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云浮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更新时间:2023-09-15 浏览次数:13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
  • 1. (2016七下·奉新期中) 古人评论隋朝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指的是隋朝大运河的主要功能为(  )

    A . 灌溉 B . 泄洪 C . 运输 D . 饮水
  • 2.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 进士科是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科目 B . 所有人才都从进士科选出 C . 进士科的兴衰反映了科举制演变 D . 缙绅都要参加进士科考试
  • 3. “巾帼英才扭乾坤,一代女皇绝古今。”诗中的“女皇”之所以受到后世的推崇和肯定,主要是因为她( )
    A . 发展生产,推动社会进步 B . 完善科举,创立殿试制度 C . 严刑酷法,稳定社会秩序 D . 善于用人,破格提拔人才
  • 4. (2020·平谷模拟) 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杜甫在“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的诗句中描述的工具是(   )
    A . B . C .      D .
  • 5. 唐玄宗在位的时候用过三个年号,分别是先天、开元和天宝。杜甫《忆昔》诗中:“忆昔开元全盛日,……公私仓廪俱丰实。”《通典•食货典》载:天宝八年官仓存粮相当于国家4年的粮食收入。可见,两则材料都从不同角度表述当时唐朝社会比较富足。这一案例表明,历史研究( )
    A . 应该重视史料互证 B . 文学作品不足为凭 C . 完全凭借考古发掘 D . 必须依据文献记载
  • 6. 小明正在认真观察如图三幅有关唐朝的图片,为此可以判断小明的学习主题应是( )

    A . 高超的印刷工艺 B . 开放的社会风气 C . 繁荣的社会经济 D . 多彩的文学艺术
  • 7. 诗歌是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李白的诗气势磅礴,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杜甫的诗淳朴厚重,沉郁悲伤,语言精练凝重。白居易的诗平易近人,通俗易懂。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在内容与风格上具有不同特点。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 )
    A . 阶级出身不同 B . 生活背景不同 C . 思想性格不同 D . 艺术追求不同
  • 8. “蕃人旧日还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诗中所描述盛唐时期的社会情况是( )
    A . 开放的社会风气 B . 各民族相互影响 C . 开明的民族政策 D . 友好的民族交往
  • 9. 盛唐对世界影响巨大,周边各国前来学习交往。其中最为典型的国家是( )
    A . 天竺 B . 波斯 C . 大食 D . 日本
  • 10. 如图所示人物的对外文化交流充分体现了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 )

    A . 高度繁荣共享太平 B . 世界领先求同存异 C . 对外开放双向交流 D . 源远流长泽被东西
  • 11. 诸葛亮把“贤臣和小人”看作是国家兴衰的一个重要因素。“亲贤臣,远小人”,则国盛;“亲小人,远贤臣”,则国衰。唐朝哪个皇帝在位期间充分验证了诸葛亮这个用人理论?( )
    A . 唐太宗 B . 唐中宗 C . 唐高宗 D . 唐玄宗
  • 12. “比之隋朝和唐朝的统治者,他们接受更多的后备人员进入官僚体制,并为那些适合政府职务的人提供丰厚的薪金。他们甚至安置文职官员来监管军队。”材料说明宋朝( )
    A . 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B . 使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 C . 减少了政府财政支出 D . 进一步提高了行政效率
  • 13. (2022七下·容县期末) 费正清、赖肖尔在《中国的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认为,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下面能够论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 . 开辟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丝绸之路 B . 出现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C . 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D . 兴起著名的瓷都—景德镇
  • 14. (2022七下·韶关期中) “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这段史料记载的历史事件是(   )
    A . 五代十国更迭 B . 太祖杯酒释兵权 C . 朱温建立后梁 D . 赵匡胤陈桥兵变
  • 15. “比之隋朝和唐朝的统治者,他们接受更多的后备人员进入官僚体制,并为那些适合政府职务的人提供丰厚的薪金。他们甚至安置文职官员来监管军队。”材料说明宋朝( )
    A . 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B . 使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 C . 减少了政府财政支出 D . 进一步提高了行政效率
  • 16. 宋初,朝廷向一定级别的官员或官衙支赐专门钱物以供宴饮招待,这些钱物主要是公使钱、公使酒。王安石变法中将公使钱由原来的中央拨付改为中央和地方杂收应付。这一变化有利于( )
    A . 整饬官场的贪腐之风 B . 减轻中央财政压力 C . 缩小地方收税的权力 D . 强化公使钱的管理
  • 17. (2022七下·大埔期末) 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据此对澶渊之盟的评价比较客观公正的是(    )
    A . 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破坏 B . 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C . 北宋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局面 D . 宋辽双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
  • 18. 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下面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并立的示意图是( )
    A . B . C . D .
  • 19. 早在宋朝时期为了鼓励海外贸易,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所设立的机构是( )
    A . 都护府 B . 宣政院 C . 军机处 D . 市舶司
  • 20. 元朝的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历史学家钱穆认为,行省意为“行动的中央政府”,由此可知其( )
    A . 享有诸侯国的特权 B . 与中书省地位平等 C . 受到中央政府节制 D . 长官不由中央任免
  • 21. 历史地图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你能从如图某朝代的局部地图,判断出是哪个朝代的( )

    A . 秦朝 B . 西汉 C . 唐朝 D . 元朝
  • 22. 元朝建立后,中央政府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正式行使行政管理权,佐证此结论的史实是( )
    A . 用金瓶掣签确定继承人 B . 设置驻藏大臣监督地方 C . 册封“达赖喇嘛”封号 D . 由宣政院直接统辖
  • 23. (2022·孝感) 随着城市的繁荣,与唐朝不同的是,宋代市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如瓦子和勾栏,南宋临安的文化娱乐业更为发达。这一变化(    )
    A . 适应了市民阶层不断壮大的需要 B . 反映了宋朝人民贪图享乐之风 C . 体现了宋代重文轻武政策的弊端 D . 表明商业发展腐蚀了正统思想
  • 24. 对词的发展有突出贡献,词风豪迈飘逸,改进词的创作,扩大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格调。这个文学家是( )
    A . 辛弃疾 B . 李清照 C . 苏轼 D . 苏洵
  • 25. 《梦溪笔谈》记载毕昇的活字用胶泥刻制,“火烧令坚”后用于印刷。有人认为普通黏土制的泥活字易碎,不能用于印书,但经中国科技大学的模拟实验证明,黏土制字入炉经高温焙烧,成品坚固适用,印样字迹清楚。由此可见( )
    A . 古文献资料时代久远均不可靠 B . 经验来源于生活实践因而可信 C . 时代变迁会影响史料价值判断 D . 多种方法互证可甄别史料信度
  • 26. 我国古代对欧洲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变革的发明是( )
    A . 造纸术 B . 火药 C . 印刷术 D . 指南针
  • 27. 下面是小雅同学收集到的一组图片,她的学习主题应该为( )

    A . 中国古代改革家 B . 对外友好交往 C . 抗击外来侵略 D . 发展民族经济
  • 28. 《尼布楚条约》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上述材料表明,清朝政府( )
    A . 开始管辖东北地区 B . 努力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C . 开始管辖西藏地区 D . 运用法律手段管辖边疆
  • 29. 清朝前期,全国各地形成了不同类型集市、市场。同时,商业活动中,不同区域也形成专业性商业性组织,如山西的晋商,主要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后来又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便于货币流通;江南徽州府商人组成的徽商,他们主要从事食盐、典当、茶叶、木材、粮食、布绸等行业的经营活动。徽商贾而好儒,富甲一方。以上材料说明了清朝前期( )
    A . 清朝前期的商业贸易很发达 B . 清朝前期江南地区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 . 商业活动中形成了垄断性组织 D . 清朝前期形成的商帮大大了促进商业的发展
  • 30. 京剧脸谱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它采用某种色彩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如红脸表示忠诚耿直、黑脸表示刚正不阿等。这说明京剧脸谱( )
    A . 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B . 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C . 基本取材于宫廷生活 D . 折射了社会伦理秩序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0分)
  • 31.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认真回答问题。

    材料一:每次科考后,同科进士选出一位书法高手,把大家名字刻在一块碑石上,留作纪念。雁塔题名成为科考及第后新科进士最高荣誉的象征。

    ——选自课本

    材料二:神宗时期,要杀一个有罪官员,遭到朝中官员反对,他们说“祖宗以来未尝杀士人”。

    ——选自课本

    材料三:朝中有一位官员胡中藻,因所作诗中有“一把心肠论浊清”的句子,被乾隆定成叛逆大罪。

    ——选自课本

    1. (1) 上述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实都发生在什么朝代的?
    2. (2) 请列出上面的三侧材料所反映出的不同朝代对待读书人不同政策及文人的地位。
    3. (3) 这些政策的实施,对当时社会有何影响?
  • 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重视兴修水利;宋朝引种占城稻,并大力推广;元朝注重农桑,委派专门官员,编辑农书,指导农业生产;明朝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并大力推广种植;清朝前期,大力推行垦荒政策,并对黄河、淮河等大河及大运河的治理,组织人力修建了许多堤坝、渠堰、海塘,积极推广经济作物。

    材料二:

    材料三:明朝后期传入我国的高产作物,如玉蜀黍(即玉米)、番薯(俗称地瓜),到清代普遍种植于全国各地,高产作物的推广,对于粮食增产有重大影响。清初荒地极多,随处可见,而到康熙末年,则大都被开垦耕种。因而耕地面积由1645年的400余万顷,增加到1724年的680余万顷。人口增长也随之加快,特别是地丁合一之后,人口数量急剧增加,乾隆十四年(1749)为1亿7000万,至嘉庆十七年(1812)增加到3亿6000万。

    ——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各朝代古代社会对农业发展的态度?农业在古代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2. (2) 对比材料二中的两幅平面图,分析唐朝长安城和宋开封城在商业分布上的不同点,并指出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作物品种、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之间的关系。
    4. (4)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进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
  • 3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中国古代朝仪的变化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三幅图片中,机构设置所属的朝代。简要说明军机处设立的原因及其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大臣们在议事的时候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3. (3) 综合以上材料,结合自己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认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