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云浮市罗定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

更新时间:2023-09-09 浏览次数:20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要求的答案。请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
  • 1. 在生死存亡之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历经28年浴血奋斗,终于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这一标志性事件是(  )
    A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 .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C . 开展土地改革 D . 进行三大改造
  • 2. 长津湖战役中,“冰雕连”的一位战士写下绝命诗:“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绝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做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据此可知,“冰雕连”肩负的神圣使命是(  )
    A . 解放全中国 B .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C . 向工业化进军 D . 建设现代化钢铁长城
  • 3. “土地改革对总的农业生产力的贡献究竟有多大,这个问题仍可以争论。总之,这个运动的主要成就是政治上的。”材料旨在强调土地改革( )
    A .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B . 巩固了断生的人民政权 C . 加速了农村城镇化 D . 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
  • 4. 从1953年到1956年,全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9.6%,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4.8%,这种增长速度是相当高的;1956年,工业总产值第一次超过农业总产值。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一五”计划的实施 B . 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展 C . “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D . 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
  • 5. 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形成了(  )
    A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6. 右图所示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性质的三次变化,图中③处对应的是(  )

    A . 在全国完成了土地改革 B . 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 C .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D . 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
  • 7. 下图的两则报道反映的史实对我国造成的影响是(  )

    A . 推动了新中国的经济大发展 B . 导致了工农业生产遭到破坏 C . 巩固了断中国的政权和威望 D . 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8.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材料中的“这里”所指的事件是(  )
    A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 .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D . 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
  • 9. 见下表,1978年以后,安徽凤阳县农业生产实现三年三大步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1980年粮食产量 5.02亿千克
    1981年粮食产量 6.70亿千克
    1982年粮食产量 7.15亿千克
    A . 新中国土地改革的完成 B . 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 . 人民公社巨大的优越性 D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 10.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建国三十五年来,经济体制上出现了弊端,政企职责不分,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为此,中共中央决定(  )
    A . 建立市场经济 B . 扩大企业自主权 C . 引进外国技术 D . 扩大商品的销路
  • 11. (2022·娄底) 一位学者说:1980年中国打开了第一扇窗,开启了融入世界的进程,最鲜明的特点是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材料描述的是我国(    )
    A . 农村生产力的解放 B . 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C . 城市改革全面展开 D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 12. 1992年,新的改革瓶颈亟待破局。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推动改革再入历史新境。进人21世纪第二个十年,全球化纵深发展背景下的中国改革开放面临着新一轮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果断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决策。材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  )
    A . 初心不变,拨乱反正 B . 毫不动摇,全面开放 C . 与时俱进,深化改革 D . 精心谋划,全面布局
  • 13. 2015年,继上海自由贸易区成立之后,中国0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同步挂牌,标志着我国自贸区建设迎来“2.0”时代。这反映了我国(  )
    A . 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B . 重视优化升级产业结构 C . 推动东西部经济的协调发展 D . 积极推进科技领域创断
  •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规定:全国少数民族应选全国人大代表,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参照各少数民族人口数和分布等情况,分配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口特少的民族,至少应有代表一人。这一规定(  )
    A . 反映出政治协商制度得到贯彻 B . 凸显政府对少数民族政治权利的重视 C . 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广泛性 D . 实现全国各少数民族之间的绝对平等
  • 15. “粤港澳大湾区”是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等九个珠三角城市组成,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目标。这说明港澳回归(  )
    A . 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B . 完成了祖国统一大业 C . 和平实现了共同富裕 D . 有利于港澳地区与祖国内地的共同发展
  • 16. 下面两张纪念邮票涉及的地区的共同之处是(  )

    A . 均为地方行政区 B . 均享高度自治权 C . 均实行社会主义 D . 均实行资本主义
  • 17. 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在《乡愁》中写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目前,我国解决“乡愁”的基本方针是(  )
    A . 不放弃使用武力 B .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C . 民族区城自治 D . 台湾人民“公投”
  • 18. “台湾表妹”李乔昕拍摄了大量介绍大陆发展的视频,深受两岸人民喜欢,其本人也因此走红。李乔昕的做法有利于(  )
    A . 早日解放台湾 B . 行使港澳主权 C . 打破两岸隔绝 D . 促进两岸交流
  • 19. (2022八下·凤县期末) 绘制示意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面的示意图有助于我们了解( )

    A . 我国海军的建立与发展 B . 我国空军的建立与发展 C . 我国导弹部队的建立与发展 D . 我国新时代的强军之路
  • 20. 周恩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的成立大会上说:“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要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的精神,要争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这反映了新中国外交坚持(  )
    A . 互利互惠 B . 独立自主 C . 肝胆相照 D . 合作共赢
  • 21. 据学者统计,1953年到1956年《人民日报》使用“和平共处”一词的频率每年都成倍地增长,尤其是1954年后增长更快。出现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 .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B .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D . 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 22. (2022八下·定远期末) “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既没有去刻意争取对共产主义的支持,也没有激烈反美、反西方的言论,但他达到了此行的重要目的。”周恩来达到“此行的重要目的”主要是因为(    )
    A . 周恩来的人格魅力 B . 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C . 中美关系开始缓和 D . 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23. 1971年10月25日晚,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一项决议,表决刚结束,会议大厅一片沸腾,支持中国的国家代表用不同的语言欢呼:“我们胜利了!”这项决议是(  )
    A . 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 . 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C . 成立亚太经合组织 D .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24. 自尼克松访华到1972年底,我国与英国等8个西方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取得这一成就的关键因素是(  )
    A . 万隆会议成功召开 B . 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 中美关系改善 D .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25.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谈到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时,称之给中国“深了麻烦”,为此中方严肃指出日方需对战争加害进行反省,并将其写进《中日联合声明》中。这反映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前提是(  )
    A . 注意加强中日双方的经济合作 B . 承认台湾是中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C . 废除与台湾所签署的系列条约 D . 坚守“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原则
  • 26. 下面是某历史学习小组在合作探究时绘制的一幅示意图,该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主题是(  )

    A . 联合国安理会的席位 B .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C . 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合作 D . 全方位的外交布局
  • 27. 1965年5月,美国某报纸刊载文章《为什么美国的战略过时了》,认为中国在尖端科学上取得的某种突破,势必迫使美国修改它的全球战略。该突破可能是(  )
    A . 发现了青蒿素 B . 原子弹爆炸成功 C . 神舟五号着陆 D . 东方红一号升空
  • 28. 袁隆平院士一生不畏艰辛,执着追求,潜心科研,几十年如一日,用行动践行了自己的赤诚初心和使命责任。获得我国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和“共和国勋章”。下列对袁隆平成就评价正确的是(  )
    A . 隐姓埋名、两弹元勋 B . 青蒿济世、科研报国 C . 杂交水稻、泽被苍生 D . 九天揽月、太空漫步
  • 29. 作家王蒙曾说:“1956年,‘双百'方针一经提出便立见成效,很快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新作品和新的艺术探索。”这表明“双百”方针(  )
    A . 体现了新民主主义宗旨 B . 鼓舞了人们的创新精神 C . 开拓了文艺创作新思路 D . 树立了新艺术创作方式
  • 30. 在“感受不平凡的变化”主题探究活动中,同学们围绕如下三个话题展开学习。出现表中这些“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

    A .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B .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 . 社会生活观念的变化 D .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小题14分,第32小题14分,第33小题12分,共40分。
  • 31. 由“中国精神”织就的中华民族“精神谱系”,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下图

    材料二: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当年的小渔村成为了国际知名的现代化大都市,“深圳奇迹”由此诞生。1987年,深圳将“拓荒牛精神”概括为“开拓、创新、献身”;1990年,又提炼出以“开拓、创新、团结、奉献”为核心的“深圳精神”。2003年,深圳市委将“深圳精神”重新概括为“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其中,开拓创新是“深圳奇迹”的根源,也是“深圳精神”的灵魂。

    ---高冠龙《开拓创新:深圳的“根”和“魂”》

    材料三:“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下,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科学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的伟大成就…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四:决定着中国历史存续与现代命运的精神是什么?…简要言之,无非是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两大主题。正如习近平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所讲:“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刘成纪《中国精神的传统基源与现代转换》

    1. (1) 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图1、图2所示模范人物的姓名,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两位人物的模范事迹共同反映的时代辯神。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深圳精神”的灵魂,并概括“深圳奇迹”的历史背景。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弹一星”精神。
    4. (4) 根据材料四,归纳“中国精神”的核心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弘扬“中国精神”的时代价值。
  • 32. 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国家繁荣富强的前提和重要保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藏真正步入现代文明始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自治区成立、改革开放等重要发展阶段,西藏不仅建立起全新的社会制度,而且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015年《西藏发展道路的历史选择》白皮书

    材料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三:两岸人民同根同源,始终是维系海峡两岸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也是实现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重要基础。两岸双方应坚持“九二共识”,巩固共同的政治基础,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断增进两岸同胞福祉,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摘自《2015年习近平同台湾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时的讲话》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西藏步入现代文明的历程,得益于我国在民族地区实行了什么基本政治制度?
    2. (2)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是哪一构想的成功实践?这一构想的提出者是谁?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海峡两岸应坚持的“九二共识”核心原则是什么?两岸实现和平统一是大势所趋,请写出一个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有利因款。
    4. (4) 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对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认识。
  • 3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历史大事记(部分)

    时间 事件
    1953年 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5年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1971年 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1972年 尼克松访华
    1972年 中日两国正式这立外交关系
    1979年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014年 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1. (1) 材料中的哪一事件,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 (2) 阅读材料,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确定观点。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逻辑通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