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2023)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同...

更新时间:2023-09-25 浏览次数:15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2022高三上·安徽开学考) 南宋时期,北方的面食在南方推广开来。专门制作与贩售糕饼的面食店在临安随处可见。店内饼类食物种类很多,有开炉饼、甘露饼、糖榧饼、薄脆饼、玉延饼、通神饼、菊花饼等。这反映出当时(    )
    A . 南北经济贸易联系密切 B . 临安饮食文化地域性强 C . 南方粮食种植结构变化 D . 权贵阶层追求健康养生
  • 2. 宋代推行“官方标准契约”来规范土地买卖与租佃关系。土地的典当与买卖,有“活卖”(可赎回)与“绝卖”(不可赎回),“官契”与“私契”等多种形式。这可用来说明宋代( )
    A . 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B . 商品经济较为繁荣 C . 经济法律体系完善 D . 土地转让较为频繁
  • 3. 缂丝作为织中圣品,是一项至今无法为机器取代的丝织工艺。北宋《鸡肋编》中记载:“定州织刻(缂)丝,不用大机,以熟色丝经于木静上,随所欲作花鸟禽兽状。以小梭织纬时,先留其处,方以杂色线缀于经纬之上,合以成文,若不相连。承空视之,如雕镂之象,故名刻(缂)丝。”这可以用来佐证北宋时期( )
    A . 劳动实践助推工艺水平提高 B . 缂丝流程提高了丝织效率 C . 定州成为了北方棉织业中心 D . 雇佣生产推动了技术革新
  • 4. (2022·全国甲卷) 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这表明,在宋朝(    )
    A . 进口商品成为基本生产资料 B . 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C . 外贸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 D . 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
  • 5. 戏场原为临时性设置,宋朝时形成了“逢场作戏”现象,即每逢市集,都有演戏活动,郊区的皇家园林在对外开放时,艺人商贩可以临时作场演戏,城内的瓦肆勾栏成为作场演戏的常设场所。“逢场作戏”的出现表明宋朝( )
    A . 奢靡之风盛行 B . 城市商业经济发展 C . 坊市制度瓦解 D . 传统文化受到冲击
  • 6. (2022高三上·稷山月考) 北宋仁宗时选用人才多取北人,后“仁宗皇帝照知其弊,公听并视,兼收博采,无南北之异。于是范仲淹起于吴,欧阳修起于楚,蔡襄起于闽,杜衍起于会稽,余靖起于岭南,皆一时名臣……及绍圣(宋哲宗年号)崇宁(宋徽宗年号)间,取南人更多,而北方士大夫有沉抑之叹。”这反映了宋代(    )
    A . 经济重心南移 B . 政治中心南移 C . 取士人数增多 D . 文官地位提高
  • 7. 两宋时期的犁刀、秧马、耘荡、铁搭等新式农具都诞生于开发江南沼泽地的艰苦斗争之中。曲辕犁从晚唐的11个部件减少到6个部件,更加适合江南水田耕作。这反映出( )
    A . 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出现 B . 江南经济发展的潜力大 C . 新式农具的普及程度高 D . 小农经济出现革命性突破
  • 8. (2022·广东二模) 关中地区水陆交通不甚便利,江淮米谷运转入都颇为困难,故隋唐两朝,当关中地区发生天灾,物产不足以供给帝王宫卫百官俸食之需时,“则帝王往往就食于洛阳”,逐渐相沿成例这种现象折射出(    )
    A . 国家财政制度亟须改革 B . 政治中心东移的趋势 C . 交通条件决定城市地位 D . 南方经济地位的提升
  • 9. 宋初推行“不立田制”“不抑兼并”,使通过租佃制对“客户”进行剥削的“官户”地主和“乡户”地主取代了南北朝以来通过荫庇制控制大量部曲、佃客的士族门阀,士族与庶族完全合流。材料中的现象( )
    A . 打破士族门阀垄断仕途的特权 B . 为官僚政治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C . 表明土地集中商品化趋势明显 D . 促进社会阶层平等意识的觉醒
  • 10. (2022高三上·九龙坡月考) 在宋代,传统的分餐制不符合消费者对美食和氛围的热切追求,也不符合经营者多元经营和对成本的要求。同桌群聚,同盘而食,各取所需,满足了官场结党、商业联系、亲朋联谊等各类需求。这一转变反映出,宋代(   )
    A . 坊市制度瓦解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B . 商业发展引领饮食习俗新风尚 C . 社会流动性的加强和门第观念淡化 D . 新型义利观冲击了传统的礼制
  • 11. (2022·惠州一模) 北宋著名学者李靓认为富人是“心有所知,力有所勤,夙兴夜寐,攻苦食淡,以趣天时,听上令也。”南宋思想家叶适指出:“富人者,州县之本,上下之所赖也。”这些观念的出现,反映了宋代(   )
    A . 重农抑商政策调整 B .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C . 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D . 奢靡享乐风气兴起
  • 12. 相扑角力是宋朝皇帝选拔人才的方式之一。天子身边的“内等子”都是从军营里选出的威武之士。他们日夜苦练,只为在之后的相扑升级赛中赢得比赛,进而获得职位。这体现出宋代( )
    A . 重文轻武的国策有所改变 B . 多元化选官体系正式确立 C . 统治者注重培养勇武之风 D . 统治者耽于享乐疏于朝政
二、非选择题
  • 1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时期,婚姻制度已经非常完善。周公制礼便将一夫一类多妾的嫡庶体制制度化,强调身份的重要性,正如《礼记·内则》所说“聘则为妻,奔则为妾”,聘娶婚被看成婚姻的唯一合法程序。聘娶婚,要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六礼”完成,其基本精神就是明媒正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婚姻缔结的前提。《礼记·昏义》记载:“昏礼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婚姻并非仅是男女个人之事,而是事关宗族延续繁衍的大事,正如《左侍·信公二十三年》所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西周初将“同姓不婚”定为宗法伦理。

    ——摘编自杨茂义《宗法制与春秋婚姻礼制》

    材料二 唐文宗想把临真公主嫁给当时北方大姓士族,却遣到拒绝。对此唐文宗极为不满,他对宰相说:“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尚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

    ——摘编自欧阳修《新唐书》

    材料三 本朝富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近岁,富商庸俗与厚藏者嫁女,厚捉钱以饵士人,使之俯就,一婿至千余缗。

    ——摘编自(宋)朱彧《萍洲可谈》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时期贵族婚姻制度的特点,分析其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从唐到宋婚姻观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