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 三国鼎立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16课三国鼎立 同步练习

更新时间:2023-11-27 浏览次数:21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北平袁绍,南拒孙刘,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因事设奇,唯才是举,铁槊赋诗处,笑人间霸业如何!”与这段材料称道的人物相对应的史实是(  )
    A . 开发江东,兴修水利,发展海外贸易 B . 借皇帝名义号令天下,招揽各种人才 C . 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 D . 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建立魏国
  • 2. 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决战,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粮囤,烧掉其全部军粮,迅速歼灭袁军主力,袁绍狼狈而逃。据此可知,该战役曹操取胜的主要原因是(  )
    A . 挟天子,取得政治上的主动 B . 兵多粮足,实力强大 C . 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D . 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 3. 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判断,当时曹操“志”在(  )
    A . 统一全国 B . 消灭袁绍 C . 废汉称帝 D . 建立魏国
  • 4.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曰:“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诗中所描述的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
    A .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B . 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 C . 标志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D . 标志三国鼎立局面的最终结束
  • 5.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相同点是(  )
    A . 曹操均取得了胜利 B . 都影响了当时的政局 C . 都发生在长江流域 D . 都体现诸葛亮的智谋
  • 6. 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称帝,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于(  )
    A . 公元2世纪前期 B . 公元2世纪后期 C . 公元3世纪前期 D . 公元3世纪后期
  • 7. 《中国人口史》一书认为,东汉末年人口数量的谷底大致在2 224万到2 361万之间,而到三国末期达到3 000万。这说明三国时期(  )
    A . 经济有所恢复 B . 魏蜀吴形成对峙 C . 曹魏实力最强 D . 孙吴造船业发达
  • 8. “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从中,你能得出的结论有(  )

    ①吴国是魏、蜀、吴三国中实力最强大的 

    ②吴国的造船业发达

    ③三国时期,台湾和大陆的联系就很密切    

    ④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 9.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各国统治者都重视发展生产,其中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取得的突出成就是(  )
    A . 派卫温到达夷洲 B . 发展海外贸易 C . 造船业发达 D . 改善了民族关系
  • 10.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首诗(  )
    A . 揭露了曹操的奸诈与狡猾 B . 批评了袁绍的刚愎自用 C . 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意与惋惜 D . 赞扬了刘备的知人善任
二、非选择题
  • 11.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成皋之战、昆阳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有名的大战,都是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

    ——摘编自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材料二:数百年来,历史学界对于“赤壁之战”发生的地点问题多有争论,诸说并起,被传媒称为“新赤壁大战”。根据诸说认定的湖北省各个不同地点进行统计,至少有七种“赤壁说”:蒲圻说、黄州说、钟祥说、武昌说、汉阳说、汉川说、嘉鱼说。从现当代观点来看,争论的焦点在蒲圻说和嘉鱼说之间。

    1. (1) 在上述“有名的大战”中,弱者战胜强者的共同策略是什么?在“赤壁之战”中,强者是指哪一方?弱者是怎样战胜强者的?
    2. (2) 赤壁之战发生的地点在今天的哪一省份?目前,“新赤壁大战”的焦点是

      围绕哪两个地点的争论?历史学界对“赤壁之战”发生的地点争论不休的原因是什么?

    3. (3) 从赤壁之战中,你能吸取到什么经验教训?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