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学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龙里县2023-2024学年六年级...

更新时间:2024-01-12 浏览次数:16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选题(</span></strong><strong><span>每小题</span></strong><strong><span>1</span></strong><strong><span>分</span></strong><strong><span>,共</span></strong><strong><span>15</span></strong><strong><span>分)</span></strong>
  • 1. 下面加点词语使用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 2022年11月21日,第二十二届世界杯足球赛揭幕战在卡塔尔海湾球场打响,南美洲的厄瓜多尔队技高一筹 , 2:0战胜东道主卡塔尔队。 B . 人们对于网红作秀打卡这种行为,已经司空见惯 , 见怪不怪了。 C . 明明是个小书迷,一读起书来就忘乎所以 , 连吃饭、睡觉都要妈妈催。 D . 抱着心爱的玩具,弟弟心满意足地进入了梦乡。
  • 2. (2023·如东) 下列句子中,表达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 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踮着脚望着,望着…… B . 在巴掌大的操场上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 C .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D . 太阳一升起来,地上就像着了火一样。
  • 3.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意思是( )
    A . 蒙族和汉族兄弟在要落山的太阳照射下,说着告别的话。 B . 蒙族和汉族兄弟之间的情谊很深,不忍心马上分别,他们在夕阳照射下,望着一碧千里的大草原,倾诉着惜别、思念之情。 C . 蒙族和汉族在要落山的太阳照射下,说着告别的话。 D . 他们的情意很深,舍不得离开,在太阳底下告别。
  • 4. (2023六下·宁波期末) 与例句中的破折号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进了太和门,就来到了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A . 虽然肢体还没被年月筑成一定的格局,可是已经像个成人了——一个脸上身上都带出天真淘气的样子的大人。 B . 她从小便是“别人家的孩子”——听话、懂事、成绩优异。 C . “叮叮当——”,门被推开了,郑音逆着光看见一个身如修竹、肩背画板的少年站在门口。 D . 直到现在,我们身上还保留着来自遥远祖先的痕迹——背部和腕关节的主要骨骼都是从水生生物进化而来的。
  • 5. “丁香结”的“结”,与( )中的字读音和意思都相同。
    A . 结尾 B . 结实 C . 结束 D . 心结
  • 6. 下列对《宿建德江》一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此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 B . 第一句点题,也为下面写景抒情做了准备;第二句“日暮”是“客愁新”的原因。 C . 最后两句,因为“野旷”所以天低于树,因为“江清”所以月能近人,天和树、人和月的关系,写得恰当逼真。 D . 此诗前两句借景抒情,后两句为触景抒情。
  • 7. 下列句子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 我在原野上摇拽,使原野的风光更加旖旎。 B . 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C . 听着小鸟的明啭、歌唱。 D . 我从不孤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
  • 8. 关于课文《花之歌》,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想象非常奇特。 B . 蕴含丰富的人生哲理。 C . 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 D . 写出了诗人愁闷的心情。
  • 9. 下列说法与课文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
    A . “大渡桥横铁索寒”,“寒”字写出了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B . “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但战士们并不知道,这样一来,他们自己也走上了绝路。 C . “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郝副营长明知道这样做会暴露自己把自己置于危险之中,但为了战斗的胜利,他宁愿牺牲自己。 D . 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这句话中“红流”不仅指高举灯笼火把的游行队伍,还表示已经取得革命胜利、必将取得更大胜利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日益壮大的“红色”革命力量。
  • 10.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竹节人》一文语言生动形象,富有童真童趣,令人回味。 B . 《故宫博物院》是游记,在谋篇布局时,采用“总一分”的方法。 C . 阅读文章尤其是阅读科普说明文,对与解决问题相关的内容要仔细读,反复读。 D . 说明文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事例、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作释、画图表、引用资料等。
  • 11. 刘方说话喜欢引用经典,在下列情境中,他引用的古诗文恰当得体的一项是(   )
    A . 同学张华要转学去外地,刘方给他送行时说:“‘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张华,你一人远走他乡,要多多珍重啊!” B . 老师的话语就像春雨一样,滋润了同学们的心田,刘方不禁说道:“老师的话,给我们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感受。” C . 刘方和同学一起去春游,面对着满园盛开的梨花,他情不自禁地说道:“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太美了!” D . 刘方的同桌张海在学习上得过且过,不求甚解,刘方意味深长地对他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你要加油啊!”
  • 12. 下列语句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是( )
    A . 破课桌,俨然一个叱咤风云的古战场。 B . 老师大步流星走过来,怒气冲冲伸手一拂,“屏风”颓然倒了,一切秘密暴露遗。 C . 教室里的课桌破旧得看不出年纪,桌面上是一道道豁开的裂缝,像黄河长江。 D . 有时其中一个的线卡住了,那“斗士”便显出一副呆头呆脑的傻样子,挺着肚子净挨揍。
  • 13. 《穷人》一文中,“她自己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个句子的意思是( )
    A . 桑娜在把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抱回家抚养时并没有多考虑,只是她善良的心驱遣她本能地这样做了。 B . 桑娜把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抱回家抚养,是因为眼前的情景让她糊涂了。 C . 桑娜看到西蒙死了,孩子没人管,想到穷人之间应互相帮助,应尽自己的责任,于是把孩子抱回了自己家。 D . 桑娜以抱回西蒙孩子的行动来表达对西蒙的怀念。
  • 14. (2023·沈丘) 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童年》的作者是苏联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小英雄雨来》的作者是中国作家管桦。 B . 《书戴嵩画牛》告诉我们艺术家应该向富有实践经验的劳动人民虚心学习。 C . 读小说时,留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物形象。 D . 《草原》中的“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深情讴歌了蒙汉同胞的民族情谊。
  • 15.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小说,是一种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B . 人物、事情、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C . 小说与诗歌、散文、戏剧,并称“四大文学体裁”。 D . 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
二、填空题(</span></strong><strong><span>共</span></strong><strong><span>28</span></strong><strong><span>分)</span></strong>
  • 16. 根据课文理解填空。
    1. (1) 《草原》的作者是,文章的中心句是:。这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
    2. (2) 作者笔下的丁香的潇洒,的朦胧,还有淡淡的的甜香。
    3. (3)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中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前转变之快描绘得令人神清气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的诗句是:
    4. (4) 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中描写人们谈论丰收年景的句子是:

  • 17. 写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
    1. (1) 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2. (2) 轮机火炉被海浪呛得嘶嘶地直喘粗气。
    3. (3) 忽然听见街上咕咚咕咚有人跑,把屋子震得好像摇晃起来。
    4. (4) 突然,沉沉夜雾中冒出一枚黑点,它好似一个幽灵,又仿佛一座山峰。
  • 18. 下列句中的省略号有不同的作用,请找出正确的答案把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A.表示省略递增的次数   B.表示心理活动时断时续  C.表示语意的跳跃   D.表示说话吞吐
    ⑴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
    ⑵古老的钟嘶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
    ⑶……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呀?……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
    ⑷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了……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什么?

  • 19. 句子练习。
    1. (1) 老大爷笑着对我们说:“你们做得真好,我还要向你们学习呢。”(改转述句)
    2. (2) 赤道吹来的风撩乱了老人平日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缩句)
    3. (3) 一个雨后的早晨,我突然发现花坛里拱出一些绿色的小芽。(缩句)
    4. (4) 夏天中午的阳光火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森林。(缩句)
    5. (5) 季爷爷小时候最感兴趣的是看闲书。(双重否定句)
三、<strong><span>语言表达</span></strong><strong><span>。</span></strong><strong><span>(</span></strong><strong><span>4</span></strong><strong><span>分)</span></strong>
  • 20. 口语交际。

    “暴走妈妈”陈玉蓉为了消除脂肪肝,七个月里,风雨无阻地暴走。终于,她的重度脂肪肝消失了,顺利地把部分肝脏移植给了她的儿子。同济医院消化内科主任田德安教授连声感叹,从医几十年,还没见过一个病人能在短短七个月内消除脂肪肝,“没有坚定的信念和非凡的毅力,肯定做不到!”

    看到这则新闻,你想对陈玉蓉说些什么?或想到了哪首诗词?哪句话?写下来吧。

四、<strong><span>阅读理解</span></strong><strong><span>。(</span></strong><strong><span>24分</span></strong><strong><span>)</span></strong>
  • 21. 课内阅读。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1. (1) 文中有一个“被”字句,请用横线标出来,并将其改为“把”字句。
    2. (2) 老汉为什么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
    3. (3) 文中的老汉和小伙子是关系。
    4. (4) 文中说:“老汉似乎要喊什么。”发挥想象,把老汉想喊的话写出来。
    5. (5) 用波浪线标出一处表现当时情况非常危急的句子。
  • 22. 课外阅读 

    (一)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或乎!

    [注释]①遽:急忙。②契:用刀雕刻。

    1. (1) 联系全文及注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下面句子的大致意思。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2. (2)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 23. (二)中国的筷子

    ①筷子为“箸(zhù)”,这个专称自商代一直沿用至宋末,到了明代才逐渐称“箸”为筷子。如明人陆荣《椒周杂记》载,吴中民间行船时忌说“住”,因箸同“住”音(“住”,慢),所以要把“住”改为“快”,“箸”便叫成“筷子”了。以后,一些读书人也渐称“箸”为“筷”了。

    ②用筷的历史,已有3000多年,早在商代,纣王已在使用象牙箸。

    ③筷子的形状,最初是两头同样粗细。先秦时期乃至汉初的“箸”,都是上下一般粗细,分不出手握的筷头和夹食的筷足。已知最早的铜筷出自云南一墓中,整体圆柱形,长约20厘米,属春秋晚期。安徽出土的一批东周青铜器中也有铜筷一双,细长方形,残长20.3厘米,宽0.4厘米。到了宋代,筷子的粗细又有了变化。四川发现的一座宋代窖藏出土的一双铜筷,长24厘米,筷首与筷足,粗细已分清了。

    ④制箸的材料,通常采用竹、木。如成都的刻花竹筷,杭州的天竹圆头筷,广州的乌木筷等。此外还有采用铜、玉、骨、银等材料的,如北京的雕琢玉筷,广州的象牙筷……

    ⑤筷子挺直,宁折不屈。唐玄宗特赐给宰相宋碌一双金筷,以表彰他的秉性耿直如筷。明代程良规的《咏竹箸》一诗写道:“殷勤问竹箸,甘苦乐先尝。滋味他人好,尔空来往忙。”形象地写出了人们用筷子夹取食物的情景,也赞颂了像筷子一样默默奉献的人。

    1. (1) 本文的主要说明方法有( )。(多选题)
      A . 作比较 B . 举例子 C . 打比方 D . 列数字
    2. (2) 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①第④段中的“通常”一词去掉后表达效果不变。

      ②古代的筷子和现在的筷子形状是一样的。

      ③安徽出土的铜筷属东周时期,云南出土的铜筷属春秋晚期。

    3. (3) 有几位同学带着不同的目的阅读了这篇短文,他们分别应重点关注(精读)哪个自然段的内容?请将自然段序号写在横线上。

      ①李玉同学想研究筷子形状的变迁,他应该精读第自然段。

      ②张诚同学想找一首与筷子有关的古诗词,他应该精读第自然段。

      ③刘响同学想弄清“筷子”名称的由来,他应该精读第自然段。

五、</span></strong><strong><span>习作(</span></strong><strong><span>书写分3分</span></strong><strong><span>,</span></strong><strong><span>作文分27分,</span></strong><strong><span>共30分</span></strong><strong><span>。</span></strong><strong><span>)</span></strong>
  • 24. 我本来可以放弃,却咬牙坚持了下来;我本来可以沉默,却勇敢地站出来发声:我本来可以争取,却因犹豫而错过;我本来可以面对,却因.胆怯而逃......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类似的经历,也许,这就是成长过程中的喜悦与烦恼。请以“我本来可以            ”为题,写一篇450字以上的文章。要求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写作文,注意将事情写完整、写清楚,并表达出当时的感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