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2023年中考历史二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3-10-20 浏览次数:20 类型:中考模拟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 1. 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研究离不开史料。下列选项对研究秦朝历史可信度最高的是( )
    A . 《里耶秦简》 B . 孟姜女哭长城 C . 电视剧《秦始皇》 D . 《资治通鉴》的记载
  • 2. “沿着古丝绸之路,中国将丝绸、瓷器、漆器、铁器传到西方,……佛教、伊斯兰教及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也由此传向世界。”这说明丝绸之路促进了( )
    A . 大一统局面形成 B . 中外文明的交流 C . 民族交融的加强 D . 经济重心的南移
  • 3. 如图是位于济南贡院墙根街的“状元墙”,从中可以看到“古代高考”的影子。与“状元墙”相关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

    A . 分封制 B . 郡县制 C . 科举制 D . 行省制
  • 4. 史书中记载:“开元初,四方丰稔,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上述材料描述的盛世局面是( )
    A . 文景之治 B . 光武中兴 C . 贞观之治 D . 开元盛世
  • 5. (2023七下·高州期末) 《中国通史》中记载:“提倡文人政治,严禁武人干政,其目的在痛纠唐末五代武人乱国的弊病。”该材料反映出宋朝的政治特点是( )
    A . 外戚专权 B . 藩镇割据 C . 重文轻武 D . 武将专权
  • 6. 史书记载12世纪的蒙古“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结束这一局面、建立蒙古政权的历史人物是( )
    A . 耶律阿保机 B . 阿骨打 C . 成吉思汗 D . 忽必烈
  • 7. 下表是1661-1766年耕地面积的数据统计。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代

    耕地面积(顷)

    顺治十八年(1661年)

    5493576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6078430

    雍正二年(1724年)

    6837914

    乾隆三十一(1766年)

    7414495

    A . 筒车、曲辕犁的出现 B . 占城稻的引进 C . 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 D . 统治者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 8. 有这样一副对联:“爱国名将,百战不败扫平倭寇之患。民族英雄,八方敬重流传不朽名著。”对联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 岳飞抗金 B . 文天祥抗元 C . 戚继光抗倭 D . 郑成功收复台湾
  • 9. (2020七下·高新期末) “王麻子剪刀”是享誉海内外的中华老字号,其生产技术曾在“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中被详细介绍。该书是(    )
    A . 《齐民要术》 B . 《天工开物》 C . 《本草纲目》 D . 《农政全书》
  • 10. 钱穆先生评价太平天国道:“他们对下层民众,想推行均田制度,粗浅一些的社会主义,大抵他们是有此想法的。”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有力证据是( )
    A . 《海国图志》 B . 《天朝田亩制度》 C . 《天演论》 D . 《资政新篇》
  • 11. (2021·长沙模拟) 120年前,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110年前,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这里的“辛丑”“辛亥”运用的是哪一纪年法(    )
    A .   年号纪年法 B . 天干地支纪年法 C . 公元纪年法 D . 民国纪年法
  • 12. (2022·贺州) 贺州市某中学八年级历史兴趣学习小组开展一次以“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长征故事”为主题的演讲活动。同学们选择的主题材料应是(    )
    A . 北京学生爱国宣传活动 B . 北伐先锋第四军独立团 C . 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D . 四渡赤水与过雪山草地
  • 13. (2023八下·太湖期中) 罗伯特·奥古斯德在《有限战争》中写道:“当中国变成第一个在重要战役中取得打败西方军队胜利的国家时,似乎一夜之间,中国便跃进为世界强国之列。”这说明抗美援朝战争(   )
    A . 使中国赢得了民族独立 B . 打破了美国对中国的封锁包围 C . 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 . 动摇了美国的世界霸权地位
  • 14. (2022·株洲) 学校组织学生到某纪念馆进行研学旅行,解说员深情地说:“他被誉为解放军好战士;他走到哪里好事就做到哪里;毛泽东曾题词向他学习。”“他”是(    )
    A . 焦裕禄 B . 雷锋 C . 王进喜 D . 孔繁森
  • 15. 周恩来在新中国外交部成立大会上说:“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要认清帝国主义本质,要有独立的精神,要争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这反映了新中国外交坚持( )
    A . 独立自主 B . 互惠互利 C . 大国外交 D . 合作共赢
  • 16. 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对史实客观地认识和评判。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 .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 . 1970年,我国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D . “两弹一星”的成功,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
  • 17. 如图是某个帝国发展的时空定位。据此判断这个帝国是( ) 

    A . 亚历山大帝国 B . 罗马帝国 C . 拜占庭帝国 D . 阿拉伯帝国
  • 18. “城市的商品经济对封建制度起着瓦解作用。市民阶层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近代资产阶级的前身。”这段文字描述了中古西欧城市兴起的( )
    A . 背景 B . 过程 C . 内容 D . 意义
  • 19. 俄国诗人普希金形象地给彼得一世改革以高度评价,说它“让俄罗斯腾空而起”。下列说法与其相关的是( )
    A . 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B . 废除了农奴制 C . 维护了国家统一 D . 走上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
  • 20. “19世纪末20世纪初,……殖民地的竞争转而又促成了互相冲突的联盟体系的形成;这些联盟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战争的到来。”材料中的“联盟体系”包括下列( )
    A . 三国同盟 B . 国际联盟 C . 北约 D . 欧盟
  • 21. “从经济上来看,它表现为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政治上来看,它又表现为一个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从对外关系上来看,它又是集中了严重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沙文主义和专制主义即封建农奴主式的作风于一体的大国强权体制。”与这段话相符合的选项是( )
    A . 新经济政策 B . 苏联模式 C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 . 苏维埃政权
  • 22. 20世纪30年代,美国为了拯救市场,唯一的办法居然是“终止市场”,但“终止市场”不是“消灭市场”,需要的是一种能够“控制”市场的权力,而执行这种权力的恰恰是国家。据此可以看出,这种变化给美国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
    A . 改善了贫苦人民的生活 B . 根本上消除了经济危机 C . 建立起法西斯专政 D . 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 23. 1943年,好莱坞拍摄了一些歌颂苏联的电影,比如《光荣的日子》《出使莫斯科》等。1948年,苏联对美国的威胁成为好莱坞电影的重要主题之一,这类影片有《铁幕背后》《红色威胁》等。与这一时期电影主题转变相关的政治背景是( )
    A . 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B . 联合国成立 C .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D .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 2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下列史实体现的是( )
     
    A . 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 B .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C . 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D .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 25. (2022·滨州) 使用大规模在线数据库的电子邮件系统、互联网大大增强了公司进行国际化经营的能力。现代全球生产和物流运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全球定位系统。此段文字旨在论证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因素是(   )
    A . 多极化趋势加强 B . 跨国公司的发展 C . 信息技术的发展 D .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0分)
  •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 (1)  上述图片是战国时期一次重大改革的历史见证,请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事件

    1848年

    《共产党宣言》发表

    1917年

    俄国十月革命

    1919年

    五四运动

    1921年7月

    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7年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

    1927年10月

    毛泽东领导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935年

    遵义会议

    1940年

    百团大战

    1945年

    中共七大

    1949年4月

    渡江战役

    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阅读以上材料,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确定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逻辑通顺)

  •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纪念邮票

    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摘自《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材料二:如图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变化示意图》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新中国20世纪50年代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史实。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57年、1984年增长高点出现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 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思想基础

    从一方面看来,它是希腊罗马的古文艺和人生观的复活,是一种复生的运动;从其他方面看来,它却是欧洲近古文化的先锋,是一种文化的新诞生。

    ——摘编自陈衡哲《西洋史》

     

     

     

     

     

     

    经济基础

     

    资本积累

    材料二:15至17世纪,由于欧洲水手探索世界海洋并建立起远洋贸易的航线,全球贸易和物种交流发展起来……农作物的移植和牲畜的传播改善了人类的营养状况,增加了东半球的人口……欧洲的航海探险、远洋贸易网络以及哥伦布交换使得世界各地区相互依存,推动了全球一体化进程。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下)》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欧洲走向近代在思想、经济、资本积累方面的体现。 
    2. (2)  根据材料二,归纳15至17世纪欧洲航海探险产生的世界影响。综合材料一、二,说明推动欧洲走向近代的根本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