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佳木斯一中2023年高考历史一调试卷

更新时间:2023-09-25 浏览次数:23 类型:高考模拟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2小题,共64.0分)
  • 1. (2023·深圳一模) 考古发现,新石器文化遗存如满天星斗,遍布辽河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形成不同的文化区域,这些文化区域相互影响、交融、汇合,这体现了(   )

     
    A . 中原文化区的中心地位 B . 早期文明“多元一体” C . 各文明间多元独立 D . 史前考古成就突出
  • 2. 传说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对传说的解读合理的是( )                                                                                                                                                                                    


    传说

    历史信息解读

    A

    黄帝的史官仓颉根据鸟兽足迹创造了文字

    成熟的汉字由此产生

    B

    黄帝和炎帝结成同盟,被尊为华夏始祖

    中国早期国家形成

    C

    禹会诸侯于会稽(可能是今天的浙江绍兴)

    夏朝疆域扩展至长江以南

    D

    启征讨反对势力时称自己“共(恭)行天之罚”

    王权统治借助于神权

    A . A B . B C . C D . D
  • 3. (2021高二下·天水开学考) 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指出:“封建之道,盖有三端,慑服他部,贵令服从,一也。替其酋长,改树我之同姓、外戚、功臣、故旧,二也。开辟荒地,使同姓、外戚、功臣、故旧移植焉,三也。”由此可知,西周“封建之道”(    )
    A . 确立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理 B . 集中在长江流域    C . 与商朝内外服制度相同 D . 扩大了周人的势力范围
  • 4. 如表是西周君主继位序数、谥号、姓名与世代序数之考察。据此推知,西周时期( )                                                                                                               

    继位序数

    谥号与姓名

    世代序数

    继位序数

    谥号与姓名

    世代序数

    继位序数

    谥号与姓名

    世代序数

    1

    武王(姬发)

    5

    穆王(姬满)

    9

    夷王(姬燮)

    2

    成王(姬诵)

    6

    共王(姬翳扈)

    10

    厉王(姬胡)

    3

    康王(姬钊)

    7

    懿王(姬囏)

    11

    宣王(姬静)

    4

    昭王(姬瑕)

    8

    孝王(姬辟方)

    12

    幽王(姬宫涅)

    十一

    A . 宗法继承以嫡长子为主 B . 王位继承方式出现变化 C . 国家制度建构尚不成熟 D . 天下共主局面逐渐形成
  • 5. (2023·全国乙卷) 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
    A . 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B . 井田制度的繁荣 C . 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D . 商业活动的衰退
  • 6. 春秋时期孔子言论是后世研究其思想的重要依据。表中的言论,反映了孔子( )

    孔子言论摘录表

    孔子言论

    文献出处

    孔子素以“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为“圣德”,力主“泛爱众”“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论语•雍也》《论语•尧曰》

    鲁衷公问为政,孔子对以“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

    《孔子家语•贤君》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

    孔子主张“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论语•颜渊》

    A . 为适应时代的需要主张平均主义 B . 将富民视为治国安邦的目的 C . 倡导为政者减轻广大民众的负担 D . 规劝为政者应加强教化民众
  • 7. 如图是小楚同学绘制的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政治体制示意图。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 民心所向是其建立的源动力 B . 郡是直属于三公的地方行政机构 C . 儒家大一统思想被成功实践 D . 该体制有助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 8. 如图是某同学根据东汉中后期政局变化画的一幅示意图,图中A、B两处应为( )

    ​​​​​​​

    A . 与民休息、独尊儒术 B . 王莽改制、农民起义 C . 光武中兴、党锢之祸 D . 外戚专权、宦官得宠
  • 9. 如图反映了自东汉至西晋末年,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的情况。唐刘知几《史通•邑里》记载:“异哉!晋氏之有天下也,自洛阳荡覆,衣冠南渡,江左侨立州县,不存桑梓。”“衣冠南渡”的原因是( ) 

    ①气候恶劣,北方少数民族难以生存 

    ②北方战乱,中原地区多数家园被毁 

    ③北人南迁,有利于农耕文明的发展 

    ④衣冠南渡,保存中原儒家传统文化 

    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③④
  • 10. 公元304年,匈奴人刘渊登上汉王之位,率先兵反西晋,他为自己辩解说:“吾汉氏之甥,约为兄弟。兄亡弟绍,不亦可乎?今且可称汉,追尊后主,以怀民望。”这反映出当时( )
    A . 西晋的统治已经分崩离析 B . 华夏认同感的加强 C . 皇位的宗法传承得到维护 D . 汉代制度受到追捧
  • 11. 随着渤海政权的不断发展,唐朝在渤海国设立羁縻府州,唐渤交流密切,加上渤海积极开展对日交往,因此尽管渤海国自身未能保留下文献记载,但是在唐朝和日本文献中留下了相对主富的记录。特别是唐幽州行军司马张建章出使渤海后根据见闻写了《渤海国记》,相关内容为《新唐书•渤海传》吸纳,为我们保留了大量渤海鼎盛时期的制度、文化记录。与此同时,由于文献史料较为有限,有关渤海国都城建制、结构功能、文化特征等层面还需依靠考古材料加以深层揭示。由此可见( )
    A . 考古资料与文献的互证才能确证史实 B . 私人撰述的史料价值往往高于正史 C . 边疆史疑难问题的最终解决须经考古 D . 历史研究需审视多类型史料的价值
  • 12. 唐朝前期,户籍多记有“计布若干”“计麻若干”“计租若干”(各写一行),不计户等只计课否,一人一行、男姓在前;而唐开元年间(713~741年)的户籍中,只保留“计租若干”或全部略去,户等、课否均录,且不再采用一人一行的录入方式。这一变化反映出( )
    A . 政府赋税征收范围得以扩大 B . 赋役征收种类发生变化 C . 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已崩溃 D . 户籍的财政性功能削弱
  • 13. 下表是魏晋至唐宋时期有关佛教的论述记载,这些反映了( )                                                                                                                                                 

    记述

    出处

    “佛教之所以重资生,助王化于治道者也。”

    东晋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

    “周孔即佛,佛即周孔。……周孔救极弊,佛教明其本耳。”

    东晋孙绰《喻道论》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唐代高僧慧能《疑问品第三》

    “孝也极焉……以佛广之……孝其至且大也。”

    北宋契嵩禅师《孝论》

    A . 佛教本土化世俗化倾向明显 B . 中国古代思想的多元特征 C . 佛教的政治化倾向不断增强 D . 儒佛道三教合一趋势加强
  • 14. 宋初在防范内部动乱,维护稳定方面效果显著。宋范祖禹《范太史集》卷22《转对条上四事状》:“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这些效果的取得得益于( ) 

    ①派知州与通判管理地方 

    ②设立“二府三司”及内阁 

    ③设诸路转运司管理财政 

    ④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④
  • 15. 金朝某一民族管理系统产生于女真原始社会的末期,其成员平时在各自部落内从事狩猎、捕渔劳动,一遇战争,青壮年则自备武器、军马和粮草,应征召去打仗;在迁居中原各地后,成为军事、行政、生产三位一体的行政组织。据此可知,该“系统”是指( )
    A . 南北面官制 B . “四等人制” C . 猛安谋克制 D . 行省制
  • 16. 唐代的牛李党争绵延近四十年,恩怨源自私门,是非出于意气,政治主张上并无实质性分歧。而北宋前期的党争,双方往往只为各自政治主张的实现而互不相让,党派成员之间有私交,在一些政治问题上也有共识。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北宋前期(  )
    A . 君主专制程度空前强化 B . 边患制约统治集团内部纷争 C . 科举取士制度渐趋完善 D . 儒家理想政治精神得到弘扬
  • 17. 《明史·地理志》所载明代部分省区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情况表(部分),对表中数据解读合理的是( )                                                                                                                                                                                                                                                         

    省份

    1393年

    1542年

    人口增减数

    增减比%

    北直隶

    1926595

    4568259

    2641664

    137.1

    山东

    5255876

    7187202

    2462326

    46.8

    福建

    3916569

    2111027

    -1805779

    -46.1

    广东

    3007932

    2052343

    -995589

    -31.8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

    A . 南方经济衰退明显 B . 地方管理存在缺陷 C . 南方人口大量外迁 D . 北方仍是经济重心
  • 18. 洪武三十年(1397年),朱元璋命户部下令,每乡各置木铎,选年老及瞽(gǔ,盲人)者,每月六次持铎徇于道路,宣讲“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这六句话就是“圣谕六条”。据此可知当时( )
    A . 律令开始儒家化 B . 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 C . 法律宣传程序化 D . 统治者重视基层教化
  • 19. 清朝军机处与内阁不同,它以行政简化为宗旨,满文文书由满人军机章京,汉文文书由汉人军机章京来处理。因此,军机处的房屋分为满屋和汉屋,分别处理日常的实际业务。军机处的这一设置( )
    A . 加强了皇帝对百官的控制 B . 便于巩固清朝的统治基础 C . 有利于提高官员办事效率 D . 促讲满汉之间的民族融合
  • 20. (2023·青岛模拟) 明代杭州人张瀚,官至吏部尚书,他在笔记《松窗梦语》中记载,其先祖得神人授金,因此得以购织机一台织布,“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遂发家致富。这可用于说明( )
    A . 明朝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 . 明中期工商业市镇兴起 C . 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 D . 明代江南手工业的发展
  • 21. 明朝福建巡抚许孚远认为,“彼其贸易往来,籴谷他处以有余济不足,皆小民生养所需,不可因刖而废屦者也。不若明开市舶之禁,收其权而归之上,有所予而有所夺,则民之冒死越贩者,固将不禁而自止”。由此可知,他主张( )
    A . 合理引导来华外商的行为 B . 支持和发展私人海外贸易 C . 设官方机构管理对外贸易 D . 开海贸易以促进国计民生
  • 22. 下表中各朝代与其对外交往史实相符的是( )                                                                                                                                                                                    


    朝代

    史实

    A

    秦汉

    打通了陆海两个通道,海路从合浦郡徐闻县出发,最远可以航行到波斯湾一带。

    B

    隋唐

    与西域商路畅通,唐朝与大食国接触,使包括造纸术在内的中国技术传到了阿拉伯地区。

    C

    元朝

    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通畅。马可•波罗由海路来到中国;经陆路回到欧洲。

    D

    明清

    恢复了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的旧路,开辟了由明州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

    A . A B . B C . C D . D
  • 23. 一位同学在古玩市场看到一件明代文物,其上的文字勾连不断,较难辨认。唯有“画”“中见(间)人”“代书”字样及某些姓名可以辨认。纸上面还盖有四五个红色的印鉴。这件文物应是(   )
    A . 政府收购字画的公告 B . 文人记述美景的诗歌 C . 民间交易土地的契约 D . 犯人交代罪行的文书
  • 24. (2020高一上·大庆期末) 明末清初,思想界出现了“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等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观念。这些观念 (    )
    A . 代表了中国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B . 促使传统儒学进入反思和批判阶段 C . 突破了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体系 D . 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成功转型
  • 25. 如表为部分明代通俗小说作品情况表。表中所列“居住地”均属明代主要运河城市。这可以用来佐证( )                                                                                                                                                                                

    作品

    《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隋史遗文》

    《新列国志》

    作者

    罗贯中

    施耐庵

    吴承恩

    袁于令

    冯梦龙

    居住地

    浙江杭州

    浙江杭州

    江苏淮安

    江苏苏州

    江苏苏州

    A . 历史传统束缚了文学的发展 B . 小说促进了运河城市的崛起 C . 商品经济是世俗文学的基础 D . 通俗小说成为江南主流文化
  • 26. (2022高一上·荆州期末) 据张之洞在《筹设炼铁厂折》中统计,1889年,“内地铁货出洋以锅为大宗,其往新加坡、新旧金山等处,由佛山贩去者约五十余万口,由汕头贩去者约三十余万口,由廉州运往越南者四万余口”。据此可知,晚清:(   )
    A . 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B . 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 C . 冶铁炼钢技术获得了较大进步 D . 洋务派兴办企业取得一定成效
  • 27. 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后,清政府一面着手复建绿营,一面充分利用由御史、言官、词臣等组成的清流派靠近中枢,风闻奏事,把持言路。如袒沈(葆桢)压曾(国藩),抑湘扬淮等。其主要目的是( )
    A . 解决战时中央权力下移问题 B . 推动洋务运动有序开展 C . 集中力量抵抗英法联军入侵 D . 打压汉族地主武装力量
  • 28. 1902年,梁启超发表了《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在书中,他指出中国传统小说是“中国群治腐败之总根源”;“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必新小说”。据此可知,梁启超旨在(   )
    A . 批判传统文化 B . 推行维新变法 C . 发起文学革命 D . 推动社会改良
  • 29. 与如图所示情况有关的条约( )

    A . 使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 B . 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C . 导致清廷的中央机构开始具有殖民色彩 D . 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 30. (2023·葫芦岛二模)  1903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体操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必修科目,小学每周三小时,中学两小时,高等学堂三小时,另有兵学一小时,师范、实业学堂两小时。章程还对各级学堂体操科的宗旨和内容,操场的规则做了具体规定。该规定(  )
    A . 表明清末新政主要以教育改革为主 B . 培育当时国人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C . 有利于推动中国体育教育的近代化 D . 旨在培养资产阶级救亡运动的人才
  • 31. (2023·大连二模) 1904 年,《新民丛报》刊登《醒狮歌》:“狮兮,狮兮,尔前程兮万里,尔后福兮穰穰。吾不惜敝万舌、茧千指,为汝一歌而再歌兮。愿见尔之一日复为威名扬志气兮,慰余百年之望眼消百结之愁肠”。这首歌曲体现了 (   )
    A . 效仿西方文化 B . 民族危机加深 C . 民众思想解放 D . 革命力量增强
  • 32. 如表是不同时期中国学者对于“中国”的解释。反映出( )                                                                                                                                                                               

    著作

    作者

    时期

    观点

    《中国论》

    石介

    北宋

    “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

    《清朝文献通考》

    张廷玉

    清朝

    “中土居大地之中,瀛海四环”

    《海国图志》

    魏源

    晚清

    中国之所以为中央之国,并非地理居中,而是由于“谓其天时适中”(地球的温带)

    A . 官方对世界局势认知逐渐清晰 B . 中国中心观念开始确立并完善 C . 士人阶层已抛弃华夷尊卑心理 D . 晚清时传统的中国观发生变化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36.0分)
  •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到公元前 247年秦王嬴政即位时,秦对六国已具有压倒优势,统一大局已定。自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秦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灭掉六国,大一统的秦帝国终于形成。统一最终由秦国完成,与秦国自身的一些有利因素存在密切关系。秦在七国当中本来是较为落后的国家,但政治改革最为彻底,改革措施的执行比较连贯,因而发展出一套比较完备的君主集权体制和高效率的国家机器运转机制。与六国相比,秦国发展经济、招揽人才的政策也最见成效。长期与戎、狄为邻,使秦国形成了强悍的民俗,使秦军在战斗力方面也要高出六国军队一筹。凡此种种,都说明秦国能够完成统一的历史任务,并不是偶然的。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起一个以首都咸阳为中心的幅员辽阔的国家。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国能够完成统一“不是偶然”。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国完成统一的历史意义。
  • 34. 人才问题关乎国家盛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人才部分地区分布变化简表

     

    关中区

    二路

    江北区

    十路

    四川区

    四路

    江南区

    八路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宋初至澶谰之盟(公元960-1004)

    37

    35.24

    330

    38.9

    36

    17.3

    140

    6.28

    澶渊之盟至绍兴和议(公元1004-1140

    41

    39.05

    390

    46.04

    81

    39.13

    923

    41.39

    绍兴和议至宋末(公元1140-1279)

    27

    25.71

    127

    15

    90

    43.48

    1167

    52.33

    总计

    105

    100

    847

    100

    207

    100

    2230

    100

    ——肖化忠《宋代人才的地域分布及箕规律》

    材料二:以宋仁宗一朝为例,出类拔萃、彪炳史册的人不下数十人,为历朝历代所罕见。其中,最著名的有晏殊、范仲淹、韩琦、富弼、文彦博、欧阳修、包拯、张方平、司马光、王安石、曾巩、刘敛、刘恕、蔡襄、苏轼、苏辙、苏颂、沈括等。他们当中既有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也有才能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史学家和犯颜直浪、风节凛然的谏臣。 

    ——何忠礼《科举改革与宋代人才的辈出》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人才发展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人才发展的原因。
  • 35. 问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近代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

    时间

    重大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

    19世纪40年代

    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

    19世纪50年代

    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9世纪60年代

    洋务运动

    19世纪末

    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运动

    20世纪初期

    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从上述材料中选取两个以上信息提炼一个主题,结合中国近代史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 3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代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闽、粤等地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城镇发展导致的非农业人口增长趋势的促动下,粮食生产也逐步纳入市场网络,出现了粮食生产中心的移动。如江南原为粮食率裕地区,但到明代中后期由于棉桑等作物的广泛种植,致使粮食严重匮乏,只得从湖广、四川等大量输入。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明中后期,江南表面看似活跃的商业活动及手工业生产实则后继无力,仅以维持个体家庭基本本温饱为目的、重复简单再生产而已。凡此,导致明代失去“社会变迁”的物质基础与制度创新及技术革新重要基地。 

    ——摘编自赵玉田《环境与民生:明代灾区社会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中后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中后期工商业经济发展“后继无力”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