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

更新时间:2023-08-30 浏览次数:31 类型:期末考试
一、 单项选择(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 1. 吴兢的《贞观政要·论奢纵》一篇中记载,贞观十一年,马周对唐太宗说:“隋家贮洛口仓,而李密因之;东京积布帛,王世充据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材料说明(  )
    A . 唐初藩镇割据 B . 隋朝经济繁荣 C . ”贞观之治”局面 D . 太宗虚怀纳谏
  • 2. 《唐摭言》中记载:”科第之设,草泽望之起家,答绂望之继世。孤寒失之其族馁矣;世禄失之,其族绝矣。”这反映了(  )
    A . 寒门子弟进入官场人数众多 B . 藩镇割据使得社会动荡不安 C . 世家大族的子弟垄断了官场 D . 科举制设立后影响家族兴衰
  • 3. 唐太宗说:”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材料表明唐太宗(  )
    A . 注重虚心纳谏 B . 勤俭治国 C . 重视国民生计 D . 唯才是举
  • 4. 唐代进士科的考试着重于文学写作,也要考帖经(儒家经典基础知识测验)。唐玄宗统治时期,允许考生以作诗代替考帖经。唐代的这种做法(  )
    A . 有利于文学艺术的发展 B . 有利于尚武风气的形成 C . 促进了民族交融 D . 推动了经济繁荣
  • 5. 唐人陈陶在《陇西行》中对文成公主赞誉道:”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他意在说明文成公主和亲(  )
    A . 有利于统一国家建立 B . 实施开放的对外政策 C . 促进对外贸易的繁荣 D . 促进了民族交流交融
  • 6. 日本学者本宫泰彦在《日中文化交流史》中指出,唐朝300年间,由于学生、学问僧学习和带回的中国文化产物,不断给予日本新的启迪,中国前进,日本也前进。这说明,当时日本的前进主要得益于(  )
    A . 遣唐使来华 B . 张骞通西城 C . 玄奘西行 D . 鉴真东渡
  • 7. ”唐人歌诗,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非外间所应知者,皆反复极言,而上之人亦不以为罪。”该论述旨在强调唐诗(  )
    A . 作者地位低下 B . 反映市民文化 C . 创作氛围宽松 D . 批判封建礼教
  • 8. 下表为《唐朝至朱朝宰相入仕途简表》(局部),对该表解读正确的是(  )                                                                                                                        

    时期

    宰相总人数

    进士出身人数

    其他出身及入仕途径

    唐朝

    武则天

    73

    11

    举荐、行伍、门荫

    唐玄宗

    34

    7

    唐肃宗

    16

    4

    五代

    46

    24

    吏职、幕僚、行伍、举荐、门荫等

    北宋

    72

    63

    资荫、摄宫、特奏名、纳粟、从军、举荐等

    南宋

    63

    48

    A . 武则天时期举荐人数居高不下 B . 宋朝宰相选拔更注重科举出身 C . 唐朝以门第出身拔擢为主 D . 宋朝的寒门出身比例减少
  • 9. 辽圣宗时,萧太后倚重的汉族官吏韩德让曾言:”为相以来结欢宋朝,岁时修睦,无少间隙。”这突出地说明了(  )
    A . 辽统治者重用汉人做官 B . 辽与北宋关系逐渐缓和 C . 辽与北宋之间已无矛盾 D . 北宋对辽构成重大威胁
  • 10. 南宋《陈势农书》提出:”凡田种三五年,其力已乏,斯语殆不然也,是未深思也。若能时加新饮之土壤,以粪治之,则益精熟肥美,其力常新壮矣,抑何敝何衰之有。”这一理论说明了(  )
    A . 农业生产注重因地制宜 B . 农业生产结构较为完善 C . 改进生产工具的重要性 D . 精耕细作可以提高产量
  • 11. 北宋时期,市镇的发展主要在黄河流域,而同时代的江南地区相对较少,如苏州只有4市镇。南宋时期,江南地区的市镇异军突起,临安府增至28市镇,嘉兴府达15市镇,苏州达19市镇。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 . 人口数量快速增长 C . 黄河流域社会稳定 D . 海外贸易迅猛发展
  • 12. 下表反映了北宋和南宋时期,南方、北方在政府财政收入中的比例变化情况。这说明(  )                                                                                                                                                           

    朝代

    项目

    南方

    北方.

    南北比例

    北宋(1045年)

    赋税(贯)

    35811 000

    45 095 000

    44:56

    南宋(1196年)

    赋税(贯)

    60 000 000

    14 319 000

    81:19

    A . 南方成为南宋财政主要来源 B . 北宋时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C . 南方一直是宋朝财政的支柱 D . 南宋时实行团关锁国的政策
  • 13. 宋人耐得翁的《都城纪胜》中记载:”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这反映了(  )
    A . 商业活动市坊分明按时开张 B . 商业活动繁荣商业网络形成 C . 商帮在商业活动中非常普遍 D . 商业活动没有严格时空限制
  • 14.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活字印刷术这样描述:”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这表明活字印刷术(  )
    A . 流传广泛 B . 节约成本 C . 提高效率 D . 浪费纸张
  • 15. 宋代体育项目众多。马球运动在开封有着专门的游玩场所,蹴鞠运动广受欢迎,”瓦舍”里有各种体育表演活动,如相扑、使拳舞斫刀、舞蛮牌、舞剑、射弓、使棒等。体育运动的兴盛反映了宋代(  )
    A . 手工业发展到很高水平 B . 重文轻武之风盛行 C . 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D . 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 16. 下面是唐宋发行铜币数目统计表和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图。材料体现出宋代(  )                                                                                                                                                                     

    朝代

    时间

    铜币数目/万贯

    804年

    13.5

    1000年

    135

    1007年

    185

    1073年

    600

    A . 商业活动时间、空间不再受限 B . 商业贸易繁荣的程度超过唐代 C . 外贸所得在财政中占重要地位 D . 都市出现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 17. 《马可·波罗行纪》在介绍中国时说:”大汗国中,商人所至之处,用此纸币以给赏用,以购商物,以取其货物之售价,竟与纯金无别。”这一记载佐证了( )
    A . 元朝商品经济的发展 B . 宋代繁华的都市生活 C . 宋朝南方商业的繁荣 D . 宋元海外贸易的发达
  • 18. 宋代大幅度增加了科举取土的名额,确立了三年一次的考试制度。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这种情况告诉我们(  )
    A . 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 B . 科举制度在宋代和明代都进行了改革 C . 考试选拔官吏的办法发生了根本变化 D . 元朝近百年间一直没有实行科举考试
  • 19. 1558年,倭寇攻掠福建长乐城,城崩二十余丈,居民数千”少壮守阵,老稚妇女运砖石”,终于击退倭寇。这一史实说明(  )
    A . 人民起义抗倭反明 B . 戚继光发动人民抗倭 C . 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D . 抗倭是人民的一致要求
  • 20. 明代商业发展推动工商业市镇的崛起。在松江府,棉织业市镇有朱泾镇、朱家角镇等;在嘉兴府,丝织业市镇有王店镇、王江泾镇等。这说明当时(  )
    A . 资本主义经济普遍出现 B . 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 C . 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 D . 农产品商品化开始出现
  • 21. 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附有与意大利传教士合作翻译的《泰西水法》,另外他还与另一位传教士共同翻译了古希腊数学著作《几何原本》。这主要反映了明代中后期我国在科学技术上( )
    A . 在前人基础上注重创新 B . 对西方自然科学技术的吸收 C . 重视对传统先进技术的总结 D . 江南地区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 22. 清政府投人大量人力、物力纂修的全国地理总志嘉庆《大清一统志》,以京师为首,依次分述直隶、盛京等22统部(省)以及青海、西藏等地区。此举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
    A . 维护国家主权 B . 扩大地方权力 C . 了解各地特色 D . 建立行省制度
  • 23. 1771年,乾隆皇帝命人回复沙皇:”此等厄鲁特因在尔处不得安居,欲蒙大皇帝恩泽,投弃大清实属诚心归附,大皇帝施恩,将其户口、属众分别指地而居,各自获得安生之所。”材料反映的是(  )
    A . 册封班禅额尔德尼 B . 签订《尼布楚条约》 C .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D . 土尔扈特部回归
  • 24. 与汉代”千里不贩籴”相比,明清时期,粮食、布匹等民生日用品已成为长途贩运的主要商品,且出现了诸多商品粮基地。”下列各项能佐证这一说法的是(  )
    A . 交子的出现 B . 市舶司的设置 C . 十三行的设立 D . 商帮的兴起
  • 25. 下表反映了清朝某时期的人口数量,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年份

    人口数量(亿)

    1753(乾隆十八年)

    1.84.

    1765(乾隆三十年)

    2.08

    1784(乾隆四十九年)

    2.86

    1812(嘉庆十七年)

    3.34

    1851(咸丰元年)

    4.32

    A . 晚清社会动荡导致人口减少 B . 清朝中期社会稳定人口膨胀 C . 清朝的建立有助于人口增长 D . 这一时期清朝统治没有危机
二、辨析改错(8分)
  • 26. 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答题卷”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并加以改正。
    1. (1) 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为日本设计了白塔寺,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贡献。(  )
    2. (2) 皇太极建立了八旗制度,将生产行政军事三种功能结合在一起,推动了满族社会经济的发展。(  )
    3. (3) 1553年,荷兰殖民者攫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  )
    4. (4) 昆曲在明朝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剧种。(  )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城市)空前繁忙的商品交 易很自然地与游乐、庙会连在一起,一方面商市以文娱吸引和集中顾客,另一方面文娱也借商市而出售自身,于是就两相帮衬、齐头并进了。

    ——余秋雨《戏剧理论史稿》

    材料二:明朝建都北京,毁去元大都宫室,却保留了包括城市轴线在内的城市格局,并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京城的传统中轴线……是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加上人工的创造而发展起来的……体现了前人组织空间的智慧……是世界城市建筑史上承载民族传统文化的典范。

    ——穆益文《中轴线文化风景——北京城传统中轴线的今与昔》

    1. (1) 根据材料一,归纳宋代城市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城市具有这一特点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简述北京城传统中轴线形成的原因。
  •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两汉到明清,皇权政治与官僚政治一直在相互较量,相权也一直在被限制和削……两汉和宋元则更多地着眼于分工……隋唐更看重的是权力的制衡而非职责的分工……把立法与执法、决策与行政分离开来。

    ——摘编自易中天《易中天中华史.隋唐定局》

    材料二:军机处之所以创立,部分是由于雍正帝需要一个联系紧密的助手小班子帮助他起草敕令;部分则由于它是一种避开权势显赫的亲王,从而进一步巩固皇权和提高效率的手段。军机大臣与皇上并肩商讨国是,并就一些皇上还未批阅的奏折提出对策建议,以及尽力记下皇上的旨意,然后回去起草谕旨。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1. (1) 根据材料一回答:隋唐”看重权力制衡”实行了怎祥的政治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元时期”注重对相权职责的分工”的观点。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军机处设立的原因及其职能。
四、活动与探究(14分)
  • 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材料:

    时期

    史实

    隋唐

    唐朝高丽乐盛行,玄奘西行,波斯枣、无花果、开心果等传入中国,日本参照汉字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创制了自己的文字

    宋元

    设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指南针、火药相继传到欧洲,刺桐港(泉州港)成为世界第一大港,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

    明清

    郑和七下西洋,远至非洲、红海沿岸,传教士利玛窦来华,《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威多种外国文字流传海外,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1. (1) 根据材料,结合相关史实说明”中国积极的外交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交流”。(要求: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2. (2) 综合材料归纳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发展趋势。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