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11月...

更新时间:2023-10-30 浏览次数:18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共1</strong><strong>6</strong><strong>小题</strong><strong>,每题</strong><strong>3分,共计48分</strong><strong>)</strong>
  • 1. 西周国家管理可分为一系列政治单元,每个单元中基本上都有国、野两类政治区域,且这两类政治区域各自有不同的管理制度和社会职能。而到春秋战国时期,国、野渐趋一体化至无界限之分。这一变化(   )
    A . 反映社会等级趋向平等 B . 说明中央集权日渐加强 C . 导致战争频发社会动荡 D . 源自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 2. 下表是东汉永寿三年到西晋太康元年著籍人口变化表(部分)。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期 户数 口数
    东汉永寿三年(157年) 10677960 56486856
    三国时期 1466423 7672881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 2459840 16163863
    A . 自然灾害的频发 B . 寺院经济的膨胀 C . 专制皇权的衰落 D . 豪强士族的发展
  • 3. “任土作贡”(依据土地具体情况,制定贡赋的品种和数量)现象古已有之,汉代形成制度。唐代法律明文严格规定土贡征收数量、种类、时间及运输、库存、支用;唐后期地方官员间馈赠礼物中有许多当地土贡物产,土贡流动距离近至同一州、同一道,远至跨州连郡。唐后期这一现象(   )
    A . 主导区域之间经济文化交流 B . 为地方割据奠定了经济基础 C . 表明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减弱 D . 说明政府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 4. 绍兴元年(1131年),朝廷遣神武右军屯驻婺州。但临安“至婺州不通水路”,难以调拨铜钱。于是宋廷诏令户部“印押见钱关子,降付婺州,召人入中,执关子赴杭、越榷货务请钱”。“东南会子法盖张本于此”。据此可知。见钱关子(   )
    A . 是宋代纸币的源头 B . 是官方信用的兑换凭证 C . 解决了国家财政困难 D . 加重了商人的经济负担
  • 5. (2022高一上·辽宁月考) 1848年徐继畬的《瀛寰志略》初刻时,士林间反应冷淡,因书对英国多有正面述评,被时人认作“颇张大英夷”。19世纪60年代以来影响才逐渐扩大,成为国人直面世界的启蒙书。这反映出( )
    A . 时人抛弃了传统的夷夏观念 B . 列强侵略激起民众抵制 C . 当时学习西方已成社会共识 D . 国人思想解放逐渐深入
  • 6. 李鸿章在设立招商局的过程中,由于与太古等外商轮运企业竞争,竞相降价。因为资金短缺,李鸿章要求各省直接拨借官本200万两来充盈洋务企业。“收买旗昌洋行,得船18艘”,但是仅仅在5年之内,已经有9艘无法使用。据此可以推断出( )
    A . 中央集权遭受巨大冲击 B . 国外资本实力十分雄厚 C . 官僚腐败侵蚀企业发展 D . 军工企业发展举步维艰
  • 7. (2022高三上·山西月考) 1919年10月,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专著《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都做出阐述;这期间,李达也翻译了《唯物史观解说》《马克思经济学说》《社会问题总览》三部著作。这表明当时(   )
    A . 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方向转变 B . 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传入创造社会环境 C . 中国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条件已经成熟 D .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比较系统的传播阶段
  • 8. 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1983年底,共有5040名归侨、侨眷知识分子被吸收入党;一批德才兼备的归侨、侨眷知识分子被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大批归侨、侨眷工程技术、教学、科研人员被授予各种技术职称。这些做法得益于( )
    A . 干部制度的变革 B . 拨乱反正政策的实施 C . 外交政策的调整 D . 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
  • 9. 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电视电话会议重点任务分工方案》,方案提出要大幅精简各类重复审批,改革创新审批方式,大幅提高核准审批效率。这表明我国(    )
    A . 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阶段 B . 开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C . 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D . 国家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 10. 崇祯年间,给事中傅元初上书说:“吕宋(今菲律宾)其夷佛郎机(西班牙)也,其国有银山,夷人铸作银钱独盛……皆好中国绫缎杂缯……是以中国湖丝百斤值银百两者,至彼得价二倍”。上述材料反映了(   )
    A . 郑和下西洋开启明朝与东南亚贸易 B . 对中国丝绸的需求引发新航路开辟 C . 朝贡贸易促进中国与西方经济往来 D . 明朝与西班牙殖民地间的丝银贸易
  • 11. 18世纪初,法国城市中,其面包填饱肚子不成问题,牛奶、肉类、糖、咖啡等食品开始进入寻常人家,乡村生活总体上还保持着传统面貌,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习俗等有了些变化。这反映出法国(   )
    A . 政体转型推动了经济发展 B . 物种交流改善了人们生活 C . 工业革命推动了科技进步 D . 城乡近代化出现不平衡性
  • 12. (2023·模拟) 18世纪末,童工约占西方工人总数的1/10,平均每天工作13~14小时。19世纪,英法等国先后颁布一系列法律,限定童工的最低工作年龄及工作时间,并规定儿童要接受教育。1884年,伦敦防止虐待儿童协会成立。1904年,法国设立儿童福利部。这反映了(  )
    A . 经济发展推动了立法体系的完善 B . 政府不断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C . 工业革命促使社会福利制度发展 D . 儿童权利保护成为国际共识
  • 13. (2022高三上·郑州月考) 19世纪30~50年代,英国殖民当局在印度进行了一系列交通设施建设,扩建了港口,修复并开通了许多新的商道;同时,在英印之间架设电线,创办电报通讯业务;此外,还在印度建立了全国邮政系统,实行统一的邮费制。英国殖民当局实行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 . 助力印度社会转型 B . 加速资本原始积累 C . 便于英国殖民扩张 D . 缓和与印度的关系
  • 14. 在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的苏联和东欧各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多样性受到普遍承认,莫洛托夫提出的“条条道路通向共产主义”的口号,被各国革命人民看作是不容怀疑的真理。这一“真理”(   )
    A . 成为东欧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指南 B . 符合新中国制定的“一五”计划的特点 C . 影响了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建设 D . 是苏联处理与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准则
  • 15. 1948-1968年,在西欧的艺术舞台上,剧作家们喜欢用挑衅性的主题,将看似无关的事件和对话串起,他们拒绝情节、常规布景,以及个人的个性,其构造的滑稽角色往往是在一个奇怪的、噩梦般的、没有意义的世界里的疏离的永恒流亡者。这艺术流派(   )
    A . 反映了对理性王国的失望 B . 主张个性以及个人感情的抒发 C . 重视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 D . 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
  • 16. 2022 年4月,第 131届广交会在线上举办,丹东市组织 30家企业“登云”参展,相继与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进行了“屏对屏”商洽。这客观上说明(   )
    A . 电商日益受到国民青睐 B . 政府职能发生根本改变 C . 互联网取代了传统商务 D . 现代科技促进信息交流
二、/strong><strong>.</strong><strong>材料分析题(共</strong><strong>2小题,40分</strong><strong>)</strong>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朝在内地设18行省,最高官员是总督与巡抚,明制督抚多为临时派遣,清乾隆时成为固定的封疆大吏。总督为正二品官,加尚书衔者为从一品,代表皇帝总揽当地军政大权。除设总督辖一省或数省之地外,每省还设巡抚,总管一省政务。巡抚为从二品官,职权略逊于总督,一般还例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负责监察本地政务。督抚均为皇帝直接委派的亲信,遇有疑难,分别向皇帝密折请示。有时督抚同驻一城,事权不一,互相牵制,且任期不长,便于皇帝控制。

    ——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鸦片战争以后,整个清王朝处在内忧外惠、风雨飘摇之中。咸丰三年,清廷为了尽快平息太平天国起义,让曾国藩出任湖南团练大臣,创建湘军。清朝执政者对以曾国藩为首的地方督抚,由重用而变为依赖,授予的权力也越来越大……从此,清王朝的国家权力结构由高度中央集权体制转变为中央与地方二元权力体制,权力重心也逐渐由中央下移地方,直至清亡,这种状况一直未能改变。蒋廷黻认为,湘军是私有军队的开始。湘军的精神以后传给李鸿章所部的准军,而准军以后又传给袁世凯的北洋军。至此,清末督抚控制地方,拥兵自重,尾大不掉的情况愈演愈烈,终于在1916年袁世凯去世之后出现了皖系、直系、奉系、桂系军阀各据一方的局面。

    ——摘编自朱云天《督抚制与中央——地方权力之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督抚制度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民初督抚制度的变化并说明其影响。
  •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现代化是在西方列强的大举入侵中被迫开启的,经历了“师夷制夷”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中国人民在半个世纪的时间内不断探寻现代化的道路,结果都失败了。直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在黑暗中探索现代化道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分析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所处的时代环境,明确指出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前途。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独立,并在此基础上开始了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胜利进军。

    ——摘编自张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贡献》

    材料二  1959年,中央明确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即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国防现代化。1992年,党中央提出,中国的现代化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在内的全面的现代化。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方面协调发展”。 

    ——摘编自王正坤《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和经验启示》

    材料三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一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 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开始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内涵的变化,并概括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验启示。
三、论述题</strong><strong>(共</strong><strong>1</strong><strong>小题</strong><strong>,12分</strong><strong>)</strong>
  • 19. (2022·浙江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近代史的“沉沦”与“上升”

    材料: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向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沉沦”,直到北洋军阀时期,“深渊”到了“谷底”,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来说,这个时候面临的主要是“沉沦”。虽然,这时中国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方面,存在着积极的、向上的“上升”因素,但相对于社会“沉沦”主流来说,它是弱小的。北洋军阀往后,直到20世纪40年代,中国逐渐走出“谷底”。此时,随着新的经济因素不断成长、壮大,随着新的社会阶级的出现,人民群众、社会精英民族意识和阶级意识的日渐觉醒,虽然“沉沦”的因素仍然存在,但社会向上的、积极的因素逐渐发展成为的主流因素,历史发展呈现出“上升”态势。

    ——摘编自张海鹏、翟金懿《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

    上述材料是学者对中国近代史“沉沦”与“上升”的阐释。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中国近代史的一个时段,围绕“沉沦”与“上升”主题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论题需涵盖“沉沦”与“上升”两种态势,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