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

更新时间:2023-08-01 浏览次数:58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某校七年级历史社团开展主题为“中华文明——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篇”探究性学习。下列文物中,与该主题相匹配的有(   )

    ①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②春秋时期的铁犁头③战国时期的铜冰鉴④汉代的耧车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2. 下列三幅图片中的文物共同反映了我国先民的( )

    陕西宝鸡出土的小口尖底陶瓶(约公元前5000—前3000年)

    河南陕县出土的陶釜、陶灶(约公元前5000—前3000年)

    山东泰安出土的白陶鬻(约公元前4200—前2500年)

    A . 农耕工具丰富多样 B . 商品贸易较为活跃 C . 陶器文化历史悠久 D . 彩陶艺术绚丽多彩
  • 3.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其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 )
    A . 钻孔技术、历法知识的发展、打制石器的发展、人工取火 B . 农作物种植、渔猎技术的发展、陶器制作、青铜冶炼技术 C . 物品交换、铁器制作技术的发展、文字出现、建造宫室 D . 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
  • 4. (2022七上·光明期中) 迄今为止,在山西运城地域内已发现石器遗址400余处。阅读下面“考古档案”卡片,从中可以得知这一地区的远古居民(   )

    考古档案

    ◆出土的粮食加工工具有石磨盘,石棒、石杵;

    ◆纺织、缝纫工具有石纺轮、陶纺轮、骨针等;

    ◆狩猎和捕鱼工具有石镞、骨镞、弹丸、网坠等

    ◆挖土工具有木耒等

    ◆收割工具有平月形石刀、石镰、骨铲等

    ◆出上的农作物有粟、高粱、大豆、以及麻类作物等

    A . 使用打制石器 B . 过着茹毛饮血、食不果腹的生活 C . 以狩猎和捕鱼为生,过着定居生活 D . 已经从事农业耕作,创造了农耕文化
  • 5. (2022七上·紫金期中) 在黄河流域磁山遗址发掘的文化层(公元前6000年到公元前5700年之间)中,发现了数以百计的窖穴,其中很多窖穴底部有粮食堆积的痕迹,另外还有石铲、石臼、石杵和圆形陶碗等。据此推测,这一文化层( )

    ①处于旧石器时代    ②处于新石器时代

    ③当时已经出现了原始农业    ④当时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6. (2022七上·罗平期中) 2019年7月9日清华大学首封录取通知书正式发出,随通知书一同寄出的还有清华大学校长邱勇送给新生的一本书——《万古江河》。在这本书中讲到:现在常说的“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以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书中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   )
    A . 天然火的运用 B . 打制石器的使用 C . 群居生活出现 D . 原始农业的兴起
  • 7. (2022七上·海南月考) 在内蒙古兴隆洼发现的距今八千多年的遗址中,挖掘出成排的房址,周围有2米宽的壕沟,出土了大量炭化黍粟的标本和石铲、石磨盘等工具,以及鹿角、兽骨。由此可以证明兴隆洼的原始居民(    )

    ①已经筑屋定居    ②建立了村落    ③以农业为主    ④以狩猎为主

    A . ①②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③④
  • 8. 下列出土文物能够反映当时中国社会出现阶层分化的是(   )

    ①蛋壳黑陶杯    ②舞蹈纹彩陶盆    ③玉琮    ④陶器上的陶文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9. (2019七上·龙岗期中) 在半坡遗址挖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个罐子里存储了芥菜之类的种子,这个罐子可能是(   )
    A . 彩陶 B . 白陶 C . 黑陶 D . 青铜器器皿
  • 10. (2019七上·潮安月考)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哪一项不是农耕文化的特点(    )
    A . 会建造房屋,定居生活 B . 会种植庄稼,经营原始农业 C . 会制造陶器,形式多样的琉璃陶 D . 会饲养家畜,以备不时之需
  • 11. (2017七上·河源月考) 在北京人、山顶洞人的择洞而居到半坡、河姆渡人的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人们居住条件改变中起决定因素的是(  )
    A . 生产工具的改进 B . 种植技术的发展 C . 建筑技术的进步 D . 饲养水平的提高
  • 12. 《孟子·滕文公下》中说:“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可见,当时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建筑房屋,除自然条件影响外,人们还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有( )
    A . 人身安全 B . 居住舒适 C . 外观美观 D . 出入方便
  • 13. (2022七上·广东期中) 如果把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等概念作为一个学习主题,那么这个学习主题应该是(   )

    A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 .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 .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D .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 14. (2022七上·晋江期中) 粟具有耐旱、自生能力较强等特点,因此我国北方早期先民首先从粟下手栽培种植;而几乎同时期的长江中下游先民也驯化了稻并开始大量种植。粟和稻的种植说明(    )
    A . 农业开始精细化发展 B . 原始农业的兴起与发展 C . 农业适应了定居生活 D . 北方农业较南方发达
  • 15. (2022七上·开江期中) 下列农作物中国最早种植的是(    )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③ D . ②④
二、材料分析题
  • 16. 学习历史的方法多种多样,运用不同的方法“追寻历史的足迹”,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5年5月,考古学家在云南元谋县发现两颗门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石器,还发现炭屑和烧骨。

    材料二   1952年发现的半坡遗址中,先后发现粟和蔬菜籽粒以及家畜和野生动物骨骸。同时发现粗沙罐等各种彩陶,红底黑纹,纹饰简练朴素。

    材料三   1973年发现的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丰富的栽培稻谷和大面积木建筑遗迹、捕猎的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骨骸等。

    1. (1) 根据下面材料一示例,完成有关推论。

      材料一发现:一些粗糙石器,炭屑和烧骨推论:元谋人已经能够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材料二发现:(     )推论:(     )

      材料三发现:(     )推论:(     )

    2. (2) 根据这一结论,你得出了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什么重要方法?
  • 17. 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中国人民在艰苦的环境中,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图一

    图二

    图三 碳化的稻种

    图四 粟种

    图五

    图六

    1. (1) 请指出它们分别是哪个石器时代的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
    2. (2) 从图一到图二,生产工具的变化反映了什么?
    3. (3) 请写出种植图三、图四的原始居民分别是谁?
    4. (4) 图五和图六建筑样式的名称各是什么?分别是哪一地区的建筑样式? 
    5. (5)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业时代出现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 18. 读图 

    图一

    图二

    1. (1) 河姆渡原始居民住的应该是图的房屋,半坡原始居民住的应该是图中的房屋。
    2. (2) 根据图一、二两图,我们可以推测出当时的居民已经过着的生活。
    3. (3) 主要种植水稻的是居住图中的房屋居民。
    4. (4) 主要种植栗的是居住图中的房屋居民。
    5. (5) 用骨制箭头、鱼叉和鱼钩打猎捕鱼的是居住图中的房屋居民。
    6. (6) 制作的陶器上有一些刻画符号的是居住图中的房屋居民。
    7. (7) 已经种植蔬菜的是居住图中的房屋居民。
    8. (8) 已经会纺线、织布、制衣的是居住图中的房屋居民。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