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14 背影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背 影》练习题

更新时间:2023-10-26 浏览次数:28 类型:同步测试
一、 积累与运用
  •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 使(chāi)     簌(sù)      马(guà) B . 唐(túi)      空(kūi)      事(sāng) C . (tiè)      夫(jiǎo)     干(shì) D . (guàng)   子(bǎng)    举(zhù)
  •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悲哀    哀弱    嘱拖    诸多 B . 惨淡    踪迹    栅栏    钩留 C . 晶萤    交御    奔丧    旅馆 D . 亏空    赋闲    谋事    踌躇
  • 3. 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空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临别之际,母亲    儿子出门在外要照顾好自己。

    ②因为终极目的的不同,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落伍,有人落荒,有人     , 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行进,则越到后来,这队伍也就越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

    ③他要去南方的主意已经定了,但有些琐碎的事情没有处理妥当,所以 不前 

    A . 嘱咐 颓废 犹豫 B . 吩咐 颓废 踌躇 C . 嘱咐 颓唐 踌躇 D . 吩咐 颓唐 犹豫
  • 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 真是祸不单行 , 他才刚失业,妻子也转岗了。 B . 元宵佳节,我们一家人津津乐道地谈论着晚会的精彩节目,共享天伦之乐。 C . 阵阵秋风,吹得落叶簌簌而下,更使人触目伤怀 , 平添萧瑟之感。 D . 昨天看的《南京大屠杀》专题片,至今仍然让人情郁于中
  • 5. 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变卖典(财物)     干(擦) B . 提笔(筷子)                 触目伤怀(心) C . 琐屑(细小而琐碎的事)        家中光景(时光) D . 颓唐(失败的样子)               不能自(控制)
  • 6. 对下列句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表现对“我”当时不理解父亲的自责) B .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表现了父子相互体谅和照顾,尤其是父亲对儿子的深切关怀) C .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父亲想替儿子做的事已做到了,尽管人很累,但他心里觉得踏实) D . 进去吧,里边没人。(与上文的“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相呼应,表现父亲对社会世态的不满和无奈)
  • 7. 判断下列关于《 背影 》说法的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 (1) 本文共四次写背影,首尾两次详写,中间略写。      (  )
    2. (2) 本文表面上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实则以“背影”为主线贯串全文。(  )
    3. (3) 本文将父亲晚境的颓唐、心情的忧郁、爱子的真情都浓缩在“背影”上,留给读者自由想象的天地。(  )
    4. (4) 本文写父子相爱相怜的感情真挚动人,但这种感情中渗透着淡淡的哀愁。(  )
二、课内阅读
  • 8.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 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 (1) 作者着重从哪些方面描写了父亲的背影?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2. (2)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句中的“再”能否删去?为什么?
    3. (3) 本文对父亲的外貌描写是“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 (4) 选段中两次写到“我”流泪,你是怎样理解的?
三、类文迁移
  • 9.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海上的父亲

    虞 燕

        父亲每每回家,都携一身淡淡的海腥味。他从来不会在家逗留很久,船才是他漂浮的陆地。父亲眼前,大海浩瀚无边,深广动荡。

        那艘木帆船,是父亲海员生涯的起始站。木帆船凭风行驶,靠岸时间难以估算。比起身体遭受的痛苦,精神上的绝望更易令人崩溃——四顾之下,大海茫茫,帆船在浪里翻腾,食物在胃里翻腾,跪在甲板上连黄色的胆汁都吐尽了,停泊却遥遥无期。吐到几乎瘫软也得顾及船员们的一日三餐。木帆船的厨房设在船舱底部,父亲一点一点地挪过去,船颠簸,脚无力,手颤抖,他强忍身体的极度不 适,淘米、洗菜、生火,实在受不住就蹲下来,靠在灶旁缓一缓,或喝下一碗凉水等待新一轮的呕吐。吐完再喝,喝了又吐,如此循环。

    父亲跟我聊起这些时,一脸的云淡风轻,他说这是每个海员的必经之路,晕着晕着就晕出头了,一般熬过一年就不晕了。也因为有这样一位海上的父亲,我跟弟弟从小的物质条件算是相对优越的。小岛闭塞,交通不便,父亲带回来的东西,都是那么稀奇。

        荔枝最不易保存,却是我的最爱。父亲每次去海南就会多买一些,装进篮子,挂在通风的地方。到家需行驶一周甚至更长时间。他每天仔细地查看、翻动荔枝,捡“流泪”了的吃掉,将还新鲜的留着,几斤荔枝到家后往往只剩十来颗。看一双儿女吃得咂嘴弄唇,父亲不住叹气:要是多一些就 好了。

        父亲走出木帆船的厨房,是3年之后了。其时,木帆船已老旧,父亲被调到了机帆船,锚泊系岸、海面瞭望、开舱关舱、手动掌舵、柴油机维护等,他早做得得心应手。船上经常会为争取时间连夜装货卸货,寒冷的冬夜,父亲和其他船员奋战在摇摆不定的甲板上,一夜下来,他们原本古铜色的脸被海水、雨水泡白了,皱皱的,像糊上去一层纸。脱掉雨衣后,一拳头打在身上时,衣服上就会滴  下水。

    那是父亲海员生涯里的第一次生死历险。夜里11点多,父亲刚要起来换班,突然听到一声天震地骇的“砰”,同时,整只船像被点着的鞭炮似的蹦了起来。父亲的脑袋嗡嗡作响,五脏六腑都像是要跳脱他的躯体。触礁了!他在第一时间冲了出去。船体破裂,过不了多久,海水将汹涌而入,将他们卷入巨腹。船长紧急下令,把船上能漂浮的东西全部绑在一起制成了临时“竹筏”,大伙儿紧张忙乱到来不及恐惧。

        待安全转移到“竹筏”上,等待救援的父亲才感到后怕。环顾四周,大海浩渺,黑得像涂了重墨,望不到一星半点的灯火。彼时正值正月,带着腥咸味的海风凌厉地抽打着他们的躯体,父亲的额头却不停地冒汗。时间一点点过去,他的绝望越来越深。老船员们不断地给他打气:一定要牢牢抓住“竹筏”,只要有一丝生的希望就绝不放弃。幸运的是,天亮时,有一支捕捞队刚好经过这片海域,救起了他们。

        多年后,父亲早已被各种大大小小的惊险事故磨炼得处变不惊,而对于留守岛上的人,担惊受怕却从未停止,每到台风天,母亲都会面色凝重地坐在收音机前听天气预报。我跟弟弟敛声屏气,每一个字都似渔网上的铁坠子,拖着我们的心往下沉。直等到那来自茫茫大海的信息反馈,我们才在一次次的确认中获得慰藉和力量。

     我见过父亲在陆上生活的百无聊赖和郁郁寡欢。父亲所在的那艘2 600吨的大货船,货舱高四五米,进出都必须爬梯子。几次爬进爬出后,不知道是不是体力不支,父亲竟一个趔趄滑倒于货舱底部,导致手臂骨折,被送上岸休养。待在家的父亲看起来羸弱而颓废,埋头从房间走到院子,又从院子回到房间,一天无数次。他三番五次打电话给同事问船到哪了,卸货是否顺利,什么时候返航。他像条不小心被冲上岸的鱼,局促、焦躁、魂不守舍,等待再次回到海里的过程是那么煎熬。

        就休息了一个航次,还未痊愈的父亲便急吼吼地赶回船上。母亲望着他的背影咬牙道:“这下做人踏实了。”我时常想起那个画面:水手长父亲右手提起撇缆头来回摆动,顺势带动缆头做45度旋转,旋转2到3圈后,利用转腰、挺胸、抡臂等连贯动作,将撇缆头瞬时撇出,不偏不倚正中岸上的桩墩。船平稳靠岸。父亲身后,大海浩瀚无际,寂然无声。

    ——《读者》,有删改

    1. (1) 海上生活磨炼了父亲,成就了父亲。请结合全文概括父亲的海上生活经历。
    2. (2) 按要求赏析下面的语句。

      ①每到台风天,母亲都会面色凝重地坐在收音机前听天气预报。我跟弟弟敛声屏气,每一个字都似渔网上的铁坠子,拖着我们的心往下沉。(从修辞角度赏析)

      ②水手长父亲右手提起撇缆头来回摆动,顺势带动缆头做45度旋转,旋转2到3圈后,利用转腰、挺胸、抡臂等连贯动作,将撇缆头瞬时撇出 , 不偏不倚正中岸上的桩墩。(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3. (3)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开头和结尾两处写景句有什么作用。
    4. (4) 阅读全文,请围绕“船”一词,参照示例,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示例:荔枝——一颗颗荔枝,一路上的小心翻动,看儿女贪吃时的不住叹气,都承载着父亲对子女细致深切的爱。

  • 10.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爱不矮小

    ①一次发现自己个子矮,是在她12岁那年。

    ②“六一”前夕,学校照例要举办一台联欢会。选节目那天,她哭着回了家。老师把她在几个女孩子之间换来换去之后,无奈又失望地摇摇头。比同班的女孩子矮了半头的她站在舞蹈队伍里显得极不协调,伙伴们已长成婷婷的天鹅,而她依然是只瘦弱的小鸟。

    ③她哭着问妈妈,为什么别人都长高了,就她不长。妈妈没意识到落选的事对女儿的伤害,笑着摸了摸她的头说:“你要是随了妈就好了,谁让你随了你爸呢。”一旁的父亲局促地搓搓手,没有说话,转身走了。从那天起,她才注意到父亲竟是如此矮小。也是从那天起,她在心里怨上了父亲。

    ④那个不愉快的儿童节过后不久,她的小学时代结束了。曾经向往的中学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愉快。在这所小镇唯一的中学里,她和父亲经常被别人一同提起,因为父亲是这所学校的语文老师。有时,她正在操场上和同学快乐地打球,身边走过的老师或同学会说,她长得真像她父亲。这时,快乐会瞬间飞远。语文课上,她的作文被老师夸奖,同学们的羡慕和赞许会让她充满欢喜。下课后,老师夸她:“这丫头好文采,随你父亲。”最后这一句,让她心里的欢喜打了折扣。她挺挺娇小的身体,委屈着,为什么我要像父亲。

    ⑤蔷薇花开了落,落了开,她也花一样长得清纯,个子更显得玲珑娇小。她考进城里的大学后,除却离家的新鲜之外,还有个小小的快乐,那就是耳边不会再有人说她像父亲了。一日,她被同学从操场上叫回宿舍,是父亲来了。(A)他似乎并未察觉她的不快,笑着递给她两大包饼干,还有两本她喜爱的文学书。临走时,父亲又回头说:“丫头,记着吃饼干啊,每天都要吃。”她望着父亲矮小的背影怨着:“哪里没有卖饼干的?不要再给我送了。”

    ⑥假期回家。一进门父亲就问:“丫头,饼干吃完了吗?”说着又抱出几袋一样的饼干。“您就不知道换个牌子呀?干吗让我天天吃这个?”母亲望望父亲说:“丫头,你爸听朋友说有种赖氨酸饼干,孩子吃了能长高个,他就跑到城里四处找。这不,好容易才买到,立刻就给你送去了。”她的心里倏地疼了一下。(B)以后的日子里,她吃着父亲送来的饼干,打着球,似乎真的长高了一些,婷婷的,像一株春日里的翠竹。

    ⑦又是蔷薇花满院飘香的季节,她带回一个高大俊朗的男孩。忙忙碌碌的父亲在男孩的身边显得更加矮小,可父亲脸上的欢喜就像阳光下的蔷薇花,笑盈盈地开满了小小的院子。

    ⑧黄昏,她送男孩出门。男孩很认真地对她说:“你爸真好。他对我说,我把女儿交给你,以后你们如果吵架了,你可以怨她懒,可以说她娇气,但是,你永远都不许嫌她矮。”

    瞬间,她的泪扑簌簌地挂满了脸颊。莹莹的泪光中回望,缤纷绚烂的蔷薇花旁,父亲的身影被一抹夕阳拉得修长……

    1. (1) 请以时间为序,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六一”前夕,她因身材矮而落选班舞蹈队,从此怨上了父亲。

      中学时期,她经常被别人提起长得真像她父亲,对父亲的埋怨累积在心里。

    2. (2) 结合语境,请从文中A、B两句中任选一句,品味句中两个“似乎”的含义。
    3. (3) 第⑨段的画线句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请根据上下文揣摩“她”此刻的心理活动,用第一人称写出来。
    4. (4) 文中多次出现“蔷薇花”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
四、 片段写作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