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广州市2023年初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押题卷(三)

更新时间:2023-10-24 浏览次数:33 类型:中考模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strong><strong>25</strong><strong>小题,每小题2分,共</strong><strong>50</strong><strong>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strong>
  • 1. (2021七上·盐城月考) 传说蚕丛是蜀地首先称王的人,他的眼睛向前突出。下图所示文物与蚕丛形象吻合。由此可见(    )

    A . 传说与神话都是真实的历史 B . 考古是了解历史真相唯一途径 C . 传说中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 D . 传说的历史价值远超考古发现
  • 2. 下列农具中,能反映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是(  )                                                                                              

    A.骨耜

    B.铁农具

    C.曲辕犁

    D.耧车

    A . A B . B C . C D . D
  • 3. 在欧洲的古罗马,丝绸的价值等同于同等重量的黄金,古罗马人以能穿上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欧洲的中国丝绸为荣。西汉丝绸之路的起点是(  )
    A . 于阗 B . 长安 C . 楼兰 D . 建业
  • 4.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民族继承和发展着中华文明,创造出璀璨的文化,下图作品既有道家的“飘逸”,又有儒家的“文质”,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中和之美”。这一作品(  )

    《兰亭集序》(摹本·局部)

    A . 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B . 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 C . 是当时最先进的历法 D . 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特点
  • 5. (2022·龙湖一模) 学者吕思勉认为“唐代天宝之乱,原因孔多,边兵之重,要为其大者”。该学者认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
    A . 君主专制遭到严重削弱 B . 藩镇割据局面形成 C . 地方完全脱离中央管控 D . 边疆军事防务所致
  • 6. 宋元时,中国与阿拉伯、波斯以及东非之间有大量的商船往返,宋代时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六十个,元代时达到140多个,这表明(  )
    A . 宋元造船技术高超 B . 指南针已经应用于航海 C . 宋元时我国商船遍及世界各地 D . 宋元时期贸易繁荣
  • 7. (2023七下·长沙期末) 下列著作的共同特点是( )

    A . 传统医学不断发展 B . 手工技艺推陈出新 C . 农业技术推广普及 D . 古代科技经验总结
  • 8.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国力增强。读下面《清朝前期人均占有耕地情况简表》,判断所示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时间

    人均亩数

    康熙二十年(1681年)

    27.92

    乾隆十八年(1753年)

    6.89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3.56

    A . 人口数量快速增长 B . 耕地面积大量减少 C . 统治者推行垦荒政策 D . 商业发达,形成商业网
  • 9. (2021八上·凤县期中) 19世纪末,某条约签订后,法国的画报刊载了一幅漫画(见下图),描绘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情况。该条约是( )

    A . 《南京条约》 B . 《天津条约》 C . 《北京条约》 D . 《马关条约》
  • 10. (2021·聊城) “以全民族的行动激发了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伟大觉醒。……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这评价的应是(   )
    A . 戊戌变法 B . 辛亥革命 C . 新文化运动 D . 五四运动
  • 11. 下面是某同学进行历史探究学习时设计的年代尺,由此推断他探究的主题是(  )

    A . 国民革命 B . 抗日战争 C . 国共合作 D . 解放战争
  • 12. (2022·广东) 20世纪30年代,红军反“围剿”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援。鄂豫皖根据地中的湖北黄安流行一首歌谣:“小小黄安,人人称赞;锣鼓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材料描述的是(    )
    A . 根据地的经济发展 B . 红军完成战略转移 C . 军民团结共同对敌 D . 土地革命深入开展
  • 13. (2022·黔西) 国民党军人回忆淮海战役时说:“从双堆集战斗到徐州撤退,基层官兵哭喊、哀叹的厌战情绪充斥于行伍之中,及至陈官庄被围,官兵悲观情绪恶化到极致。结果,未及解放军攻击,即不战自溃。”以上回忆表明(     )
    A . 士气往往决定战争成败 B . 国民党军队内部的矛盾重重 C . 国民党军队的贪腐严重 D . 战略战术错误导致战争失败
  • 14. 在外国人办的报刊中,由中国人主执笔政的,《申报》是第一家。1872年在上海创刊,1949年5月停刊。为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和标志。被人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关于这份报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是中国出现的最早报纸 B . 是由中国人创办的报纸 C . 全面报道了中国的历史 D . 利于研究中国近现代史
  • 15. “它标志着西藏永远摆脱了帝国主义侵略的羁绊,中华民族大团结和祖国统一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它”是指(  )
    A . 新中国的成立 B . 和平解放西藏 C . 西藏民主改革 D . 青藏公路通车
  • 16. (2018八下·白云期末)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两条道路的共同点是(    )
    A . 坚持中心城市暴动 B .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 . 坚持“工农武装割据” D . 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 17. 20世纪90年代,在复杂的国内外政治环境下,它坚定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和对改革开放的信心,深化了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这里评论的“它”是指(  )
    A .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B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 .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D . 习近平提出“中国梦”
  • 18. 新中国成立后,罗斯福新政从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消失;1982年,罗斯福新政首次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历史概念被写入高中历史教科书;此后,罗斯福新政成为中学历史教科书重要的内容之一。其主要原因是(  )
    A . 中美之间完全隔绝 B .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增多 C .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D . 新时期中国史学界研究水平提高
  • 19. (2023·增城二模)  傅雷评价《蒙娜丽莎》时说:“吸引你的,就是这神秘。因为她的美貌,你永远忘不掉她的面容,于是你就仿佛在听一曲神妙的音乐,对象的表情和含义,完全跟着你的情绪而转移。”这说明该画作体现的主要精神是(  )
    A . 浪漫主义 B . 理性主义 C . 人文主义 D . 现实主义
  • 20. 如图所示历史事件使非洲(  )

    A . 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 B . 获得了大量劳动力 C . 丧失近1亿的精壮人口 D . 牟取了巨额的利润
  • 21. 列夫·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一书中说:“拿破仑是伟大的,因为他高于革命,制止了革命名义的滥用,保留了一切正确的东西,诸如公民平等、言论出版自由,正是因此才获得了政权。”作者这一观点表明拿破仑(  )
    A . 捍卫了法国大革命成果,保障了人权 B . 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 C . 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引发反法联盟 D . 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 22. “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以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英国人“死亡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
    A . 医疗技术水平不断下降 B . 农业衰退导致食物短缺 C . 工业革命造成环境恶化 D . 人口膨胀致使工人贫困
  • 23. (2021·桂林) 为纪念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位重要领导人的功绩,南美洲的玻利维亚共和国以他的名字命名。这位领导人是(  )
    A . 圣雄甘地 B . 玻利瓦尔 C . 扎格鲁尔 D . 卡德纳斯
  • 24. (2022·青岛) 阅读下图,你能提取到的历史信息是(   )

    A . 一战前欧洲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 B . 三国协约建立时间早于三国同盟 C . 一战前美国便加入了协约国集团 D . 解决国际争端问题只能依靠战争
  • 25. (2021·芜湖二模) 下图为苏联工业总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重变化示意图。此示意图说明苏联(   )

    A . 新经济政策成就显著 B . 赫鲁晓夫改革收效甚微 C . 农业集体化毫无成效 D . 两个五年计划胜利完成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strong><strong>26</strong><strong>小题1</strong><strong>6</strong><strong>分,第</strong><strong>27</strong><strong>小题12分,第</strong><strong>28</strong><strong>小题1</strong><strong>2</strong><strong>分,共40分。</strong>
  •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了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以社会阶层严重分化,出现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王权和国家作为判断文明的标志,具有可辨识王权和国家的物化标志,即都城或其他大型公共设施的兴建,高等级建筑——宫殿的出现(往往与其他区域相隔离)随葬品丰富且有彰显墓主人尊贵身份的器具——礼器的大型墓葬的出现、贵重资源和高等级物品的生产和分配为统治者所掌控,战争和暴力成为社会常见的现象,稳定的分层级的区域社会等,核心要义是国家的产生。

    ——王效《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良渚古城遗址距今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古城北面丘陵地带有一个延绵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古城中部,有一个人工堆筑、高十几米、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神灵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这和其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

    ——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节选)

    材料二

                                            

    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的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它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2 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巨大效益,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06年3月29日《青城山都江堰》

     

    都江堰

    材料三

    以下三幅图片均来自敦煌莫高窟壁画。

                                                   

    ①初唐壁画《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

    ②盛唐壁画《耕获图》线描稿

    ③北魏壁画中的胡床线描稿

    1. (1) 根据材料一中关于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判断距今5 300—4 300年的良渚古城是否进入文明社会,并阐述理由。
    2. (2) 根据材料二,概述都江堰的修建特点,并说明都江堰被称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的原因。
    3. (3) 敦煌莫高窟壁画生动地反映了中国从4世纪到13世纪社会的方方面面。请在生产工具、生活用品、道路交通三个主题中任选一个,并从材料三中选择一则相应材料,说明选择的理由。(仿照示例作答,不可抄写示例。)

      答题示例:

      主题:生产工具

      材料:②《耕获图》

      理由:《耕获图》中的曲辕犁,是唐朝时发明和推广的农具,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可以从中了解唐朝农业的发展情况。

  • 27. 学习历史,应该形成面向世界的视野和意识。透过世界,能更好的解读中国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1858年马克思《鸦片贸易史》

    材料二

    到19世纪中叶,……首先是中国,然后是日本,被迫敞开国门,接受西方的商人、传教士、领事和炮舰。……日本采纳和利用西方强国的手段,并将它们用于自卫及后来的势力扩张。相形之下,中国却不能重新组织自己以迎接西方的挑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中国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进行的经济改革,不仅提高了公民总体的物质生活水平,也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自由和更大的流动性。中国发展了一种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挑战美国经济主导地位,并且提供了一种不同于西方民主的国家发展模式。

    ——【美】弗兰克·萨克雷【美】约翰·芬德林《世界大历史》

    1. (1) 从经济角度看,马克思主要是抨击了清朝的什么政策?材料一中的“时势”是指什么?
    2. (2) 根据材料二,中国“被迫敞开国门”开始于哪一事件?“日本采纳和利用西方强国的手段”是指哪一事件?这两个事件分别使中日两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 (3) 材料三中,“中国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进行的经济改革”的总设计师是谁?中国的“发展模式”指什么?
    4. (4) 结合所学知识,中国“能够挑战美国经济主导地位”国际因素有哪些?
  • 28. 人才流动与科学发展密切相关。近代以来,世界科学中心发生了多次转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至20世纪初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

    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中心

    意大利

    英国、法国

    德国

    时间

    1540—1620年

    1660—1840年

    1840—1910年

    ——摘编自潘教峰《钻石模型——解读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更替》及汤浅光朝、赵红州等学者的研究成果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从欧洲出逃的科学家(部分)

    科学家

    类别

    故乡

    成就

    奥托·勒维

    生物学家

    德国

    诺贝尔奖得主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物理学家

    德国

    诺贝尔奖得主

    卡尔·科里夫妇

    生物学家

    捷克斯洛伐克

    诺贝尔奖得主

    约翰·冯·诺伊曼

    数学家

    匈牙利

    计算机之父

    艾尔温·薛定谔

    物理学家

    奥地利

    诺贝尔奖得主

    ——摘编自张津瑞、林广《地图上的美国史》

    材料三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处于欧洲战争前沿的英国只在与战争紧密相关的武器研制领域、医学领域,才向高水平的流亡科学家们立即提供了继续他们职业生涯的机会。传统的移民国家美国,不仅远离战场,而且本身就是一个文化包容性较强的自由竞争的社会。当时又处于科学、教育和文化发展的上升期,因而往往能为流亡科学家提供施展才能的广阔天地。而大西洋彼岸的其他国家(如加拿大),尽管也有移民传统,但当时只愿接收农场、森林、矿山和血汗工厂所需要的廉价劳动力,而不是知识精英。因此,美国能够对那些已经流亡到英国等国的知识难民产生出越来越强烈的吸引力。

    ——整理自李工真《世界科技中心的洲际转移》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与“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相关的历史事件。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科学家逃离欧洲的主要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美国为什么对“知识难民”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