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清远地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

更新时间:2023-09-19 浏览次数:16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要求的答案,请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
  • 1. (2022八下·广州期末) “中国道路的成功有效冲击了传统的“西方中心论”,打破了西方模式的垄断地位,推进了世界发展道路的多样性。”这里的“中国道路成功”的意义是指(   )
    A . 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 . 反抗外来侵略取得完全胜利 C . 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力量 D . 中国从此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 2. 电影《长津湖》生动塑造了抗美援朝时期鲜为人知的英雄群像,创造了中国战争影片的新标杆,电影上映半月票房即达到45亿元。该影片备受关注的主要原因是( )
    A . 深刻阐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B . 反映当代人对中美关系的发展期待 C . 充分显现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 D . 表达国人认识现代战争的理性情感
  • 3. 如下是1954年创作的歌曲《在祖国和平的土地上》,其创作的背景是( )                                 

    我们工人劳动最热情,生产记录日日新。农民已经组织起来,年年都是好收成.…我们热爱和平,从不侵略别人,也不准侵略者,破坏人类安宁……

    A . “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B . 农民全部加入农业合作社 C . 社会主义制度已基本确立 D . 新生的人民政权得到巩固
  • 4. (2022八下·广州期末) 1953年青年工人王崇伦先后8次改进工具,一年完成了四年多的工作量,成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1955年全国职工提出了53万多件发明、技术改进,涌现出大批先进生产者、劳动模范。上述现象反映出:(   )
    A . 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了企业活力 B . 新时期乡镇企业得到快速发展 C . 人民积极投身国家工业化建设 D . 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加速推进
  • 5. (2022八下·广州期末) 1953年,《人民日报》出现了12次“共同富裕”,主要集中在“向农民宣传总路线”专栏,鼓励“大家联合起来,用大规模生产和新的农具、农业机器,使大家能够共同富裕”。对这种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 . 是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成果 B . 目的是支援抗美援朝战争 C . 适应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 D . 说明我国初步实现了工业化
  • 6. 1961年,毛泽东说:“搞社会主义建设不要那么着急。着急了办不成事,越急就越办不成,不如缓一点,波浪式地向前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不能急。违反客观事物的规律,硬去实行,要受惩罚。”这一指示( )
    A . 有利于调整经济克服困难 B . 推动了三大改造的开展 C . 推动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D . 为改革开放奠定思想基础
  • 7. (2022八下·广州期末) 下图是海外中国共产党研究趋势图。这一变化趋势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 . 西方国家敌视中国 B . 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C . 海外研究中国起步晚 D .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
  • 8. 解读数据图表是探寻历史发展状况的重要途径。下面所示为某同学搜集整理的1966-2019年我国农村基本经济数据。仔细观察图表,这些数据反映了( )

    时间

    1966年

    1978年

    1995年

    2012年

    2019年

    粮食综合生产力(单位:亿斤)

    4280

    6095

    9332

    12245

    13390

    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

    (单位:平方米/人)

    0

    8.1

    21.0

    37.1

    48.9

    农村人均消费支出(单位:元)

    0

    116.1

    1310.4

    5908

    14617

    A .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成效显著 B . 籼型杂交水稻提高粮食产量 C . 联产承包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D . 对外开放政策缩小城乡差距
  • 9. (2022八下·广州期末) 文物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历史的发展轨迹。下图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颁发的时代背景是(   )

    A . 资本主义工商业,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 B . 经济体制改革,打破单一的所有制结构 C .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D . 国企改革向纵深发展,掀起公司制股份制热潮
  • 10. (2022八下·广州期末) 下图反映了2001年和2017年我国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变化情况。这一现象(   )

    A . 揭示国有企业改革势在必行 B . 改变了我国的经济所有制结构 C . 加速了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D . 表明加入世贸组织产生的影响
  • 11. (2022八下·新会期末) 深圳是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窗口;深圳也是最早开放消费品价格,取消各种票证,使购物变成了一种自由选择和轻松享受的地方。这一现象表明深圳(    )
    A . 改革与开放相互促进 B . 率先开始经济体制改革 C . 经济水平领先于全国 D . 引进外资促进快速发展
  • 12. (2022八下·广州期末) 2017年与1978年相比,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105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0倍。这样的增长速度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后(   )
    A . 政府关注民生 B . 科学技术迅速发展 C . 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D . 对外贸易迅速增长
  • 13. (2022八下·广州期末) 1992年2月开始,北京市的新增公司以每个月2000家的速度递增,比过去增长了2-3倍。到8月22日,全市库存的公司执照已全部已全数发光,市工商局不得不紧急从天津调运一万个执照以解燃眉之急。这种现象的时代背景是(   )
    A . 邓小平南方谈话 B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 . 新发展理念的提出 D . “一带一路”建设
  • 14. (2022八下·广州期末)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中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中共十五大首次提出依法治国的历史任务,同时也(   )
    A . 提出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B . 明确规定以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行动指南 C .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 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 15. 新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新矛盾和新挑战,着眼于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而提出的全新发展理念。其中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的( )
    A . 创新 B . 协调 C . 开放 D . 共享
  • 16. (2022八下·广州期末)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后,在民族自治地方建立了完整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比如广播电台基本覆盖少数民族地区,使用了二十五种少数民族语言,并且建立了少数民族语的影视译制中心。材料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 . 保障了少数民族的文化权益 B . 推动了不同地域文化的交融 C . 真正地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D . 解决了少数民族落后的问题
  • 17. (2022八下·广州期末) 2010年,中央和地方共投入8800万元,支持新疆地区新建书屋近5000家,当地许多农牧民将这些书屋视为增收的“指南针”。这体现了(   )
    A .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 国家借助文化资源兴边富民 C . 政府尊重少数民族生活习俗 D . 少数民族聚居我国边疆地区
  • 18. 在总结“一国两制”在澳门的实践经验时,有学者说:关于澳门历史,长期以来中葡史学界各说各话,但从20世纪80年代起,澳门知识界开始大量挖据、整理、出版历史文献档案,希望还历史以原貌,带着家国观念做了大量研究。现在发现,把历史的话语权拿回来“非常重要”。这种重要性主要体现在( )
    A . 丰富历史文化资源 B . 推动九二共识达成 C . 随意解释历史现象 D . 合理进行价值引领
  • 19. 运用年代尺进行史实梳理是形成时空观念的有效方法。下述史实说明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横线处应填的地区是( )

    A . 台湾 B . 新疆 C . 西藏 D . 香港
  • 20. (2022八下·广州期末) 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整理和制作历史卡片是优化历史知识的重要方法,下边知识卡片的主题是(   )

    知识卡片

    1.“辽宁舰”入列

    2.组建核导弹部队,火箭军成立

    3.成立五大战区,组建五大军种

    A . 钢铁长城 B . 新时代强军之路 C . 中国的科技成就 D . 导弹部队发展
  • 21. (2022八下·广州期末) 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就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发表涉台声明答记者问说道:“美方应纠正错误,切实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规定,慎重妥善处理涉台问题,停止为‘台独’分裂势力撑腰打气,以实际行动维护而不是破坏台海和平稳定。”据此可知,中国(   )
    A . 开始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B .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C . 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D . 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22. (2022·广东二模) “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在新冠疫情发生后,中国积极援助其他国家,真正做到了“弘义利”、“共患难”。据此材料可知(   )
    A . 重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B . 继续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C . 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示美 D . 始终把正确义利观放在首位
  • 23. (2022八下·广州期末) “敢上苍穹揽月,不畏艰险启航,豪情问天,壮志报国”,这是感动中国组委会对图中人物的赞赏。他们感动中国的事迹是(   )

    A . 航天强国 B . 扶贫攻坚 C . 国防卫士 D . 科研创新
  • 24. (2022八下·广州期末)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倒计时以24节气作为设计灵感,创意无限;药学家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从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得灵感,终于发现青蒿素。这表明新中国科技文化发展:(   )
    A . 已经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B . 根植于悠久的传统文化 C . 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推进 D . 显示了综合国力的增强
  • 25. 下表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部分节假日变化一览表。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年份
                   天数
    节日

    1950年

    1995年

    2000年

    2008年

    元旦

    1

    1

    1

    1

    春节

    1

    3

    3

    3

    国庆节

    2

    2

    3

    3

    星期六

    0

    1

    1

    1

    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0

    0

    0

    1

    A . 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B . 国民收入大幅提高 C . 政府关注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D . 人们注重和享受多种休闲生活
  • 26. 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中央明确了对香港特别行政区全面管治权的表述,同时大力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和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这一举措( )
    A . 体现了中央政府决策高瞻远瞩 B . 赋予了“一国两制”政策新的内涵 C . 有利于促进香港的稳定与发展 D . 拓展了香港在国际社会的活动空间
  • 27. “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如果没有中国同美国关系的正常化,也就没有(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以及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蓬勃发展。”这表明中美关系正常化( )
    A . 标志着美国对中国封锁政策的彻底失败 B . 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C . 促使西方许多国家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D . 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 28. “周恩来……千方百计地吸纳海外核能与火箭专家回国。在他的号召与关怀下,李日光、邓稼先、张沛霖等专家先后回国,成为核工业领域挑大梁的人物。特别是中国‘两弹一星’领军人物钱学森摆脱美国羁留得以回国,完全是周恩来外交努力的结果。”由此可见,中国“两弹一星”成功的原因是( )
    A . 科技人员的努力 B . 国际交流的推动 C . 国家领导人的重视 D . 改革开放的实施
  • 29. 1977年国家复高考,高校学生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到1985年,教育部规定高校可以招收少量国家计划外的自费生,学生自己缴纳培养费、学杂费,毕业后由学校推荐就业或自谋职业。这一变革( )
    A . 顺应了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B . 提高了高校招生制度的公正性 C . 适应了市场经济改革的新形势 D . 说明了教育战线仍需拨乱反正
  • 30. 服装是过去岁月留下的化石。晚清时期流行长袍马褂,民国时期流行中山装,新中国初期流行列宁装,“文化大革命”时期流行军装,新时期的服装多种多样,注重美观和个性发展。据此判断以下说法最合理的是( )
    A . 服装样式的演变说明制衣技术在不断地进步 B . 不同服装的流行主要是因为审美意识的不同 C . 服装是体现人们审美意识和展现个性的物品 D . 过往历史的社会意识体现在人们的着装之中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4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4分,共40分。请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 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2-1920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状况(部分)                                                                                                            

    行业

    1912年

    1920年

    发展速度(1912=100)

    平均增长率(%)

    棉纺织业

    华商纱厂纱锭数(枚)

    509659

    1598074

    313.6

    12.1

    华商纱厂布机数(台)

    2616

    6675

    255.2

    11.0

    机制面纺业

    华商厂日产能力(包)

    66740

    203950

    306.8

    17.4

    华商厂产量(万包)

    1966

    8316

    423.0

    19.8

    卷烟业

    华商厂资本额(万元)

    138

    1680

    1219.4

    36.7

    材料二

    材料三  到1990年,与办深圳特区前的1979年相比较,国内生产总值由1.96亿元增加到135亿元,增长67.88倍,平均递增46.9%;国民收入由1.6亿元增加到94亿元,增长57.75倍,平均年道增44.8%;工业总产值由6061万元增加到161.31亿元,增长263.4倍,平均年递增66.1%。

    ——王幼樵、肖效钦主编的《中国当代史》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1912-1920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
    2. (2) 观察材料二,分别指出“一五计划”期间新中国经济发展在行业和地域分布方面的特点,分析“一五计划”完成的重要意义。
    3. (3) 根据材料三,谈谈深圳特区的发展带给我们哪些有益的启示。
  • 32.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改革开放的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大事

    1978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包干到户。

    1980年

    中共决定试办A____、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1984年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国家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

    1990年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1992年

    中共十四大召开,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1997年

    中共十五大召开,B____成为指引全党和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

    199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1. (1) 请在表格A、B处填写正确的内容。
    2. (2) 选择材料中至少两个相互关联的事件,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参考示例,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示例]观点:建设经济特区有利于中国的繁荣富强。

      论述:建设经济特区,可以增强同国外的经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世界了解中国,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

      结论:建设经济特区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更快、更好地发展,有利于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 33. 对外开放是中国一项基本国策。回顾历史,新中国对外开放来之不易。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1949-2007年我国与各国建立外交关系情况简表(累计)

    ——摘自熊志勇《中国近现代外交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三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摘编自人民网

    1. (1)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材料一中的第①阶段中外建交的一个事例,并分析第①阶段出现建交高峰的原因。
    2. (2) 材料二中“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率先打开门来搞建设的措施是什么?分析这一举措的意义。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推动全面开放新格局的举措。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