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深圳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典型试...

更新时间:2023-11-14 浏览次数:20 类型:期中考试
一、基础知识(共1小题) 
  • 1. 小明在文明礼仪教育主题手抄报中写了下面一段话: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与人之间难免有分qí,有时甚至失礼失态,一句“对不起”就能使怨气烟消云散,倘若斤斤计较,可能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甚至酝酿成人间悲剧,最终只能huǐ恨不己,所以我们要讲文明,争做文明好少年。 

    1. (1) 给加点字注音。 

        

        

    2. (2) 看拼音写汉字。 

       分qí 

       huǐ恨不已 

二、选择题(共4小题) 
  • 2.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 今天你穿得这么花枝招展的干嘛?害我差点儿没认出来。 B . 这些动物对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并不感到惊慌,有时还站在离我们几十步远的地方众目睽睽 C . 咄咄逼人 , 气得我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D . 这时我才恍然大悟 , 原来她一直在暗中帮我。
  • 3. (2021七上·柳江期中)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由于团省委的一系列关爱活动 ,使留守儿童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 B . 我们要学习《论语》中的君子,做到心胸宽广,志向坚定,谦逊好学。 C . 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小说《漂泊》,作者是出自一位毛里求斯华裔作家之手。 D . 一进运动场,同学们就看到迎风飘扬的彩旗和欢呼声。
  • 4. 下列句子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注意到雨水与瓦的较量在一种高亢的节奏中进行,无法分辨谁是受伤害的一方。 

     ②然后雨势变得小一些了,雾气就散了,那些瓦片露出了它简洁而流畅的线条。 

     ③肉眼看到的现实是雨洗涤了瓦上的灰土,因为那些陈年的旧瓦突然焕发出崭新的神采。 

     ④那是我唯一一次在雨中看见我家的屋顶,暴雨落在青瓦上,溅出的不是水花,是一种灰白色的雾气。 

     ⑤在接受了这场突如其来的雨水冲洗后,它们开始闪闪发亮,而屋檐上的瓦楞草也重新恢复了植物应有的绿色。 

    A . ④②①③⑤ B . ③②④⑤① C . ③②⑤④① D . ④②⑤③①
  • 5. 下列选项表述错误的是( ) 
    A . 古人的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其中很多称谓在现代口语交际中依然能被运用到。例如:“令堂”是遵从对方的父亲,“令爱”是尊称对方的妻子。 B . “水花溅在窗玻璃上,会陪伴着你的夜梦。”“她欢快地走上前去,接过一封从远方寄来的信。”这两句中的“上”,前者属于名词,后者属于动词。 C . “她是夜明珠,暗夜里,放射出灿烂的光芒。”这句话运用了暗喻的修辞方法。 D . “这些闪电的影子,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这句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
三、默写(共1小题) 
  • 6. 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1. (1) 秋风萧瑟,。(曹操《观沧海》) 
    2. (2) ,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 (3) 乡书何处达?(王湾《次北固山下》) 
    4. (4)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5. (5) ,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6. (6) 遥怜故园菊,。(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7. (7) 峨眉山月半轮秋,。(李白《峨眉山月歌》) 
    8. (8) 不知何处吹芦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9. (9) 某同学学习时只知道死记硬背,却不爱动脑思考,你可以用《<论语)十二章》中的“。”来劝他,让他明白学与思的关系。 
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 

     【乙】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王戎识李》 

     【注释】①[王戎]晋朝人,竹林七贤之一。②[诸]众多,一些,这些。③[游]玩耍。④[子]果实。⑤[折枝]压弯了树枝。⑥[竞]争着。⑦[走]跑。⑧[信然]的确是这样。 

    1. (1) 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①俄而雪 

       ②撒盐空中可拟 

       ③与诸小儿游 

       ④戎不动 

    2. (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未若柳絮因风起。 

       ②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3. (3) 下列“之”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 左将军王凝妻也。 B . , 信然。 C . 学而时习 D . 者不如好之者。
    4. (4) 【甲】文中“兄女”回答好在哪里?【乙】文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五、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 8.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 

     ①作文课。老师教完了应用文写作后,当场给学生们布置了一个题目:假设自己的妈妈丢了,请每一个人写一则寻人启事。老师还给每个同学发了一份寻人启事样本,大家可以照葫芦画瓢,但是,里面的内容必须根据自己母亲的真实情况撰写。 

     ②同学们似乎还没有反应过来,自己的妈妈丢了,写一则寻人启事?面对着寻人启事样本,同学们一时都不知道该如何下笔 

     ③见同学们都没什么动静,老师说,这样吧,我再讲一遍寻人启事的要点,大家一边听,一边写。首先,写下丢失人的姓名。 

     ④大家埋头在纸上写了自己妈妈的名字。 

     ⑤老师说,性别。 

     ⑥女。大家刷刷写下。 

     ⑦丢失人年龄。老师的话音刚落,班级里就炸开了锅。有人说,我妈好象42岁了吧。有人说,我妈妈从来没告诉过我她多大啊。有人说,我今年14岁,我妈妈该有三十八九岁了吧?几十个同学,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够准确地说出自己妈妈的年龄。 

     ⑧老师摇摇头,年龄先空着吧。下面是最重要的部分,请写出丢失人的体貌特征。 

     ⑨……大家七嘴八舌,似乎对自己的母亲很了解。老师打断了大家的话,同学们说的,也许是你母亲的特点,但是,现在请大家写的是母亲的体貌特征,比如脸上有颗痣,手背上面有道伤疤,腰杆有点弯曲什么的。 

     ⑩同学们停止了议论,歪着脑袋,努力回想着妈妈的形象。每天都见到的妈妈,到底有些什么体貌特征呢?脸上有没有长痣?好象是有的,但想不起来在哪了。妈妈干活时,经常会受伤,可是,哪儿留下过伤疤?倒真的没注意过啊。妈妈的腰杆这几年确实有点弯曲了,总是直不起来,可能是太累了的缘故吧?可是,好象每个人的母亲都是这样的啊,这也算是体貌特征吗? 

     ⑪同学们勉强写下了几个特征,既像是自己母亲的,又好象不太像。 

     ⑫老师说,请同学们再写下,今天,妈妈穿的是什么衣服和鞋子。如果妈妈真的丢了,那么,最后离开家时穿的衣服,将是很重要的鉴别辨认依据。 

     ⑬班级里再次炸开了锅。穿着干净漂亮衣服的同学们,唧唧喳喳地议论开了:哪个同学早上新穿了一双运动鞋,大家立即注意到了;最喜欢的那个电影明星,喜欢穿什么样式什么牌子的衣服,大家总是一清二楚……可是,早上和自己一起出门,甚至骑着车子将自己送到学校门口的妈妈,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什么样式的,却真的没有留意,从来也没有留意。 

     ⑭作文课彻底失败了,一个简单的寻人启事,竟然没有一个同学写完整、准确。最后,老师面色凝重地对大家说,不是寻人启事难写,是大家对自己的妈妈,根本就不关注不了解啊。。 

     ⑮天底下的爸爸和妈妈,都是用心去看自己的孩子的,所以,孩子的每一个细小动作,都逃不过父母的眼睛。记住爸爸妈妈其实一点也不难,只要用心,就足够了。 

     ⑯每个人的成长都不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可是,我们偏偏对精心呵护我们的父母视而不见:只看见了可口的饭菜,却不见忙碌在厨房的背影;只欣喜于获得的优异成绩,却忘记了深夜伴读的眼眸;只盼望着自己的成长,却忽略了因操劳而佝偻的背影……要到何时,我们才能有一颗心,用它看清父母的面容,记住父母的深情?让我们学会关爱他人,先从关爱自己的父母开始。 

    1. (1) ​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2. (2) ​ 第⑨段开头的处省略号处“同学们七嘴八舌讨论”的内容。请联系上下文,补写在下面。 
    3. (3) ​ 第⑬段加点词语在表达上的好处。 
    4. (4) ​ 第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5. (5) 第⑯段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 
  • 9.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笔墨童年 

     余秋雨 

     在山水萧瑟、岁月荒寒的家乡,我度过了非常美丽的童年。 

     千般美丽中,有一半,竟与笔墨有关。 

     那个冬天太冷了,河结了冰,湖结了冰,连家里的水缸也结了冰。就在这样的日子,小学要进行期末考试了。 

     破旧的教室里,每个孩子都在用心磨墨。磨得快的,已经把毛笔在砚石上舔来舔去,准备答卷。那年月,铅笔、钢笔都还没有传到这个僻远的山村。 

     磨墨要水,教室门口有一个小水桶,孩子们平日上课时要天天取用。但今天,那水桶也结了冰,刚刚还是用半块碎砖砸开了冰,才抖抖索索舀到砚台上的。孩子们都在担心,考试到一半,如果砚台结冰了,怎么办? 

     这时,一位乐呵呵的男老师走进了教室。他从棉衣襟下取出一瓶白酒,给每个孩子的砚台上都倒几滴,说:“这就不会结冰了,放心写吧!” 

     于是,教室里酒香阵阵,答卷上也酒香阵阵。我们的毛笔字,从一开始就有了李白余韵。 

     其实岂止是李白。长大后才知道,就在我们小学的西面,比李白早四百年,一群人已经在蘸酒写字了,领头那个人叫王羲之,写出的答卷叫《兰亭集序》。 

     我上小学时只有四岁,自然成了老师们的重点保护对象。上课时都用毛笔记录,我太小了,弄得两手都是墨,又沾到了脸上。因此,每次下课,老师就会快速抱起我,冲到校门口的小河边,把我的脸和手都洗干净,然后,再快速抱着我回到座位,让下一节课的老师看着舒服一点。但是,下一节课的老师又会重复做这样的事。于是,那些奔跑的脚步,那些抱持的手臂,那些清亮的河水,加在一起,成了我最隆重的书法入门课。如果我写不好毛笔字,天理不容。 

     后来,学校里有了一个图书馆。由于书很少,老师规定,用一页小楷,借一本书。不久又加码,提高为两页小楷借一本书。就在那时,我初次听到老师把毛笔字说成“书法”,因此立即产生误会,以为“书法”就是“借书的方法”。这个误会,倒是不错。 

     学校外面,识字的人很少。但毕竟是王阳明、黄宗羲的家乡,民间有一个规矩,路上见到一片写过字的纸,哪怕只是小小一角,哪怕已经污损,也万不可踩踏。过路的农夫见了,都必须弯下腰去,恭恭敬敬捡起来,用手掌捧着,向吴山庙走去。庙门边上,有一个石炉,上刻四个字:“敬惜字纸。”石炉里还有余烬,把字纸放下去,有时有一朵小火,有时没有火,只见字纸慢慢焦黄,熔入灰烬。 

     我听说,连土匪下山,见到路上字纸,也这样做。 

     家乡近海,有不少渔民。哪一季节,如果发心要到远海打鱼,船主一定会步行几里地,找到一个读书人,用一篮鸡蛋、一捆鱼干,换得一叠字纸。他们相信,天下最重的,是这些黑森森的毛笔字。只有把一叠字纸压在船舱中间底部,才敢破浪远航。 

     那些在路上捡字纸的农夫,以及把字纸压在船舱的渔民,都不识字。 

     不识字的人尊重文字,就像我们崇拜从未谋面的神明,是为世间之礼、天地之敬。 

     这是我的起点。 

     (节选自《中国文脉》) 

    1. (1) 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将文章所写的主要事件补充完整。 

       ① 

       ②老师抱我洗去墨迹。 

       ③ 

       ④乡人敬惜字纸。 

    2. (2) 结合语境,根据提示,品析下列语句的表达效果。 

       ①于是,那些奔跑的脚步,那些抱持的手臂,那些清亮的河水,加在一起,成了我最隆重的书法入门课。(提示: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②过路的农夫见了,都必须弯下腰去,恭恭敬敬捡起来,用手掌捧着,向吴山庙走去。(提示:从词语的角度) 

    3. (3) 家乡浓郁的文化氛围启蒙了作者对文学和文化的热爱,为余秋雨日后成为著名学者和作家奠定了深厚的基础。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谈谈你的感想。 
六、名著阅读(共1小题) 
  • 10. 《朝花夕拾》,承载的是鲁迅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在人物身上,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鲁迅对他们或褒或贬的情感态度,而这看似寻常的情感态度实则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社会的深入思考,这正是名著的魅力所在。 
    1. (1) 《朝花夕拾》中,鲁迅记录了自己生命中出现的一些人物,并深切怀念了、三个人物。请简要写出他们的形象特征。 
    2. (2) 在《朝花夕拾》的阅读中,你度进了一段怎样的阅读时光?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述你的阅读心得。 
七、作文(共1小题) 
  • 11. 半命题作文 

     进入初中,你正在经历诸多变化,但最惊奇的是发现自己的成长与变化。也许是从小到 大,坚持着一件事情,意志越来越坚强;也许是接触到更多的人和事,发现自己越来越脆弱; 也许是不断地阅读和学习,发现个人素质越来越高;也许是在某件事情突然发生时,自己获得了启迪与明悟……总之,你正在建立“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的概念 

     请以“我是一个     的人”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 600 字,不超过 900 字。 

     ④不能抄袭,不得套作。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