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11 短文二篇 /本课综合与测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短文二篇》练习题

更新时间:2023-10-08 浏览次数:24 类型:同步测试
一、 积累与运用
  •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 夕日欲(tuī) B . 其奇者(yù) C . 藻、交横(xìng) D . 何处无竹(bǎi)
  • 2.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夕日欲

    ⑵沉鳞

    无与为乐者

    ⑷庭下如积水空明

    ⑸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3. 下列对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 念无∕与为乐∕者 B . 庭下如∕积水∕空明 C .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竹柏影也     以诱敌 B . 念无为乐者     相步于中庭 C .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D . 夕日颓     实是界之仙都
  • 5. 下列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 . 每至晴初 B . 横柯 C . 互相轩邈 D . 山川之美,古来共
  • 6.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有《陶隐居集》。 B . 《答谢中书书》中的“谢中书”指谢征,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做过中书舍人。 C . 陶弘景是南朝齐梁时期的思想家,有“山中宰相”之称。 D . 陶弘景写本文的目的是向谢中书表明自己沉醉山水的愉悦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愿望。
  • 7. 翻译下列句子。
    1. (1)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2. (2)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 (3)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4. (4)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 8. 根据提示默写课文中的句子。
    1. (1) 《答谢中书书》中展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
    2. (2) 《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月光澄澈的句子是“ ”。
    3. (3) 《记承天寺夜游》的主旨句是“  ”。   
二、课内阅读
  • 9.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 , 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 ,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1.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四时俱备(      )

      实是欲界之仙都(      )

      庭下如积水空明(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沉鳞竞跃。

      ②相与步于中庭。

    3. (3) 填空。

      ①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和“”。乙文中蕴含了“美无处不在”的哲理的句子是:

      ②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的语句中。 

三、课外阅读
  • 10. 阅读下面的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方山子传(节选)

    方山子 , 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 , 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 ②光、黄:光州、黄州。 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 ④宗:尊崇,敬仰。 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 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1.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至承天寺        遂:

      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余告之        故:

      妻子奴婢有自得之意        皆:

    2.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
      A . 岐亭      及鲁肃浔阳(《孙权劝学》) B . 焉      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C . 问余所以至此者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D . 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      年与时驰,与日去(《诫子书》)
    3.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4. (4) 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
  • 1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钅母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①。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②,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③相累而下 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柳宗元《钴钅母潭西小丘记》

    注:①鱼梁:筑堰拦水捕鱼的一种设施。②偃蹇(jiǎn):形容石头高耸的姿态。③嵚(qīn)然:山势高峻的样子。

    1. (1)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四时俱备        四时:

      晓雾将                 歇:

      牛马之饮于溪       若:

      石之突怒偃蹇       其:

    2. (2) 翻译下列句子。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3. (3) 两个文段所写景物分别用了怎样的手法?请结合文段内容具体分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