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

更新时间:2023-08-17 浏览次数:16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 1. 古人赞颂大运河的历史功效:”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反映了大运河(  )
    A . 连接了不同水系 B . 促进了经济交流 C . 有利于实现统一 D . 导致了隋朝灭亡
  • 2. 唐太宗谓侍臣日:”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年。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这说明唐太宗(  )
    A . 体恤民情,轻徭薄赋 B . 勤于政事,减轻刑罚 C . 知人善任,广纳贤才 D . 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 3. 在唐朝都城长安,居住着成千上万的”胡人”,有外交使者,也有商人、僧人、学生,到处都是”胡音”“胡服”“胡妆”“胡乐”“胡舞”。上层妇女相当开放,喜穿”胡服”(边疆少数民族和外国人的服饰)。长安实际上是一个国际性的大都会。这说明了唐都长安(  )
    A . 商业繁荣 B . 风气开放 C . 布局规整 D . 市坊分离
  • 4. 他在贞观年间冒着生命危险西行学经求法,孤征沙漠,独步雪山,历时17年,独行五万余里;在天竺期间,他极力宣扬中华文化。”他”是(  )
    A . 张骞 B . 鉴真 C . 玄奘 D . 郑和
  • 5. 澶州之战后,北宋与辽议和,双方保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当时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界开设的贸易场所,称为”榷场”,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宋辽和平,使边界贸易兴旺,交流频繁。这说明宋辽议和(  )
    A . 使得宋朝财产损失巨大 B . 使辽与西夏获巨大利益 C . 促进了民族间经济交流 D . 导致宋辽隔阂完全消除
  • 6. 2023年春节期间,电影(满江红)热映,精忠报国”的精神在影片中得到充分体现。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 岳飞抗击金军 B . 戚继光抗击倭寇 C . 霍去病破匈奴 D . 文天祥抗击元军
  • 7. 下图显示了西汉至南宋时期北方与南方户数的变化情况。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

    A . 民族交融加强 B . 疆域面积扩大 C . 经济重心南移 D . 君主专制强化
  • 8.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称蒙古族的英雄铁木真为”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成吉思汗的主要历史功绩是(  )
    A . 率军攻灭南宋 B . 开发江南地区 C . 完成全国统一 D . 统一蒙古草原
  • 9. 元朝某机构”掌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与中书省等同为四大中央政府机构。官吏铨选、机务处理都直接对皇帝负责,不必经过中书省。遇吐蕃有重大问题,则派此机构长官前往该地处理。该机构是(  )
    A . 安西都护府 B . 宣政院 C . 澎湖巡检司 D . 驻藏大臣
  • 10. 东京城人口稠密,居民超过百万,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城市。城里买卖和居住的地方已经分不清,随处可开设商店,小商贩也不限在特定的市区之内,城乡内外均可沿门叫卖。城内还有饮食街、马行街、衣料铺、药铺等。此生活景象反映了(  )
    A . 唐朝经济繁荣,白昼通夜 B . 宋朝商业繁荣,坊市不分 C . 明朝贸易兴盛,社会开放 D . 清朝商贸发达,物资丰富
  • 11. 1380年,朱元璋将丞相胡惟庸诛杀,并在随后的十年里,大肆捕杀其党羽,株连杀戮3万余人,并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朱元璋这么做的目的是(  )
    A . 控制言论 B . 提高行政效率 C . 强化皇权 D . 防止诸侯割据
  • 12. 下图所示的是明代-部居于世界领先水平的科技巨著的插图,这部巨著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它是(  )

    A . 《资治通鉴》 B . 《农政全书》 C . 《本草纲目》 D . 《天工开物》
  • 13. 下面是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局部) ,其中④处的历史阶段特征是(  )

    A .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B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C . 统一国家的建立 D .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 14. 下图所示的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郑成功纪念币。郑成功的主要历史功绩在于(  )

    A . 捍卫东南海疆安全 B . 加快收复台湾进程 C . 强化闭关锁国政策 D . 驱逐荷兰殖民势力
  • 15. 自明朝中期起,商业性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全国各地区之间的商业联系,也引起了农业各部门与手工业部门之间的连锁反应和相互依赖。许多重要商品的贸易,已不再限于地方局部范围内的狭小市场,而是被长途贩运到很远的地方销售,乃至行销全国。由此可见,明清时期(  )
    A . 商品经济十分活跃 B . 大型商帮开始出现 C . 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D . 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二、辨析改错(12分)
  • 16.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古代文化辉煌灿烂。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并加以改正。
    1. (1) [     ]唐代诗人李白的诗歌飘逸酒脱, 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享有“诗圣”的美誉。
    2. (2) [     ]北宋史学家 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纪传体的通史巨著。
    3. (3) [     ]到了清朝前期,昆曲艺术发展到顶峰, 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成为昆曲的传世之作。
    4. (4) [     ]清代小说创作 大放异彩,其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是曹雪芹的《窦娥冤》。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5分,共27分)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1. (1) 材料一图片所示的是哪一朝代的何种农具? 
    2. (2) 材料二中的图片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哪三项科技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其对世界发展的贡献。
    3. (3)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科学技术的认识。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据(岭外代答)诸蕃志)的记载, 当时来南宋通商的国家有五十多个。这些国家的商人每年夏至以后乘海船前来,十月以后陆续起航回国。南宋商人去海外贸易的国家有二十多个。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明初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及宋、元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明代对外关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为了发展对外关系,明成祖特派遣郑和率船队下西洋。从永乐三年(1405年)到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奉命七下西洋,历时29年。郑和船队下西洋带动了亚非许多国家派遣使节入明进行朝贡和贸易。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在陆上只有恰克图与认从通商……它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更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对外贸易的特点。宋朝设置的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
    2. (2) 根据材料二,分析郑和船队远航的条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最远到达的地方,并概括郑和船队下西洋的影响。
    3. (3) 材料三反映出清政府实行什么政策?分析该政策产生的消极影响。
    4. (4)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古代对外交往的认识。
四、活动与探究(16分)
  • 19. 制度创新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着关键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材料一:根据儒家”征召有才能的人才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种种问题”的基本信条,隋唐时期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才打开了入仕的大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材料二:

    材料三: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无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中书省统山东西、河北之地,谓之腹里……

    ——摘编自《元史·地理志》

    1. (1) 材料一中的”选官制度”指的是什么?其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实行这一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 (2) 材料二中的图一、图二分别反映了哪个朝代的行政制度?简要评价图二行政制度的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我国历史上疆域最为辽阔的朝代。该朝代为加强管理开创了何种制度?
    4. (4) 综合以上材料,归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总体趋势。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