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物理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23年中考物理真题分类汇编: 升华与凝华

更新时间:2023-08-13 浏览次数:21 类型:二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2023·绥化) 下列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  )
    A .   冰雪消融 B .   雾凇 C .   昆虫和植物上的露珠 D .   冰凌
  • 2. (2023·朝阳) 下列物态变化中,需要吸热的是( )
    A . 初春,湖面上冰化成水 B . 夏天,山顶上形成薄雾 C . 秋天,草叶上形成露珠 D . 严冬,树枝上出现雾凇
  • 3. (2023·通辽) 下列对物态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 夏季从冰箱冷藏室取出的饮料瓶外壁出现水珠是熔化现象,需要吸热 B . 新疆吐鲁番地区修建坎儿井可以减慢水的蒸发,蒸发需要放热 C . 北方冬季窗玻璃上出现冰花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D . 衣柜里的樟脑球变小或消失是升华现象,需要吸热
  • 4. (2023·丹东) 关于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放在衣箱里的樟脑丸变小,这是汽化现象 B . 从冰箱中取出的鸡蛋,过一会儿变湿,这是液化现象 C . 夏天,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变干,这是升华现象 D . 冬天,窗玻璃上出现冰花,这是凝固现象
  • 5. (2023·鄂州) 下列四种物态变化中,需要吸热的是(  )
    A . 樟脑丸“消失” B . 水结冰 C . 草叶上形成露珠 D . 树枝上出现雾凇
  • 6. (2023·河南) 大好河南,风光无限.关于我省自然风景中涉及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云台山雾气环绕——雾的形成需要吸热 B . 王屋山冰雪消融——雪的熔化需要放热 C . 老君山霜打枝头——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D . 鸡公山朝露晶莹——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 7. (2023·潜江) 大量中华诗词蕴含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露”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B .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是水凝固形成的 C .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雪”是水凝华形成的 D .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冰”是雪熔化形成的
  • 8. (2023·株洲) 在试管中放少量固态碘,塞紧塞子后放入热水中。当固态的碘变为紫色的碘蒸气并充满试管后,将试管从热水中拿出,再放入凉水中,碘蒸气又会变为固态的碘。在上述实验中,碘经历的过程是(已知标准大气压下碘的熔点约114℃,沸点约184℃。)( )
    A . 熔化和凝固 B . 汽化和液化 C . 升华和凝华 D . 吸热和放热
  • 9. (2023·滨州) 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下列节气涉及的物态变化正确的是( )
    A . “谷雨”节气,雨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B . “白露”节气,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 C . “霜降”节气,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 . “小雪”节气,雪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 10. (2023·武威) 诗词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下列诗句中所指的物态变化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 .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B .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雪”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C .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雾”的形成是蒸发现象 D .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
  • 11. (2023·泰安) 下列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凝固现象的是(   )
    A . 滴水成冰 B . 气凝结霜 C . 冰雪消融 D . 浓雾消散
  • 12. (2023·陕西)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伟大成就之一。古人通过观测天体运行,总结出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的规律,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诗句“一朝秋暮露成霜”,描述了“霜降”前后的气温变化。下列对诗句中所涉及的自然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 . 露和霜都是固体 B . 露是由霜熔化形成 C . 霜是由露凝固形成的 D . 霜是由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 13. (2023·宜宾) 中华古诗词博大精深,“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其中的“汤沸”过程是属于(   )
    A . 汽化现象 B . 液化现象 C . 升华现象 D . 凝华现象
  • 14. (2023·凉山) 下列的俗语、诗词等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的一定认识,其中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说法正确的是(   )
    A . “月落乌啼霜满天”: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B . “缸穿裙,大雨淋”:是空气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水缸表面形成的 C . “人面桃花相映红”中桃花看起来是红色的原因是吸收了红光 D . “春江水暖鸭先知”是由于水温升高,鸭子在水中由热传递的方式先感觉到
  • 15. (2023·重庆) 如图所示,国画描绘的美景中蕴含了丰富的物态变化知识。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 . 图甲,湖面上厚厚的冰层是升华形成的 B . 图乙,荷叶上晶莹的露珠是凝固形成的 C . 图丙,山林间的缕缕薄雾是液化形成的 D . 图丁,枝头上的奇景雾凇是熔化形成的
  • 16. (2023·南充) 诗词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对下列诗句中所包含的物理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 .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B .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放热 C . “白日黄流涨渭城,三更风紫尽成冰。”——“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D .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泪”的形成是熔化现象,需要放热
  • 17. (2022·东营) 谚语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 “十月打了霜,来年粮满仓”,如图甲,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B . “大雾不过响,过响听雨响”,如图乙,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放热 C . “草上露水凝,天气一定晴”,如图丙,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D . “大雪河封住,冬至不行船”,如图丁,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 18. (2022·滨州) 古诗词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很多诗句里蕴含着物理知识。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钟声”是由于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 B .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啼鸟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C . 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D .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冰”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 19. (2022·烟台) 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日恰逢我国二十四节气的“立春”,倒计时以二十四节气为序,惊艳世界。以下节气中蕴含的物态变化知识正确的是(   )
    A . “雨水”——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要放出热量 B . “寒露”——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要放出热量 C . “霜降”——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要吸收热量 D . “大雪”——雪的形成是升华现象,要吸收热量
  • 20. (2022·菏泽) 在北方的冬天,湿度较大的清晨会看到雾淞,形成雾淞的物态变化是(   )

    A . 汽化 B . 液化 C . 凝固 D . 凝华
  • 21. (2022·六盘水) 初冬的早晨,山林变成了冰清玉洁的银色世界,树枝上出现了雾凇,如图所示。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经下列哪种物态变化形成的(   )

    A . 凝华 B . 熔化 C . 液化 D . 汽化
  • 22. (2022·通辽) 水是生命之源,节约用水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关于水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初春,万物复苏、冰雪消融,这是熔化现象,需要放热 B . 夏天,将糖水放入冰箱制成冰棍,这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C . 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晶莹的露珠,这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D . 冬天,房屋上出现白色的霜,这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 23. (2022·朝阳)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发光二极管是由半导体材料制成的 B . 验钞机发出了蓝紫色的光说明紫外线是蓝紫色的 C . 烤箱的电阻丝向外辐射的红外线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弱 D . 白炽灯的灯丝用久会变细是凝华现象
  • 24. (2022·淮安) 如图所示,北京冬奥会开幕式采用24节气倒计时,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霜降”节气到来,路边草木附着一层白色的霜,霜形成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 . 升华 B . 凝华 C . 熔化 D . 液化
二、多选题
  • 25. (2022·大连) 下列古诗句中都对应着一种自然现象,这种现象的形成属于凝华的是(   )
    A . 胡天八月即飞雪 B . 天接云涛连晓雾 C . 羌管悠悠霜满地 D . 欲渡黄河冰塞川
  • 26. (2022·济南) “摘星星的妈妈回来了!”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制动减速、从大气层外自由滑行进入返航轨道;返回舱进入大气层后自由降落,与空气剧烈摩擦产生上千摄氏度的高温;又经系列降落伞继续减速、在四台反推发动机保护下平稳着陆在内蒙古东风着陆场。整个过程中,舱壁的烧蚀材料、高性能隔热材料和舱内恒温系统的共同作用保持了返回舱内温度的正常;除“黑障”时段外,地面系统实时监测着返回舱的位置。在上述过程中,返回舱(   )

    A . 在大气层外自由滑行的阶段仍受重力 B . 在进入大气层之后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C . 外壁的烧蚀材料升华吸热以有效降温 D . 位置是通过超声波被地面系统实时监测
三、填空题
  • 27. (2023·赤峰)   2023年5月23日,我国科考队再次登上珠穆朗玛峰,进行“珠峰科考”(图所示)。科考队员在踏着皑皑白雪登山的过程中,重力势能(填变化情况)。“雪”的形成是(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

        

  • 28. (2023·广元)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是伟大领袖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的优美词句。词句中的冰的形成过程需要热,雪是水蒸气形成的(填写物态变化名称)。
  • 29. (2022·张家界) 北京冬奥会赛道上的雪是利用造雪机将液态的水粉碎成雾状的小水滴,当小水滴遇到寒冷的外部空气 成小冰晶。自然降雪是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从而 成微小的冰晶,这些冰晶聚集起来变成雪花飘落大地。(填写物态变化名称)
四、简答题
  • 30. (2023·常德) 为加强消防安全,在学校楼道内必须配备消防设备,其中常见的有干冰灭火器。当发生火灾险情时,我们可打开灭火器阀门对准火源根部灭火。请利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干冰能快速灭火的原理(字数不超过1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