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精准...

更新时间:2023-09-25 浏览次数:69 类型:期中考试
一、基础(14分)
  • 1. 语段阅读

    古人出行也要做攻略:一是旅游图书获取旅游信息,如路程书、舆地图、地方志……在眼花liáo⑴     乱的书海中,《山海经》是宝典之一,不仅记载了几十种旅途中可能会遇到的危险和解决办法,还记录了百余种野菜野味,简直是古人游guàng⑵     旅程中的生存手册。

    二是参考前人游记,这类作品模山范水、专门记游,以描绘山川自然、风景名胜为主,无论是qí⑶     岖旅途,还是风光之 美,都起着旅游手册的作用,如吴均给朱元思的攻略“经     世务者,窥谷忘反。”

    1. (1) 根据拼音写出⑴⑵⑶三处的汉字。
    2. (2) 根据汉字写出⑷处的拼音。
    3. (3)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里的“反”同“返”,是“返回”的意思。《与朱元思书》中“蝉则千转不穷”以及《三峡》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中也有这种通假字。请你分别找出并释义。
  • 2. 古人纪念出行的方式就是写文和绘画,是优雅的“朋友圈”。唐朝则是这种“朋友圈"集大成的时代。

二、阅读(49分)
  • 3. 阅读

    [文本一·词]

    浣溪沙

    苏轼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释]①刘倩叔:名士彦,泗州人。②雪沫乳花:形容煎茶时上浮的白泡。

    [文本二·文言文]

    [前言]根据《水经)》所写,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而唐代李渤访求石钟山旧址后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它们,聆听声音,鼓槌停止敲击,余音慢慢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

    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元丰七年六月丁丑这日,苏轼和长子苏迈在鄱阳湖湖口一探石钟山的命名缘由。

    石钟山记(节选)

    苏轼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倥崆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日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吆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竅坎镗鞯之声,与向之噌吆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吆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寂坎镗搭者,魏庄子之歌钟⑤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莫能知;而渔工水师⑥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

    [注释]①崆(kōng)砼焉:崆砼地发出响声。②磔(zhé)磔:鸟鸣声。③噌(cēng)吆(hóng):这里形容钟声洪亮。下文的“竅(kuǎn)坎(kǎn)镗(tāng)輅(tà)”也是指击物的声音。④周景王之无射:《国语》记载,周景王铸成“无射”钟。⑤魏庄子之歌钟:《左传》记载,魏庄子(魏绛)的古乐器。⑥渔工水师:渔人船工。

    1. (1) [任务一]代发“朋友圈”

      在《记承天寺夜游》中如果苏轼发“朋友圈”,应该会选择“庭下人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这一-清丽淡雅的景象来表明自己的心境。

      ①[《浣溪沙》之朋友圈]:在《浣溪沙》中,他可能会选择细雨、、雪沫乳花、这些形象来发朋友圈,同时结合一个叠词来表明自己的心境。

      ②[《石钟山记》之朋友圈]:在石钟山的探访过程中,他可能会选择怎样的风景?又会给人带来怎样的感受呢?请你选择文中原句,想象画面进行分析。

    2. (2) [任务二]推测字义

      使用方法

      字以及所在文本

      释义

      结合学习经验

      至湖口

      依据课文推断

      壁下(巘多生怪柏)

      与余同(竹柏影也)

      莫能知(渔者歌曰)

    3. (3) [任务三]为文中画横线句进行断句(限两处)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4. (4) [任务四]讲述——关于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以“闲人”一词展现自己复杂心境,元丰七年他游南山、游石钟山,请结合这三则文本向班级同学讲述你所了解的苏轼。

  • 4. 阅读

    [同行红色经典]

    造反者

    ①蒋介石悬赏八万元要周恩来的首级,可是在周恩来的司令部门前,只有一个哨兵。

    ②我到屋子里以后看到里面很干净,陈设非常简单。土炕上挂的一顶蚊帐,是唯一可以看到的奢侈品。炕头放着两只铁制的文件箱,一张木制的小炕桌当作办公桌。哨兵向他报告我的到来的时候,周恩来正伏案在看电报。

    ③“我接到报告,说你是一个可靠的新闻记者,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并且说可以信任你会如实报道,”周恩来说,“我们知道这些就够了。你不是共产主义者,这对于我们是没有关系的。任何一个新闻记者要来苏区访问,我们都欢迎。不许新闻记者到苏区来的,不是我们,是国民党。你见到什么,都可以报道,我们要给你一切帮助来考察苏区。”

    ④周恩来盘腿坐在小炕桌前,把电报推到一边。他动手替我起草一个旅程。写完以后,他交给我一张纸,开列着为时共需九十二天的旅程中的各个项目。

    ⑤“这是我个人的建议,”他说“但是你是否愿意遵照,那完全是你自己的事情。我认为,你会觉得这次旅行是非常有趣的。”

    ⑥我一边和周恩来谈话,一边深感兴趣地观察着他。因为在中国,像其他许多红军领袖一样,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讲英语有点迟缓,但相当准确。他对我说已有五年不讲英语了,这使我感到惊讶。

    ⑦我从周恩来的一位以前的同学那里,从外国人称为中国“国民革命”的一九二五年到一九二七年的大革命时代中与他共事的国民党人士那里,了解到一些关于周恩来的情况。但是从周恩来自己身上,我后来还了解到更多的情况。他显然是中国人中间最罕见的一种人,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他是一个书生出身的造反者。

    ⑧周恩来是一个大官僚家庭的儿子,他本人似乎注定要做个读书人的,因为他从很小的时候起就表现出有突出的文学天赋。但是,像他同辈的许多其他人一样,他在民族觉醒的时期里受的教育,使他的兴趣从文学转移到别的方面去了。第一次革命以后,中国的单纯的新文化运动开始有了比较严重的产物萌芽,这时周恩来便被卷到了社会革命运动中去,这个运动将使中国受到触及灵魂深处的震动。

    ⑨他先在南开中学,后在南开大学学会了英语,受到了“开明的”教育。他在班上成绩优异,在南开的三年都靠奖学金维持。接着日本提出“二十一条”要求,袁世凯企图恢复帝制,全国爆发起义,产生了争取民主和社会改革的运动,最后是一九一九年的学生运动。周恩来作为学生领袖,遭到逮捕,在天津关了一年监牢。

    ⑩周恩来获释后去了法国。他在战后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下,在巴黎帮助组织中国共产党,成了同时在中国成立的这个组织的创建人。他在一九二四年回国,已是个著名的革命组织者,回国后立即在广州与孙逸仙会合,后者当时与中国共产党和苏俄合作,准备发动国民革命。

    ⑪一九二五年到一九二七年进行了北伐,周恩来奉命去上海准备起义。周恩来当时是个年方二十八岁的青年,并未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在工人阶级中间也很少活动经验。他和一些著名的上海工人领袖终于组织了五万名工人纠察队,在法租界弄到地方给两千名干部进行秘密军事训练,把毛瑟枪偷运到市里,训练了三百八十名枪手,这是,上海工人所有的唯一的武装力量。一九二七年三月二十一日,共产党下令举行总罢工,使上海全部工厂都停闭,又把六十万名工人派到革命的路障后面去,这是他们一辈子中第一次被组织起来,最后取得了胜利。有五万名工人武装起来了,编成六营革命军,“人民政府”宣布成立。

    ⑫这是中国现代史上最有声有色的一次政变。

    ⑬我暗自想,周恩来一定是个狂热分子,因此我想寻找这必有的神色。但是如果说有这种神色的话,我却没有发觉出来。他谈吐缓慢安详,深思熟虑。

    ⑭不知怎么,当他陪着我走过安静的乡间田埂,穿过芝麻田、成熟的小麦田、沉甸甸地垂着穗的玉米田,回到百家坪去时,他似乎是一点也不像一般所描绘的赤匪。相反,他倒显得真的很轻松愉快,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就像神气活现地仿佛一个大人似的跟在他旁边走的“红小鬼”一样,他的胳膊爱护地搭在那个“红小鬼”的肩上。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有删减)

    1. (1) [梳理·跟随斯诺看周恩来]请根据文本,完成下列表格内容填写。

      斯诺至苏区报道,周恩来欢迎他的到来并为他起草详细的旅程建议。

      斯诺与周恩来谈话,观察到他,使斯诺惊讶。

      斯诺从相关人士及自己的了解中发现“他是一个书生出身的造反者”,因为具有文学天赋且在南开靠奖学金维持学业的周恩来,在之后的人生中,周恩来。(结合相关经历补充)

      斯诺与周恩来走在安静的乡间田埂时看到周恩来的胳膊爱护地搭在“红小鬼"的肩上,使斯诺感到

    2. (2) [联想·跟随斯诺看其他领袖]根据段落⑥中画横线句,完成下列要求。

      段落⑥中写道:“因为在中国,像其他许多红军领袖一样,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红星照耀中国》中还写到哪些传奇式的领袖人物?请任选两名,谈谈他们的传奇表现。

    3. (3) [设计·言语中的人物]段落③、段落⑤是周恩来所说的原话,请你从画波浪线的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处,从语气、重音上进行朗读设计,阐明理由。
    4. (4) 小语和小文同学通过选文对《红星照耀中国》的写作技巧有一些思考,请你跟随他们一起走进文本进行分析,完成下列对话。

      小语:我发现这篇文章中有两处引用了周恩来亲自所说的话。

      小文:是啊,我也发现了,这样的引用其实有一些好处:

      小语:确实如此,而且这也是《红星照耀中国》的特色表现。斯诺的创作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文学和艺术手法。比如段落②中的画横线句就使用了手法,写出了

      小文:这种手法同样让我联想到《背影》中所写:“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情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小语:你很会举一反三,此外,作者也善于运用对比,比如文中写到,生动形象地多方面展现着周恩来的形象。

      小文:由此,我发现《红星照耀中国》的确是一部特点相结合的作品。

  • 5. 阅读

    [体会中华腾飞]

    1917年,周恩来赴日本留学之际,临别给同学赠言:“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而今,中国腾飞,日新月异,绿色低碳生活正成社会新风尚。

    [新闻阅读]

    绿色低碳生活正成社会新风尚

    国庆期间,江西省南昌市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湾里迎来了市民游客的出行消费高峰。记者走访发现,在消费火热的同时,湾里从景区到民宿,从商家到游客,都在自觉践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理念,以实际行动营造文明出游新风尚。

    拒绝“舌尖上的浪费”

    “奶奶,适量点菜,我们一起做‘光盘行动’的践行者!”假日里,在重庆市九龙坡区黄桷坪街道,来自当地中小学的“小小志愿者”身穿红马甲,向正在就餐、逛街的市民积极宣传“光盘”理念。

    “您好,您的餐盘还有不少饭菜没有吃完,建议您回座位上继续吃完。如果要现在倒掉的话,请扫这个二维码支付一元钱。”这是近日发生在江西省上犹县机关职工食堂的一幕。食堂阿姨化身“督导员”,在餐盘回收处监督就餐人员用餐情况,对存在明显浪费食物的职工进行提醒。

    提倡低碳生活

    在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赵家山村,年过五旬的张利芳正在自家院子里用淘米水浇灌花木。走进屋内,抬头是节能灯,低头便看见角落里用来存放二次利用废水的大水桶,环保家具建材、循环利用的购物袋……绿色低碳的小细节遍布整个房屋。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号召,张利芳成为赵家山村首户加入光伏发电项目的农民,屋顶上一块块光伏发电板向阳生辉,清洁能源不仅满足了自家日常用电的需求,每个月的余电还能带来收入。

    推动绿色发展

    绿色,已成为各地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国庆前夕,上海市举办了“氢”城相见2022临港新片区氢能大会,签约项目21 个,涉及总投资额约85亿元,布局绿色低碳新赛道的特色产业园区——“国际氢能谷”在会上正式启动。

    绿色发展的成效,已在上海逐步显现:围绕落实“双碳”任务目标,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技术广泛应用,截至目前,上海市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强制性标准,已有绿色建筑总量3.15亿平方米、节能建筑总量6.52亿平方米;绿色低碳交通向纵深推进,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82万辆,建成各类充电桩58.8万根;城乡水环境显著改善,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劣V类水体基本消除;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率达到95%,原生生活垃圾实现零填埋;海绵城市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临港新片区作为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区写入联合国南南合作报告。

    “绿色低碳生活正日渐成为社会新风尚。只要人人将绿色意识内化于心,就能在生产、生活、行为中将绿色意识外化于行。”江西省社科院副院长龚剑飞说。

    光明日报通讯员薛斌

    《光明日报》(2022年10月08日)(有删减)

    1. (1) 《光明日报》版面目录丰富,本则新闻适合放哪个版面?请作恰当选择。(    )
      A . 民主法治 B . 国际新闻 C . 生态文明 D . 教科文新
    2. (2) 根据新闻内容,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
      A . 江西省上犹县机关职工食堂的食堂阿姨化身“督导员”,在餐盘回收处监督就餐人员用餐情况,如果光盘将会奖励1元。 B . 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赵家山村张利芳加入光伏发电项目,光伏发电板产生的能源满足自家日常用电,余电还能带来收入。 C . 国庆前夕,上海市举办了“氢”城相见2022临港新片区氢能大会,签约项目21个,涉及总投资额85亿元,启动“国际氢能谷”。 D . 在上海,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82万辆,建成各类充电桩58.8万根;城乡水环境显著改善,黑臭、劣V类水体全面消除。
    3. (3) 记者撰写新闻评论时通过引用事实、权威言论来增强新闻评论的客观性,从而明确体现立场和观点。请从本文选择例子进行说明。
三、写作题(53分)
  • 6. “寻觅古人旅行”、“同行红色经典”、“体会中华腾飞”,在这三项活动中你有怎样的学习心得?请结合活动内容谈谈体会。
  • 7. 学期过半,语文学习经历丰富。阅读下列表格,完成写作。

    课文单元

    写作任务

    写作提示

    第一单元

    新闻写作

    校园生活;新闻格式;标题作用

    第二单元

    学写传记

    普通人或名人;以真取信、感人;闪光之处

    第三单元

    学习描写景物

    多角度观察;多感官感受;多修辞手法

    请从上表中任选一个单元, 根据相应写作任务,自拟标题,进行写作。要求:①注意格式;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出现含考生个人真实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