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模拟卷(三)

历史考试

更新时间:2023-10-10 浏览次数:25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选题
  • 1. (2023八上·椒江开学考) 在谈到道光皇帝(1821﹣1850年在位)为什么把他的墓修筑得比其他帝王墓都要矮小时,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龚书铎教授说:是因为“在他手上打了败仗丢了土地( )
    A . 九龙司 B . 香港岛 C . 台湾 D . 辽东半岛
  • 2. (2023八上·椒江开学考)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林则徐爱国情怀的真实写照。下列历史事件与林则徐直接相关的是( )
    A . 虎门销烟 B . 三元里人民抗英义 C . 金田起义 D . 黄海大战
  • 3. (2023八下·西城期末) “它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它”指的是( )
    A . 洋务运动 B . 辛亥革命 C . 五四运动 D . 西安事变
  • 4. (2023·丰台二模)  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中指出近代文明的特征是“人权说”“生物进化论”“社会主义”,中国要实现向近代文明转变,关键在青年的觉悟和观念更新。为此,该杂志积极倡导( )
    A . “扶清灭洋” B . 变法图强 C . 三民主义 D . 民主、科学
  • 5. (2023·丰台二模)  明清时期,厦门一带的商人经常往来于江浙地区进行棉布贸易。英国在厦门开市通商后,物美价廉的洋布充斥当地,民间购买者增多,传统商路和手工纺织业开始衰落。以上材料可以用于说明( )
    A . 鸦片战争的影响 B . 英法联军的罪行 C . 甲午战争的背景 D . 八国联军的侵略
  • 6. 《中华文明史》写道:“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指戊戌变法运动( )
    A . 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 .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C . 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 D .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 7. 近年来,中国大学发展迅速,学校的学科设置也越来越合理,小吴同学学习了中国近代史之后,立志报考我国近代历史上最悠久的一所大学,这所学校应该是( )
    A . 清华大学 B . 北京大学 C . 山西大学 D . 复旦大学
  • 8. 戊戌变法是制度变革的一次尝试。许多维新人士创办报刊、宣传变法,传播维新思想,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此处说明变法必要性的人物是( )
    A . 康有为 B . 梁启超 C . 严复 D . 谭嗣同
  • 9. 5月28日,“湖湘文化十杰评选高峰论坛”在岳麓书院隆重举行。著名学者郑佳明表示,他个人最为钦服的湖湘历史文化名人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近代维新志士( )
    A . 黄兴 B . 左宗棠 C . 曾国藩 D . 谭嗣同
  • 10. 1902年2月,《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澳大利亚人)说过:“我们在‘暴乱’(指义和团运动)中并无所失。而事实上我们的威信大增,我们敢肯定地说,多少年来我们在北京或在中国的地位,从未像今天这样高。我们与清朝官员的联系从未像今天这样密切。”这是因为( )
    A . 清政府保证“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B . 凡中国人与英国人“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科罪人……发给管事官(即英国领事)照办” C . 清政府保证“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 D . 清政府同意外国军队驻扎北京到天津大沽铁路沿线
  • 11. (2023九上·开学考) 1926年12月5日,《中央局报告》记载:“这次北伐……尤其是江西方面,农民参战更为踊跃。如攻新喻(今新余)时,北伐军已不支,农民(约二百人)用土炮逐走敌人,北伐军遂得冲上;……攻入南昌,退出南昌,皆得农民之助力不小,不然北伐军之损失更大。”报告中的这段话旨在说明( ) 
    A . 北伐胜利进军到江西 B . 江西群众支援北伐 C . 北伐军打到长江流域 D . 北伐军的胜利进军
  • 12. (2023九上·开学考) 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而鸦片战争瓦解了中国的小农经济,打破了封建的自然经济,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这说明,鸦片战争( ) 
    A . 使中国完全丧失了国家主权 B . 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轨迹 C . 加深了中国对西方世界的了解 D . 便利了英商对华倾销商品
  • 13. (2023九上·开学考) “我们闹革命,光是跑来跑去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一个家,不然就很困难,有了这个家,就可以作为同敌人进行革命斗争的根据地。”毛泽东带领中国工农革命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军创建的第一个“家”是​( ) 
    A . 井冈山 B . 瑞金 C . 延安 D . 西柏坡
  • 14. (2023九上·福田开学考) 《北京学界全体宣言》中写道:“务望全国工商各界……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材料所指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
    A . 使中国开始了近代化的进程 B . 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 C . 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D . 取得了旧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 15. (2023九上·开学考) 毛泽东激昂豪迈地宣告:“从瑞金算起,十二个月零两天,共三百六十七天,战斗不超过三十五天,休息不超过六十五天,行军约二百六十七天,如果夜行军也计算在内,就不止二百六十七天,走过了赣、闽、粤、湘、黔、桂、滇、川、康、甘、陕共十一个省,这确实是一次远征!材料评述的是( ) 
    A . 国民革命军北伐 B . 工农红军战略转移 C .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 D . 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 16. (2023八上·滨州开学考) 恩格斯评价甲午中日战争时认为:“不管这次战争的直接后果如何, 有一点是必不可免 的:古老中国整个传统的经济体系将完全崩溃 ……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 欧化, 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 建筑铁路和工厂, 从而把那种可以养活这亿万人口的旧体 系完全摧毁。”恩格斯论述了甲午中日战争的( )

    A . 原因 B . 进程 C . 影响 D . 背景
  • 17. (2023八上·滨州开学考) 如下图是 1901 年美国杂志刊登的漫画《难以孵化的巨蛋》。与此同时八国联军统帅瓦 德西也提出: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这 反映当时西方列强认为( )
    A . “ 中国是一块肥肉, 不咽不快” B . “瓜分中国一事,实为下策” C . “ 中国是沉睡的狮子,不要吵醒” D .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 18. (2023八上·滨州开学考)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提到,“ 战败无可置疑地证明了满人无力应付时代的挑战, 自强运动那种表面的现代化,无法使江河日下的统治获得新生。而且, 新的帝国主义危机 产生了瓜分中国的危险。此时, 中国思想界认识到,只有一场激进的改革, 甚或革命, 才 可拯救中国。”这段话主要表述了( )
    A . 洋务运动的局限性 B . 戊戌变法的起因 C . 辛亥革命的进步性 D . 新文化运动的发生
  • 19. (2023九上·福田开学考) 下面为1917年山西某县教育会副会长的一则日记。该日记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哪场历史运动(事件)开展的必要性( )                                 

    新知事(县长)于昨日初夜入城,今朝接篆视事(上任)后,即诣各庙拈香行跪礼拜礼,仍是旧官僚之行为也……(新知事)由庚子、辛丑并科举人出身,非新派一流人,可望其布泽于民也。

    A . 洋务运动 B . 义和团运动 C . 辛亥革命 D . 新文化运动
  • 20. (2023八上·滨州开学考) “雄师亲驻玉门关,不斩楼兰终不还。”1878 年, 他的壮举受到西方报纸关注: “今观中 国之恢复回部(指新疆),足令吾欧人一清醒也。”他的壮举,在当时被誉为“ 中国人的气质”, 与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 林则徐虎门销烟 B . 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C . 左宗棠收复新疆 D . 邓世昌黄海大战
  • 21. (2023八上·滨州开学考) 李鸿章算过一笔账: 一发英国的普通炮弹在市场上要卖到三十两银子, 一万发铜帽子 弹要卖到十九两银子。大清国凭什么把白花花的银子给洋人? 于是,李鸿章开始( )
    A . 创办军事工业 B . 兴办新式学校 C . 筹建新式海军 D . 请求变法图强
  • 22. (2023八上·滨州开学考)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提到:“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 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1851— 1861 年) 末年英、法联军 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 知道非学西洋不可。 ”这说明了洋务运动的( )
    A . 背景 B . 过程 C . 性质 D . 影响
  • 23. (2023八上·滨州开学考) “ 甲午战争, 我们被日本一举打败,这个刺激才真正刺痛了中国的士大夫,一边应付来 自外来的挑战, 另一边也逐渐缓慢地开始反思。”19 世纪末,这种“反思”演化成的实际行动 是( )
    A . 洋务运动 B . 戊戌变法 C . 武昌起义 D . 新文化运动
  • 24. (2023八上·罗山开学考) 太平天国颁发给农民的田凭上有某人“自置田一十八亩”“每年遵照天朝定制,完纳米银,不得违误”等文字。这说 明太平天国(  )
    A . 普遍实行土地公有的制度 B . 实现了“有田同耕”的理想 C . 未严格执行《天朝田亩制度》 D . 与地主相勾结残酷剥削农民
  • 25. (2023八上·罗山开学考) 据《世载堂杂忆》记载:“一日,殿上议事,北王问东王曰:‘闻兄有不臣之心,自称万岁。’东王闻言,积威凌北王,北王即抽刀屠东王之腹。”此事件造成了(  )
    A . 太平天国走向衰落 B . 洪秀全不理政事 C . 北伐、西征失败 D . 太平天国起义失败
二、材料分析题
  • 26. (2023八上·夏津月考) 太平天国运动严重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对中国近代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两广地区发生水灾、旱灾、虫灾,百姓无以为生,纷纷起来反抗。洪秀全利用宗教组织宣传发动民众,响应甚众,于1851年1月在广西桂平金田村起义。

    材料二: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三: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教训同样是非常深刻的。它同所有失败的农民起义一样,没有远大的战略眼光,这场由千百万群众参加的伟大战争,由于领导集团政治上过早地封建化,组织上不能始终保持领导核心的团结,军事上战略决策一再失误,以及外交上缺乏经验,太平天国所鼓吹的“同教一家”,使其领导人没有真正认识到列强的实质,最后遭到内外镇压,陷于失败。

    1. (1)  材料一中“宗教组织”指的是什么组织?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金田起义的原因。
    2. (2) 材料二中太平天国革命纲领体现了怎样的思想? 
    3. (3) 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 27. (2023九上·淮安月考)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探索史、抗争史。经过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的不懈奋斗,最终由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屈辱】

    下面表格是某同学制作的《近代列强侵华战争情况简表(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请你将它补充完整。

    战争名称

    时间

    签订条约

    随着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逐步沦为

    ③____社会。

    1840—1842年

    《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年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年

    《马关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年

    ②____

    材料二 【探索】

    材料三 【抗争】

    粤东烧烟之役,虽论者谓之过当,而西人倾国之资,虽缴至二万余箱,终公任番舶不能逻志于粤。二十年未洋人记载,于中国大臣皆直斥其名,惟公则尊之曰林文忠,无敢慢之者。

    ——晚清学者金安清《林文忠公传》

    材料四 【胜利】

    中国共产党……坚持正确的政治、军事战略方针,紧紧依靠劳苦大众,领导人民军队,在兵员、装备完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用了三年多时间就打败了不可一世的强大敌人,结束了国民党独裁统治在大陆的反动统治。

    ——摘自《解放战争精神与中国梦的历史辩证法》

    1. (1) 材料一中①②③三处应填写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2. (2) 根据材料二的思维导图,归纳中国早期近代化探索的特点。
    3. (3) 材料三中的“林文忠公”被洋人尊敬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 (4) 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近代从遭受屈辱到走向胜利的原因有哪些方面? 
  •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列强发动的主要侵华战争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根据统编初中历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编制

    材料二 有说欧美共和的政治,我们中国此时尚不能合用的……我们中国的改革最宜于君主立宪,万不能共和,殊不知此说大谬(错误)……且世界立宪,亦必以流血得之,方能称为真立宪。同一流血,何不为直截了当共和……

    ——摘自孙中山在东京留学生欢迎大会上的演讲词

    材料三 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自经此次之实验,国中贤者,宝爱共和之心,因以勃发,厌弃专制之心,因以明确。……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

    ——摘编自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

    材料四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蒙受的屈辱阻碍了中国寻求西方模式的国家认同。五四知识界对西方的幻灭,伴随着亲苏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许多中国人认为俄国革命是中国进行国家建构的唯一成功楷模。

    ——摘编自徐国琦《中国与大战》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的历次反抗斗争呈现的共同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提出的与以往不同的理想目标。促使孙中山提出这一理想目标的外部因素是什么?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所说“专制政治”指的是什么?“此次之实验”是在哪一领域向专制政治宣战的?
    4. (4) 根据材料四,指出中国人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29.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思想解放史,奋斗史,它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激励人们与时俱进。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 1915 年《新青年》创刊开始,陈独秀认为,(东洋文明》……名为“近世”,其实 扰古之遗也。可称曰“近世文明”者……即西洋文明也……欧洲输入之文化,与吾华固有之文化, 其根本性质极端相反。新文化的主张者们大都认为……东西方文明是不相融的,前者是“已死的 东西”,后者是“世界的”“科学的”,中国“非走西方文明的路不可”。

    ——摘编自《中华文化通志•现代文化志》

    材料二:在全党全国人民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新形势下,开展五四运动 99 周年纪念活动,对于引导激励广大团员青年坚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充分发挥生力军作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三:“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象访旧踪。”

    ——1964年4月5日蒙必武同志题诗

    1. (1) 根据材料一说明,《新青年》的创刊标志着什么事件的开始?结合所学知识,该事件对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什么作用?
    2. (2) 五四运动后期宣传的哪一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条件?五四运动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谈谈你对“五四精神”的理解。
    3. (3) 材料三中“画舫”因为召开了哪一次重要会议而闻名?会议的召开有何重要意义?
  • 30. (2023九上·资阳开学考) 泱泱大国,历史之痛;铭记耻辱,继往开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40年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华大地上恣意妄为,封建统治者孱弱无能,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

    材料二:如果说有所谓“神圣的战争”,那么中国奋起抗击以主子姿态出现的外国剥削者的战争,正是这样一个“神圣的民族战争”。

    ——德国《前进报》1900年6月19日的社论《铁拳》

    材料三:2021年,又是一年辛丑年。120年前,列强强迫中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120年后,杨洁篪强调,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对中国讲话。两个甲子过去,中国早就 “换了人间”。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19世纪两例“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的史实。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1900年在中国发生的民族战争是哪一反帝斗争运动? 
    3. (3) 根据材料三,说说120年前中国与列强签订的哪一不平等条约?其条约所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4. (4) 综合以上信息,中国从近代的跪着外交到现在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请谈谈你的感悟。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