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更新时间:2023-08-31 浏览次数:30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如表为1681—1751年英国东印度公司(BEIC)对华输出货值比例(单位:两),据如表可知,当时(   )                                                                                                                                                                                                                                                                

    年份

    货物

    白银

    白银所占比例(%)

    1681

    31,350

    37,500

    54

    1699

    16,425

    79,833

    82

    1717

    9,636

    99,000

    91

    1731

    12,747

    657,000

    98

    1751

    70,476

    412,800

    85

    A . 中国成为世界白银流动的主导者 B . 英国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不断增加 C . 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 .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占有明显优势
  • 2. 据统计,从1855-1860年,上海和福州两个口岸共出口货品52720万磅(1磅约等于0.454kg)。两口岸出口商品的大宗是(   )
    A . 生丝和茶叶 B . 初级工业品 C . 棉和棉织品 D . 丝绸和瓷器
  • 3. 上海自开埠以来,逐步成为全国出版业中心。随着出版业的发展,上海日印万张报纸、周出千份刊物月出百卷书籍。有些书坊除印制古籍外,还大量刊印新学西书,如《陆操新义》《英话注解》《万国舆地图》等。这主要得益于(   )
    A . 外商资本输出规模扩大 B . 机器运用、市场扩展 C . 科学成为当时主流思潮 D . 政府推动、民众需求
  • 4. 据研究统计,从1844年到1856年的13年间,中国茶叶出口量增长85%,六千余万磅;丝的出口量从1844年到1857年的14年间,增长了10倍多,八万四千余包,大大超过鸦片战争前。这表明当时中国(   )
    A . 民族资本主义壮大 B .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 C . 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D . 已被卷入世界市场
  • 5. 鸦片战争后,面对列强的侵略宰割,不少满腹经纶的知识分子对大片国土的沦丧麻木不仁,却对列强与“大清国皇帝”平起平坐痛心疾首。这主要是因为他们(   )
    A . 未认清民族危亡的现实 B . 固守传统治学追求 C . 传统的天下观根深蒂固 D . 坚定维护专制统治
  • 6. 1859年,英法进京交换《天津条约》批准文书,见大沽口海河堵塞,指责中国失信并派随带的海军进攻,僧格林沁下令狙击。对此,清朝解释海河既为中国领河,中国自有设防权。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
    A . 半殖民地程度加深 B . 近代海防兴起 C . 闭关自守不断强化 D . 主权观念萌发
  • 7. 清廷在咸丰六年(1856年)利用内阁、军机处等处保存的臣下奏章、道光的谕旨以及中外交涉的照会、书札等编成了《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八十卷,围绕的中心实际就是后来被称为“鸦片战争”的中英战争。不过,在咸丰与大臣的心目中,此“夷务”,与祖先乃至前朝处理的外夷交涉并无根本的区别,只是王朝面临的一类事务。这反映出当时清廷(   )
    A . 华夷观念依旧 B . 朝贡体系崩坏 C . 文化自信缺失 D . 洋务运动受阻
  • 8. (2023高一下·高坪月考) 1840年8月递交到英国国会两院的请愿书表明:1839年9月至1840年5月之间,伦敦东印度协会,伦敦、格拉斯哥、里兹、利物浦、不来本及不列斯脱各地的商会都一致敦促政府对中国“作出强硬而有力的行动”。这一材料的史料价值在于(   )
    A . 证明英国政府极力为发动战争寻找借口 B . 为揭示战争的目的和性质提供史实佐证 C . 表明民间力量在推动战争方面作用突出 D . 说明商业资产阶级为推动战争制造舆论
  • 9.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英通商善后条约》提到了"任凭总理大臣邀请英人帮办税务",从此为外国人管理中国海关提供了所谓的“合法”依据,中国近代前期的海关长期被洋人把持。这一现象(   )
    A . 体现了半殖民地化的特点 B . 增加了清朝政府的赋税收入 C . 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发展 D . 开启了中国关税管理近代化
  • 10. 《南京条约》签订后,一些有识之士积极搜集资料、编写书籍,如林则徐的《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畲的《瀛寰志略》等。这些书籍的内容,主要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   )
    A . 积极了解西方世界的动向 B . 主动探寻求强求富的策略 C . 全面展现救亡图存的热情 D . 着力提升民众素养的意愿
  • 11. (2023·潍坊一模)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指出一味强调陆守,以守为战,“譬如两人对弈,人行两步,而我行一步,其胜负尚待问乎?”   “徒守于陆,不与水战,此常不给之势”。这表明林则徐(   )
    A . 学习西方科技实现自强求富 B . 已摒弃夷夏观念开眼看世界 C . 要求军事改革应对边疆危机 D . 萌发海防意识抵御外来侵略
  • 12. 1845年以来,英租界、美租界和法租界相继在上海设立。租界当局负责租界内的市政建设,颁布了一系列租界管理的行政法规……外国人在租界中投资公用事业、兴学办报等。上海租界的形成(   )
    A . 体现了国人基层治理的改变 B . 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 C . 加剧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D . 反映了资本输出时代到来
  • 13. 鸦片战争期间,魏源曾评价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以区区义兵,围夷酋,斩夷帅,歼夷兵⋯⋯孰谓我兵陆战之不如夷者?”这一评价体现出(   )
    A . 官民关系的改善 B . 中国民众力量的强大 C . 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践行 D . 魏源对西方认知的转变
  • 14. 晚清税则在计量规格和计量单位的使用上,经历了由中式主导到中英混合使用再到以英制为主的国内标准化与国际同步化的转变。这一变化反映出(   )
    A . 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B . 救亡图存的逐渐深入 C .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 D . 天朝上国观念的消亡
  • 15.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今宜于闽、粤二省武试,增水师一科。武试增设水师一科,有能造西洋战舰、火轮舟、造飞炮、火箭、水雷奇器者为科甲出身。”魏源的这一主张(   )
    A . 弥补了中体西用思想的不足 B . 顺应了时代变局的现实需要 C . 拉开了中国军事近代化序幕 D . 动摇了传统科举制度的根基
  • 16. 如表为1860年前后中国对外称词衍变表。这一变化缘于(   )                                                                                                                                                

    1860年前

    1860年后

    红毛,红毛番,西夷,洋夷,西洋夷

    西洋人,西国人,欧人,西人,洋妇

    西夷,各夷,诸番,杂番,外夷

    泰西,西洋,西方,外洋,外国,外域,欧美各国,西洋国,泰西诸邦

    英夷,法夷,米夷

    英国人,法国人,美国人

    夷船,夷舶,夷炮

    洋船,洋舶,洋炮

    A . 社会性质的变化 B . 传统夷夏观念的淡化 C . 中西交往的扩大 D . 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
  • 17. 鸦片战争前,中国茶业贸易的基本结构是“茶农—外销茶商—十三行—外国洋行”。鸦片战争后,十三行解散,茶业贸易结构变成“茶农—茶行—洋庄茶号—茶栈(近代经营茶叶的中间商)—洋行”。这一变化(   )
    A . 削弱中国茶叶国际地位 B . 利于外销茶商牟取暴利 C . 便利列强控制茶业贸易 D . 推动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 18. (2023·佛山三模)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丝类出口由丝织品为主变成生丝为主,1860—1911年间,丝绸仅占丝类出口的17.5%,远低于鸦片战争前的63%。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 . 低税率致使贸易陷入被动 B . 世界市场被西方列强主导 C . 民族工业取得了长足进步 D . 全球市场和产业分工改变
  • 19. 陆士谔在其《新上海》中写道:“‘文明’‘野蛮’四个字是绝对相反的。文明了,便不会野蛮;野蛮了,便不能文明。上海则不然:野蛮的人,霎时间可化为文明;文明的人,霎时间可变为野蛮。”这主要因为上海(   )
    A . 较早开埠通商 B . 商品经济发达 C . 社会秩序混乱 D . 传统思想消失
  • 20. (2023高三下·鲁山开学考) 1845—1854年间,英国领事阿礼国追踪福州出口土货的来源地和运销路线,发现了福州与苏州、杭州、汉口等地的贸易网络;梳理上海运销茶叶的路线,发现了以鄱阳湖为中心的贸易网络。这些新发现(   )
    A . 促使晚清政府加大开放力度 B . 便利了西方入侵中国的内陆市场 C . 表明英国开始窃取商业情报 D . 揭开了列强划分势力范围的序幕
  • 21. 1881年,清朝驻外公使曾纪泽赴英外交部,“谈商改条约之事”,并“争辩良久”。他认为:“诚能深通商务之利弊,酌量公法之平颇,则条约之不善,正赖此修改之文,得以挽回于异日,夫固非彼族所得专其利也。”这反映了当时部分中国人(   )
    A . 否定传统宗藩体制 B . 意识到启迪民智的重要 C . 力主融入国际社会 D . 国家主权意识有所增强
  • 22. 《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并未在国内公布颁行,条约文本一直存放在两广总督衙门,当时连清朝办理“夷务”的官员都“未见其文”,社会各界对条约的具体内容更是缺乏了解。这(   )
    A . 揭示了鸦片战争的败因 B . 说明各界对条约内容漠不关心 C . 反映了国人的愚昧无知 D . 表明晚清仍具有天朝上国观念
  • 23. (2022高三上·鸡西期中) 《海国图志》问世后很少有人阅读,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很多人无法接受书中对西方蛮夷的“赞美”之词,主张将其付之一炬。这表明《海国图志》(   )
    A . 存在崇洋媚外的倾向 B . 深受主流思想排斥 C . 对后世产生影响甚微 D . 违背历史发展潮流
  • 24. 1848年,徐继畬在《瀛寰志略》的序言中写道:“方今圣泽覃敷,海外诸国鳞集仰流,帆樯萃集。其疆土之广狭,道里之远近,任边事者势维已于咨询。此说虽略,聊以为嚆矢云尔”。这表明作者( )
    A . 对国家未来深切忧虑 B . 积极探求治国方案 C . 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 D . 摒弃天朝上国观念
  • 25. 鸦片战争以前的外交,是基于朝贡体系的外交,“夷狄”按时朝贡,表示对天子的忠诚。《南京条约》签订特别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王朝的外交逐渐不再注重形式上的朝贡臣服,而更注重利用外交手段维护自身的利益。这种转变(    )
    A . 避免了中国主权方面的丧失 B . 使中国被迫卷入世界市场 C . 导致中国对外交往处于被动 D . 推动了中国外交逐渐转型
  • 26. 负责交涉《南京条约》的官员认为战前广东的苛捐杂税是引起战争的原因之一,而条约明文规定收税标准是一个釜底抽薪的办法。但新的税收标准比旧的还要高一点,所以他们认为这次交涉是成功的。这反映清代官员(   )
    A . 寻找到了解决“华夷矛盾”的方法 B . 试图通过以夷制夷缓解危机 C . 顽固坚持“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 D . 尚未形成近代国家利益观念
  • 27. 1852年,英国驻广州代办米切尔在一份报告中写到:“即使迫使中国同意英国货可以不交纳任何捐税进入各省内地,也不会造成中国人的消费量有所增加的……后果。”这一结论的得出是由于当时中国(   )
    A . 手工生产的质优价廉 B . 民族工业的有力竞争 C . 传统经济的顽强存在 D . 民众的爱国排外情绪
  • 28. 道光帝接受《南京条约》全部条款,不再言战。签订条约之后,道光要做的是如何让战败投降看起来更像“天朝加恩”于夷人、获罪的伊里布被再次启用主持“羁摩(指怀柔、笼络的意思)”。这一做法(   )
    A . 使天朝上国的迷梦走向破灭 B . 适应了世界新形势发展需要 C . 延缓国人睁眼看世界的进程 D . 从根本上抵制了列强的侵略
  • 29. (2022高三上·莒南开学考)   1938年,史学家蒋廷黻指出,“当时的人对于(《南京条约》)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他们觉得外人在广州一口通商的时候已经不易防范,现在有五口通商,外人可以横行天下,防不胜防。直到清朝末年,文人忧国者莫不以五口通商为后来的祸根……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这种变化表明(    )
    A . 五口通商的危害逐渐减弱 B . 国人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C . 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的危害加强 D . 国人主权意识逐渐增强
二、非选择题
  • 30. 某同学在探究近代中国社会变迁时,对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变迁构思了如下思维导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请运用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对图片内容进行解读。(要求:论据充分,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 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缅邦交体制的变化

    材料一: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三月,缅甸雍籍牙王朝派遣使团携带长寿佛、万寿经、红黄檀香、象牙、缅布、孔雀屏、红呢、驯象等贡物从云南腾越出发,前往热河。六月,乾隆皇帝下旨册封缅甸首领孟云为缅甸国王。七月,缅甸使团到达热河避暑山庄和北京,受到乾隆皇帝的热情接见,并赏赐丰厚的礼物,除正常的例赏外,还有“加赐”和“特赐”,包括金银、玉佛、玉如意、茶叶、各种瓷器、绫罗绸缎珐琅器、漆器等物。在缅甸使团来华朝贡之际,清政府派官员赴缅宣封。缅向遣使朝贡与清朝派官员敕封缅甸国王,标志着中缅宗藩关系的建立并逐步进入成熟期,双方使者往来频繁,边境贸易繁荣,文化交流不断。——摘编自段知力《中缅宗藩关系研究》

    材料二:进入19世纪70年代,随着西方列强入侵的加剧,东亚宗藩体系岌岌可危。1885年,在经历三次侵缅战争之后,英国将缅甸纳入其在南亚的殖民体系和条约体系,缅甸成为英属印度的一部分。1886年,中英双方在北京订约,第一条规定缅甸对中国仍守十年一贡之制,但是作为“宗主国”的英国并没有履行这一规定。1887年10月11日,中英《缅甸条约》签订,清缅宗藩关系正式终结,这也是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宗藩体制瓦解的缩影。——摘编自何瑜、张波《清代中缅宗藩关系述论》

    指出材料中中缅邦交体制的变化,并分析导致这种变化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 32. (2023·济南一模)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西方的中国形象

    材料一:法国传教士对中国的研究直接引发了18世纪欧洲的“中国热”。正如艾田蒲所说,“对欧洲来说,有中国茶叶、中国园林……神圣的孔子,还有成千上百的影响……”。伏尔泰在其作品里一再重塑中国“开明皇帝”的形象,深刻影响了当时法国对中国的集体想象。中国形象在整个欧洲发生彻底变化与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出访中国有直接的关系。中国在西方的视野里成为一个愚昧落后、保守顽固、不思变革的形象。到了19世纪,中国人在法国作家笔下的形象变得越来越黯淡,被扭曲、被模式化为一个“劣等种族”。

    ——摘编自韩梅《法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研究》

    材料二:自1920年起,一些英国文学家、哲学思想家踏上中国土地,掀起新一轮中国热。他们热衷中国古老的文学艺术、生活方式和道德准则,寻觅与西方现代性相对的快乐达观的人生态度。思想家罗素带着寻找人类精神新希望的理想在中国游历10个月,在他看来,虽然中国的政治经济落后于西方,但文化绝不逊色于任何一个西方发达国家。

    ——摘编自伍辉《西方的中国形象变迁研究》

    材料三:西方的中国形象是西方文化投射的一种关于文化他者的幻象,是西方文化自我审视、自我反思、自我想象的方式。西方有关中国的想象中,有对现实中国的某种认识,但更多的是对西方文化自我认同的隐喻。

    ——摘编自周宁《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西方的中国形象”的理解。

  • 3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民国学者对中国近代史起点的认识,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明清之际"开端与"鸦片战争"开端。

    其一,"近代"始子明清之际。郑鹤声认为:"新航路发现以来,世界交通,为之大变,人类生活与国际关系,较之中古时代,显有不同之处,是即中古史与近世史之所由分界也。近世史之演变,有"继往开来'之趋势,其一切表现,皆在根据往古事迹而发扬光大之。且推陈出新,由此而孕有未来之局势。故近世史之范畴,尖包括三四百年之历史,无论中西,大都皆然。"其二,"近代"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对鸦片战争为近代开端做出系统理论阐释的是李鼎声。李氏在《中国近代史》中表示:"我们之所以不以明末清初为近代史的开头而是近代发端于鸦片战争,理由是很简单的,明末清初不过是两个朝代的交替期,不能代表一个历史的大转变期。从鸦片战争后,中国才日益走上殖民地道路,在革命经济上,在阶级阵营上,以及文化思想上都表现了巨大的转变。"

    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20余种中国近代史著作大多以鸦片战争为开端。至1940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将"中国近世史"列为历史系必修科目。鸦片战争开端说逐渐成为学界主流观点。

    ——摘编自赵庆云《何为"近代"——中国近代史时限问题讨论述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民国时期"中国近代史开端的争论"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昕)

  • 3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世纪初,我国兴起国民教育风潮,一批国人编著的地理学教科书纷纷问世,其中叙述,不乏时代的印记。

    ●中国之西界,踞亚洲之中枢,与英、俄两国属地相接。……东隔东海,与日本国相望。南临南海,接法属之安南,及英属之缅甸。西南隔大山,与英属之印度分界。自西而北而东北,包中国之三面者,皆俄国之属地也。唯东北部之南境,隔鸭绿江,与朝鲜国相连。

    ——张相文《蒙学中国地理教科书》,文明书局1903年版

    ●亚细亚洲……凡十数国,惟中国版图最广,气候适宜,民庶尤众,为四千年来文化发达、世界著名之大国。余国或为藩属,或与互市,皆环处东北西三部而分治焉。

    ——曾世礼《初等小学中国地理教科书》,涪州小学堂1905年版

    ●外国与我有约者,凡十七国。又择通商要埠,分驻领事,约束己民,觇察利害。然外国人民之居我国者,不为我国法律所辖,由其国领事自治。……国之耻欤,吾民之羞也。

    ——谢洪赉编辑《最新高等小学地理教科书》,商务印书馆1906年版

    ●人种高下,分为三等。第一曰文明,德慧术智,曰发达而有进步者。第二曰半文明,文字义理,稍别于野人,然物理不明,惑于鬼神,笃于守旧,不知变法求新焉。第三曰野蛮,人各一心,不公不群,渔猎为生,罔知耕种,文字义理无闻焉。

    ——陈独秀《小学万国地理新编》卷上,商务印书馆1902年版

    试对20世纪初地理教材的编写意图做出解释。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