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24年中考历史复习之中考真题随堂测(14)

更新时间:2023-10-18 浏览次数:52 类型:一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2023·镇江) 毛泽东说:“历史走到今天,总算出现一次和平民主的机会,我们不能放弃这个机会。重庆是刀山火海,我也得去啊!”这表明他赴重庆谈判是为了( ) 
    A . 争取国内和平民主 B . 实现全民族共同抗日 C . 达成国共第二次合作 D . 商讨成立人民政权
  • 2. (2023·潍坊) 国民党败退台湾时,第一届中央研究院81位院士中,有60人选择留在了大陆。这表明( )
    A . 国民党政权失去民心 B . 民主党派拥护新政权 C . 新中国建设百废待兴 D . 社会主义是人心所向
  • 3. (2023·莱芜) “旌旗南指大江边,不尽洪流涌上天。直下金陵澄六合,万方争颂换人间”。陈毅创作该诗的历史背景是( )
    A . 辽沈战役的胜利 B . 淮海战役的胜利 C . 平津战役的胜利 D . 渡江战役的胜利
  • 4. (2023·长春) 1947年,中共中央决定,将农村中全部土地、山林等,以乡或村为单位进行平均分配。这反映了当时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是(  )
    A . 均田免赋 B . 减租减息 C . 耕者有其田 D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5. (2023·益阳) 以下是人民解放战争进程示意图,①处应该填写( )                                                                                                            

    争取和平

    战略防御

    战略进攻

    战略决战

    胜利

    重庆谈判

    转战陕北

    跃进大别山

    渡江战役

    A . 孟良崮战役 B . 展开运动战 C . 三大战役 D . 北平和平解放
  • 6. (2023·张家界)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狮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 南京解放 B . 挺进大别山 C . 百团大战 D . 淞沪会战
  • 7. (2023·株洲) 下图所示战役的作用是( )

     

    A . 解放东北全境 B .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C . 南京解放,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D . 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 8. (2023·内江) 1947年3月后,彭德怀指挥西北野战军采取“蘑菇战术”,先后取得了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这一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 )
    A . 持久作战 B . 囚笼政策 C . 重点进攻 D . 全面进攻
  • 9. (2023·东营) 1945年8月,毛泽东应蒋介石邀请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经过谈判,国共双方( )
    A . 签订了“双十协定” B . 进行了军队整编 C . 公布了国共合作宣言 D . 建立了联合政府
  • 10. (2023·深圳) 彭德怀在挺进大别山时说:“我们吸引的敌人越多,其他战区的兄弟部队和包围圈就更加顺利。”这体现了(  )
    A . 振奋抗日信心 B . 消灭国军主力 C . 牵制敌军部队 D . 进攻长江以南
  • 11. (2023·哈尔滨) 毛泽东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中写到“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该诗句再现的军事行动是( )
    A . 淞沪会战 B . 百团大战 C . 淮海战役 D . 渡江战役
  • 12. (2023·黑龙江) 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此战役是( )
    A . 辽沈战役 B . 淮海战役 C . 平津战役 D . 渡江战役
  • 13. (2023·天门) 董存瑞(1929-1948),1945年7月参加八路军。1948年5月25日,参加隆化战斗,身为爆破组长的他率领全班连续炸掉4座炮楼、5座碉堡。部队在冲锋时遇到一座隐蔽的桥型暗堡中的机枪猛烈火力的封锁。他抱着炸药包冲到桥下,发现无处安置炸药,而总攻时间已到,于是毅然托起炸药包抵住桥身炸毁暗堡,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道路。英雄董存瑞牺牲于( )
    A . 国民大革命时期 B . 土地革命时期 C . 抗日战争时期 D . 解放战争时期
  • 14. (2023·新疆) 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这让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进一步认识到( )
    A . 国民党统治陷于孤立的状态 B . 中国共产党是他们利益的坚决维护者 C . 中国即将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D . 解放战争即将进入夺取全国胜利阶段
  • 15. (2023·赤峰) 根据《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分析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其中正确的是( )                                                                                                                                        

    民工

    担架

    大小车

    牲畜

    筹粮

    挑子

    船只

    543万人

    30.5万副

    88万辆

    76.7万头

    48万吨

    20.6万副

    8500只

    A . 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B . 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 C . 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 D . 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
  • 16. (2023·齐齐哈尔) 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其中,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的是( ) 
    A . 孟良崮战役的胜利 B . 辽沈战役的胜利 C . 淮海战役的胜利 D . 平津战役的胜利
  • 17. (2023·广西) 自1947年10月《中国土地法大纲》公布到1948年底,在解放区约有1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这有利于( )
    A .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B . 工农红军胜利会师 C . 重庆谈判顺利进行 D . 解放战争走向胜利
  • 18. (2023·衡阳)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过:“蒋介石两个拳头指蒋发动的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说的“插上一刀”指的是( )
    A . 千里挺进大别山 B . 百万雄狮过大江 C . 关门打狗锁锦州 D . 蘑菇战术胜陕北
  • 19. (2023·滨州) 1946年7月-1948年12月,渤海区(涉及现山东省滨州市、东营市、潍坊市、淄博市、济南市、德州市、河北省沧州市和天津市南部部分县区)共出动支前民工1296685人(次),运送到前线的军粮1.35亿公斤。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 )
    A . 国民党发动内战的背景 B . 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C . 人民解放军的军事策略 D . 三大战役胜利的影响
  • 20. (2023·怀化) 1948年9月-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先后发动了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其中解放东北全境的战役是(    )
    A . 辽沈战役 B . 淮海战役 C . 平津战役 D . 渡江战役
  • 21. (2023·苏州) 下图是1949年4月27日民盟苏州支部印发的《光明报·号外》(部分)。据此可知(    )

    A . 解放区完成土改农民踊跃参军 B . 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解放苏州 C . 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取得胜利 D . 江南地区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 22. (2023·扬州) 有学者在1946年9月写到:中国共产党正在试验用不同方法将土地返还给耕者,为制订一部总的土地法做前期准备。这部土地法是(    )
    A . 《天朝田亩制度》 B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 . 《中国土地法大纲》 D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二、材料分析题
  • 23. (2023·鄂州)  从国共内战全面爆发到新中国成立,时隔仅有三年零三个月。如此之快的转变,无论是共产党、国民党,还是国际社会,都没有预料到。

    材料一 1947年在晋冀鲁豫解放区华北大学任教的美国人韩丁,在观察了土改后的农村社会后说:“中国革命创造了一整套新的词汇,其中一个重要的词就是“翻身”。……对于全国几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来说,这意味着站起来,打碎地主的枷锁,获得土地、牲畜、农具和房屋,但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意味着进入一个新世界。”

    材料二 美国学者易劳逸在分析了国共两党的农村政策后讲:“国民党在农村的失败——当局无能力保证农民的土地、安全和食物——极大地削弱了农民对政府的尊敬。这就意味着政府正失去合法性。沉重而频繁征收的苛捐杂税、腐败、绝大部分官员所显示出来的倾向地主阶级反对佃农的偏见,所有这些都削弱了政府的权威和主张合法行动的传统的社会价值。结果,农民们不是非难,就是躲避征税和征兵官员。”

    材料三 解放战争期间流行于解放区的民谣:“最后一碗米饭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制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

    抗战胜利以后流行于国统区的民谣:“盼中央,望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想老蒋,盼老蒋,老蒋来了米面涨。”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谢春涛《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材料四 “今天是中华民国诞生三十八年纪念日,又是元旦,我们住在首都南京,已临着兵火的边缘。……共军除军事威胁外,更扩大其心战与传统之攻势。一般丧失斗志的将领及寡廉鲜耻的官僚政客,或准备逃亡避祸,或准备靠拢投降,或传播共党“和谈”烟幕。”

    ——蒋经国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 (1) 据以上材料,分析中国共产党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2. (2) 不同的史料具有不同的历史价值。对于分析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同学认为材料一更有价值,有同学认为材料三更有价值。你认为这两则材料中,哪一则材料更有价值呢?试加以说明。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