌输,而是对于每个心灵内在的唤醒。

    ⑧《论语》中的简单真理所以穿越千古尘埃,让后世子子孙孙在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质文明中得以秉持民族的根性,不至于因为选择的机遇过多而仓皇。受益的人也许“觉”在某一刻,怦然心动,醍醐灌顶;也许“悟”在漫漫岁月,用一生的历练完成一次不可复制的解读。

    ⑨真的要感谢《百家讲坛》用“心得”这个角度鼓励我走进《论语》,千颗心有千种所得,万颗心有万种所得,而我只不过是其中的一心之得。我们在当下的生活解读中豁然开朗,圣人在千古之前就会缄默微笑。

    ⑩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那是将《论语》奉为中国文化思想的渊源;而我宁愿说“半部《论语》修自身”,人人皆可视之为一眼温暖的“问病泉”。

    ⑪可以得之于心的《论语》,不是被汉武帝罢黜了百家之后刻意独尊的“儒术”,不是与“道”“释”并称于庄严仪式的“儒教”,不是被穷究义理囿于考据的“儒学”。

    ⑫可以得之于心的《论语》,是每个人心中有而口中无的简单真理。

    ⑬所以,我看《论语》的温度,不烫手,亦不冷漠,略高于体温,千古恒常。

    1. (1) 第④段画线句子中的“之”具体指代什么?
    2. (2) 简要说说“我眼中的《论语》,就是这样一眼温暖的‘活水泉’”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3. (3) 文章第⑥段借子贡的“慌慌”来反衬孔子的“淡定”,是为了突出孔子的什么形象?
    4. (4) 请从内容和结构上谈谈结尾的作用。
八、语言运用(共12分)
  • 13. “生活处处有语文”,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 (1) 【活动一·话交友】子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出自《孔子家语》的这段话,阐释了怎样的一种交友之道?谈谈你的理解。

    2. (2) 【活动二·话恩情】请从老师、父母中任选一个对象,说一段感恩的话。

      要求:①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②50字左右。

    3. (3) 【活动三·品名著】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这段文字选自《》。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让“我”产生“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的感觉的是什么事情?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