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复习集训(材...

历史考试

更新时间:2023-10-11 浏览次数:43 类型:期中考试
一、材料分析题
  • 1. (2023·威远一模)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1. (1) 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位皇帝统治时期采取的措施?“统一文字”指的是什么书体?这一举措有什么历史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汉武帝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各采取了什么措施?此外,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王朝,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 2. (2023九上·云枫开学考)  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光辉历史,由分裂走向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是炎黄子孙共同的心愿。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一战中大败蚩尤。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材料二: 

    材料三:(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

    材料四:两汉时期,制定和实施统一的赋税徭役制度、统一的军事制度、统一的法律制度、统一的中央与地方行政体制、统一的选官任官制度、统一的学校教育制度。

    1. (1)  材料一中的“黄帝”“炎帝”是位于我国哪一大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炎黄部落联盟逐渐形成华夏族,因此后人尊称他们为什么?
    2. (2)  材料二所示西周地方上的行政制度是什么?材料二所示秦朝的行政制度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这一行政制度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的行政制度对国家发展产生的积极性影响。
    3. (3)  材料三中的“上”是指哪位历史人物?为了巩固统一,这位历史人物采用了哪些措施?(请至少列举两例)
    4. (4)  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汉武帝时在“行政体制”上建立了什么制度监视州部?
    5. (5)  通过以上问题的探究,请你总结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 3. (2023七上·榆树开学考) 历史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记录,历史就在我们身边。请结合下列发现历史的途径,回答问题。

    【遗址中的历史】

    【文物中的历史】

    【传说中的历史】

    材料一:“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遂禽杀蚩尤。”

    ——《史记•五帝本纪》

    材料二:“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濒,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

    ——《墨子•尚贤》

    材料三: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荒庭垂橘柚,古屋画龙蛇。云气生虚壁,江生走沙白。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

    ——《全唐诗•禹庙》

    【探究中的历史】

    1. (1) 结合图一回答元谋人在我国人类发展的历史中有着怎样的特殊地位?
    2. (2) 参观图二中的周口店遗址中我们可以了解古人类使用的生产工具是什么?
    3. (3) 图三文物被我国哪一原始居民使用过?图四是哪一原始居民制作的彩陶?图三和图四反映的原始居民已经进入了农耕时代,请你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4. (4) 材料一记述的是哪一场战役?材料二的内容记载了我国原始社会哪一种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请你列举几位通过该制度选出的部落联盟首领。
    5. (5) 材料三体现了禹的主要功绩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从大禹的事迹中可以看出他有哪些精神品质?
    6. (6) 通过探究我们可以知道,了解历史的途径有很多,请你再举出一例来。
  • 4. 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中国人民在艰苦的环境中,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工具说进步】 

     

     【食物话变迁】 

     

     【住房见发展】 

     材料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易经》 

    1. (1) 请指出它们分别是哪个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这些生产工具分别是采用什么方法制作的? 
    2. (2) 从图一到图二生产工具的变化反映了什么? 
    3. (3) 请各举出一例以种植水稻和粟为主要农作物的原始居民。 
    4. (4) 稻种和粟种的大量出土,说明了什么? 
    5. (5) 远古居民实现定居的原因有哪些? 
  • 5. 历史用一种巨大的力量让今人的梦想有了最具有价值的解释和支撑。历史总是会给予有为者最好的不谋而合。改革开放当下的中国,正沿着“丝绸之路”这一历史“名片”,走向世界拥抱世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丝绸之路 

     材料三 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皮毛、汗血马、瓜果以及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四 丝绸和香料从原料产地向西,运输到中亚、伊朗、阿拉伯和罗马帝国的消费者手里,罗马帝国生产的玻璃器皿、葡萄酒等也在丝绸之路上大量流动。佛教、印度教和基督教都通过丝绸之路吸引了远方的信教者。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等著《新全球史》 

    1. (1) 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目的是什么?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材料三体现了丝绸之路在交流方面的哪些特点? 
    3. (3)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丝绸之路的作用。 
    4. (4)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从中感悟出哪些“丝路精神”? 
  • 6. 分封制与西周王朝的兴衰关系密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初分封略表》 

    要封国
    首封对象
    姬姓贵族
    姬姓贵族
    姬姓贵族
    姬姓贵族
    功臣 先代贵族
    分封目的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武王灭商之后,分封了对周人比较温顺并在商朝人中有影响的微子启,以此来统治商的遗民。
                                                                                                                                                                                                                                                                                                                                                               

     材料二 “封建亲戚”的主要国家,大体就在黄河中下游的农耕文明区;其中鲁、卫、晋、燕这些姬姓封国势力最为强大,地处要冲,足以决定大局。 

     ——伊藤道治《中国古代王朝的形成》 

     材料三  

     材料四 

    1. (1) 结合材料一说明西周分封制的受封对象有哪些?周天子为什么要分封这些人为诸侯? 
    2. (2) 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中的信息,说明诸侯国对西周统治的巩固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3. (3) 材料四反映了哪一历史现象?这反映了春秋时期怎样的政治形势? 
  • 7.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是民族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灵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材料二 孟子认为“大丈夫”是人生的最高目标,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孟子所谓的“大丈夫”具备四种重要的德行,“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全力发展此“四端”,便会成为具有浩然之气的“大丈夫”。 

     ——摘编自《中国通史》 

     材料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不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材料四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1. (1) 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位著名思想家的什么政治主张? 
    2. (2) 材料二中,孟子认为“大丈夫”应具备怎样的道德品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孟子的政治主张。 
    3. (3) 概括材料三的观点。该观点是哪家学派的观点? 
    4. (4)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奠定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基础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是什么?据材料四,概括指出该局面出现的重要意义。 
  • 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商鞅之法……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

    ——毛泽东

    材料二: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商鞅方升……此外商鞅还规范了进位制度,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规定六尺为一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五十亩为一畦。

    ——维基百科

    材料三:商鞅一方面极力否认道德教化对人的劝导意义,主张唯有重刑才是禁奸止过的最好办法。另一方面又背离了罪刑相应的原则,主张轻罪重刑,甚至罪及无辜。他的这种重刑思想被其后的韩非继承并发展,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刑法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严刑峻罚、惩办威吓构成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刑法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给广大人民带来了许多苦难。

    ——《商鞅刑法思想及变法实践》

    1. (1) 材料一认为“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 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2. (2) 材料二反映了商鞅变法的一项重要措施,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概括这项措施的名称。在这项措施的基础上,秦灭六国后又实行了哪些有利于各地交流的经济文化措施?
    3. (3) 结合材料三,说明商鞅属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家?你如何看待他的“重刑”思想?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