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物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实验初中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九年...

更新时间:2023-11-14 浏览次数:31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4分)
  • 1. (2017八下·长春期末) 如图所示的工具中,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
    A . 钢丝钳 B . 起子 C . 羊角锤 D . 镊子
  • 2. (2016·泰州) 根据如图所示的几个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女孩搬起一个箱子,女孩对箱子做了功 B . 司机费了很大的力也未能推动汽车,但司机对汽车做了功 C . 吊车吊着货物水平移动一段距离,吊车对货物做了功 D . 足球被踢出后在草地上滚动的过程中,运动员对足球做了功
  • 3. (2019八下·大庆期末) 用四只完全相同的滑轮组成如图所示的甲、乙两个滑轮组,把相同的物体匀速提升相同的高度.若用η、η表示甲、乙两滑轮组的机械效率,W、W表示拉力所做的功(不计绳重与摩擦),则(    )

    A . η , W=W B . η>η , W>W C . η<η , W<W D . η>η , W<W
  • 4. (2022九上·句容月考) 登楼梯比赛时,某同学从底楼匀速登上五楼,共用了15s,该同学登楼时克服重力做功的功率最接近于(  )
    A . 500W B . 100W C . 50W D . 10W
  • 5. 如图一均匀杠杆A处挂2个钩码,B处挂1个钩码,杠杆恰好平衡,若钩码质量均为50g,在A、B两处再各加二个钩码,那么( )

    A . 杠杆仍平衡 B . 杠杆右边向下倾 C . 杠杆左边向下倾 D . 无法确定杠杆是否平衡
  • 6.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物体做的功越多,则功率就越大 B . 越省力的机械,则功率越小 C . 在相同的时间内做的功越多,功率越大 D . 功率越大,则机械效率越大
  • 7. (2021九上·苏州月考) 如图一根细绳上端固定,下端系一金属小球,制成一个单摆。现将小球拉到离地面50cm高的位置A后静止释放,小球摆到右侧最高点C,C点离地面高度为40cm,随后小球由C点再次摆到左侧最高点D(D点未标出),则D点离地面的高度可能是(   )

    A . 40cm B . 35cm C . 30cm D . 25cm
  • 8. (2019·兰州) 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热量可以从内能少的物体传递到内能多的物体 B . 0℃的冰水混合物内能为零 C . 水的温度越高,所含热量越多 D . 冰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和内能均不变
  • 9. 将皮球从离地某一高度O点处水平抛出,球落地后又弹起,它的部分运动轨迹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 皮球经过同一高度的A、B两点时动能相等 B . 皮球第一次反弹后到达最高点P点时的速度为零 C . 皮球在D点时的机械能小于在C点时的机械能 D . 若将皮球表面涂黑,则会在地面M、N两点留下两个大小相等的黑色圆斑
  • 10. (2017九上·崇明期中) 如图所示,用大小相等的拉力F,分别沿光滑的斜面和粗糙的水平面拉木箱,在力的作用下移动的距离SAB=SCD , 比较两种情况下拉力F所做的功及其功率(   )

    A . AB段做功较多 B . CD段做功较多 C . AB段与CD段做的功一样多 D . AB段的功率比CD段的功率大
  • 11. (2021九上·姑苏月考) 如右图所示,作用在杠杆一端且始终与杠杆垂直的力F,将杠杆缓慢地由位置A拉至位置C,在这个过程中动力F将: ( )

    A . 变大 B . 变小 C . 不变 D . 先变大后变小
  • 12. (2021·云南) 如图甲所示,用动滑轮将正方体物块从装有水的容器底部缓慢匀速提起,拉力F随提升高度h变化的关系如图乙所示。物块完全离开水面后,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为87.5%,绳重和摩擦忽略不计,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 . 物块的边长为0.6m B . 动滑轮重为300N C . 提升物块完全离开水面前,动滑轮的机械效率大于87.5% D . 将物块提升至上表面与水面相平的过程中拉力F做的功为1650J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 13. (2017九上·广州月考) 如图所示, 是起重机的吊臂,可绕 点转动.在距 远的 处吊有重 . 的物体.为保证吊臂在水平位置平衡,则绕过定滑轮斜向下的拉力 .将吊臂缓慢拉起,使用 . 点升高 的过程中,拉力变.(绳重、吊臂重、摩擦均不计)

  • 14. (2016·攀枝花)

    如图所示,木块放在水平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木块使其做直线运动,两次拉动木块得到的s﹣t图象分别是图乙中的图线①②,两次对应的弹簧测力计示数分别为F1、F2 , 两次拉力的功率分别为P1、P2 , 则F1F2 , P1P2(均选填“<”、“=”、或“>”)

  • 15. 杂技表演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如图所示为杂技“顶竿”表演,甲站在地面上,肩上顶着一根重为G1=50N的竖直竹竿,重为G2=550N的乙沿竹竿匀速上爬4m,然后甲顶着乙在水平地面上缓慢直立行走2m。求在此过程中:摩擦力对乙所做的功J,甲对竿和乙做的功J。

  • 16. 夏天,我们常常将饮料和冰块放在一起,制作“冰镇饮料”。这是因为饮料和冰块的不同,两者之间发生了,冰块的内能(增大、不变、减小),饮料的内能(增大、不变、减小)。 
  • 17. 现有30包大米,总质量为180kg。小明想尽快将它们搬上10m高处的库房。如图为小明可以提供的用于搬动物体的功率与被搬运物体质量之间的关系图象。由图分析可知,他为了尽可能快地将大米搬上库房,他每次应搬包。若每次下楼时间是上楼时间的一半,则他最快完成搬运任务并返回原地所用的时间为s.(g取10N/kg)

  • 18. 如图所示,有一根均匀铁棒,长为L,OA= , 重力G=600N,为了不使这根铁棒的B端下沉,所需外力F至少应为N;若F的方向不变,微微抬起这根铁棒的B端,所需外力F应为N。

  • 19. 如图所示,在一个金属罐的盖和底各开两个小洞,先将橡皮筋两端穿过盖和底的小洞并固定起来,再将小铁块用细绳绑在橡皮筋的中部,使小铁块悬于罐体内。做好后将罐子从不太陡的斜面滚下,罐子和小铁块的动能会转化为橡皮筋的。滚动一段时间后罐子停下来,然后再沿斜面反向向上滚动,则在罐子向上滚动的过程中其重力势能会(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在整个过程中,若不计摩擦等一切阻力,小铁块的机械能。(选填“守恒”、“不守恒”)

  • 20. 如图甲所示,水平地面上的一物体,受到方向不变的水平推力F的作用,F的大小与时间t的关系和物体的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乙所示,由图像可知,在0~2s内,物体受到的推力做的功为J,在4~6s内,物体受到的推力做功的功率为W。

  • 21. (2021九上·苏州月考) 斜面长5m,高1m,把重为5000N的物体匀速地推向斜面顶端,若斜面是光滑的,则推力为N;如果斜面不光滑,所用推力为1250N,则斜面的机械效率为。利用斜面所做的额外功为J,物体受到斜面对它的摩擦力为N。

  • 22. 如图所示,在测定杠杆机械效率的实验中,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挂在均匀杠杆OB上的物块缓慢上升至虚线位置,测力计竖直移动的距离s为0.2m,物块重G为1.5N,物块上升的高度h为0.3m,则杠杆的机械效率为%。使用杠杆提升物块的过程中,杠杆重力为N。(不计整个机械的摩擦)

三、作图题(每题2分,共6分)
四、计算题(26题4分,27题6分,共10分)
  • 26. 一辆在水平路面上沿直线匀速行驶的货车,行驶时所受的阻力始终为车总重的0.1倍,货车(含驾驶员)空载时重为2.5×104N。求:
    1. (1) 货车以10m/s的速度空载匀速行驶时,10s内货车牵引力做的功;
    2. (2) 牵引力做功的功率。
  • 27. (2020·南通) 如图,塔式起重机上的滑轮组将重为1.2 104N的重物匀速吊起2m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g取10N/kg。

    1. (1) 求提升重物做的有用功;
    2. (2) 求绳端的拉力;
    3. (3) 若动滑轮的质量为40kg,求克服摩擦和钢丝绳重所做的功。
五、实验探究题(28题5分,29题11分,30题6分,31题10分,32题3分,共35分)
  • 28. 如图所示是“探究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

    1. (1) 实验中是通过观察的大小,来判断小球动能的大小,这种方法在物理学上称为(选填“控制变量法”或“转换法”).
    2. (2) 当研究动能的大小与速度的关系时,应该选用质量的两个小球从斜面上高度由静止滚下(两空均选填“相同”或“不同”).
    3. (3) 若某小球由静止开始从粗糙程度不变的斜面顶端滚落到水平面,以水平面为参考平面,其在顶端时候的重力势能为10J,进入水平面瞬间的动能为9.8J,则在斜面中点的时机械能为J.(不计空气阻力)
  • 29. (2021九上·姑苏月考) 小明同学用如图所示的斜面来探究斜面的省力情况、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倾斜程度之间的关系,他首先测出木块重,然后用弹簧测力计沿斜面拉动木块,调节斜面倾斜角度的大小多次测量,得到下表所示的数据:

    实验次数

    斜面倾角θ

    木块重G/N

    斜面高h/m

    斜面长s/m

    拉力F/N

    有用功W/J

    总功W/J

    机械效率η/%

    1

    15°

    10

    0.1

    0.4

    3.6

    2

    30°

    10

    0.2

    0.4

    3

    15°

    20

    0.1

    0.4

    7.2

    1. (1) 实验中,小明的拉力方向应与斜面,拉着木块做运动;
    2. (2) 当斜面倾斜角为30度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所示,则此时拉力F=N;
    3. (3) 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出结论:使用斜面力,但距离(选填“省”或“费”),使用机械(能/不能)省功;
    4. (4) 通过对比实验的数据(选填实验次数),可以得出的探究结论是:其他条件相同时,斜面倾斜角度越大,斜面的机械效率越(选填“高”或“低”);
    5. (5) 若想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与物重的关系,则要保持不变,斜面的粗糙程度不变,只改变物重。通过对比实验的数据(选填实验次数),得出的结论是对于同一斜面,机械效率与所拉物体的重力。(有关/无关)
  • 30. 小明在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所用装置如图所示,实验中每个钩码重2N,测得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物理量

    实验次数

    钩码总重G/N

    钩码上升的高度h/m

    测力计示数F/N

    测力计移动距离s/m

    机械效率/η

    1

    4

    0.1

    1.8

    0.3

     

    2

    6

    0.1

    2.4

    0.3

    83%

    3

    4

    0.1

    1.4

    0.5

    57%

    4

    4

    0.2

    1.4

    1.0

    57%

    1. (1) 在实验中,测绳端拉力F时,应沿竖直方向尽量拉动弹簧测力计,且在拉动过程中读数。
    2. (2) 第1次实验测得的机械效率为。(结果保留整数)
    3. (3)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第4次实验是用图做的。[(a)/(b)/(c)]
    4. (4) 分析第1、2次实验数据可知:使用同一滑轮组,可以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分析第1、3次实验数据可知:影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是
    5. (5) 分析第次实验数据可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物体被提升的高度无关。
  • 31. 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

    1. (1) 在做实验前,杠杆静止在如图甲所示的位置,此时杠杆(选填“平衡”或“不平衡”)。下一步的操作应该将图甲右边的平衡螺母向(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是为了在实验中
    2. (2) 保持图丙中左边钩码的个数和位置不变,在右端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下拉杠杆。弹簧测力计从B点向支点O移动过程中(未到O点),杠杆始终保持水平平衡,大致可以反映拉力F的大小随它的力臂l变化的关系的是:

    3. (3) 如丙图所示,当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1 , 将弹簧测力计斜向左拉,杠杆在水平位时平衡时,其示数F2F1(选项“>”、“=”或“<”)。
    4. (4) 另一小组的小红在实验中将弹簧测力计的拉环挂在杠杆右端,用力向下拉挂钩,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进行多次实验发现都不能满足杠杆平衡条件,原因是
    5. (5) 如图是小明同学三次实验的情景,实验时所用的每个钩码重0.5N,杠杆上每一格长5cm,部分实验数据已记录在下表中。

      实验次数

      动力F1/N

      动力臂L1/cm

      阻力F2/N

      阻力臂L2/cm

      1

      1.5

      10

      1

      A

      2

      1

      20

      B

      10

      3

      1

      20

      1.5

      10

      请将表格中的实验数据补充完整,A:,B:

    6. (6) 小明的第3次实验存在错误,其错误是
    7. (7) 小红调节杠杆平衡后,在杠杆的两端挂上钩码,杠杆的状态如图乙所示,为此,小红又调节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重新回到水平平衡位置.然后正确记录下钩码重,动力臂OA和阻力臂OB的值。分析实验致据后发现得不到教材中的“杠杆的平衡条件”小红的哪一步操作导致了实验结果与教材中的结论不一样?答 

  • 32. 如图,小芳设想利用升降台让球越弹越高。将球从M点竖直向下以某速度抛出,球经静止在位置A的台面反弹后,到达的最高点为N。经台面反弹后上升过程球的动能(选填“增大”“不变”“减小”),N 比M高(选填“可能”“不可能”)。球从N点下降时,台面己升至合适的位置b并保持静止,球再次经反弹后,到达的最高点P比N高(选填“可能”“不可能”)。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